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代重庆商业
2022-06-25杨富城
[ 作者简介 ]
杨富城,男,四川成都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 摘要 ]
百余年前的重庆是中西部地区的货物集散地和重要商埠城市,因商而兴,社会进步,重庆不断发展成为商业繁盛的现代化都市。
[ 关键词 ]
商业;消费;近代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4.002
1 近代城乡经济的发展
历史上的重庆就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手工业发达,商业兴旺,是客商云集之地。在商业上,主要商貿活动集中于乡镇市集,小商小贩在此售卖纺织品、手工艺品等商品,还有从事地区间贩运瓷器、丝绸等生意的商人。四川的货物主要依靠便利的水运沿江而下。重庆凭借地理条件、辐射能力及巨大的发展潜力,使得一批票号在重庆设立分号,初步形成长江上游的商品交换中心和交通中心。1890年3月31日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成为通商口岸,英国取得条约特权。1891年重庆海关正式成立,重庆正式开埠,外国官商垄断商业、航运。根据重庆海关史料记载,重庆开埠后,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城乡经济日渐活跃。重庆推出新票银在本地市场流通。洋商行相继设立,外国商人也积极开展商业活动。重庆的商人为求生存发展,学习到了商业竞争意识和近代管理知识,各行业普遍形成一定规模的行业组织和会馆,新式银行在重庆陆续开办。重庆近代工业初步发展,城市商业功能强于工业产业。当时颁布的一些有关商业的章程,削弱了长久以来“重农抑商”的思想,保障了工商业者权益,提高了商业从业者的地位,有利于民族工商业发展。重庆的乡镇集市也获得了发展,商品交易量增加,以重庆为中心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逐步成为四川近代工业最集中、长江上游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
重庆下半城位于现渝中区东部,靠近长江相对平缓的区域,水路贸易便利,是明、清、民国初期的商贸最集中地带,有各种商号、字号、宾馆、百货店,百货业主要经营苏、广、洋杂货。1914年,重庆总商会购下半城的重庆府署旧址,位于东水门至太平门之间,学习国内发达城市经验,将其建设为商业场。商业场是一片聚集商业活动的区域,建筑结构为砖木,外墙面为仿欧式,后来又修建了中央公园(今人民公园)。商场有200余家店铺,街道宽阔,主要经营百货、服饰,具有近代性质的的百货公司主要有恒孚公司、华盛公司等。1927年,在商人的建议下商业场设立夜市。1928年,中国“改定新约”,关税自治,废除厘金与银两制度,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增加少许财税收入。1929年2月15日,重庆正式建市,市容面貌改善,民族资本力量壮大,商品经济持续发展,新的商品结构与流通方式替代传统交换形态,结束了长期的混乱局面,重庆近代商贸中心也就形成了。1936年,重庆有商业行业27个,店铺3058家。20世纪二三十年代,百货业多集中在今解放东路一带。
2 大后方经济中心形成
1937年,重庆在特定条件下人口大量激增,商业日渐繁荣,对区域经济辐射力大,具有全国经济主导地位,从之前的区域性商品集散地一跃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商业中心。通过经济档案可以看出政府关注资本、物资管控与平抑物价。战时商业政策一方面损害人民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干预经济,合理调控资源轻微削弱了通货膨胀的副作用。1941年6月,国民政府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在重庆召开,决定废转口税,开征战时消费税,分国货、洋货计税,四级税率,其中,必需日用品免税,奢侈品征税25 %。战时消费税不断增加,对于战时财政的帮助作用非常大。战时货物税从量税率改为从价税率,配合经济政策,有利于增加税收,调剂消费。直接税开办,主要税收日渐增加。政府对消费品实行专卖制度,通过专卖征收一定的收入,零售业务仍商店经销,但需要登记获取特许经营证。统购统销政策任务是易货、购料、偿债、外销、补充一部分财政。黄金政策回收一定数量的法币,抑制了通货膨胀。
发达的商业是城市繁荣的象征,城市中心由下半城向上半城转移,通过新建道路连接上下半城,纵横相通的交通使之形成整体区域,也改变了城市百货商业的布局重点,促使原商业中心向上半城转移。白象街、督邮街广场、小什字一带,商铺林立,高档消费场所随处可见。百货公司坐落于市区,经营范围广泛,经营者注重信誉,采用现代管理办法,致力于民族商业的建设。批发零售百货行业合理经营,薄利多销。根据资料记载,1936年城区具有一定规模的百货业店铺有70余家,每日营业额近20 000法币。20世纪40年代,重庆城区的百货业是最大的商业行业之一,其中最有实力的、商品周全的百货公司是宝元通公司和中国国货公司,小规模百货店去大百货公司进货,转销小商贩,再将城市商品输往城镇乡村。1942年,重庆城区经营百货有2403多户,资本额有4 998.48万元,重庆的百货零售商业日趋发达。百货业是发展得最快的商业行业,百货店具有自身独特的气质:经典时尚的外观、吸引目光的广告、周全的货物、产品和服务质量高。百货店的定位一般贴近生活,主要针对中下层消费者,出售日用杂货。也有定位时尚奢华,针对中高收入人群,能满足一定消费能力的差异化消费的消费者,出售高档化妆品、服装、电器、古董字画的。百货出售的商品包括:服装、鞋帽袜、首饰、洗涤用品、化妆品、装饰品、玩具、文体办公用品、五金交电器材等,大多数商品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受到消费者喜爱,具有大量潜在的客源。百货店在运营管理时,有规范的规章制度,顾客在商店内可随意走动,挑选商品,商品价格相对较高,但优惠促销活动也不少,通过薄利多销,加快资金运转。商店内将商品分类摆放,注意联合销售,对员工开展培训,让员工掌握专业的技能。百货店的选址一般在交通要道,有利于百货业的发展,也方面周边顾客消费。百货店的策略大致为吸引顾客,接待客人,让顾客挑选满意的商品,再次购买的循环。总体来说,商品物美价廉,服务信誉良好。
餐饮行业是唯一未遭打击的行业,川菜馆开遍全城,专营的中高档菜馆,环境优雅,味道正宗。马路边小店价格低廉,吸引了公务员和劳动人民来消费。重庆城内夜市、小吃店应有尽有。夏季有流动的冷饮摊,据1946年统计,生产冰的商业企业100多家,正式登记有40家,冷饮味道丰富,是最受欢迎的解暑品。据1943年统计,重庆城内有咖啡店、西餐厅30多家。重庆人不仅种茶,也喜欢饮茶,重庆的茶馆也很多,几乎每条街都有,人们喝茶闲谈,茶馆开在行业商铺旁,商人们相互获取信息,预测商情。移居重庆的长江下游人将时尚的旗袍带入重庆,据统计,1940年有大型绸缎庄30多户,服装店93家,爱美女性穿着量身定做的旗袍行走在大街小巷,彰显东方气质,成为时尚圈的焦点。重庆市市民的消费观念、时尚概念紧随上海,服装饰品新潮。高档消费品和发型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地位,战时公务员和商业人员的地位普遍较高,对待生活的态度体现商业文化对人的影响。渝中半岛商业活跃,南岸、江北、沙坪坝商业也有所发展。1938年至1943年期间,居民区、商业区遭到无差别战略轰炸,重庆人民凭借坚强的意志生产生活,重庆市民表现出爱国、团结、奋斗、奉献精神,在弹坑处建造“精神堡垒”,将周边规划为繁华商业中心。重庆人民以战时首都人民身份积极参加爱国运动,爱国商人群体踊跃捐物献金表现出救国情怀,肩负起责任,对全国具有示范性的作用。商业从业者与商会团体对社会新风尚的传播、城市社会经济现代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1939年,重庆人口40.1万,商号有700家,商业同业公会有39个。1945年,重庆人口124.6万,市区面积328平方千米,大小公司、商店有27 481家,零售店铺有47 886家,商业同业公会有123个。战时重庆的商业有了明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商业企业的行业增多;商业资本增加,商业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商业企业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出现了一批国营及省营的公司;民营商业出现了两极分化。商业发展特点是经济上有相对独立的环境,人口增加,需求增长,市场消费需求刺激商业发展,内迁带来了大量人才、资产,重庆在持久抗战环境中有着经济中心地位。
重庆的商会改组后,各行业加入商会,对必需品的价格进行严格管理,协助政府征收赋税和开展社会捐募活动。重庆市商会对促进经济发展、支援抗战、支持教育、传播社会新风气、城市现代化、现代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城市商业店员对城市发展、商业繁荣及民国时期的政治走向有着重要影响,店员群体的发展壮大与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同步。商业广告传播渠道多样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近代重庆的广告业在中国近现代广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告是宣传的最好的手段,百货商店通过广告宣传满足消费者多样的需求,通过更低的价格引导消费者消费。百货商店提供优良的商品和服务,顾客获得绝好的消费体验,商家获得消费者信任后会有许多回头客。商业广告是当时的社会风俗、民众心态的真实写照,毛肚火锅在战时迎来了黄金时期,火锅店开业时往往在报纸上刊登廉价的商业广告。广告在宣传民族主张、丰富人民生活、促进物资交流、工商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各类广告反映了当时重庆的社会经济状况,也反映出当时民众的审美观。品牌商标的内容呈现出战时色彩,寄托了民族振兴、抗战必胜的信念。
1945年,人员、资金、工厂、商业企业回迁,重庆人口依然保持在百万以上,为全国十大城市之一。然而抗战的胜利并未给人民带来希望,1948年法币崩溃前,物价总指数升至原来的155.1万倍,购买力急剧变化。1949年11月30日下午,重庆各界人士聚集在市商会推举代表欢迎解放军入城。采取多项措施稳定市场,恢复和发展经济,改善重庆市民经济生活,商业迎来了新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重庆再次成为西部超大城市,是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国外经济特权的削弱,国内重视商业的发展,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加强,有利于国内商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大型商业城市人口聚集,商业金融发达,交通便利,逐渐发展成为工业中心,大量社会资金流向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更加明显。行业增多,商户数量增加,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同业之间竞争激烈,商店善于经营则获得更多利润,商店经营不善则歇业。商业发达的城市出现一个或几个大型集团垄断行业。城乡商品经济均有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形成。工商业相互支持。工厂产品满足商业需求,百货公司商业资本投资工业。
战前西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滞后,生产力发展缓慢。仅有成都、重庆、昆明、万县有一定的发展,其中以成都、重庆、昆明较好,其他省市都处于落后水平。战时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生了很大的改善。全面抗战开始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经济被封锁,重庆商业包括百货零售业迅速发展壮大。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社会经济开始衰落。
3 小结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中国的现代化起步较晚,结构上发展不充分、地区布局不平衡,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城市化水平较低,但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资本主义经济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商业部门集中在城市。中国的资本主义私营经济是特殊时代的过渡经济形式,既有剥削人民的一面,也有发展活跃生产力,方便和改善人民生活,增加人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加政府税收的一面。
重庆因商而兴,近代重庆迈出了艰辛的近代化步伐,以刚毅不屈的性格探索抵御外敌,走向强盛的道路。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我国遭受了巨大损失。西南大后方社会经济的瓦解是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采取促进经济开发建设的措施,使得重庆的商业高度繁荣,有力支援前线和保障了后方军民需求,重庆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代中国经济虽有发展,但进程曲折缓慢,生产力与发展水平落后,市场经济发展得不充分,具有过渡性。中国改革开放后加速开发西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是近代中国人民长期探索选择的结果。
未来研究趋势将会进一步推动近代经济史研究的深化,既注重实证又注重理论,既注重细节又注重宏观整体,既注重民国特色,又注重与世界交流,更加注重不同学科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唐润明. 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经济[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徐康. 老重庆影像志:老风尚[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
[3]张正霞. 老重慶影像志:老广告[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
[4]周勇. 西南抗战史[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
[5]苏士梅. 论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广告传播的区域特色[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43-147.
[6]袁文琪. 重庆市商会研究(1931-1945)[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