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进”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路径逆向探析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俄文版翻译鉴赏课程为例

2022-06-25胡业爽徐曼琳

外国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理政三进

胡业爽 徐曼琳

(四川外国语大学 俄语学院,重庆 400031)

0 引言

2019年底,中宣部组织开展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以下简称“三进”)试点工作,四川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积极响应,面向本科和研究生,以自愿报名的方式,分别组建了教改实验班,打造了一支以翻译专业为主、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并重的教师队伍,为学生开设了专题笔译、专题口译、翻译鉴赏、高级翻译实务、MTI俄语口译工作坊等五门专题“三进”课程,反响良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俄文版最大限度做到了忠实于原文,但同时又兼顾俄语读者的接受习惯,译文流畅、通俗易懂,是政治话语翻译的典范。基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俄文版开设翻译鉴赏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从“道”的层面初步理解政治话语翻译的必要性、紧迫性,依据客观的评价标准来赏析译文,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从“术”的层面来学习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的”中国故事,为提升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激发其对外宣翻译工作的热情、培养其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感、责任感奠定基础。

一般而论,教师个人的教学改革项目往往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遵循“发现—提炼—设计—实施”这一路径展开实施,而“三进”试点及相关课程改革则与此不同,是由上层机构发起的集体改革项目,遵循的路径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发布—实施—评价”路径。因此,要实施好这一项教学改革工作,就需要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厘清这一教学改革的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逆向探析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路径,使学校的整体改革思路落地实施。

1 课堂教学设计依据

“科学的依据是保证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重要前提”,而“科学探究教学设计的依据既包括理论层面的依据,也包括实践层面的依据” (王慧君, 2013:102)。尤其是后者,能够帮助我们标定“三进”课程教学设计的原点。“三进”工作是依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来进行的,其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多语种版本是两个关键词,弄清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找到教学设计的依据所在。

1.1 加强国情认知,用知识为中国代言的现实需要

“从课程思政角度来看,讲好中国故事,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常海潮,2021:98)而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了解中国故事。如果青年学生对“六稳六保”“脱贫攻坚战”“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立场”都不了解,那就很难期待他们以丰富的国情知识去为中国代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里汇集了执政理念、政务信息、中国数据、地方概览、中国精神、中国关键词、中国政策、中国文化、中国发展等内容。对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而言,是非常好的中国国情读本,可以及时为他们补充基本的国情知识。

与此同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已成为网络传播时代一大社会顽疾,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卡普费雷,2009:74-75)这些谣言不仅在中国的网站上大肆传播,而且在境外网站上也屡见不鲜。据统计,关注和参与这些讨论的人群,从年龄占比来看,以15~34岁的网民为主,该群体也包含青年学生。这一方面说明,网络信息已成为青年学生了解国情的重要渠道之一。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对信息真伪仍缺乏鉴别能力,很容易信谣传谣。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所讲的中国故事从获取来源上说,很难是真实、客观的中国故事,而政治敏锐性缺乏、心智不成熟也很容易导致他们被别有用心的势力所误导和利用。

因此,让青年学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引导他们辨别真伪,了解真实、客观的中国国情,树立对中国道路、中国文化的自信,从而以自信的姿态为中国代言。事实胜于雄辩,当他们了解真实的中国国情,讲得出有理有据的中国故事,那么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会越来越正面、越来越客观。

1.2 厚植家国情怀,用青春为中国代言的价值导向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2020:14)

事实上,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对外语专业学生来说十分迫切。正因为会语言,这些学生比其他人拥有了更多走出国门、与世界交流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那么语言就有可能成为抹黑中国形象、伤害民族感情的工具。

武汉疫情期间,留学生许可馨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系列不当言论,引发了公众极大愤慨。有教师指出,“许可馨不当言论事件凸显出高校思想教育、人格教育的严重缺失。”(朱应开,2020)尽管这番言论发表在个人微博上,但一个没有家国情怀的留学生,很难想象她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来谈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如果说许可馨的危害还只是伤害了民族感情,有些留学生的言行则直接抹黑了中国。三年前,在马里兰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中国留学生杨舒平无底线地赞扬美国空气香甜,称在美国感受到了呼吸自由,国内舆论哗然。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在例行记者会上曾对该事件做出过评论:一个公民在评论自己国家时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以什么样的方式评论,相信所有人都不难从中感受出他对祖国是什么样的感情(辛闻,2017)。

尽管这些言论是个别、是少数,但也足以为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敲响警钟。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背景下,国际传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传播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如果不能守住人才培养的防线,保持他们的民族底色,那么也很难期待未来他们能够维护我们的国家形象与国家利益。

在外指委俄语分委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俄语专业教学指南》中明确指出:“应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俄语专业人才作为高校俄语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王铭玉 等,2020:9)从这个角度来说,在青年学生特别是外语专业的青年学生中厚植家国情怀、进行价值引领,树立语言服务国家安全的意识是必修课。而“三进”试点及相关教学改革的开展就是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基于国家安全观大局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增强他们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

1.3 培养传播能力,用话语为中国代言的人才需求

有人认为,大学生已经有思政课了,国情知识也好、家国情怀的培养也好,都可以在思政课进行,为何还要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的“三进”试点呢?事实上,“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未能根本改变”(高德毅 等,2017:43),而为何开展“三进”试点,答案就在“多语种版本”这个关键词中。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局势的不断复杂化,我国亟须拥有与自身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反观外语专业的教学,能否为这一目标培养出堪当大任的专门人才呢?我们以俄语专业教学为例,看看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外语专业教材来看,《大学俄语(东方新版)》教材是一套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但教材中用俄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课文却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粗略统计,该套教材90%的课文都以介绍俄罗斯文化和社会生活为主。而这一教学体系贯穿整个本科四年专业课学习。通过学习,学生对俄罗斯民族文化耳熟能详,却鲜有能用流畅的语言介绍中国文化的。可见,教材内容设置的偏向导致了用外语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和训练不足的问题。

从培养方案来看,具备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及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的交际能力和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国语实际应用能力,是大多数高校俄语专业的主要培养要求。然而,当前的培养仍未明确“将语言作为国际传播工具”的应用要求,也鲜有列入培养方案的例子。这使得专业人才懂语言却不善传播。而传播是一门学问,需要专门学习,同时需要相关专业知识作为支撑。

从课程设置来看,目前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仍是大学生通识课程,而不是小语种专业课程的任务。加上90%以上的课程都是俄汉方向。这就造成了重母语素养培养,却在母语文化传播能力训练上稍显欠缺的问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多语种版本刚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教学内容实施与国家人才需求之间的错位。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将其作为课程嵌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单一的“向外看”的思维路径,培养“以我为主”的思维模式,树立文化自信。从培养方案来看,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特别是开设翻译方向的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对中国故事的传播方式、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是外语+传播的有益尝试和探索。而从教材方面来看,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作为学习资料,弥补了现行教材内容设置的偏向性,为未来专门编写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相关教材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三进”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当前课程改革的多重需求来进行。好的教学设计应能够同时满足加强国情认知、厚植家国情怀、培养文化传播能力这三方面要求。

2 课堂教学设计路径

由于“三进”课程存在“三个集中”的特点:即授课时间集中、授课对象集中和课程资料集中。因此,如果缺乏统筹安排和精心准备,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老生常谈的说教感到乏味(王田 等,2021:27),这就凸显了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传统的外语教学中,导入往往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而导入是为了更有效的输入做准备。对比之下,“三进”翻译鉴赏课程所基于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翻译难度较高,把知识输入作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能力是极大的挑战。加之“三进”试点工作的本质在于价值引领,能否输出才是关键。因此,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不能照搬,需从输出入手,逆向探索适合“三进”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路径,切实提升“三进”课程教学效果。

关注课堂的有效学习,将产出活动作为驱动手段和教学目标是“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简称POA)教学理念的核心。基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教学评价”(文秋芳,2015:548)三个环节,我们尝试提出“多维整合型”教学设计路径,以多维视角入手构建“教学材料整合—教学策略选择—教学评价落实”三个环节,将“产出导向”贯穿课堂教学设计始终,以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切实提升“三进”课程教学效果,把价值引领落到实处。

2.1多元路径整合教学材料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它可以确保教学活动的系统性、科学性,特别是在外语教学中。但是,截至目前,针对“三进”翻译鉴赏课程还没有编写出专门的教材或通用的讲义,加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在深度、难度和广度上皆可称为思想宝库,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大多以其为素材,而非教材。“三进”课程大多会“结合国内外热点话题,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找选题”(冀文亚 等,2021)。这表明,“三进”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学材料的整合,而这种整合是基于学生学习产出导向的理性整合。

根据POA教学理念,教学材料的使用是由教师主导、产出目标决定、为输入材料服务的(文秋芳,2017:20)。从习主席讲中国故事到青年学生用外语向世界讲中国故事,我们认为,“讲”是“三进”课程的一个核心产出目标,教学材料的整合应由它决定并服务于它。就翻译鉴赏课来说,应整合教学材料,使学生理解“哪些中国故事值得讲、用什么方式能讲好、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并能够自觉运用鉴赏的原则与方法指导个人“讲中国故事”的实践。而从操作层面来说,教师可借助“选(selecting)、调(reordering)、改(revising)、增(supplementing)”四个步骤(文秋芳 2017:20)来进行教学材料的整合,例析如下(见表1):

表1 多元路径教学材料整合方式例析

上述四个步骤的核心是能力导向与产出导向,“选”“调”“改”“增”四步是方法,是动态的,而学生“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则是目的,是多元路径教学材料动态整合的归着点与目标,二者是动态的辩证统一关系。

2.2多重问题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和学新,2000:54)。不同的教学理念,必定要由不同的教学策略来体现和保证。在“三进”翻译鉴赏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常常会出现以下三种问题,需要使用不同的策略来一一解决,以实现产出目标。

2.2.1 只缘身在此山中——沉浸式教学策略

在POA教学理念下,驱动环节应作为教学流程的开端。它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尝试完成产出任务而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产出的意愿”(文秋芳 等,2020:4)。对于“三进”翻译鉴赏课程而言,驱动环节的设计至关重要。因为翻译鉴赏课是对既有译本进行批评,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很容易陷入被动,导致学生浅化翻译鉴赏内涵,就翻译论翻译,囿于是非判断,甚至认为译本毫无瑕疵。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帮助学生打破“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思维限制,采用沉浸式情境教学策略,让学生们进入一个鲜活的场景,以好奇心、同理心等激发他们去学习和探索。

例如,在讲授《政治话语翻译之道》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政治话语翻译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我们在抖音上找到了三个视频,视频中的外国人谈道,在来中国前,他们认为中国到处都能看见龙,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爱喝热水,以为中国人都是狭长眼睛的形象等。这些认知与中国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是存在巨大差异的。看到这些视频,学生们马上就能够将自己代入情境,把被人误解的切身感受迁移到国家形象被歪曲、文化被误读的情境下,继而水到渠成地理解政治话语翻译对扭转和纠正这些偏见的重要作用。

2.2.2 纸上得来终觉浅——任务式教学策略

除了驱动环节外,POA的教学流程还离不开促成(enabling)(文秋芳,2015:553)。在促成阶段,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为产出目标搭建合适的脚手架。鉴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俄语版,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能评判译文的好坏,还要能够讲得出道理。而这些道理不应来自被动的知识输入,而应通过产出任务,使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准确理解原文是恰当传译的前提”这一政治话语翻译的要求,但是在自己尝试翻译的时候又会不自觉地违背它。有鉴于此,我们在课上设置了小组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汉语解释“新中国、仁人志士、生力军、精准扶贫”的意思并将其翻译成俄语。以“新中国”的翻译为例,不少学生按照其字面意思对译为“Новый Китай”(新的中国)。在我们的理解中,新中国指的是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看似是直译的“Новый Китай”在俄语读者的理解中指的却是1911年至今的中国。因此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俄语读者的接受特点,通过适当调整来准确传译,将其译为“КНР”才能确保中外读者的理解一致。

通过完成这项任务,同学们发现,只有透彻理解原文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才能做到恰当的传译,由此对“准确理解原文是恰当传译的前提”这一要求有了切身体会。

2.2.3学非探其花——涟漪式教学策略

POA框架下的促成阶段强调教师的脚手架作用,而这个脚手架不是一次性的。在“三进”翻译鉴赏课上,教师的引导要能够形成涟漪效应,使脚手架作用从课上延续到课下,从辅助实践上升到引领观念,逐步引导学生“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不能满足于表面,而要追根溯源,理解其本质。例如,翻译要秉承严谨的态度,特别是政治话语翻译,必须力求准确。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我们会特意选择一些典型译例,通过引证和讲解,让学生明白不严谨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例如,在俄罗斯外交部网站上,对其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Мария Захарова)的介绍是“официальный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ь МИД РФ”,而学生将其翻译为“外交部正式代表”。把“официальный”译为“正式”,不禁让人联想到是否有“非正式代表”。事实上,这里的“официальный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ь”应译为“官方代表”才足够严谨。再如,由于文化习惯、心理接受以及价值观上的差异,直译往往不能达到文化沟通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在政治话语翻译中。汉语中有不少鼓舞士气的表述带有军事化色彩,如:“杀出一条血路”“没有硝烟的战争”“白衣战士”等等。在翻译时,译者应积极进行适当的文化调节,避免直译为“пробить кровавую дорогу”,而应着力淡化其中的军事化色彩,处理为“пробить себе дорогу”(为自己打通道路)或者“вырваться из трудного положения”(摆脱困境),从而避免读者因接受习惯的不同而产生负面印象。

类似这样的问题在政治话语翻译中比比皆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文化误解。而我们在课上重点讲解这些译例的目的并非让学生学会翻译这些例子本身,而是向河里投一枚石子,在其心理上产生认知涟漪效应,使严谨的翻译态度逐渐内化。

2.3 多维评价落实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环节。按照POA的教学要求,“产出任务的完成不能采用‘放羊式’”(文秋芳 2015:555),即在任务完成后不加评价。就“三进”翻译鉴赏课程的特点来看,我们认为,该课程的教学评价可分为课堂任务评价、课后作业评价和课外活动评价。课堂任务评价是即时性的,课后作业评价和课外活动评价是延时性的。如此,产出任务的效果反馈就可以贯穿教学全过程,起到引导、纠正、鼓励等多种作用。

而在评价主体上,由于“三进”课程的深度和难度,仅凭教师的单一评价无法有效实现产出目标,应代之以多个主体进行评价的方式进行。例如,课后布置学生完成小组任务,结合云南“人象共生”热点话题,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地介绍中国的生态发展观,录制视频并上传至超星学习通。为了能够鼓励学生互相借鉴、创新形式,我们在平台上设置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评分指标,其中教师评价占60%,生生互评占40%,分别以创意设计30%、语言质量50%和传播效果20%的评分标准来进行评价。而这一举措也大大提升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因为他们不仅在乎教师的评价,同时也在乎同龄人的看法。

至于课外活动评价,则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平台,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例如,在2021—2022学年上学期的实践周活动中,四川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老师们就组织了“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分别以“硬核中国队”“信仰的颜色”“海外中国风”“中国神速度”“中国青年范儿”等为主题,进行了中国故事的传播展示。从报名人数上来看,学生有强烈的讲述愿望,报名参赛人数远超其他传统语言实践活动。而这一活动下的另一形式,即以“中国智慧”为题进行的创意手抄报设计大赛,共收到作品63份,也可谓火爆。通过比赛和评奖,我们将“三进”教学评价延伸到了课外,形成贯穿教学全过程的系统化评价体系。

3 结语

作为政治话语翻译的典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是有志于从事外宣翻译工作,致力于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外语人才所必须学习的理论著作。正因如此,在外语类院校及外语专业开展“三进”试点工作、开设相关课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保障其科学实施并达成教学目标,有必要对其设计路径进行深入探析。

本文认为,“三进”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在于加强学生们的国情认知、厚植青年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现实需要。而价值观的引领,不能只求知识输入,能否输出才是关键。因此,我们结合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提出逆向探析适合“三进”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路径,即“多维整合型”教学路径。在该路径下,我们倡导以多元路径整合教学材料,针对多重问题选择教学策略,采用多维评价落实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切实提升“三进”课程教学效果,把价值引领落到实处,以期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拥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跨文化传播人才,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猜你喜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理政三进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棋乐
藏垢纳污
怎样打造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以仙居为例,四问当前县级媒体融合发展
신시대
博弈名谱
英国热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法国作家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亮相法兰克福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