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策略探究
2022-06-25张光明
摘要:重大主题报道是各大媒体体现并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竞技场”。同普通新闻报道相比,重大主题报道更能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状态,体现新闻和舆论的制高点。在当前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格局下,做好行业内重大主题报道,是行业宣传部门及所属媒体抢占赛道、提升企业及媒体影响力的尖刀利器。在我国海洋石油工业领域,中国海油宣传部门及所属媒体《中国海洋石油报》社,近年积极探索海洋油气领域重大主题报道的最佳方式与最优效果,从策划、内容、传播等方面苦练内功,形成了独特的重大主题报道方式方法,取得了较好的重大主题报道效果,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强有力的舆论环境。文章以2021年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建成投产为例,通过“解剖麻雀”,探析中国海油强化议程设置、内外宣结合、全媒体发力的重大主题报道策略与经验。
关键词:重大主题报道;“深海一号”;议程设置;全媒体;舆论场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6-0136-03
一、“深海一号”建成投产的重大意义与新闻价值
重大主题报道,通常是指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重要活动及社会热点进行的主旋律报道。近年来,党和国家大事、要事多,主流媒体不断推出重大主题报道,如改革开放40周年、能源安全等。2021年投产的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就是中国海油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最生动的实践。
从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看“深海一号”建成投产重大意义。能源安全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能源安全中的油气供应安全更为关键。因为石油和天然气是工业的血液,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必须有充足的油气供应。进入21世纪,我国自产产量连年增长,依然无法满足需要,每年都需要從海外大量进口。油气的对外依存度提高,不利于我国的能源安全。现阶段我国陆地油气田增储上产难,而海洋油气增储上产势头猛。以2020年为例,国内新增原油产量的80%以上来自海洋石油。中国海油是我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企业,近年不断加大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力度,努力建成投产“深海一号”,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作出新贡献。
从我国海洋石油工业近40年进军深水路看“深海一号”建成投产的曲折与坚毅。海洋油气主要蕴藏于水深大于500米的深海,但深海的油气勘探开发难度极大,尤其是我国南海西面的深海海域,地质条件极其复杂。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油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勘探,外方公司斥巨资在南海西部海域寻油找气,未获规模发现,只得铩羽而归。中国海油坚定信心,从地质研究、海上作业装备设计建造、钻井技术攻关等方面攻坚,不断取得新突破,大幅增强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2014年,又在水深1500多米的南海西部琼东南盆地部署探井,发现天然气储量超千亿立方米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业界为之侧目。
从七年开发历程看“深海一号”建成投产的创新、攻坚。“深海一号”位于海南三亚西南方向150千米处的海域,是我国目前为止自营勘探发现的平均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高的海上超深水大气田,2014年,中国海油开始着手开采该气田,但超深水气田开发关键技术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中,业界认为我国不可能自主开发“深海一号”。中国海油坚定信心,反复研究、论证,决定采用“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水下生产系统+海底管道”的创新模式进行开发建设。
这一模式的核心,就是要自主设计、建造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能源站有40层楼高,5.3万吨重,仅下部船体就由24万个零部件组成;能源站要按“30年不回船坞检修”高标准设计建造,要能抵御百年一遇的超强台风。能源站设计、建造极难,中国海油强化技术攻关与创新,破解了“卡脖子”技术,最终成功设计、建造,实现了3项世界级创新、13项国内首创的重大技术突破,攻克了10多项行业技术难题。
2021年6月,“深海一号”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超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气田投产后,年产天然气30亿立方米,可稳产20年,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深海一号”建成投产,成为行业的“聚光灯”。气田投产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殷切希望。
二、高站位,深谋划,高质量“议程设置”引领正向舆论
“深海一号”建成投产,创造了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历史。中国海油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新闻舆论观和能源观为根本遵循,深度策划、报道,以期形成强有力的正向舆论效果。
中国海油宣传部门听取了气田开发建设部门、新闻媒体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全局把握,整体考量,立足大宣传,形成大规模,营造大声势。深入报道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落实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的新气象、新业绩,充分展示海洋石油员工“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责任与使命,凸显了中国海油在经济领域为党工作、全力能源报国的践行与担当。
新闻报道要防范“两个舆论场”,通俗来讲,就是“你说你的,我信我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核心就是主流舆论不能真正占领阵地[1]。中国海油宣传部门通过高质量设置议程,引领正向舆论。
议程设置作为概念体系被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正式提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介通过以某种方式对议题进行设置并通过大众媒介向公众倡议,成功地让其进入媒介议程”[2]。在传播途径众多、信息爆炸、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传播主体、媒体能否根据主旨进行高质量的议程设置,对信息传播的方式及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信息释放的时间点、节奏、制造的话题,如果得到精准有效的把握,就能吸引一批可能并不关注这一话题的受众,使得他们慢慢了解直至感兴趣,大大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
中国海油宣传部门对“深海一号”新闻报道的议程设置,首先表现在创新报道方式上,即采用“动态亮点报道+深度报道+走进中国海油活动”方式,引导媒体持续、立体开展新闻报道,不断强化公众记忆,增强传播效果。
再者,从“宣传”向“传播”转变,凸显“自己人效应”。在新闻报道中,如果受众觉得传播者表达的内容与自己有相似之处,就会更加积极正面地看待传播者所传达的信息,并产生认同和共情,使传播者的传播效果得到明显增强[3]。鉴于此,中国海油引导新闻报道的视角从“宣传”向“传播”转变,表达话语从“口号式生硬语言”向“软新实的通俗语言”转变,传播方法从“填鸭式灌输”到“潜移默化影响”转变。
更为核心的是,中国海油宣传部门坚持内容为王。不管互联网背景下的传播形式如何变化,传播技术如何提升,新闻传播的本质都是把信息传递给受众,因此信息的价值永远是媒体发展的核心[4]。中国海油宣传部门深挖“深海一号”建成投产的内容内涵,所属媒体中国海洋石油报社积极助力:制作“深海一号”大气田建设全景画册,精选近300幅照片,覆盖从设计到投产的极致画面;采编“深海一号”大气田建设纪实文学书籍,全书超20万字,内容涵盖气田开发各个方面及典型人物故事;撰写《中国发现的道路自信》等备参资料,从历史和行业维度全面、深度剖析“深海一号”建成投产内核。
中国海油平日注重与各媒体沟通交流。“深海一号”新闻报道启动后,其与媒体紧密携手,持续深入推进报道。
气田投产前,抓住重大工程完工节点进行报道,为气田投产做好舆论预热和铺垫。例如,以5月28日气田机械完工为切入点,及时向媒体和公众释放气田建设最近进展情况;6月8日世界海洋日当天,开展以“深蓝梦想 和谐海洋”为主题的仪式性活动,邀请历届海洋人物和海洋公益大使走进“深海一号”,了解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成就,探访深水油气开发核心装备,共同发布关爱海洋环境倡议书;6月15日召开气田投产媒体吹风会,释放投产相关信息。
气田投产关键时刻,集中火力报道。投产前两天,中央电视台记者在海上一线进行连线直播投产前情况,在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多个栏目进行报道。6月25日气田投产当天,中国海油宣传部门播放深海一号建设巡礼片,向媒体发布备参资料;人民日报、央视等媒体在北京主场开展报道,央媒驻海南分社记者和海南当地媒体在海南分场及气田现场开展报道。一时间,各媒体一致聚焦“深海一号”,“深海一号”一举成名:16次亮相央视新闻联播,3次登上人民日报头版,新华社6次播发通稿。
气田投产后,中国海油又从“深海一号”所产天然气登陆和首船原油外输两个关键时间点切入,进行后續报道。同时联合媒体科普类栏目和地方电视台推出解读性报道,联合媒体开展“网络名人走进‘深海一号’大气田”等活动,持续保持“深海一号”舆论热度。
三、在同质题材中找独家路径,融媒表达,分众传播,全程全效报道
作为中国海油所属媒体,《中国海洋石油报》对“深海一号”的信息掌握具有优势。但与央视等主流媒体一起报道同题内容,缺乏竞争力。因此,该报努力在同质题材中寻找独家路径,致力于融媒表达、创意呈现、分众传播,实现全程全效报道。
全程、全员报道,团队作战。《中国海洋石油报》报道“深海一号”,不仅报道其建成投产这一结果,更报道其勘探、开发、生产全程。2014年气田发现时,该报就掀起了报道热潮。如今建成投产,更是派记者驻扎现场,实时跟踪项目建设进度,全媒体动态跟踪报道,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气田现场与受众的距离。例如,从6月15日开始记者就蹲点现场掀起报道攻势,报纸开始发布与“深海一号”相关的融媒体产品,投产前推出《重逢》《繁忙》等系列现场特写。6月25日气田投产前后,该报更是全员作战。仅纸媒,投产当日就发布了投产消息《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全面迈向超深水时代》、特写《日出》及《信心:以铁的要求和铁的作风破解难题》等系列深度通讯,配发评论员文章《深海筑梦的铁肩担当》,制作图片专版。
融媒表达,分众传播。媒体深度融合时代,传播渠道和传播技术的综合运用尤为重要。报道“深海一号”建成投产,报社旗下的报纸、官微、视频新闻、抖音号、视频号等各媒体平台合力,全媒体、全方位报道,使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和便捷化。报道启动后,前方记者全面采集文字、图片、视频等丰富资讯,后方编辑团队精心制作全媒体产品,主动适应分众化、差异化、多元化传播需求。
所有新闻作品,都做到融媒表达,即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表达内容,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多种阅读习惯和信息接收方式。例如,从“深海一号”视频新闻中截取亮点部分,投放到抖音号,形成“深海一号”短视频合辑,播放量不断攀新高;从报纸图片新闻或图片专版中挑选精彩图片在微博#图说海油#话题释放,阅读量高。同时针对不同受众,推出对应新闻作品。例如,对于行业内人士,《中国海洋石油报》发布专业、深度的报道;对于石油专业以外人士,以现场视频连线解说、专题片、航拍、科普等内容为主。
创意呈现,生动表达。在全媒体报道中,该报还努力创新,以作品的创意吸引受众,提升受众的接受度。例如,为揭秘“深海一号”如何扎根海上,记者用麻绳、纸片进行做手工式科普,形成视频在中国海油官微投放。因其形象简单易懂,发布后被海油员工大量转发、刷屏,“刷爆”朋友圈,成为爆款。
而在气田投产时刻,该报更是打造了高质量的号外特刊。特刊注重版面修辞,版面修辞本身是一种谋求传播效果的努力,为达到某种呈现效果或通过视觉语言传达某种信息,从而对版面编排、内容配置等进行策划和设计,是合理运用图像及相关稿件进行修辞传播的直接体现[5]。特刊以深度报道、精美图片为主。一版标题、提要字体放大,全部标红,视觉冲击力强,其他版面也精心设计版式,最大限度发挥视觉修辞独特的传播作用。
小切口,大主题。全媒体时代,“微”已成为主流媒体报道重大主题话语实践的核心逻辑。利用“微”形态创新及传播方式创新,开展新时期宣传和新闻工作是一条重要的改革路径[6]。在“深海一号”新闻报道中,除精心制作微视频,《中国海洋石油报》还努力做到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毕竟,属于宏大叙事的话语体系的重大主题报道,若缺乏小切口呈现,就会降低受众接受度。因此,该报参与“深海一号”建成投产报道的记者,深入一线,将宏大的叙事与细致的讲述有机融合,通过讲故事、细描写,真正实现新闻故事化、故事细节化、细节生活化,产出的新闻作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受众爱看、爱转、爱评论。
四、结语
“深海一号”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建成投产,是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重大突破。为报道好这一行业重大新闻,中国海油及其所属媒体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攻克“卡脖子”技术、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等方面深刻认识“深海一号”建成投产的主题重大与报道价值;高站位,深谋划,用前瞻性思维和专业化手段,高质量设置议程,引领正向舆论;内外宣合力,让“深海一号”登上人民日报头版,亮相央视新闻联播,取得了“聚光灯效应”。进而充分展现了中国海油在经济领域为党工作、全力能源报国的践行与担当,深刻树立了企业良好的形象,为企业更好发展营造了积极正向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效江.提升主题报道传播力的关键在于创新[J].中国地市报人,2021(7):53-54.
[2] 张舒予.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手册[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3-4.
[3] 李瑶.让宏大饱含温度:大型主题报道的“小角度”叙事[J].新闻世界,2022(1):54-57.
[4] 孙鹏飞.把主题报道锻造为融媒时代的突围利器[J].城市党报研究,2021(11):58-62.
[5] 惠东坡.新闻版面视觉修辞策略浅析[J].法制新闻传播,2021(1):48.
[6] 李志华.探索新闻重大主题报道创新路径[J].新闻传播,2021(18):88-89.
作者简介?张光明,本科,记者,中国海洋石油报社南海西部记者站站长,研究方向:行业报新闻采编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