蓬莱端午剪纸的形象寓意研究
2023-01-11许国玉
许国玉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一、蓬莱端午剪纸的地域意义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有插艾蒿、挂桃枝、赛龙舟、吃粽子、扎五色线、戴香包等多种节日习俗,而剪纸也是庆祝端午的传统习俗之一。端午节张贴剪纸,在胶东中部地区的蓬莱等地流行较广。蓬莱的端午剪纸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端午剪纸风俗的集中体现,同时极具蓬莱地域文化特色。蓬莱端午剪纸纹样丰富多彩,包括艾虎、艾兔、黄牛、雄鸡、香囊、七星剑、螃蟹、剪刀、针锥、火钳、五毒葫芦、五毒钗头符等艺术形象,是蓬莱端午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胶东蓬莱,自古就被誉为“人间仙境”,是神话中八仙过海的地方。三仙山文化、道教文化浓郁,民间风俗和民间艺术都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受蓬莱地域文化影响,蓬莱端午剪纸文化符号背后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功能就是宗教信仰、辟邪护身、教化审美等,这也是传统道教文化和老百姓注重过端午意义的集中体现。
二、蓬莱端午剪纸色彩及张贴和佩戴方式
蓬莱端午剪纸色彩的选择以及不同的艺术形象的张贴时间、位置要求各不相同。端午节用纸的颜色和贴法与其他节日剪纸也有所不同。平时用纸以及节日的窗花,用大红色或苏木红纸,贴在白纸糊的棂子窗上显得喜庆,而端午节则是以黄表纸为主色,剪好后背面再衬贴上朱红色纸。朱红,代表鲜血,血是生命之源,古人视为“法力”极高的东西。后因鲜血不易得,改用朱红色替代。可见,“作品的主题和艺术追求……都是潜意识的流露,不是牵强附会生拉硬拽式的拼贴和堆砌。”[1]端午节剪纸为什么一定要用黄色,这要追本溯源到道教。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对我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我国道教文化中,符咒是一种重要的法事道具,一般情况下使用的都是黄纸,因为黄色具有通灵作用。道符的主要功能也是通灵降神、禳灾驱鬼,黄色所具有的作用正好符合道符的要求,因此,黄纸必然成为端午禳灾辟邪的首选材料。当然,这也和古人对黄色的崇拜有关。此外,蓬莱端午剪纸也有用多种颜色的纸作花纸,剪好后用金纸作底衬,再贴在门上。总之都是为了辟邪祈福,最终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在端午剪纸的张贴方面,五月初一,胶东人称之为“小端午”,要在大门(街门)下方贴一对黄表纸剪的牛。同时,在一扇门上贴“艾虎”和倒贴“五毒葫芦”。五月初五,又称“大端午”,太阳还没出山,在另一扇门上再贴上“艾虎”“卐字符”“鸡叨蝎子”等;门框的两侧贴上七星宝剑;门槛上张贴金蟾和火钳子夹五毒的剪纸;家里柜子门上一般贴“艾兔、金蟾”;屋里的门后、锅台的后面、窗户旁、火炕沿边要贴相似内容的剪纸图案。窗户上也要贴彩五毒、五毒葫芦、黄牛、雄鸡叨蝎子、猴捉蝎子、锥子刺五毒、剪刀剪五毒、五毒香囊、天师骑艾虎、螃蟹、雄狮等剪纸,都是取驱灾辟邪之意。总之,蓬莱剪纸在张贴剪纸的地方有讲究,不同剪纸的艺术形象,有不同的张贴形式。街门是最主要的地方,与过年贴门神一个道理,但又不限于街门,凡住宅出入口,都要贴。所有这些环节,必须都要在太阳出来之前完成,驱邪的仪式感很强。在佩戴方面,除了手腕和脚腕处佩戴的五彩丝线,头上也有插艾虎的习俗。
三、蓬莱剪纸中常见艺术形象的寓意及历史形成
1.戴在头上的“钗头符”及剪纸形象(艾虎)的寓意
“钗头符”是端午节避邪的一种头饰,即在发际上垂挂各种艾虎五毒饰。这里所说的艾虎有多种形式,此处为佩戴式的,儿童、小姑娘将小型空鸡蛋壳或鹌鹑蛋壳画成老虎的样子,再粘上胡须,下面系一串用纸剪的各种“五毒”,俗曰“老虎踩五毒”;也有用独头蒜,系上五彩线,下边也挂上一串“五毒”剪纸,俗称“蒜老虎”;成人则多簪戴五毒葫芦,老人簪戴福葫芦。
这里的“钗”是从“簪”发展而来。簪,是用于挽发的工具,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用发簪来固发了。钗晚于簪,春秋时期出现,固发是其主要作用,随之在固发的同时配以应节的物品。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中记载,在靖康初,京师织帛和妇人首饰衣服都按照节气在簪钗上点缀剪纸纹样装饰。清乾隆后的习俗包括过年期间佩戴葫芦纹样,元宵节是灯笼纹样,端午节是艾虎、艾兔纹样,中秋节则是月兔纹样,等等。“钗头符”中的“符”,本是道教用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的一种手段。
“端午”最早记录见于晋朝周处的《风土记》。按照百姓的生活经验,随着天气变暖,各种虫害如蝎子、蜈蚣、蛇、跳蚤、虱子、蚊子等毒虫粉墨登场,对人类健康,尤其是对儿童成长造成威胁,规避这些毒虫是端午节的主要内容。“五毒”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古代民俗认为,每年夏历五月端午日午时,五毒开始孽生,于是便有了避五毒的习俗。蓬莱谚曰:“抓不尽的虱子,拿不完的贼。”实际上,夏季的毒虫不计其数,“五”只是个代表罢了。五毒的形象成为剪纸图案,主要是为了避免毒虫侵害,也让小孩子辨识毒虫。由驱毒辟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护身等民间活动,端午习俗里处处蕴含着健康文化,饱含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智慧。
“钗头符”中的“艾虎”是剪彩为虎,粘以上好艾叶,佩戴在发际旁边。后来人们将威武之虎踏于艾叶之上的各类剪纸图案,统称为艾虎。传说艾虎是药师的坐骑,可以驱邪避害。在端午节戴艾虎的风俗有上千年的历史,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端午,剪缯彩作小儿符,争逞精巧,掺于鬟髺之上,都城亦多扑卖。”这种端午节避邪的五色头饰即为钗头符。王沂公在《端午帖子》中也有记载,在钗头插艾虎目的是辟群邪。艾虎也可以成双簪戴于头上,宋代刘辰翁《摸鱼儿》有“袅袅缀双虎”的记载。清光绪《增修登州府志》曾记载在端午节期间,小儿佩朱符或戴艾虎以辟邪。
出于辟邪和图吉利而簪戴各式饰物,以寻求精神寄托与安慰,是绵延很久的古老习俗。随身簪戴艾虎、五毒及葫芦剪纸是清中期以后蓬莱地区重要的节日习俗。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与厚重的生命意识,表达了人们爱生护生、求吉禳灾的诉求。同时,端午的剪纸是继春节之后妇女剪纸技艺的又一次集中展示,是衡量一家主妇手艺的一个重要方面。
2.张贴或悬挂在街门(大门)上的艾虎形象和寓意
除了佩戴在头上,蓬莱剪纸中艾虎的形象更多的是张贴在大门上,或者挂上一对“艾虎节”。“节”即门饰,其制作方法是先叠一对卍字符,用线系一个艾虎,下边再系一串用彩纸剪成并衬贴的“五毒”形象,寓意五毒被踩在虎的脚下。清·李静山在《节令门·端阳》诗中说得明白“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胶东人家街门与内宅门,在节日里贴门花、门画、门神,有着严格的习俗制度,外刚内柔是其特征,艾虎一般贴挂在街门。
端午时节,蓬莱家家门上张贴艾虎剪纸。明代彭大翼在《山堂肆考》曾曰:“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以禳不祥”。
从历史文献来看,比较早的“艾虎”是人形的“艾人”。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在五月五日,百姓采集艾草做成人的形状,挂在门上用来消除毒气。这样来看,以艾为天师坐骑之虎,显然辟邪功能更强大。因此,宋代也十分流行用艾叶或者彩帛来制作虎形的艾虎。时至今日,在蓬莱以艾制成的“艾人”时有出现。
端午节驱邪辟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虎的形象,早在先秦时期,老虎“性食鬼魅”的说法便在民间盛行。《山海经》中也曾描述,在度朔山上有神仙神荼、郁垒,来镇守万鬼之门,凡遇恶鬼出入,便用苇索捆绑送去喂老虎。后来在人们的心目中,虎成了防御凶邪的“守护神”。这种观念左右和影响着民间艺术创作活动,使得老虎成为民间剪纸的重要题材。虎的形象与艾相结合,被制作成形形色色的装饰品,供人悬贴于门户,或者佩挂在身上,仿佛双重强化了人们祛毒保健的安全感,无论是“艾”还是“虎”,都是守护人类平安康健的象征符号。
3.张贴在内宅门和柜子门上的灵芝艾兔、金蟾的形象和寓意
根据内柔外刚的习俗,蓬莱端午剪纸在内宅门和柜子门上一般张贴艾兔和金蟾等形象,极具创新意识,“它是指对现实存在事务的理解以及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2]蓬莱端午节艾兔的特征,是兔子回首踏在艾叶之上,或嘴里衔着灵芝。灵芝亦有瑞芝、瑞草之称,古代传说食之可保长生不老,甚至入仙。兔衔灵芝的形象更增添了吉祥长寿的寓意。玉兔捣药是中国流传甚广的神话,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墓葬中就出土了“玉兔”符号。同时,兔子是繁殖能力极强的哺乳类动物,最能表达古人的生育理想。道教把兔子演化成能制作长生不老药的仙兔,让兔子在桂树下用研钵来捣碎药品,后来兔子又慢慢演化为医药业的象征。在传统节庆里,人们将多子多福的生育观、长生不老的理想寄托在了兔子这种动物身上。
一直以来,金蟾是招财的瑞兽,口中含有钱币、元宝,寓意是“口吐金钱”,向内头对头贴在窗户上,最重要的寓意就是财源滚滚、镇宅驱邪。在胶东金蟾的形象由来已久,深得大众喜欢。
4.贴在门框上的五毒葫芦符的寓意
民间用于避邪除毒习俗的葫芦图像,一般是由葫芦与“五毒”形象组成,如吸毒葫芦、倒灾葫芦、消灾葫芦、葫芦镇五毒等。“五毒”或饰于葫芦内,或围绕在葫芦外,有吸五毒、镇五毒、除五毒的作用。蓬莱的端午剪纸一般会在葫芦里装上艾虎、艾兔、艾叶、五毒,然后再配一把七星宝剑的纹样,俗称“五毒葫芦”,端午节贴于门框上,初五午时之后取下弃之或烧毁。其中,“七星剑”是道教常用法器,是镇门之宝。传说七星剑能驱邪避鬼、斩妖除魔,贴在内宅门框上,可以镇宅辟邪、招福纳瑞。民间喜爱葫芦,因为它蔓长果实多,这一特点,与原始社会母性崇拜和子孙繁衍生息的愿望相吻合。同时,道教中药物和仙丹往往都装在葫芦里,由此也衍生出许多葫芦神话和吉祥福瑞的民间故事。葫芦谐音近“福禄”,既是代表美好的吉祥物,又有着化病祛灾的神奇功能。因此,葫芦形象在人们心中代代相传,就有了增寿、祈福吉祥、辟邪禳灾、保佑子孙的寓意。明代以后有了端午贴“葫芦”剪纸的习俗。明《帝京景物略》载,端午节,“于门首多剪红纸葫芦,以避瘟疫”。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也有记载“端阳五月朔,家家悬朱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
5.张贴在窗户上的雄鸡、香囊、螃蟹等形象的寓意
蓬莱端午剪纸中的法物和饰物,种类丰富、构图别致、造型生动,具有浓浓的装饰味,皆因蓬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平安康泰的祈盼。“这些纹饰所给予人的美的感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作用力场。”[3]可见,剪纸在制作的过程中因爱美之心的影响,在祛毒禳灾、祈福纳祥基础上变成装饰品,也在情理之中。
端午雄鸡叨蝎子源于谷雨禁蝎咒符。胶东一带谷雨节流行禁杀五毒的习俗。据光绪年间《增修登州府志·民俗·谷雨》,在今山东蓬莱一带,谷雨这天便要“士民用朱砂书符咒,禁蛇蝎”。雄鸡叨蝎子的说法早在民间流传,中国传统星象学中的二十八宿中的昴日星官是鸡神,其形象就是雄鸡。在传统八卦五行相生相克中,蝎子精的天生克星就是天上的昴日星官。鸡“吉”谐音,因此鸡在民俗生活中,都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物出现。剪一对昂首挺胸的大公鸡,嘴里叨着蝎子,爪子下边还踩着蜈蚣等毒虫,即可预防毒虫之害。
作为蓬莱端午剪纸文化符号之一,香囊的象征意义更为突出。据清乾隆《穿戴档》载,乾隆皇帝规定“每年五月初一日起挂五毒荷包”。端午节,天气热,佩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预防瘟疫,确保健康。比之艾虎、葫芦,香囊作为端午佩饰出现相对较晚。
蓬莱剪纸中有挥舞蟹夹的蟹子形象。地处黄海、渤海交界处的蓬莱,螃蟹形象深入人心。北宋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有:“以蟹辟疟”说,借蟹辟疟以保平安。
四、结语
蓬莱的端午剪纸极具地域文化特征,剪纸中的艺术形象受道教文化影响深远;对端午这一特殊时令的诉求表达极为真切;其艺术形象的寓意是在不断传承中发展、整合、凝练而成的;是一直以来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缩影。
“从社会进步层面讲,艺术可以拯救文明。”[4]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在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聚焦蓬莱端午剪纸,探索剪纸形象寓意的生命意识与人文精神更加深刻地印证了蓬莱剪纸乃至中国剪纸等民间文化艺术只有扎根在地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茁壮成长,艺术形象只有与最直接的生活和生存以及精神文化诉求相结合才能走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