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端午情
2022-06-25
内容介绍
端午节——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三个节日相比,端午似乎是最特殊的。春节和中秋是与家人团圆的节日,清明是思念逝去亲人的节日;这三个节日大都以亲情为纽带,唯独端午不同。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五日,又称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等。学者研究,端午节的民俗仪式和形式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祭祀送瘟仪式。现在我们所知的纪念屈原说,是后人在端午节文化符号上的意义叠加,而屈原所代表的正是中华民族最基础而又最真挚的情感——爱国。这些文化符号的趋同和认可,使得端午节传承千年而历久弥新。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端午节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精品展示一
北方的端午
◎苏 莉
在我故乡莫力达瓦那里,每到了端午节,都要有场大热闹。
通常人们都觉得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老人家的,可我在童年时听我母亲说的却是另一番模样。
母亲说,五月初五这天,在太阳未出之前,会有仙女出来撒大药。她一路飞啊飞啊,把包治百病的大药撒向江河、山林、草地,甚至水井,所以一定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打出井里的水,并去野外采艾蒿草和野花,如果可能再在江水里洗一个澡,这样一年里就不会再有病有灾了。
这似乎和屈原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上学读书后曾经怀疑过,我们过的是同一个端午节吗?因为大人们通常都叫这一天是“五月节”,仿佛只是一个与五月有关的节日。
原来我只苦恼这一天母亲总不让我睡好觉,她总逼着我去打水,吃掉三至五颗用太阳未升之前的水煮熟的鸡蛋。在五月初五,太阳未升之前大概是在凌晨三点钟,四点钟起床就已经太晚了。
稍大些,还要去我们东江边的老山头上采艾蒿、百合和芍药。五月节的头一天还要做好五彩的纸葫芦,带穗子的那种,天亮之前和采来的艾蒿挂在屋檐和大门框上,好装满仙女撒下的大药。
我们不吃粽子,也不赛龙舟,我们采药去!
所以我们的五月节最核心的部分,是天不亮就起来去踏青,走向原野,去接受某种天地间神秘的洗礼。
到了端午那一天,如果起来得稍晚些,等你推门出去时,会发现满世界的人家都挂起了花花绿绿的纸葫芦和新鲜的艾蒿草,那些跳动的颜色会给人带来快乐的心情。想到这是除春节之外又一个挂红着绿的节日,有什么理由错过它呢?
有的老人会特意在这一天跑到江边洗头。洗澡的时辰还太早了一些,水还凉着。被那江水洗过的头发柔柔的,顺顺的。我记得有一个时期,我的母亲只有用那江里的水才能洗净头发,用其他什么样的洗发水都觉得黏头。我们就骑车去东江给她装上一塑料壶江水回来,母亲用这水洗完头,一边梳着滑顺的头发,一边说:“嗯,洗干净了。”特别满足的样子。
我们老家莫力达瓦端午那天,去老山头采艾蒿的人们还有一个雅兴,是看自己镇上的日出,一年里如果没有非常的事,只有这一天是起得最早了——当然要看了,春末夏初,花草树木的叶子已长得丰满起来,到处都是一派清新亮丽,怎么能不给人一种好心情呢?看到了日出的人们,这一天或是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感觉满足得很。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北方在端午那天会家家煮一大盆鸡蛋,管够吃。家里养鸡的那些年,是要为这一天的富足做一段日子的积攒的,平时大人不让吃,说这是五月节的鸡蛋。终于到了五月节,面对这一大盆的鸡蛋,孩子们因此有了新的乐趣,就是磕鸡蛋,每人手握一个完整的煮鸡蛋,拿尖头的部位和对方磕,谁的先碎了谁就是输了。节日里,无论穷富,这种莫名的喜悦都是一样的。
及至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了塞外小城、蒙古族最多的通辽生活,到了端午这天,因为没有小山头可爬,也不知道去哪里采艾蒿,虽然也是早起吃鸡蛋,外加吃粽子,可有那么一两年,我们的端午节过得略有些苦闷,总觉得不如老家的端午过得有趣尽兴。
后来听邻居说,当地人也是有早起去辽河边上踏青的习惯的。我们当时住在城西,就选择去了西辽河的西大桥上。到了那里才知道,端午节的大热闹原来都在这里啊!与我的老家莫力达瓦不同的是,这热闹更类似于集市,卖各种东西的铺排了整个大桥,自然艾蒿、各样的纸葫芦、粽子、香草、香囊、五彩线……应有尽有,花花绿绿的。也有卖各种玩具、鲜花水果、糖人之类的。桥上熙来攘往、摩肩接踵,节日的热情也同样被这些鲜艳的色彩点燃了!通常卖艾蒿和买艾蒿的会把艾蒿叶夹在耳朵上,或者编一个艾蒿花环戴在头上,再在手腕上戴一个五彩线编织的手环,虽然是为着避邪的传统,但是看起来十分美好。
通辽人会把粽子包得特别大,有着塞外人的憨直和豪迈,需要两张粽子叶包裹,沉甸甸的,吃一个就饱了。
在通辽生活得久了,我越来越喜欢这里端午的气氛,和这里越来越融洽,我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了。有一年端午,我忘了买粽叶,朋友听说了,特意在端午节的早晨,骑着自行车,送给我一兜她亲手做的新鲜粽子,她把粽子交到我手上时还是热乎的,而她门都没进,返身离去。我后来才听说,其实她家离我家老远呢!科尔沁人就是这样用他们满满的情义,包裹住了我这个来自莫力达瓦的异乡人……
(选自《文汇报》2021年6月8日,有删改)
赏读感悟
因为山川异域,所以风俗迥异。端午在大江南北展现出不一样的风俗习惯。与南方热闹的龙舟比赛不同,北方的端午显得更加质朴传统——端午节时,百虫活跃,蚊蝇大量滋生,容易传播疾病,因此人们祈神求福、避邪保健,千年相传,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卫生防疫日”。
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了童趣,看到了自然,看到了豪迈。作者从童年的记忆开始,带领我们踏着时光的步伐领略家乡的端午风俗。儿童的视角,给了读者轻快而又甜美的享受:苦恼打水、苦恼早起,既好奇母亲怪异的“洗头水”,又享受磕蛋的乐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真实而又亲切。接着画风一转,“我”长大了离家了,失落也随之而来。端午节似乎在作者心中黯淡下去的时候,又迎来了新的收获。还是熟悉的踏青,但多了一份儿时没有的热情与喧闹。
总有人担心传统节日的衰落,其实,根植于人心的节日怎么会衰落?因为温暖永存啊!
精品展示二
六幺令·天中节
◎〔北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赏读感悟
尽管端午起源并非因为屈原,但说到端午节,人们就会想到屈原。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深受楚怀王器重,他的同僚上官大夫嫉妒他,于是使坏出阴招,让楚怀王疏远屈原,之后屈原被贬流放出京都。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痛欲绝,抱石投入汨罗江。屈原这一跳,带着悲愤、带着忠诚,深深地感染了楚国人民,也让后世敬仰。
这首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龙舟竞渡等场面,渲染端午节的盛况,抒发词人对屈原的景仰凭吊之情。下片则再现历史的沧桑,怀王之昏、秦之吞楚、异客垂涕、新亭对泣……词人以屈原自比,感怀了屈原令人唏嘘的往事,虚写屈原,实写自己,慨古人之忧,发今人之叹。
全词极富艺术特色,既虚实相间又前呼后应。眼前庆祝端午诸景是“实”;感怀屈原悲苦仇怨为“虚”;前有“香飘十里”后有“湘累已逝”,前有“诵君赋”后有“断肠句”。整篇词中景色如画,画里有“话”。作者借古讽今,暗讽时政,爱恨情仇寓于词中,一唱三叹,读来令人神往。
【马仁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