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导师制”全过程育人模式探究

2022-06-25刘建波李艳秋

南北桥 2022年4期
关键词:导师制研学本科生

刘建波 李艳秋

[ 作者简介 ]

刘建波,男,吉林桦甸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艳秋,女,吉林公主岭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 项目名称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21年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项目“构建“导师制”全过程育人模式 提升专业教师主体育人能力”。

[ 摘要 ]

随着高校本科生生源数量不断增加,本科生培养质量能否得到有效保障显得尤为重要。本科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如何确保本科生培养质量已成为本科生教育的重中之重,许多高校已将本科生教育培养与“导师制”相衔接,探索出一条高质量育人的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应用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全过程育人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问题,从而对本科生“导师制”全过程育人模式提出建议,最终能够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学院育人质量。

[ 关键词 ]

本科生;“导师制”;全过程;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4.031

步入大學校园的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学习、生活、职业选择上往往存在很多困惑,会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兴趣不浓、师生交流互动缺乏等情况。因此,在辅导员开展常规性工作的同时,要对学生提供支持与协助,给予学生正确、及时的指导。国内学者对“导师制”的研究主要以办学特色、学生层次、专业为主,结合实际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孙岩等结合潍坊医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开展情况,将导师和研究生各要素有机结合,形成导师、研究生、有经验的本科生“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并以药学院为例进行实践和探索,为各校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提供参考依据。李晓乐等面向长春工程学院构建了“主导师、课程导师、企业导师”的“三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教育模式,通过回归分析成绩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科学验证了“三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过程中的成效,可以为地方高校开展面向新工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提供实践依据。

因此,在实行“导师制”的同时,应根据学校、学院、学科发展的实际,多维度具体化实现对学生的全过程培育,引入OBE教学理念,构建由学院行政领导及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三个本科专业的系主任及专业教师共同构成导师团。在“导师制”的基础上,通过深化专业教师在学生学业领域的“1+N”形式,即1名专业教师对多名学生在专业课上给予指导,紧密地将专业教师与学生联系在一起,使教师转变为“导师”,在全过程、全领域对学生进行培养,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发展、品德培养、学术研究、生活服务、就业指导等全方位、多层次问题,服务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1 “导师制”全过程育人模式成效

1.1 学科师资最大化

在“导师制”全程育人模式下,各学科充分整合利用优质师资,加速升级软硬件设备,促进学科发展。各专业引导学生在入学之初认识专业内容,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身的研学路径。学院以每位学生的研学路径为导向,将与之匹配的教师划分为学生的“导师”,在学习过程中“导师”为其提供与之匹配的内容,同时,根据所带学生特点,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师资。实施“导师制”后各专业的实验、实训室开放利用时间大幅度上升,导师组织开展适合学生的研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表现,学生提升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维能力。

1.2 育人过程全覆盖

“导师制”全程育人模式与其他形式的“导师制”的区别在于不仅仅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辅导或关注,而是以学业研讨为切入点,通过掌握、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个人心绪等方面变化,走进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做、所为,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实现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全过程的育人目的。各专业学生的学习成绩、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思想认识均显著提升,形成健康、良性的育人环境和体制机制。

1.3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清晰,就业选择明确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导师制”给学生划分了“科研型”和“实践型”不同的发展路径。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方向,“科研型”路径的学生重点进行科研活动,将考研作为阶段性目标;“实践型”发展路径的学生重点进行技能的提升,将就业作为阶段性目标。通过“导师制”,学生的职业生涯有了清晰的规划,学生厌学、弃学等问题大幅下降,在实施“导师制”的学生当中有95 %以上的学生均已明确自身职业生涯,通过辅导员统计,现有留省就业人员较往年显著提高。

1.4 综合发挥教师育人主导作用

“导师制”全程育人模式的实施使育人工作上升到新高度,教师的育人能力、育人水平、育人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将教师的“引领”作为“导”的基础,通过师德师风、学术成果、工作态度,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传授”带领学生沿着专业方向学习,培养科研能力和精神。用“助学”形式指导学生以赛促学,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实训等发挥学生能动性。利用“督学”对自我管控能力稍弱的学生定期进行督查,朋辈学习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督促学生及时改进。对毕业生进行持续“跟进”,关注学生发展,给予帮助。“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引领”“传授”“助学”“督学”“跟进”五位一体的指导理念,提升专业教师主体育人能力。

2 施行“导师制”全过程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师资不统一

当前,学院各专业均全面实施了“导师制”,但各专业由于自身发展情况不同,专业的师资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均为博士学历教师,且教师数量和软硬件配备相对完备;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相对而言在专业教师数量、教师学历、教师职称及软硬件方面相对不足;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发展较早,资深教师较多,教师专业能力出众。各专业师资的参差不齐造成各专业在实施“导师制”过程中出现师资标准不一致的情况,学生对“导师制”的体验出现偏差,“导师制”成效受到影响。

2.2 导师个人能力不均衡

当前“导师制”是以专业教师为主,以专业研学为切入点进行的,要求导师不仅仅在专业领域给予学生指导,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其他各方面同样要给予指导和帮助。但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等领域的能力十分薄弱,面对学生出现或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时在处理方式、方法上会出现偏差,会影响导师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和对导师的信任感,使“导师制”实施过程出现侧重专业知识的指导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指导。

2.3 学生人数众多

依据当前学院学生人数与各专业的教师数量,每位导师在每届指导7~8名学生,四届合计30名左右,导师目前指导学生人数较多,加之日常教科研工作量,导师的压力会不断加大,“导师制”的实施过程和成效受到很大的挑战,很难保障对每一位学生的细心指导,可能会出现“导师制”逐步产生形式大于意义的问题。

2.4 学生对个人认知不到位

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大一新生刚刚入学在选择研学路径时,由于学生对于自身认识不够充分会出现前期择一条路径,一段时间后又会更换另外一条路径。这样反复更换自己的研学路径,既会造成导师的团队成员不稳定,使团队工作受到影响,又会影响学生自身的成长,对于科研和实践能力均掌握得不够扎实,更会使“导师制”略显松散,不够严谨,造成师生对“导师制”重视程度逐渐下降。

3 “导师制”全过程育人模式高质量发展建议

3.1 均衡各专业师资

“导师制”的实施无疑是对各专业师资的一次检验。随着各专业生源数量的不断增加,对于相应的配套要求也会增加,但有些专业师资还停留在前期水平,教师数量不足,软硬件更新缓慢。因此,一方面应加快解决个别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保障师生比在合理范围内,减轻教师压力,保障学生良好的体验感;另一方面应加快软硬件落后专业的设备更新,满足学生拥有同等的学习条件,保障“导师制”成效。

3.2 提升导师综合育人能力

专业教师大多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研究较深入,但在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等领域的知识储备和工作经验还有一定的不足,需要学院定期为各位导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或理论学习;邀请资深学生工作干部针对典型案例进行研讨、经验交流等;此外,应争取让导师能够参与学校辅导员培训等内容,使导师在各方面均能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提供全过程的指导。

3.3 优化实施“导师制”配置

当前导师需要指导的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导师的工作量和压力不断攀升,短时间内导师数量不会有很大增加,在导师数量不变,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只能优化实施“导师制”,进一步将“导师”用在“刀刃上”。在现有的“导师制”中,学生被划分为“科研型”和“实践型”两种研学路径,选择“科研型”路径的学生按照现有模式分配专业导师,而选择“实践型”路径的学生应该为其分配以辅导员为主、专业教师为辅的“大导师制”,以现有的辅导员带班制为基础,让专业教师在学生实践、技能提升、就业等领域给予总体指导和帮助,既能保障“科研型”导师的数量,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4 做好学生自我认知的引导

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对于“导师制”了解得不是很充分。首先,应该在学生入学初做好入学教育,并将专业认知、“导师制”向学生详细介绍;其次,将“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优秀、有代表性的典型学生的发展历程向学生推广、介绍,做到推己及人;最后,根据“导师制”不同的研学路径对学生自身应具备的素质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为学生接下来选择自己的研学路径提供有力保障。学生在做好充分认知后,对于选择何种路径更加准确、清晰,有利于自身发展及“导师制”的实施。

新时代高等教育回归“以本为本”的宗旨,本科生教育正在被重新梳理,本科生教育质量备受关注。在非“985”“211”,非“双一流”高校中,本科生面临的竞争压力巨大,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只能通过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得以实现。全程“导师制”的实施就是结合学院实际和学生特点贯彻立德树人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的具体体现。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发展、顺应学生特点、顺应社会需求,因势而变,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为党育人,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贺武华.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演进发展的新时代要求及其实践创新[J]. 中国大学教学,2021(3):10-16.

[2]李晓乐,王伟,侯明艳. “三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教育实践探析——以长春工程学院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4):44-47.

[3]黄信瑜.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践反思与改革创新[J]. 江苏高教,2016(5):61-64.

[4]孙岩,张玉华,韩玮娜,等. 导师制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21(45):113-116.

[5]胡霞,叶克,刘方洲,等. 对“立德樹人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21,42(8):222-226.

[6]李奇虎,俞雅莲. 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审视与实践[J]. 江苏高教,2021(10):66-69.

[7]吴雅琴.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21(8):8-11.

[8]翟国栋,武晓华,曹洪治,等.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问题与对策[J]. 中国大学教学,2017(1):66-69.

[9]唐汉琦. 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效、问题与出路[J]. 重庆高教研究,2019,7(4):98-109.

[10]洪艺敏. “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质量“四维”评价[J]. 大学教育科学,2019(2):14-15,122.

猜你喜欢

导师制研学本科生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