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2022-06-25陈曦

南北桥 2022年4期
关键词:建党斗争中国共产党

[ 作者简介 ]

陈曦,男,辽宁盘锦人,辽宁科技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 摘要 ]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引导大学生练就实现中国梦的过硬本领,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 关键词 ]

建党精神;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4.039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理应成为思政课堂上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如何将伟大建党精神深度融入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俨然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厘清伟大建党精神的概念,深刻认识其丰富内涵,创造性地将其融入课堂,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培育和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

1 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探索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创造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伟大建党精神四个方面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是一个相互贯通、相互融合与促进的有机整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特质的生动写照,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血脉之中。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基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彷徨和苦闷中的中国人民由此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开始在中国涌现。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伟大建党精神的萌发。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手握真理、胸怀理想,发端于建党之时,体现于百年征程,熔铸于精神血脉,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穿越万水千山的精神密码。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我们党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从未放弃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执着追求。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追求。践行初心就是弄清楚为什么出发,担当使命就是搞明白向何处去。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这一初心,并自觉履行担当之责,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境界,“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回顾党的百年光辉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能自觉肩挑使命担子,主动回应人民期待。“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首先表现在担当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大任,毅然抗击外敌入侵,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以解放全中国为重要历史使命,带领中国人民从卑躬屈膝中“站起来”,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还表现在担当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重任,带领中国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从三大改造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到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實现中国人民从一穷二白中“富起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还表现在担当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使命,凝心聚力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在世界竞争中“强起来”。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为人类发展和世界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意志品质。“不畏牺牲、勇于斗争”是我们党自诞生起就具备的精神品格,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回顾党的百年壮阔历史,无数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带领人民走上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路,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相对和平的新时代,不怕牺牲不仅指牺牲生命,更多的是牺牲个人利益、兴趣爱好、休息时间,坚持集体主义,舍小我铸大我。勇于斗争,是指为了救国救民,不畏强暴、不避艰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无产阶级要获取自己的利益和政权,必须与资产阶级斗争,“我们一贯强调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斗争包括“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理论斗争”三种基本形式,并以斗争实践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就秉承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精神,“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作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落后思想和生产力作斗争,改革开放时期与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封闭僵化思想作斗争,进入新发展阶段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一切阻碍中国发展和崛起的敌对势力作斗争。“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立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把一切献给党”是共产党员无私的庄严承诺,无私才能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之所以能攻坚克难、书写辉煌,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对党忠诚首先是忠诚于党的信仰,只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了,对党忠诚才能有牢靠的基础,才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遇到一点风雨就动摇,那尽管平时表面上看着忠诚,但最终也是靠不住的。其次,忠诚于党的组织。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任何条件下与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强化“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最后,忠诚于党的伟大事业。在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不负人民”是不负人民重托,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习近平总书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确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靠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也是党之所以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与支持的关键所在。在各个历史时期,党把握时代脉搏,倾听人民呼声,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2 将伟大建党融于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必须在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效,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在教学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是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2.1 将百年党史浓缩为生动的课程素材

“苦难辉煌”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映照出历久弥新的伟大建党精神。青年学生应该通过思政课程学会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正确看待党在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失误和曲折,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我们在平时要多积累党史方面的课程素材,有机融入教学内容,既要有“驚涛拍岸的气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除了传统的线下教学,我们还可以开发利用线上的教学资源,如直接利用人民网等官方媒体制作的党史微课短视频,利用学校特色和地域优势自制短小精炼、生动活泼的微课程,打造优质IP,全方位多角度介绍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史,系统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总结党的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深入阐释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内涵。

2.2 将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程融会贯通

伟大建党精神融于思政课教学,不是二者简单地结合与叠加,而应做到有机地融合。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这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帮助大学生在新时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课程。从课程内容本身来看,只有中国革命道德这一小节涉及了党的历史以及由百年党史中凝练出来的伟大建党精神。但在深刻认识和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不可或缺的优渥土壤,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国先进分子以国家兴亡为己任,郑重选择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神滋养。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引用一些典故,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和文章中使用频率较高、影响深远的典故,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此外,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与源头,它与红船精神的关系,与中国精神的逻辑关联,都可以成为课堂上讨论与研究的要点。

可见,将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程融会贯通,需要我们在不断加深对伟大建党精神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解构,将二者融合成新的教学内容,在思政课教学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2.3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思政课的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囊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不仅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生动的历史叙事、感人的家国故事,更要有深刻的哲理领悟。然而成长在新时代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未经历过太多的挫折与苦难,难以全面深刻地感知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因此思政课不能单纯讲理论,还要注重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办,在实践中再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为此,我们要围绕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研究、广泛实践、深度锻炼的机会,只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频共振,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情感认同。例如,开辟实践学时,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刻领悟红色精神;采访当地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英模,寻找红色基因;利用线上或线下资源开展红色剧本杀活动,体验不同角色,领悟红色文化;深入脱贫地区开展调研,亲身体会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所坚守的初心和使命,用心打造出教师主导、学生参与、互动踊跃、效果显著的特色实践课程,让直接习得转化为深层内化,增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的政治品格和崇高的精神风范。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能引导青年继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还能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将伟大建党精神镌刻于心、落实于行,激发青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02.

[2]习近平.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12-18.

[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J]. 人民周刊,2019(17):7.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5—686.

[5]习近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2016-12-29.

[6]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7-07-02.

猜你喜欢

建党斗争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建党九秩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
建国初期剿匪斗争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