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虢国墓地出土兽面纹铜钲的保护修复检测分析

2022-06-25冯广丽

理财·收藏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兽面X射线器物

冯广丽

虢国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北部上村岭,这是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独具特色且保存完整的西周时期大型邦国公墓。虢国博物馆就是建立在虢国墓地遗址上的一座专题性遗址类博物馆,在博物馆青铜器展厅里展示了一件精美的国家二级文物,即兽面纹铜钲。铜钲,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主要用于军旅奏乐,形状相似钟比较狭长,配置有长柄可执,口部向上可以用物体敲击发出声音,因常用于行军时敲打,又称之为大铙。故《说文解字》曰:“钲,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又曰:“铙,小钲也。”韦昭注:“丁宁,谓钲也。”后来钲不单单用于军旅,而且还可以和其他乐器相配合使用在不同场合。

兽面纹铜钲出土于虢国墓地虢仲墓,其残高为 25.8厘米,铣间为13.4厘米,鼓间为9.4 厘米,柄部残长9厘米,重 2.71千克。其柄部下端已经残缺,并且露出范土。其器身为合瓦形状,器口于部有些下凹,呈现出内弧的形状,在内壁处可见到有四个两两相对的近似于方形小凹坑,可用于调节音色。铜钲上有长柄,在柄的下端有圆形的銎与舞的顶部相贯通,可以装上木柄。柄中部有对穿的小圆孔,可以用于插销钉用来固定住木柄。此铜钲器身的正面和背面各装饰一组相同的半浮雕状的兽面纹饰,其角处、眉毛、眼睛、耳朵、鼻子、獠牙等凸出于器物表面,其中獠牙朝内部弯曲。因为长期受到地下埋藏以及恶劣的保存环境影响,出土时铜钲的柄部已经残缺,锈蚀物覆盖了整个铜钲表面,铜钲上的纹饰已经被锈蚀物所遮盖,对铜钲的外观以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同时还存在瘤状物、污染物、点腐蚀、表面硬结物等病害。为了科学地保护修复兽面纹铜钲,严防病害进一步发展损害文物,我们经过全面的检测分析后,制定出保护修复路线,对铜钲进行了科学的保护修复工作。

器物硬结物及锈蚀的检测分析:在铜钲的器表上附着有粉状锈蚀,其颜色主要为绿色,局部有白色和蓝色相间,其中蓝色量少。器身很多部位还附着褐色和黄色的土以及锈蚀。我们运用扫描电镜检测分析、能谱仪以及X射线衍射仪器检测分析,对器物取样品进行了成分的检测和分析。

环境扫描电镜检测分析:选取铜钲的4个不同部位样品进行电镜扫描检测,运用的实验仪器为FEI公司QUANTA-650型环境扫描电镜(ESEM),检测扫描数据显示有2处看起来结构相对紧密,但是其余2处呈现为粉状和颗粒结构,可见文物状况不佳。

能谱仪分析:选取铜钲残缺部位进行能谱仪(ESEM-EDAX)定点元素组成的分析,实验仪器为EDAX公司的APOLLO-X型能谱仪,其实验条件的工作电压为25KV,背散射相。经检测器物残缺处含有氯离子,会产生出腐蚀器物因子,如果氯离子和铜在一起结合,就会恶性循环加速腐蚀。

X射线衍射分析:为了明确兽面纹铜钲腐蚀产物的物相結构,选取铜钲具有代表性的内壁处绿色块状形的锈蚀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检测,实验仪器为EDAX公司的APOLLO-X型能谱仪,其实验条件为Cu靶,工作管压为40kV、管流为40mA,扫面起始角为10°,终止角为60°,步长为0.02mm。检测分析数据表明铜钲的锈蚀主要成分为孔雀石CuCO3·Cu(OH)2,无有害锈蚀,在修复时无须大面积除锈,只需要对器物表面残留的浮土以及较大的硬结物清理去除即可。

根据虢仲兽面纹铜钲所存在的病害特征、检测分析数据来制定出科学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具体的保护修复路线如下:

文物信息采集:提取兽面纹铜钲的历史信息,即文物的编号、名称、出土来源、年代、尺寸、重量、质地、病害等等。使用专业相机对此铜钲各个面以及细节部位进行影像资料拍照留存,绘制器物病害图,并做好相应的文字详细记录,尤其在文物的保护修复日常工作中,要将遇到的难题以及解决难题的具体方法等,做好详细的修复日志记录。

清洗:兽面纹铜钲由于长期在地下埋藏,受到土壤及地下水中所含盐分的腐蚀,器物表面残留着土壤硬结物和少许盐分,将器物放置在尺寸相当的容器中,用去离子水浸泡,待器物表面的附着物完全浸泡透以后,为去除器物表面上的附着物,且要避免划伤器物表面,要用细软的毛刷轻轻地刷洗,直至将其表面清洁干净为止。

除锈:鉴于兽面纹铜钲铸造时合金的含量不同,受埋藏地环境及地下水酸、碱盐化学元素的反复作用,表面生成厚厚的一层锈蚀,直接影响着对器物断代、工艺、铸造特点的研究,通过X射线的衍射数据分析得出,此铜钲的表面无有害锈蚀,所以这些锈蚀不需要全部剔除,只需去除器物表面上较大硬结物即可,其他稳定性能好,且能保护器物本体的锈蚀层可加以保留。

黏结补配:兽面纹铜钲的鼓部有裂缝,铣尖部有磕损,因而采用安特固AB胶进行黏结,此胶的优点是渗透极快,固化时间又短,而且黏结后非常牢固。因铜钲出土时柄部已残缺,补配修复这个缺口是重点工作。首先对铜钲的柄部外缘缺失处翻模补配,先固定好铜钲,柄部完好的另一半用雕塑泥塑形,使用石膏翻模,待石膏固化后,用焊锡浇注缺失的一半柄部,再用电磨打磨柄部的残边,并在打磨处挂锡。采用电焊的方法把补配的柄部焊接到缺失部位,用原子灰补平,再运用粗、细砂纸和锉进行打磨,用手触摸感觉有无凹凸感,反复打磨平整,直至器物表面光滑。最后在锡表面涂抹上三氯化铁,使其变黑,便于后期器物的做旧工作。

调色做旧:依据兽面纹铜钲补配周围的锈蚀颜色进行作色,采用漆皮汁、矿物颜料来调色,一般用毛笔、牙刷、棉签等做工具,并运用抹、拨、弹、点、喷、画等不同的方法,严格控制着色范围,依据器物本体原有的锈蚀色层,分层上色,由底层至外层,每上一层颜色,再弹拨一层泥浆汁,就做出了锈层,使其同原器物周边所相邻的颜色近似,保持和谐统一、协调自然。

表面封护:对保护修复完整的铜钲,使用浓度为1%—3%的B-72丙酮溶液等材料,在室外通风处刷涂喷涂2遍,进行缓蚀封护的处理,是为了使兽面纹铜钲处于稳定的状态,与保存环境中的氧气和水分隔绝,达到有效防止锈蚀蔓延的目的。

建立档案:兽面纹铜钲的保护修复工作完成后,为文物建立详细的保护修复档案,主要内容有文物基本信息表、文物修复前后照片、文字记录修复过程,所保护修复的部位、保护修复日志等资料归档保存。

虢国墓地出土的这件兽面纹铜钲,为国家二级文物,是西周时期虢国国君虢仲的重要随葬物品,也是西周时期礼乐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主要用于祭祀、举行典礼等场合,后也应用于行军作战时,它不仅反映出虢人对礼乐制度的崇尚,也再现了虢人在祭祀宴享时的奢靡和富有。在对铜钲的保存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估后,通过X射线衍射(XRD)对器物表面锈蚀的检测和数据分析,为制定铜钲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证实,实施必要的保护修复措施,既能揭示文物信息,又能有效延长文物的寿命,从而达到科学保护文物的目的。恢复兽面纹铜钲形状,使其看起来更为精美,既达到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要求,也充分展示出了文物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猜你喜欢

兽面X射线器物
敦煌莫高窟北朝兽面图像浅议
中华传统器物制作文明的现代创造转换与现代美育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基于VR技术的X射线图像安检危险品自动识别
身如器物
X射线
“国之重器” 商周时期的青铜兽面纹鼎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天鹅座X-1——最容易看到的黑洞迹象
青铜兽面纹鼎:商周时期的“国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