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课程中增强文化自信的两则重要教学案例
2022-06-25陆桂华张曈
陆桂华 张曈
[ 作者简介 ]
陆桂华,男,江苏南通人,淮阴师范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研究。
张曈,男,山东泰安人,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分子微生物学、生物质能源、“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等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 项目名称 ]
江苏省生物技术品牌专业二期项目,01-48。
[ 摘要 ]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多元价值观的交织与渗透已发生和正在发生,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过度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由此,建立多学科协同共振的大思政体系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生命科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中已有和新发现的交叉点,深化一则并新增一则重要教学案例,辅以多种教学途径,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用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传承责任感。
[ 关键词 ]
价值观;课程思程;生命科学专业课程;中华优秀文化;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Q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4.047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生产资料多种所有制的并存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网络文化及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西方主流文化包括基督教对我国的快速扩张等,带来了多元价值观的交织与渗透,对90后与0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显著影响。00后的大学生自2018年前后进入全国各高校学习,目前已是大学生的主体。90后与00后大学生价值观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教育者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仅靠或过度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由此,建立多学科协同共振的大思政体系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由于课程思政是把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要素及内涵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而不是改变原有课程教学的主要设计,因此,如何在专业课包括生命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是值得探究的重要命题。
本文通过已有及新挖掘的生命科学与思政教育的交叉点,深化一则并新增一则重要教学案例,通过问题式、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途径,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用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传承责任感,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 目前已知最早且有确切记载的表观遗传调控现象
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课程的表观遗传调控章节教学中,引入《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的内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1.1 采用问题式教学,提前布置以下问题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该文献记载现象是否属于表观遗传调控现象?
若是,是否为有文字以来的最早记录?
请查找文献证实或证伪。
1.2 备课及课堂教学主要内容
1.2.1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属于表观遗传调控现象。我国古代典籍中,不仅《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有上述记载,《周礼·考工记》中也有记载,相关内容为“橘逾淮而北为枳”的内容。
1.2.2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记载的内容可能是最早记录。根据历代传承的文本文献以及目前已出土的考古资料双重证据,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晏子春秋》是记载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齐国名相晏婴言行、轶事的一部历史典籍,也是我国目前最早且独具特色的历史人物传记。该书最早被西汉的司马迁记载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写道:“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
第二,根据已出土的考古资料,《晏子春秋》一书在西汉初已在抄传,成书时间应该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1972年,在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一号汉墓(西汉武帝时期)中出土了大批竹简,其中有《晏子春秋》十六章,经与今本对照,内容大体一致,证明今《晏子春秋》一书即是西汉时期的《晏子》一书;之后,《晏子春秋》的竹简残文于1973年在河北省定县中山怀王刘修墓(西汉宣帝时期),以及1977年在安徽省阜阳县双古堆汝阴侯夏侯灶墓(西汉文帝时期)先后被考古挖掘出土。在西汉初期,造纸术与印刷术都还没有被发明,古书的传播主要通过口授或抄写于竹简、木牍或丝帛上传递,抄书难,传播更难,从成书至流传都需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因此,《晏子春秋》的成书时间应该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
第三,《周礼》,西汉初期原称《周官》,是南宋时确定的十三部儒家经典之一,其成书年代目前仍有争议,学界主要的看法有七种,即周公制订、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周秦之际、西汉初期、刘歆伪造。
第四,《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关于手工业工艺技术规范的最早著作,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文献。《考工记》本不属于《周礼》(原称《周官》),由于《周官》中的“冬官”篇消亡不见,西汉时以《考工记》补入,因此,《考工记》的成书年代历来也存在争议,概括起来,《考工记》的成书年代可分为先秦与秦汉两大类;在先秦成书论中,多数学者认为是春秋或战国时期。随着考古出土器物不断增加,近20年以来,学术界对于《考工記》的成书年代有新的研究但仍有争议。刘广定推论该书可能在秦始皇时期编成,上限为战国晚期。武廷海发现西汉文帝前元年间至武元光年间,“考工”开始替代“工室”并流行于世,进而推论《考工记》成书于西汉初期的这段时间。
关于武廷海的推论,笔者认为其是以偏概全,理由如下:
第一,西汉初期,在造纸术与印刷术都还没有被发明,古书的传播主要通过口授或抄写于竹简、木牍或丝帛上再传递,抄书难,传播更难,从成书至流传都需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因此,《考工记》主体部分的成书时间必然早于西汉初期。
第二,史念海根据考古资料,认为《考工记·匠人·营国》应取法于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安邑城,并推论《考工记》成书于春秋至战国时期。
第三,武家璧在对战国时期楚国墓葬出土的“虎座鸟架鼓”辨正的文章中,引用《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并考证竹简《考工记》曾出土于楚国墓葬,说明《考工记》成书年代应不晚于战国时代。
第四,聂晓雨根据历史文献和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对东周王城的科学考古发掘资料,指出“东周王城的布局虽与《考工记》记载的规定要求不完全一致,大体上是符合这一理想化的模式”。
1.2.3 国外关于表观遗传调控现象的确切记载,已检索资料表明最早见于十七世纪中叶。
1651年,英国医学家、生理学家、解剖学家和胚胎学家——威廉·哈维医生发表了《论动物的生殖》一书,他对鸡胚胎和鹿胚胎的发育过程做了许多实验上的研究,详细阐述了胚胎学的原理;威廉·哈维接受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后生论思想。虽然西方学界有一些人认为亚里士多德撰写了Generation of Animals,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相关的出土文物来佐证亚里士多德提出过后生论或写了该书。
让·巴蒂斯特·拉马克在其《动物学哲学》一书中指出:“生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可产生带有适应意义的性状变化,并能够遗传给后代。”
1.2.4 小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这一表观遗传调控现象,不仅在我国历代有传承的典籍记录在册,更有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作为坚实的证据。这个案例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人的首创发现,也让大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2 “早睡早起”中医养生观念,以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证据
在“生物化学”课程的“核酸的生物合成”章节中引入中医提倡的“早睡早起”养生观念,然后讲解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证据与机制。
2.1 采用研讨式教学,提前布置以下问题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2.1.1 安排学生制作电子表格问卷,自愿组成小组,然后分别调查本校不同院系、不同年级学生的入睡时间与起床时间,并做不同院系之间、不同年级之间,以及男生、女生之间差异的统计分析;
2.1.2 中医提倡的“早睡早起”养生观念,最早出自哪本文献?
2.1.3 夜里几点入睡算是早睡?早晨几点起床算是早起?
2.1.4 请查找资料证实。
2.2 备课及课堂教学主要内容
2.2.1 大学生入睡时间与起床时间调查与统计分析
本课程学生各小组展示各自分别调查本校不同院系、不同年级以及男生女生之间入睡时间与起床时间结果,以及结果差异的统计分析。
教师结合文献查阅结果进行点评。
笔者根据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期刊论文,90后与00后大学生睡眠的基本情况小结如下:普通高校(中医院校可能除外)中大部分的睡觉时间在夜里十一点以后,其中又有一部分在夜里零点以后才睡觉;有些高校中甚至有10 %至20 %的大学生在凌晨一点以后才睡觉。
2.2.2 中医提倡的“早睡早起”养生观念起源
从文献记载来看,該观念的系统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其中明确记载:“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经典著作,也是最重要的医学典籍之一,是历代中医学的必读之书,被尊为“医家之宗”。张维波等研究者认为今本《黄帝内经》成书不晚于公元110至120年;但张维波等也明确指出:《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医经七家”中的《黄帝内经》18卷并非今本《灵枢》和《素问》,应该是由扁鹊、秦太医令等医家的参加,以战国时期的语言编著学术理论为主,奠定了该书的基本框架。
2.2.3 早睡与早起的准确含义
《黄帝内经·素问》中“夜卧”的含义: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夜”,从“夕”“亦”省声,……。另,“夜”的西周金文、战国古文、小篆字形皆是“夜”,从“夕”“亦”。《说文解字注》中,“卧,伏也;伏,大徐作‘休’,误;……;卧於几,故曰伏;……;”。“臣”的甲骨文字形像一只竖立的眼睛,因此,卧的本义指人伏在几案上休息,此状态时眼睛呈竖立形。
在春秋时期,我国已有成型的青铜灯具(已有出土文物),但民间使用很少;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造价低廉的青瓷灯才开始取代青铜灯,并在民间广泛使用与普及。先秦典籍中有很多使用灯或烛的记录,主要是官方或贵族使用;然而,油灯、蜡烛的亮度及稳定性都不够,普通民众不得不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庄子·让王》即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内容。
李淑媛等认为:《黄帝内经》中春季、夏季的“夜卧”中“卧”字,应理解为“人卧倒躺下的状态”,表示躺下休息,或躺下准备进入睡眠,而非睡着的状态;“夜卧早起”中的“夜卧”应被解读为(古时)晚睡,但并非熬夜,只是比冬天入睡时间晚一些,是相对于古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而言。
王凯勋、蒋力生认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夜卧”,不是晚睡,而是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中提出的“侵夜乃卧”,由于古人随日落而息,而夏季的白昼较长,日落时间较晚,因此《黄帝内经》指出夏季的休息(入睡)时间也应随着日落(时间)的推迟而(相应)推迟。
《黄帝内经·素问》中“早卧”的含义:
鸡在日出破晓时鸣叫司晨,日落天暗即归巢睡觉,作息一直很有规律。《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指出秋冬两季应“早卧”,且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此,“早卧”的含义已很明确。
李强等解读了《黄帝内经·素问》独于“秋”言“与鸡俱兴”,因为鸡的作息很有规律,每到日入之时(酉时)即准时睡觉,所以古人认为其在十二地支中与“酉”对应,作息以鸡为准,养收之道。
《黄帝内经·素问》中“早起”的含义:
秋季“早起”的含义,如前文所述,已明确,即与鸡俱兴。
春、夏两季“早起”的含义,王凯勋、蒋力生认为,早起,不是一味求早,而是让人随着夏天提早的日出时间而提早起床,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中指出“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这样的作息时间,即无厌于日;现代生活使人们已很难做到早卧,但可养成早起的良好习惯。
2.2.4 作息规律应早睡早起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证据
哺乳动物肝脏内作为基因复制与修复的单元——(脱氧)核苷三磷酸,按照生物钟以一定的节奏合成。
体内核苷酸合成通过补救或从头合成的方式由肝脏集中控制。电灯的发明时间不超150年,煤气灯的发明与使用也仅在230年前,人的身体机能不可能在短短的200多年时间里发生显著的变化。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冈村均率领的研究小组于2012年在SCI期刊Cell Reports发表研究论文指出(动物)肝脏中核苷酸合成是有节律的。该研究小组使用正常小鼠以及破坏了肝脏内生物钟的小鼠做实验,调查了两类小鼠体内的核苷酸从头合成中嘌呤和嘧啶的主要限速酶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发现正常小鼠的核苷酸合成主要限速酶基因在白天的表达量是夜间的四分之一左右,这样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但体内生物钟被破坏的小鼠,核苷酸合成的主要限速酶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则是混乱的。特别是其中的Rrm2基因,同时在嘌呤和嘧啶合成中起限速作用,该基因不仅在白天的表达量是夜间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在生物钟被破坏的小鼠肝脏中的表达量一直是低水平。该研究小组揭示了野生型小鼠肝脏核苷酸代谢受普遍昼夜节律影响,包括限速酶的节律基因表达以及核苷酸代谢组的振荡;肝脏生物钟的遗传性破坏导致这些限速酶基因的异常表达,以及异常的核苷酸节律,如持续低水平的ATP和過量的尿酸(嘌呤的降解产物,可导致痛风病)。
睡眠限制与生物钟混乱、肥胖、胰岛素耐受、糖尿病等代谢紊乱及心血管疾病相关联。
每晚睡六至七小时可降低认知障碍发生风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教授郁金泰与青岛大学神经内科教授谭兰临床研究团队合作,在736位参与者的临床队列研究中,首次从生物标志物层面证实了在中老年人群中,夜间睡眠时间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发生之间的U型关系:即睡眠不足或过多均可促进脑内淀粉样β蛋白异常沉积,而淀粉样β蛋白沉积是诱发阿尔茨海默病的共同通路和该疾病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白天经常犯困亦可促进体内淀粉样β蛋白异常沉积;而最佳的睡眠模式为,每晚10点入睡,睡眠时长6至7小时,这种睡眠模式下脑内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水平最低,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7月13日在线发表于著名的SCI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
2.2.5 我国健康长寿老人主要的睡眠模式是早睡早起
樊新民等于2007年发表了《我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的调查报告》一文,通过对62位90岁以上健康高龄老人的个案访谈以及数据统计分析,得出9点结论,其中第8点指出,早睡早起是有利于健康长寿的睡眠习惯,62位高龄老人中,晚上九点半前睡觉的有50人,早上七点半以前起床的有52人,表明健康长寿老人早睡早起特点很突出。
王珏等于2017年发表了《健康高龄老人中医体质与睡眠习惯之间的关系研究》一文,选取了江苏省如皋、溧阳、太仓三地常住健康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得到467份有效问卷,平均年龄为85±4.33岁,年龄跨度在80至102岁;睡眠习惯包括早睡(指22时及之前入睡)、早起(指早上7时及之前起床)、晚睡(指超过凌晨1时才入睡)、晚起(指早上超过9时才起床)四种。研究结果另显示:虽然在不同体质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不过健康高龄老人普遍有着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350例(占总人数的74.9 %),晚睡早起42例,早睡晚起15例,晚睡晚起9例(仅总人数的1.9 %)。作者在讨论中另指出,晚起相对于晚睡来说,导致的偏颇体质更多,对健康的损害更大。
2.2.6 小结及关于大学生入睡与起床时间的建议
中医提倡的“早睡早起”养生观念,不仅在我国两千多年前甚至更早成书的医家最主要经典著作之一的《黄帝内经》中有明确论述;近十年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结果不断在提供新的佐证。
中国古人不仅有首创发现,而且上升到理论高度,指导中国人的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学生从中应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关于大学生入睡与起床时间的建议: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春季与夏季,每晚11点之前入睡,早晨6点之前起床;秋季,每晚10点之前入睡,早晨6点之前起床;冬季,每晚10点之前入睡,早晨6点半至7点之间起床;睡眠时间7至8小时为宜,超过9小时或少于6小时对身体都不好。相同的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比晚睡(熬夜)晚起的效果要好得多。彭欣等在其调查及分析指出,大学生晨起(包括周末)的时间越迟,学业成绩越差,且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
参考文献
[1]阚妮妮.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以南京部分高校为例[D]. 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2]马金莲,康小丽. 兰州市高校“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分析[J]. 学理论,2014(24):286-287.
[3]胡启芸. 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上海部分高校为例[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2):52-54.
[4]欧阳玉子.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成因与对策研究[J]. 文学教育(下),2019(1):81-82.
[5]周德芹.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报告[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9-51.
[6]高德毅,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7]陈阳建,李凤燕,张立飞,等. “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 管理观察,2018(26):126-127.
[8]徐启江,周波,闫海芳. “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9(1):15-18.
[9]刘文斌. 再论《晏子春秋》的著作性质[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2):89-94.
[10]骈宇骞. 对《晏子春秋》的再認识——兼谈古书的形成与发展[J]. 管子学刊,1990(1):39-44.
[11]张国安. 《周礼》成书年代研究方法论及其推论[J]. 浙江社会科学,2003(2):146-151.
[12]李秋芳. 20世纪《考工记》研究综述[J].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5):10-17.
[13]刘广定. 再研《考工记》[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科版),2005(3):13-18.
[14]武廷海. 《考工记》成书年代研究——兼论考工记匠人知识体系[J]. 装饰,2019(10):68-72.
[15]史念海.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撰著渊源[J].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3):46-56.
[16]武家璧. 虎座鸟架鼓辨正[J]. 考古与文物,1998(6):57-62.
[17]聂晓雨. 从考古发现看洛阳东周王城的城市布局[J]. 中原文物,2010(3):51-55.
[18]Boylan M. Aristotle on the generation of animals:a philosophical study[J].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Philosophy,1987(19):95-97.
[19]Por F D. The actuality of Lamarck:towards the bicentenary of his Philosophie Zoologique[J]. Integrative Zoology,2010(1):48-52.
[20]郭梦欣. 90后大学生不良生活恶习调查研究[J]. 现代国企研究,2016(12):203-204,207.
[21]王海博,葛伟,马文豪,等. 大学生睡眠状况调查及干预[J]. 教育现代化,2019,6(52):213-214.
[22]林秋雁. 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群体的睡眠特征[D].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20.
[23]陈志娜. 大学生宿舍作息冲突的现状调查及引导途径[J]. 高校后勤研究,2019(4):43-46.
[24]张晓琼. 当代大学生晚睡调查研究——以某医学院在校生为例[J]. 现代交际,2019(18):11-13.
[25]李淑媛,李福东,陈宁,等. 《黄帝内经》“夜卧早起”英译探析及其教学意义[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20):24-27.
[26]张维波,高也陶,李宏彦.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解析[J]. 中华医史杂志,2017,47(3):173-177.
[27]熊月之. 照明与文化:从油灯、蜡烛到电灯[J]. 社会科学,2003(3):94-103.
[28]饶龙隼. 击攘歌小考[J]. 古典文学知识,2001(2):64-70.
[29]王凯勋,蒋力生 . 浅探《黄帝内经》夏季养生之道[J]. 江西中医药,2014,45(11):8-9.
[30]李强,李贺,张志斌,等. 观小学之竅 见大象之妙 探形音之赜 索悬隐医理[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6):631-633.
[31]孙兴勤. 发明电灯的桂冠为什么没有戴在斯万头上[J]. 云南科技管理,2005(5):76.
[32]段慧明,史振东. 话说家用燃气表[J]. 中国计量,2006(11):47.
[33]Fustin J M,Doi M,Yamada H,et al. Rhythmic Nucleotide Synthesis in the Liver:Temporal Segregation of Metabolites[J]. Cell Reports,2012,1(4):341-349.
[34]樊新民,周军,韩辉. 我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的调查报告[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121-128.
[35]王珏,李国春,何文彬. 健康高龄老人中医体质与睡眠习惯之间的关系研究[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6):643-645.
[36]何文彬. 试论《黄帝内经》在中医教育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J].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4(3):4-5.
[37]彭欣,汤晓林,马绍斌,等. 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4):582-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