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阈下电视媒体发展路径探析
2022-06-25杨晓杰
摘要:融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千帆竞发,以新、奇、快且更贴近受众、更吸引受众眼球的方式异军突起,对传统电视台、纸质报刊等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面对冲击,传统媒体只有大胆改革,才能化险为夷。广播电视只有创新发展模式,更新经营理念,才能跟上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步伐。创新知易行难,如何优化、怎样创新,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只有通过对电视台各个工作环节进行梳理,找出问题所在,予以解决,并创造出新的有效机制,才能使电视台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文章从电视节目的制作、创新传播模式、新技术的运用等几方面,阐述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实现电视台的跨越式发展。事实证明,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改革创新勢在必行。
关键词:电视媒体;融媒体环境;新媒体;发展路径;创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6-0151-03
融媒体时代,众多新兴媒体以灵活的报道方式、快捷的传播速度、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节目,迅速博得大众的青睐,成为传媒界的弄潮儿。而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广播电视,由于体量庞大,运转机制不灵,难以跟上新媒体的发展步伐,逐渐陷入不利的境地。面对这种局面,电视应如何应对,是勇于创新还是甘于现状?如果不甘于现状又该怎么办?这是电视台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广播电视都是传播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主渠道,是党和国家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与纽带。视听传播作为广播电视的主体内容,因其权威性、严谨性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信赖。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地位,肩负着这样的责任,广播电视才要做好各项工作,并通过增强新闻节目的新闻性、真实性、时效性,通过创造性地组织节目,打造精品,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求。
何为融媒体?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①的新型媒体模式。在融媒体时代,虽然强调互融互通、资源共享,但它是通过激烈的竞争实现的。新媒体的大量涌现,极大地丰富了媒体形态,开阔了人民群众的眼界,它迅速被接受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融媒体时代,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媒介传播方式不断创新,融合程度逐渐提高。报纸、电视、广播作为三大传统媒体,面对融媒体对传播形式的创新,其进一步发展受到掣肘,传统市场份额被抢占[1]。比如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受众群体的变化,新闻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采访对象发生变化,有时是一个群体,有时是某个媒体,有时甚至是网络达人、大数据、服务终端;二是信息获取渠道发生了变化,有时要进行实地采访,有时要通过网络进行采访,有时会借助不同的媒介进行采访;三是技术手段发生变化,除了传统的摄像机、照相机,也会使用手机、无人机、数据终端、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新设备、新技术。这些变化是革命性的,给电视台新闻采编工作带来的挑战也是全方位的,光靠一部摄像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求,人工智能技术、无人机操控技术、虚拟技术等也成为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而且对经验、技巧、应对方式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融媒体时代,来自新闻媒体的竞争异常激烈,主流媒体要提高收视率,掌握主动权,必须大力加强编辑、记者队伍建设,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与创造力。新闻工作者只有与时俱进,顺应潮流,结合融媒体时代的特点和优势,大胆创新,才能适应大众的需求[2]。每个记者都应该时刻关注新闻热点及焦点,深入挖掘新闻素材,发现并制作高质量、有价值的新闻作品,以便吸引广大受众的目光,提高广播电视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受融媒体特性的影响,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人们收到的信息不仅越来越多,而且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有鲜花也有毒草。电视台记者只有时刻擦亮眼睛,有“真本事”,才能去伪存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采集到“干货”,而不迷失在信息海洋中。而“真本事”就是指新闻审视能力,其中包括目光、经验、知识、见解等,而这些“真本事”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日积月累,还要不断地学习。同时要坚定职业操守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创作出堪称精品的新闻节目,提高电视台的竞争优势。
二、融媒体视阈下电视台要带头坚持新闻原则
作为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做好本职工作,除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扎实的职业素养外,还要遵循新闻采编的基本原则,以保证获得优良的新闻资源。
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也就是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为新闻编辑、记者,要牢记这一原则。
第二,追求新闻性原则。所谓新闻性,既指事件本身的新闻属性,也指新闻节目的新闻价值。“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此话虽然带有一些讽刺意味,却很好地揭示了新闻性的本质。而追求新闻性是所有媒体的本性,这是由媒体属性决定的。
比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时间特殊——新冠病毒还在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命安全。举办好这场盛会,不仅能为全球体育运动作出巨大贡献,也能帮助全世界人民树立抗疫信心。那么,这场盛会的最大新闻性在哪里?显然是“安全与竞技”。央视新闻频道抓住这个主题,调动众多资源,进行精彩报道,取得了巨大成功。就收视率来看,以闭幕式为例,总收视率达15.7%,收视份额达53.9%,观众规模达2.36亿人。其中,CCTV-1收视率达3.44%,CCTV-5收视率达3.31%。这次冬奥会,不仅中国体育健儿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央视的新闻报道也成就非凡。可见,广播电视媒体只有追求新闻性,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新闻,才能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追求新闻性是电视台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当然,追求新闻性不等于猎奇,切忌华而不实,不能沦为“流量乞丐”,为了流量而不择手段,也不能像泛滥于新媒体的“标题党”看齐,它是过度追求新闻性、追求利益的产物。有效抵御这些消极产物,能够增强电视台的权威性,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
第三,坚持真实性原则。顾名思义,就是指报道中所有事实皆符合客观实际,忠诚地反映事实的本来面貌,深刻地反映事实,揭示事物本质,精准、鲜明、生动而简洁地报道事实,力避夸大、扭曲、变形。在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尤为重要。随着新媒体的遍地开花,在营造一个媒体盛世的同时,各种信息爆炸式增长。其中,真金白银有之,腐臭垃圾有之;精美与诗意有之,丑陋低俗有之;事实真相有之,谣言诽谤有之;温良和善有之,网络暴力有之。新闻从业者坚持新闻真实性,就是要以自身的“真”抵御网络上大量涉及“色、丑、怪、假、俗、赌”的信息,还新闻世界一片清朗天空。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电视媒体赢得受众信赖,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关键。此外,还要坚持时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美与善的原则、贴近群众原则,这些原则是成体系的,从不同方面规范着新闻媒体的职业行为,以保障新闻传播工作行稳致远。
三、融媒体视阈下的创新举措
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程序大致为接到新闻线索→采访准备(研究背景材料、制定采访方案)→现场采集→编辑制作(对所得素材从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两个方面进行技术处理,得到成品)→送审→播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媒体形态的演进,采编模式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蓬勃兴起的新媒体在给广大信息接收者带来一场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电视记者传统的工作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微信、微博、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快速发展,让传统广播电视的受众大量流失。面对这种危机,如何才能安全地度过这段瓶颈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还是从此一蹶不振,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记者所要应对的重大难题[3]。
第一,信息采集渠道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纸质媒体、电视媒体仍然沿用传统的信息采集渠道,按部就班地创作新闻节目,而新媒体则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其他媒体平台或者网络客户端作为信息搜集渠道,也就是通过融媒体资源共享模式获取信息。不同的渠道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首先,要变革新闻采编模式,一味地走老路,就会失去先机,把首发权拱手让给新媒体;其次,传统节目制作消耗大(相对于新媒体),效率低,长此下去,不利于电视台的可持续发展(当然,有些新闻信息的获取仍离不开传统渠道)。基于此,电视台要打破陈规陋俗,勇于创新,积极拓展新闻资源,抢占新闻采编先机,又好又快地将新闻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当然,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电视台编辑、记者提高自身技能,掌握相关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同时还要熟悉这些渠道的环境及采编模式。当前,网络环境十分复杂,新闻陷阱、网络诈骗随时都能遇到。2022年,“清朗”专项行动重点就是清理“假、色、丑、俗、怪、赌”[4]等违法违规的直播和短视频,说明网络绝非净土。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擦亮眼睛,在制作新闻节目时,要注意对舆论导向的把握,努力辨别信息真伪;注重新闻价值的挖掘,而不要盲目追求耸人听闻的新闻效果,把握好新闻的“度”,不可急功近利,以免出现差错。
第二,创新工作模式,跟着新闻走。在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的竞争是方方面面的,既有新闻资源方面的竞争,也有新闻制作方面的竞争;既有来自同行的竞争,也有来自新媒体的竞争。在新闻资源方面,同行的竞争因为在机制、采集模式上大同小异,竞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的高低,而来自新媒体的竞争却大不一样,它们胜在灵活、简洁、无处不在。比如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还在“赶场子”,已经有人通过新媒体平台把新闻推送出去了。因为人家可能就在现场,只需用一部手机录像,再配上解说或文字说明,然后上传至新闻客户端点击推送即可完成采编流程。
电视台的新闻首发权没了,收视率(点击率)被新媒体赚走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5个小时,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4亿[4]。这些数据放在一起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海量的受众。没人会随时坐在家里等着收看电视新闻,通过手机、电脑等在旅途中以及车间、办公室等就能轻松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没有人会拒绝如此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要夺回先机,电视台就要打破陈规陋俗,创新工作机制。比如与公安交警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借助融媒体的“融”,就能从事故现场获得最权威、最准确的信息,从而抢回新闻首发权。另外,还要建立自己的新闻直播间,并及时把新闻推送出去,夺回收视率。
第三,新闻制作创新。新闻制作是新闻节目产品成型的环节,是从“毛坯”到成品的过程,决定着新闻的质量,应格外重视。要制作精品新闻节目,就必须从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两方面精耕细作,包括现场语言、图像、音响、屏幕中的文字等。现场语言包括采访者语言、受访者语言、观众语言(也属于受访者语言)。采访者语言必须是深思熟虑的,一定要精确,紧扣主题,直抵本质,按着预案进行;肢体语言(表情、手势等)也要恰如其分。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要创造性地组织各方语言,使采访者与受访者语言形成最佳组合,使语言成功地镶嵌在新闻作品中。图像也是新闻采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闻图像呈现效果的好坏也对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起到关键作用,因为图像是新闻报道的主体要件。高质量的图像总是蕴含独立、充分的视觉新闻信息,总是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总是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总是与新闻主题高度契合,总是蕴含深刻的情感,总是充满美与诗意(悲情类新闻除外)。所以要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最佳的色彩和角度,把最有表现力的画面融于作品中。呈现稍纵即逝的典型而精彩的、较为个性化的、充满想象力和内在张力的、能触动人心的画面,是新闻节目图像選择的不懈追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图像新闻事件见证者、传达者、解释者的作用。
新闻节目制作是一个对新闻产品进行深加工的过程,目的是把采访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和编排,完善新闻作品。要制作精品新闻,就要在细节的选择编排上下功夫,力争最大限度地体现新闻价值。比如对文字、画面、声音、配乐等素材进行甄别与整理;把各种元素——画面、景别、色彩、配音、音色与音量调整到最佳程度;合理配置这些材料并融会贯通,以形成逻辑严谨、语言流畅、信息含量大、视觉冲击力强、有深刻寓意的新闻产品。与新媒体相比,新闻节目制作是传统视觉媒体的强项,电视台新闻工作者要励精图治,在这个环节大胆创新,不断扩大自身优势,以使广播电视在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新媒体给传统主流媒体造成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新媒体蜂拥而至,力图撼动广播电视媒体的主体地位,大肆分流新闻受众,使传统主流媒体面临的危机日益加重。但危机中也蕴含着机遇,融媒体时代,只要广播电视媒体大胆改革,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把最新、最前沿、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不断呈现给观众,就能赢得观众的信赖,再造昔日辉煌。
参考文献:
[1] 袁婷婷.融媒体时代下报纸媒体的创新之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0):246.
[2] 贾靖波.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创新求变[J].记者观察,2019(2):58.
[3] 尹荃.新媒体时代记者采编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视听,2017(1):179.
[4] 毛建国.清理“流量乞丐” 还要斩断背后的利益链[N].工人日报,2022-03-31(003).
作者简介?杨晓杰,本科,编辑,赤峰广播电视台记者,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