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2-06-25

科教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双师教师队伍应用型

崔 明

(淮阴工学院人事处,江苏 淮安 223003)

引言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发展历程中,不可能再单一地培养科学精英,忽视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各类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应该转变为“既培养精英,又着重培养应用型的专门人才”;随着市场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加大,必然伴随大部分高校向着应用型的转变。据2019 年底的数据,我国大陆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245 所,其中新建本科高校为721 所,占比为57.9%,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新建本科高校多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其特征凸显地方性、大众性、应用性,立足于服务地方,培养面向地方、面向行业、面向企业的本科应用型人才,提高其办学质量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建设一支实力雄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品质发展和内涵建设的重要核心。本文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与内容、建设机制、师资培训、人才引进等维度,考察“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提出一些思考。

1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

自1995 年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以来,“双师型”教师培养已开始上升为国家政策高度。在策略上,1999 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中,2012 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015 年,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为转型发展提供政策与机制支持,开启了地方高校转型、应用型专业改革的战略安排和重大部署,这是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事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2018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切合我国当今社会发展对于技术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加以界定。2018年,教育部对普通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强调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建设目标定位就是要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要坚持以“内涵式”发展为驱动,注重“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这就从政策层面提高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重要性。2019 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侧重有所不同,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属性定位与社会认同问题,在职业教育体系中,首次设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等等。可见,国家对高等教育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政策密集出台且持续发力,表明国家对于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规格与质量的重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关注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及行业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等所需人才及其能力的匹配度,力使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全面衔接,其中就凸显了“双师双能”型师资对于应用性本科教育的重要性。

2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

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基础,提出针对性、实效性的建设内容与方向。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致为两类。一类是多科类院校,以独立学院、民办本科类的本科院校为主,其主要设置以工科、应用性文科类为主的专业;另一类是以文理为主的综合性院校,这批院校多为合并升本院校。在向应用性办学方向转型发展中,无论是学校整体转型,还是部分专业转型,都需要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支持。但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显现出的实际情况却是“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偏少,学历和结构不够合理,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应用能力不足;此外,建设措施缺乏,激励机制不健全,保障条件有限,甚至受以往基础性学科专业办学“惯性”影响,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这些现实基础显然无法适应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此类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高质量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任务还很艰巨。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主要建设途径仍然是“引育并举”。一是“内培”,即按照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要求,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改造和优化,一方面,对于现有师资队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应用研究成果突出的教师,即对队伍中合格的“存量”应该给予政策支持与正向牵引,使这部分教师获得晋级晋升机会,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保有量”;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立教师校外实践训练基地,通过工程实践、挂职锻炼,以及其他应用型高校、研究院所进修等方式,实现校内外培训结合,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二是“外引”,包括招收、引进和聘用,这里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是招收优秀博士或硕士毕业生;其二是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引进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技术能手等;其三是聘用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等来学校兼职任教。不管是内培还是外引,都要突出教师个人成长和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以点带面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的实战与研发能力的增强。

3 完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基于上述分析,以制度为保障,理顺关系,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出台激励与扶持政策等配套制度,完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

一是科学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建设规划。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双师双能”型教师建设的近期、中期与长期规划。适度超前,系统全面,内外兼顾。在外部,关注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企业发展的动态及其对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在内部,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学校、二级学院联动,强化实践能力导向作用,形成有效牵引合力,引导教师个体和群体逐步形成以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为重点的专业发展观,从而提高教师对“双师双能”型教师建设与发展工作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二是构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标准指标体系。制定标准,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认定“双师双能”型教师提供基本依据,需要“两区别”,既区别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师的特征,又区别于高职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内涵。相对于高职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教师还应能够紧跟与把握行业技术前沿,开展应用型课题研究,不但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还有研发开发新成果的能力,并运用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双师双能”型教师需要坚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突出教师课程教学、实践应用两方面能力,显现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关注教师性格心态特征等,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目标导向,适应建设应用型高校的需要。

三是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建设激励与扶持政策。(1)在职称评审上,需要有与之相匹配或相适应的职称评审办法,发挥职称评审的引领与杠杆作用。本科院校已具有职称评审自主权,在评审条件确立、成果认定等方面应向“双师双能”型教师倾斜,由以前的看重学术成果向注重应用性科研和应用技术成果方面转变,具体实施中,可以单独设置(或切块)“双师双能”型教师职称评审系列(或指标),表明“双师双能”型教师职称晋升通道是通畅的,引导教师积极向“双师双能”型教师专业方向发展。(2)实行酬金激励,适度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绩效标准,提升实践教学待遇,特殊奖励实践性成果。(3)在工作绩效考核、教师评价考核上,构建以应用型导向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应用型教学、应用型研究、应用型技术成果等方面的考核。(4)在评优评先、应用类项目、培训进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提高教师向“双师双能”发展的积极性。(5)设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专项支持经费,用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引进、培训,以及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聘请等。用好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成长环境。

4 构建完善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培训体系

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待教师的专业成长,高等院校教师仍需要接受继续教育,即使已经是“双师双能”型的教师仍需要与时俱进。此外,地方本科院校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相当多同类高校在推进“博士化”工程,因而从综合型、研究型、应用型高校引进优秀博士充实教师队伍仍是主要途径。因此,不论是本科高校原有的多为理论型教师,还是新进教师,面对缺乏实践经验的现实,需要制定专门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计划并加以实施。

首先,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非常有效的途径,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联合申报课题,开展应用性研究项目,挂职锻炼等,在校企合作中已有许多成功范例。但在普遍意义上,仍存在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比如校企合作利益驱动力度小,合作深度不足,突出表现在企业寻求合作的意愿不高,教师开展合作的动力不足,而高校自身的职责范围和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决定了其缺乏有效抓手来调动企业参与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按照社会结构理论,教育的相关利益方应该承担其应有的义务与责任,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高校承担办学主体责任,企业用人创造财富,应该履行各自的社会责任。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高校面临的一大挑战。第一,需要政府的有力宏观调控,行业协会的协调监督,引导企业履行责任;为使校企合作工作深入、长远发展,需要在法律层面上确定各方在合作中的义务与责任。第二,需要高校主动作为,以“有为才有位”,以贡献得支持,对接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发挥理论优势,能够解决企业转型升级、产品创新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校企共同进行科研创新和开发,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得到转化和产业化,为企业员工深造提供培养条件,同时提高高校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的主动性等等,促进双方共赢。

其次,强化校内培训。依托教师发展与培训中心,建设和配备教师在职培训平台。对于新进教师,强化和落实岗前培训,一是教育通识培训与考核,二是课堂教学实践与评比,更要与二级学院联动接轨,继续跟踪培训提高青年教师专业与实践能力;发挥传帮带作用,对青年教师实行校内导师制,不断充实教学团队力量。对于骨干教师,其重点在于专业能力的提升,即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及应用研发能力,选派骨干教师担任大学生实践类制作与竞赛的指导老师,在教学与指导实践中得到锻炼,例如,教师实践教学大赛,大学生科技产品制作评比,创新创业大赛等。总之,校内校外结合,协同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专业不断发展。

5 改革选聘制度,改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结构

一是改革人才引进制度。在从相关高校引进专业背景对口的高学历人才担任专任教师时,需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发表理论成果的衡量标准,重点考察其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特别是具备“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发展潜质与潜力。在从行业企业中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养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师时,可以适当放低学历要求,但也需要关注其教学能力的继续培养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二是改变引聘方式。(1)聘请企业技术专家、行业高管、退休专业人士等来校兼职,采用复合模式合作授课,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授学生实践实训课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创新创业等活动,外聘教师需要按照规章制度纳入体系规范管理与考核,做到有序有效运行。(2)选聘业界高级技术专家担任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的校外实践导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使青年教师能够及时掌握行业前沿动态和相关技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总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培养与引进兼顾,突出理论知识水平、应用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以期满足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猜你喜欢

双师教师队伍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