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的高性能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
2022-06-25杨震
[ 作者简介 ]
杨震,男,江苏苏州人,中电华创电力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信息化管理。
[ 摘要 ]
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整体上管理和控制信息化项目,规范信息化项目建设评估体系和流程,已成为信息化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电力企业的实践与信息化管控理论、国际先进的实践和管理标准相结合,从管控组织、管理流程和管理工具等多个维度构建了电力企业的高性能信息化管理体系,其目的是按照业务集成、应用功能的合理性、数据架构的合理性、安全架构的合理性、标准化和经济效益的要求,实现对重点信息化项目的集中管控。
[ 关键词 ]
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4.016
近年来,信息化管理技术发展迅速,它在提升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和效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信息化管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信息管理技术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电力企业迫切需要改进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优化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研发项目,设计并实施信息化管控流程和工具,提升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绩效,以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此外,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国际趋势也在促使电力企业不断革新,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工具,对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并逐步达到国际标准有着重要意义。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管控体系,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能源企业、和谐企业、现代化企业及提升企业价值的必要支撑。信息化管理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前提,有助于促进企业信息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高效的信息化管控体系必须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运行保障、过程控制、运行监督”等方面入手。因此,制定一套全面的信息化管控体系来规范整个公司的信息业务流程、信息管理体系和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可将信息管控与业务运营相结合,管理信息化战略、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和安全的过程,理顺管理体系,在对接企业级管理流程的同时,完成组织架构重组,加强信息功能管理,最终实现信息化管控体系的实施。通过了解企业现有信息化管控措施,引入国际先进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模型,更新完善信息技术流程、制度和标准,定义公司信息化能力模型,介绍管控体系的整体流程,细化关键流程,实现信息化管控的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实施,以实现信息管理中的“集中精益、流程透明、流程控制和信息共享”。
1 理论背景
本研究的评价标准基于目前国内外先进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和控制的理论,主要包括:高性能信息化模型、ITIL V3标准、信息化能力模型、信息化成熟度模型。
1.1 高性能信息化模型
高性能信息化模型是信息化工作的高阶指南,它以规划、建设、管理和互联网集成管理为主线,描述了信息化工作的整个生命周期。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结合、基础设施管理与规划、项目审批、服务建设、服务介绍、服务管理、互联网集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商管理。
1.2 ITIL V3标准
ITIL(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即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的缩写。IT服务管理是ITIL框架的核心问题,ITIL框架是一个协作过程,用于通过服务水平协议确保IT服务的质量。ITIL V2将IT管理活动划分为一个管理职能和十个核心流程。十个核心流程分为两组,即服务支持和服务交付。服务支持包括: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发布管理、事件管理和问题管理。服务提供包括:服务水平管理、财务管理、可持续性管理、容量管理和可用性管理。ITIL V3旨在提高IT 资源的利用率和服质量,其定义了服务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服务策略、服务设计、服务转换、服务运营和持续服务改进,其中包含生命周期内的服务管理流程。
1.3 信息化能力模型
基于高性能信息化模型,企业信息化能力包含六个维度,从明确的信息战略,到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和控制,再到信息系统的运维和绩效管理,它涵盖了公司的信息技术生命周期。这是建设国际高性能企业信息能力的基础,也是加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六个维度分别是:信息化战略定位、信息化框架管理、信息化价值控制、信息化项目建设、服务管理与运营、人员与绩效管理。
1.4 信息化成熟度模型
信息化成熟度模型是对上述信息化能力模型的综合分析,可分为五个等级。在实际应用中,这六个能力指标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详细的成熟度指标集。对于每个指标集,都有一个预设标准。通过将公司信息化现状与根据标准设定的指标和评分进行比较,确定了公司目前的成熟阶段。该工具主要用于衡量公司目前的信息化水平,为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管控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2 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本文基于高性能信息化管控系统的理论基础,参考信息化管控体系较先进的管理标准,对多家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其信息化管理模式现状,旨在构建符合电力企业发展现状的高性能信息化管控体系。
2.1 信息化管理与运营模式
一般电力企业现有的信息管理部门包括系统建设部、系统运行部和综合管理部。信息化组织架构普遍缺乏对信息技术人员职责的完整定义。员工职责不够明确,直接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此外,现有的组织体系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人员的潜力。
2.2 信息化管控流程与工具
信息管理中心根据相关业务部门提供的准确、全面的信息,为企业未来几年的IT发展规划蓝圖。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多数企业均存在收集有效信息困难的情况,无法给出指导性的规划结果。信息管理中心不能充分参与企业主导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各业务部门通常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导致信息管理中心无法及时了解项目进度、成本、风险等相关信息,缺乏有效的项目管理体系。多数电力企业虽然有固定的运维团队,却没有统一的运维支撑体系。此外,部分企业的项目的规划、项目审批大多通过手工完成。操作和维护系统缺乏适当的软件支持,这导致信息检索困难,信息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2.3 信息化管理与控制绩效
虽然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目前多数企业还没有完善的信息化绩效考核体系。
3 高性能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构想
根据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现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高性能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信息化管理组织与运作,管理和控制流程、工具和整个人员绩效。
3.1 构建高性能信息化管理体系
在构建高效信息化管控体系的组织结构时,应以“一体化管控”为核心进行组织改革。基層单位通过建立信息化应用职责,重组信息化运维力量,通过职责明确、管控有力、运行高效的信息管理体系上下建立,最终实现组织扁平化。强化IT部门职能,强调IT战略规划与业务发展战略的匹配,提升公司信息化项目整体规划能力,IT系统建设与企业IT战略匹配,规范IT建设流程,提高IT标准的可操作性,加强IT支持过程中的问题管理。最后,在管理和控制职责方面应考虑权力分离,包括:IT收入评估和建设分离、评估中立、政策制定和执行分离。企业信息化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应包括以下内容:制定公司IT管理标准、政策和流程;制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目标,根据需要调整和更新规划,促进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实施;建立企业IT管理技术标准,根据需要及时修订和完善企业IT标准;建立健全公司整体IT管理体系,管理公司内部信息化项目,支持和配合IT系统建设工作;满足各业务单元的实际需求,参与业务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管理和支持,协调各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负责企业系统和IT建设、管理、运营和维护任务,确保公司系统信息的畅通;制订企业IT设施的运营、维护、改造、管理、实施项目计划;负责信息技术提供商的管理和评估;在公司统一培训计划的指导下负责专业业务培训。
3.2 高性能信息化管控体系的流程、标准和工具
高性能信息化管控体系建设强调对整个信息化生命周期的端到端管控,控制手段包括:过程、程序、系统、标准和工具。
3.2.1 过程
信息化管控旨在使信息资源和能力与业务目标和业务需求相一致。信息化管控流程为承担责任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相互沟通的渠道,以便就如何投资、在哪里投资、建设信息化系统以及实现什么样的业务目标达成一致的观点,为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高效信息化模式,构建高绩效信息化运营流程框架,该框架分为六个模块,包括:信息安全管理、规划管理、项目审批与计划、建设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和信息资源管理。
从高性能信息化管控体系流程框架出发,梳理出六大流程、二十一个子流程,明确定义业务部门与IT管理部门在工作中的关系。主要流程包括:
3.2.1.1 计划管理。明确信息化战略,规划工作内容和职责,使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滚动修订链相互衔接,以指导信息化建设内容。
3.2.1.2 项目批准和计划。围绕项目审批的关键决策点,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职责和问题升级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阶段有效衔接。
3.2.1.3 施工管理。建立项目管理机制和关键管理角色。以信息化框架规划为基础,运用变更管理、利益相关者等手段,从宏观层面对多个信息化项目进行管理,确保符合企业整体目标和利益。
3.2.1.4 系统操作和维护。在电话服务支持中使用单点接入方式,合理协调总部和主要服务人员;维护服务工作量记录和服务质量的一致性。
3.2.1.5 信息安全管理。通过开发、实施、监督和改进过程,促进整个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增强信息安全管理能力。
3.2.1.6 信息资源管理。包括机构、资产、绩效、知识、供应商等信息化资源的管理内容。
3.2.2 标准
按照信息化的全过程管理思想,以“标准化管理、标准化运作”为原则,建立全面的信息化标准化体系,涵盖与信息化相关的法规、标准和管理体系。
3.2.3 系统工具
信息化管理系统用于支持信息化管理工作,而一个有效的工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可以开发或利用现有系统,构建一个集成的管控系统平台,确保项目规划、项目审批和验证均在一个统一的系统内进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利用现有ERP系统开发信息化管控系统,不仅能加强信息的集中,而且可避免软件选择及后续系统间集成等困难。操作和维护系统包含在信息化管理和控制工具中,以避免手动操作。开展固化信息化绩效指标提取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自动生成信息化绩效指标,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3.2.4 全员信息化绩效
信息化绩效指标体系建设是构建高效信息化管控体系的关键。全员信息化绩效体系建设将客观又动态地衡量信息化管控水平,提升全员信息化能力。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与业务单元相关的信息化角色和职责,设计合适的信息化绩效管理体系,将公司整体战略与员工个人目标相结合,确定员工个人考核指标、权重和标准值,最终得到员工的工作绩效。
4 结果和结论
构建一个高性能的信息化管控体系对提高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实现扁平化的组织架构。通过业务单元职责和基层信息化岗位相结合,将人员分配到正确的岗位,明确职责。第二,建立高效的管控体系。完成点到点的信息化流程设计和固化,关注信息化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实现精益管理、流程透明、流程控制。第三,完善统一的信息化体系结构。从整体信息化战略构建高度集成的企业信息架构,支持业务发展,通过信息化提升业务价值。第四,构建综合保障体系,为深化应用、提高绩效提供支持,完善“一体化管理、二级运维、三线保障”运维服务体系,实现运维流程标准化、集约化,实现统一验收、统一指挥、统一服务。第五,建立完整的人员信息化绩效体系,科学建立信息化管控和应用考核两个指标体系,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建设水平、信息化的服务水平和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占军,贾俊强,郭江涛,等. 浅析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J]. 电力系统装备,2021(1):161-162.
[2]艳曾. 浅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策略[J]. 水电水利,2019(6):60-61.
[3]张洪瀚,王茹君. 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估系统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85-88.
[4]陈慧,王娟.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三维评价模型研究[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81-87.
[5]韩冰. ITIL V3配置管理的应用与实践[J]. 硅谷,2012(12):129,89.
[6]王爱宗,焦喜娟. 基于ITIL的场景化配置管理思考与应用[J]. 中国金融电脑,2019(9):55-57
[7]高云海. 基于ITIL的IT项目管理和服务管理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2015.
[8]刘珍珍. 面向ERP实施的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D].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9]吕双秀.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与成熟度模型研究[J]. 企业文化(中旬刊),2020(3):2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