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转换

2022-06-25孙凤蕾

高教学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辅导员

孙凤蕾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社交的兴起,网络语言成为高校青年学生的线上甚至是线下的重要交际工具,并成为青年亚文化的标志性特征,这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高校辅导员务必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的可能性,并努力找到话语转换的路径,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网络语言;辅导员;思想政治话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8-0170-04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ri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network languag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online and even offline communication tool for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a peculiar characteristic of youth subculture, which brings some challenges to the work of college counselors. Therefore, college counselors must make it possible for the shift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for values education, and try to find the way of this shif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work of values education.

Keywords: Network language; college counselor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以10-39岁的人群为主,达61.6%。其中20-2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21.5%。学生是中国网民的最大群体,占26.9%。另据2020年4月份发布的第1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成年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中,网上聊天\交友的比例占到60.2%。

伴随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社交成为中国互联网生态的重要部分,作为年青人的一种“刚需”,网络社交已成为年青人的生活方式。由此,诞生了海量网络语言。它们一经产生,便迅速在年青人的网络社交中流行开来,并进入现实生活,影响着年青人的思想观念和表达方式。

作为“生在WIFI下,活在流量里”的年青人是网络语言的主要创造者、使用者和传播者。网络语言已成为年青人亚文化符号。因此,作为“距离大学生心灵最近的人”,高校辅导员务必要了解网络语言,并在工作中合理使用。这有助于淡化师生身份界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增进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一)从构成法上看,有谐音法、缩略法、仿词派生法等

1. 谐音法。即通过对词语读音的模拟构成新词。比如“我太南了”。它是“我太难了”的谐音,最早来源于一个段子。北极熊说:“你怎么不来找我玩啊?”企鹅说:“我太南了。”这段子火了之后,有人就把麻将中的“南”制作成各种“我太南了”的表情包,被广泛使用。

2. 缩略法。即通过节缩语言书写单位或者语法单位而构成新词。比如“上班996,生病ICU”的意思是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一生病就要进重症监护室。

3. 仿词派生法。通过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或者从现有词语中把某些语素(或音节)抽取出来,创造出新词。比如“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它的流行源于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电影火爆后,各地交警用它作为安全宣传用语。后来,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派生出“XX千万条,XX第一条”句式。

(二)从社会学角度看,根据其起源和背后的含义,可分为社会事件引发关注的流行语、社会心态产生共鸣的流行语、社会现象认知相同的流行语等

1. 社会事件引发关注的流行语。由某一社会事件引发网民关注而产生某一词汇。比如“14亿护旗手”,在香港修例风波中,面对暴徒把国旗丢进海里的暴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微博发布“五星红旗有14亿护旗手”话题,并予以置顶,网友们纷纷留言转发,表达对祖国、护卫国旗的真挚情感。

2. 社会心态产生共鸣的流行语。社会在快速发展,社会大众的某种心态被网络语言高度概括,并在广大网民中产生共鸣,并得以广泛传播。如“断舍离”“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等。

3. 社会现象认知相同的流行语。时代的某种显著社会现象,被网民总结成一句语言或一个专门词汇,大多数网民对此认可,就成为网络语言。比如区块鏈、硬核、霸凌主义、融梗等。

(三)网络语言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烙印,体现了后现代社会的文化心理

1. 解构性

网络语言的解构是全面的立体的,包括对语音、语符、语义、句法及篇章的重新组合。语音解构如“我太难(南)了”“雨女无瓜”等;语符解构如GG(哥哥)、PL(漂亮);语义解构如“讨厌”(讨人喜欢百看不厌)、然并卵(然而并不管用)等;语法解构如“I服了YOU”、工作ing等。

2. 去中心化、多元化

网络语言打破了现实表达方式的局限,充分体现了个人的表述设计,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形式。它体现为形式的多元化、一义多词、一词多解等。

3. 平面化、表层化

简单、直观、便捷是网络语言的鲜明倾向。在词汇方面,大量使用简单容易输入的数字语、缩略语;在句式方面,多用短句,甚至只使用符号脸谱来表达。这些简单符号的运用,不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一看就懂,符合年青人的心理需求。

语言是个人构建社会身份的基本手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以烫大波浪、戴蛤蟆镜、跳迪斯科舞、穿喇叭裤、手提录音机等时尚装扮和行为看作身份象征。互联网兴起后,着装打扮风格对活跃在网络社会的青年不再具有决定作用。独特的网络语言成为他们识别是否是同一社会群体的主要标志物:懂我语者,即为我同类;反之,非我族类。

二、网络语言给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带来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话语体系来表达、交流、沟通和传播,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网络语言兴起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面临话语主导权弱化、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话语缺失的困境。

(一)网络语言弱化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主导权

网络语言的蓬勃兴起,高校青年学生捕捉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多元化,这使得辅导员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一员主导”模式遭到严峻挑战。第一,辅导员的话语向心力明显减弱。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话语传送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递,辅导员处于主导地位。而网络语言有着与生俱来的草根性,它新颖的形式、简洁的表达、个性的创意,契合了高校青年学生渴望展示自己、张扬自我的心理特点。在这些方面,辅导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确缺少竞争力。第二,辅导员对话语权的控制力降低。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辅导员充当着话语信息的“把关人”,承担着信息过滤的职能,只有符合政治性、科学性,价值导向正确的话语才会传递给学生。但在网络社区,缺少话语的“过滤者”和“把关人”,高校青年学生很容易受到一些话语的迷惑和误导,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甄别,很可能会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不认同,使得辅导员的话语控制力降低。第三,辅导员的话语引导力弱化。大学生不仅在网络世界使用,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另外又数据表明:大学生在回答老师提问以及与长辈进行交流时,不使用网络语言的比例高达90%多;与老师或家人交流时仅有27.9%的人使用网络流行语[1]。这几组数据表明:教师家人等群体被大学生认为是“圈外人”,这会造成辅导员难以真正了解“圈内人”的想法,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

(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话语缺失

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随着高校青年学生获得语言信息的渠道多样化,这种话语共同性缺失更加明显。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看,有几个显著的特点,更加大了高校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话语“代沟”。一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究气”明显。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经世致用之学,正日益异化为远离生活和现实的玄学”[2]在网络语言充斥学生头脑的当下,务必克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学究气”倾向,关注学生本身个性和自主性,触碰学生的心灵,实现与他们的话语精神认同。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入“断层化”。当代中国正处于“史诗级”的社会转型期,作为一个现代文明型国家,體量大,规模空前,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社会问题叠加,社会任务和压力增大,这些社会现实问题都可能会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领域的断裂断层,比如文本话语和网络话语、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等的断层,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话语受到挑战,与青年学生之间出现难以弥合的话语隔阂。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面临”失语化”。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某些辅导员过于追求社会目标,而忽视了个体化教育。辅导员成为政府的传声筒,以机械的“填鸭式”灌输强行成为话语体系的权威者,不去了解或者懒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观点,和高校学生缺少真正的互动性交流,他们的话语表达不能抵达学生的内心。天长日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双方无法真正沟通,而陷入集体失语状态。

另外,某些高校辅导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认知欠缺。《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强调,高校辅导员要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探索新的工作路径,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要学会运用网络新媒体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还是有些辅导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对网络话语的研究相对短缺。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的可能性及其路径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的可

能性

1. 网络普及化扩展了辅导员的话语覆盖空间

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审视网络发展,以20世纪末为界点分为两个阶段。在此界点之前,网络上活跃的都是技术和知识的“精英人群”,这些精英就成为最初网络话语的主要建构者,话语信息经过他们的主观选择剪辑再传送出去,受众只是被动接受,这样相对容易地搭建起人们稳定的认知体系和世界。进入20世纪以来,网络门槛降低,尤其微信的出现,标志着自媒体彻底普及,大量公众涌入网络,网络世界话语体系悄然发生转化:话语的主要构建者由“精英阶层”转向以年青人为主力的“平民阶层”;话语传播方式由单向转为双向,网络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既是主体也是受体;话语信息的“把关人”作用被弱化或消解掉,造成网络话语世界不乏伪劣信息、断章取义、歪曲事实等现象。这些虽然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挑战,但同时也给自身话语的构建提供了方便之门,可以在网络世界树立正能量话语,利用这一平台对话语进行整合、凝练、增大趣味性、草根性、接地气等。这也是高校辅导员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2. 网络语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着共同的社会基础

从表面上看,很多网络语言实际上是某种社会现象和心理的一种镜像,是对社会焦点的另一种表达。比如“上班996,生病ICU”,既是对加班文化的一种关注,也反映了人们对“挣得是钱,付出的是命”的担忧;再比如“我太南了”“阿中”等,都是人们对某种社会事件和现象的关注,以及背后的某种社会心态。网络语言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社会实践,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来自于国家历史性变革的生动实践。因此,一定的社会基础成为网络语言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渗透的桥梁,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条件。

3. 辅导员队伍的热情为话语体系转换提供了主体可能性

对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方面做出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予以了高度评价和认可,认为这是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队伍。这样的赞誉,让思想政治工作者们信心百倍,也更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这支队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修订;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举行。教育部不仅对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还按照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路径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创设了许多载体、搭建了诸多平台。诸如“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最美辅导员”评选、设立辅导员科研专项、建立辅导员培养和研修基地、资助出版辅导员专著、加大辅导员国内外考察力度等,这些举措势必会激发广大高校辅导员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改革中,做出应有的努力,真正成为高校青年学生的心灵导师。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转换路径

1. 转换话语理念

转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就是摒弃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与教育规律相违背的理念,与时代发展的特点相适应,遵守教育规律,并且使传播的话语能够使大学生信服并且乐于接受。

(1)树立主动参与的话语理念

高校辅导员要以高度的话语自觉,主动适应并融入新时代的话语场地,积极参与到网络世界中来,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运用能力,增强自身的话语底气和话语力量。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主动“触网”,熟悉网络语言,了解高校青年学生在虚拟世界的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并与之进行交流;要善于运用网络工具,如QQ、微信等在线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敏锐甄别和筛选信息,抢占制高点,提高话语的有效性。

(2)树立平等交往的话语理念

高校辅导员的话语表达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那种“居高临下”式的说教和训导,与学生之间要体现对话式的、互动的、普遍参与的状态。作为“互联网原住民”,青年学生体会到网络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尊卑之分,也不受制于任何人,这激发了他们渴望被尊重和追求平等的欲望和需求。反映在现实中,他们希望获得尊重与信任,与辅导员进行平等的话语交往。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正视高校青年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放下“权威者”的身份,消除身份地位差异,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关系。

(3)树立注重良好语境的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又称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环境,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话语活动时,逐渐形成的与受教育者互动的包含语调、语声的绘声绘色的话语氛围和言语环境。[3]”话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话语的效果,良好的场域能促进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话语交往。反之,就会阻碍二者之间的话语交往,甚至引起学生对某些话语的反感。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努力创设良好的话语语境,在温馨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场域中进行交流,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

2. 转换革新话语内容范式

我们要秉持辩证分析基础上的积极“扬弃”立场,在传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精华内容基础上,对脱离时代发展要求的话语内容和范式大胆改革。

(1)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

前面讲过,以20世纪末为分界点,之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较为单一,信息交流的圈子相对闭塞,精英话语体系占主导和强势地位,引导着大众话语的应用和发展方向。进入21世纪以来,公众也变成了话语主体,他们摆脱了对精英话语信息的依赖,每个人可以自由地对信息进行选择,其中一些“大V”“人气主播”等形成了大众文化话语中的“精英代表”,对原有的传统精英话语造成冲击和解构。

精英话语的内容大多具有格式化、标准化的特点,给人以晦涩僵硬之感。而大众文化话语具有幽默、尖锐、接地气、感染性强、时代性强等特点,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精英话语貌似有被大众话语架空的倾向。基于此,辅导员的话语要想取得实效,务必以开放的胸怀紧跟时代,拥抱时代,加强向大众文化话语靠拢,由精英主导模式转向多元主体共同构建模式转换。

(2)传统话语向时代话语转换

在这一转换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不是间断的,而是连续性的,承继性的,因此它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传统。因此,话语转换与革新并不是要完全抛弃既有的话语体系,而是要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进步的、健康的、积极的、有价值的内容重新进行梳理,使得有价值的思想政治话语内容继续得到继承和发展。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革命时期我们形成了一整套富有感染力和战斗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务必继续传承下去,比如马克思主义信仰、愛党爱国、人民中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发展、丰富、充实它们的内涵,保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先进性。二是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其DNA完全老化过时,要坚决弃掉;有些话语内容只是肌肤老化,DNA尚有当代价值,就可以进行改造。三是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并提炼网络语言。对于网络语言中能够生动反映现实生活,又为高校青年学生接受、能够引起大家情感共鸣的内容,又充满正能量的,就应该予以采纳应用。

(3)叙事话语向情感话语转换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叙事话语是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为了实现其效果都必须采取的方式方法。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都“以语言为中介,在某种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予以建构和叙事,通过价值传递潜移默化地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化主导地位,并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事实上,叙事话语是对主导话语,即理论话语、精英话语和传统话语的不断重复或变换。它具有相对的中立性,通常采用灌输的形式,缺乏感情色彩。其次,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传统灌输式叙事话语遭受着消费文化、物质享受以及“拟像”符号的冲击和消解,必须进行话语创新,以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化主导和统治地位,包括叙事话语内容的开放性、叙事话语内容的现实性以及叙事话语内容的情感性。尤其是在沟通和交流时,情感因素应该始终参与其中。高校辅导员要学会赋予交流话语以丰沛的情感,增强话语的感染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构建一个可以与学生共情的世界,引发共鸣,增强实效。

总之,高校辅导员开拓网络话语这一新的场域,以开放的心态和勇气,提炼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的、有价值的新词语新理论新表达,在与时俱进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蒋秀玲.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与扩散机制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3-24.

[3]冯振萍,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的观念存在和学术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3):19-21.

[4]朱斌.“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创新——基于消费主义视角的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6):83-88.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辅导员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与对策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模因看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