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3-01-11陈国芳
陈国芳
(遵义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贵州 遵义 563006)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一种有助于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具有图文并茂、简单高效和实用性强等特点。它根据互相归属、互相联系的关系,以图形的方式来表现事物的主题层次,图形可以根据不同的图像、颜色等创建记忆衔接。根据问题关键词,使用者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解和记忆。从科学的方面而言,思维导图可以利用记忆、阅读文章和思维的规律,促进学习者逻辑性和思维能力的均衡发展。思维导图在学生层面上可以使学生加强知识点的记忆,激发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在教师层面上,思维导图的应用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英语教学的质量,更是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一种可行的探索途径。
一、国内外关于思维导图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思维导图的研究比较早,研究范围较广。在教学方面,国外学者主要从思维导图的应用、教学设计和教学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门特(Mento)对思维导图应用于MBA课程进行实验,发现思维导图在处理故事情节时,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并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1]索普(Thorpe)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程设计,以反馈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加强了教学任务完成程度的可视化。[2]安娜·伯兰(Anna Buran)基于学生学习语言的角度,对思维导图影响学生语言学习的效果进行教学实验,实验认为,思维导图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加强学生单词的记忆力,提高语言技能。[3]
相对来说,国内关于思维导图的研究更晚,但研究数量增长迅速,研究范围也不断深入各领域。王功玲对思维导图运用于教育进行了实验探究,她认为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在教学中具有较强的作用和较高的使用价值。[4]关于思维导图在词汇教学的应用,国内学者在理论运用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谭记翠根据单词发音的特点对词汇进行思维导图设计,以单元主题为核心词汇,发散到相关生词,并进行分类拓展,构建词汇网,提高学生词汇记忆效果和教学效果。[5]刘红宾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六种思维导图的记忆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加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宋林真和吴艳红认为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根和词缀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对相似或相近单词的归类整理,并提出思维导图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可行性。[6]陈慧琴通过对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结果显示,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积极的转变。[7]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思维导图在词汇教学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立足理论应用和教学实践等方面,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文基于之前学者的研究,继续探索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可行路径,以促进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从而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应用的理论基础
1.图式理论
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最早提出了“图式”这一概念,他认为“图式”(schema)是一种特定形式的“原发想象力”。[8]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心理学家巴里特(Bartlett)关于记忆的研究奠定了图式理论的基础。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Piaget)对图式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认为组织或动作的结构是一种图式。[9]在认识新的事物过程中,必须将主体过去的经验、认知结构结合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取决于大脑中已存在的图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受认知心理学影响,现代图式理论开始兴起。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深入到心理学领域,计算机的语言逻辑、信息采集的内在规律、数据分析的生成机制,形成了现代图式理论的研究基础。现代图式理论主要从语言、内容、形式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语言图式是指存储于主体认知结构中的发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内容图式是主体头脑中已有的思想认知、生活经历、生命体验,包括宗教观念、风俗习惯等;形式图式主要是指不同文章的体裁形式、行文特征、修辞技巧等。努德尔(Nuttal)在《外语教学阅读技巧》中指出,在外语教学中,形式图式对学生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具有定位的作用,可以降低阅读难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10]
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是图式理论的经典试验。首先,在形式上,思维导图的建立,有利于学习者建立系统、科学的认知结构,形象的图式结构可以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其次,在语言方面,可以根据词汇的发音、意义建立结构性的知识谱系,有效地实现外界客观现实与原有认知的内在转化。最后,在内容上,丰富和发展了学习者的思维方式、拓展了相关知识的迁移。
2.建构主义理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皮亚杰最早提出了建构主义概念,他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外部环境与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观点,体现了辩证法思想。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主体通过存储于大脑中的认知与顺应外部刺激的过程,学习主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同化”与“顺应’两个方面。“同化”是指把外部客观环境的有效信息吸收,再结合自身原有的内在认知,重新建构一套新的认知理解的过程;“顺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外部环境所产生的新信息、新变化,引起了认知结构的改造和重组。这种过程受外界环境刺激的影响,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也即是图式的改变。以上两者是学习主体与外部环境保持平衡的基本形式:当学习者用现有的认知结构(图式)去同化外部环境的新信息时,学习者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当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图式)无法同化外部环境的新信息时,平衡被打破,学习者会改造、重组原有的认知结构以保持一种新的平衡。人们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同化和顺应外部环境新信息的过程,在“平衡(同化)-不平衡(顺应)-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丰富、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是结构化”的观点,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建立内部认知结构。俄国维果斯基强调了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肯定了其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经过众多学者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即主体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主体基于原有的经验与外部知识生成意义,重新建构理解的过程,对教学理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该理论认为,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是教授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外部环境都是客体。要想教学活动顺利达到既定目标和教学效果,学生(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然后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行有效、积极的双向互动、沟通。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地把思维导图纳入到教学设计中来,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场景,将其作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的桥梁。学生在完成思维导图的学习任务中,需要自主地将内在原有的知识生成新的意义,建构新的理解。这种建构主义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更新,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
3.知识可视化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复杂、繁多的信息中如何有效提取有用的知识,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知识可视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的。2004年,埃普勒(Eppler M.J)和伯卡德(Burkard R.A)首次对知识可视化进行了定义:“通过视觉表征方式对知识进行传播和创新”。[11]根据他们的定义,主要强调的是手段和方式,认为任何用来传播和表达知识的图解方式都可以归属为知识可视化,包括信息、知识、经验、价值观、观点、意见、态度、期望等方面。技术的变化带来视觉表征手段的改革和创新,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帮助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的构建。在此基础上,赵国庆从知识类型、可视化目的、可视化形式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分析了教育技术、知识工程与知识可视化的关系,并指出其未来会与其他领域进行多维度、多动态协作发展。[12]
作为知识表征的一种手段,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知识可视化方式,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图解方式来表达抽象、复杂的知识、事物,使其具体化,尤其是在词汇教学活动中的概念、公式、语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清晰地理解相关知识点,促进其知识体系的建构,并加强其理解和提高记忆力。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词汇、语法、语音是初中英语的三大重要板块,贯穿着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其中,词汇是英语学习的根本,没有掌握词汇,就谈不上其他。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生的词汇要求应达到5级水平,但在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很难达到这一要求。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发现,在初中生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缺乏语言环境、教学方法单一等外部客观原因,也有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技巧不科学等内在主观原因。在客观方面,英语是一门外语,在我国缺乏语言环境,对于初中生来说,在日常生活的实际交流中较少使用英语,一般也就在课堂、英语角等场所更多使用,这也是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目前,部分教师在词汇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单词;在课堂上,通过英语单词默写和语义分析;课外要求学生复习单词。这对于正值年轻好动的初中生来说,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记单词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造成词汇学习效果不佳,很难提高英语词汇水平。鉴于此,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思维导图对英语词汇教学进行设计,探索出适合本校师生的思维导图英语词汇教学模式。
1.增强思维导图的游戏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在正式进入教学内容前,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中,将思维导图与小游戏结合起来,把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串联起来,达到实现教学目的的效果。教学设计是提前安排学生预习新课文的单词,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词汇接龙比赛的益智小游戏。根据学生的人数,将全班分为4组,每组派出1人,依次去黑板前填写教师提前在黑板上画好的词汇思维导图,图里是新学单词,其中,有的字母是空的方框,要求学生在方框里填写英文字母,使单词正确完整,玩法与中文的成语接龙类似。游戏的规则是,如果第一个学生填完一个字母后,则由第二个学生继续填写,每次填完之后由教师判断是否正确,直到把思维导图里的词汇全部填完为止,每个学生每次只能填写一个单词。游戏以填单词正确最多的学生获胜,如果出现平局,则再进行一场决出胜负,胜利者可以获得教师的一份小礼物。在每个单元学完后,教师可以将该单元的词汇结合思维导图的形式,把词汇接龙用纸打印出来,让全班学生一起PK,得分最高的学生可以获得一份小礼物和“单元词汇之王”的称号。在一个学期内,获得“单元词汇之王”称号最多的学生,可以获得一份纪念礼物和“King of Word”的称号。
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其学习趣味性,做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单词消消乐”“词汇接力赛”“词汇贪吃蛇”等其他游戏方式,将思维导图与词汇教学结合起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2.加深词汇思维导图的故事沉浸性
学习单词,并不是靠简单的死记硬背,关键是在于理解。而词根,作为单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了词根,就理解了单词的意义。对于词根,笔者的教学设计以“英语中星期与西方神话故事”为例,以对其建立系统的思维导图。在英语中的星期,其词根都有着其由来的故事。“Sunday”被西方人认为是一周的开始,源自古希腊人对自然的崇拜,他们崇拜太阳和月亮,将Sunday和Monday分别献给太阳神(Helios)和月亮女神(Selene),即“Sun’s Day”(太阳日,安息日)和“Moon’sDay”(月亮日)。两者的词根是分别对Sun和Moon的缩写。Tuesday(星期二)源自北欧神话战神提尔(Tyr)的故事。相传有一只叫芬里尔(Fenrir)的狼怪在人间作恶,提尔自告奋勇前去。提尔用自己的一只胳膊作为诱饵,降伏了芬里尔,一只胳膊却被咬断了。为纪念提尔的这种勇敢精神,用他的名字(Tyr)来命名Tuesday(星期二)这一天。而Wednesday(星期三)源自Woden’s day,Woden是提尔(Tyr)之父,即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奥丁,古英语中,以其作为星期三的命名,称为“Wodnesdaeg”(奥丁之日),其拼写后为演变在现代英语中的Wednesday。此外,还有“Thursday”“Friday”“Saturday”的词根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由于篇幅问题就不再赘述。通过建立词根的思维导图,讲述其背后的故事,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词根故事的沉浸,加深词汇印象和记忆。
3.扩大词汇思维导图的关联发散性
词汇学习,并不是简单、孤立的学习,而是要发散思维,进行相关的联想。在拼写单词时,教师可以建立系统性的“核心单词”“中心单词”的思维导图模式,加快学生清晰、牢固地记忆单词。比如,在学习名词“nurse”(护士)这个单词的时候,可以关联到“job”,以其作为节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建立以“job”为中心的思维导图,涉及其他职业的英语单词。关联发散式的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联想到相关的词汇,对杂乱无序的词汇进行整理,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板块,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在学习形容词“pleasurable”(愉快的;快活的)时,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近义词家族谱,关联到“happily”“merry”“entertaining”“pleased”等词汇,并鼓励学生建立这种关联发散性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结语
词汇是英语的基石,学好词汇可以为学生学好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互联网+”时代,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根据视听习惯,减少学生信息接受负荷,提升教学效果,适应教学改革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词汇水平,其应用策略具体表现为:一是构建游戏趣味性的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二是建立具有故事沉浸性的思维导图,加深学生印象和记忆效果;三是扩大词汇思维导图的关联发散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通过以上策略,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词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丰富学生的词汇记忆策略,巩固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