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殷墟青铜觚爵的制作工艺

2022-06-25李建文陈杰

理财·收藏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兽面分型纹饰

李建文 陈杰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两村搬迁”,2002年在殷墟北徐家桥村北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商代墓葬489座,出土青铜礼器70余件,其中包括觚、爵、鼎、鬲、簋、瓿等6个种类,这其中大多数为觚、爵。觚、爵作为殷商时期最常见的铜礼器酒具组合,反映了商人重酒的习俗。在这批觚、爵中既有铸工精湛、纹饰精美的实用器,又有铸工粗糙、器形不甚规整的明器,从形制特征上判断这批铜器的时期为殷墟文化二至四期。通过观察这批觚、爵的铸造残留痕迹,结合殷墟铸铜遗址出土陶范,对殷墟青铜觚、爵的制作工艺浅析如下:

一、制作工艺分析

(一)爵

1.弦纹爵,考察6件,形制特征:长流尖尾,菌状柱帽饰火焰纹,卵状腹,扁平鋬,锥足。范铸特征:流、尾下居中均有范线贯通至腹部,两范线以凸棱、弦纹错位为表现形式(图1)。M135:1鋬下对应于腹部的两条竖鋬芯线(图2),M302:4爵底范线,该范线是对鋬侧两锥足内棱间的连接(图3)。M135:1下腹部近底处可见3条水平范线(图4)。柱帽上均不见范线,柱帽底面皆见范线,该范线把柱帽底面分为2个半圆,其分别处在爵口沿线的外侧和内侧,柱体和柱帽底面基本不垂直。

弦纹爵的范铸工艺如下:

(1)有水平分型:M135:1下腹部近底处的3条水平范线为水平分型的依据。水平分型后的上下两段再分别垂直分型。上段应垂直分型出3块范,即对鋬侧1块﹑具鋬侧2块。具鋬侧要垂直分型为2块范的原因,是由于只有在鋬内设置1块整活芯才能形成鋬下中空,并在鋬下留下竖芯线,而固定该活芯的卯榫结构,只有在鋬的位置处进行垂直分型,才能通过分型面给予提供。柱帽上无范线,柱帽下有范线,以及柱体与帽底不垂直的特征,说明柱和柱帽的造型是各自独立造型后进行的叠铸,柱的造型在腹芯上制作,柱帽的造型直接在盖范上制作或嵌进去帽范。弦纹爵上段的范铸是由4范1芯构成。M302:4爵底范线,是底部进行分型的依据。2块底范组合后自带三足形腔,其外圍再扣合3块范,封闭三足形腔后,就构成了底及足的完整形腔。那么下段,在底部有分型时,范铸工艺由5块范构成;在底部无分型时,范铸工艺由4块范构成。综上所述,有水平分型的弦纹爵是由9范1芯或8范1芯所构成的铸造工艺。

(2)无水平分型:当爵无水平分型时,上段垂直分出的3块范就会“一范到底”。爵底有分型时,下段由2块自带三足形腔的范组合而成;在底部无分型时,仅需1块自带三足形腔的范即可。由于上段的范延伸至足尖,可以直接扣合底范封闭三足形腔,从而构成完整铸造形腔。综上所述,没有进行水平分型的弦纹爵就是由6范1芯或5范1芯所构成的铸造工艺。

2.素面平底爵考察1件,标本M200:5在形制上除了平底特征以外,其他形制特征与弦纹爵基本一致。此爵具有明显的明器属性,范线特征完整保留,尾、流下的范线贯通至腹下,平底锥足之间可见3条水平范线(图5),底部无范线,扁平鋬上在靠近流的一侧有1条范线,该范线不居中(图6),鋬下可见泥芯未清除。此件素面平底爵的铸造工艺等同于有水平分型无底部分型的弦纹爵,应由8范1芯构成。

3.扉棱兽面纹爵,考察了5件。M120:3的形制特征:长流尖尾,菌状柱头饰火焰纹,卵状腹,兽首鋬,锥足,流、尾下均饰蕉叶纹,口下饰三角纹,对鋬、具鋬侧各饰一组兽面纹。范铸特征与弦纹爵大多一致,但观察对鋬侧兽面纹的扉棱,其上端面有明显范线(图7), 并且经过扉棱上部三角纹贯通到口,由此可以说明,在该扉棱兽面纹爵的铸造工艺环节中,其对鋬侧要比弦纹爵对鋬侧多分一次型,上段应垂直分成4块范,即对鋬侧2块、具鋬侧2块。

(二)觚

1.简易兽面纹觚,考察了7件。形制特征:体较高,细腰,高圈足。腰上和圈足上各有2周水平向弦纹,腰部有2组简易兽面纹。7件觚从口沿至圈足均有2条垂直范线呈180度对称分布。据此特征可以得出,简易兽面纹觚是2分法的整体垂直分型,由2范1足内芯1腹内芯构成的铸造工艺。

2.兽面云雷纹觚A型,考察1件, M134:19的形制特征:体较高,细腰,高圈足。腹部素面无纹饰;腰部饰2组兽面纹,每组兽面纹分别以脊棱为中心线;圈足上饰4组云雷夔龙纹。该觚器身可见的2条垂直范线呈180度对称分布(图8),该范线从腰部越过镂空十字孔贯通至圈足;与范线错90度的器身位置上无垂直范线。该型觚下段即腰部、圈足合在一起进行了垂直2分,腰部至圈足是由2块范构成的铸造工艺。腰部至觚口之间有无水平分型无明显依据。圈足上的镂空十字孔属于铸造工艺孔,该型觚的范芯定位方式不仅要通过范头芯头之间的卯榫扣合,同时又增加十字形泥芯撑的环节,可显著提高圈足的铸造型腔在整个工艺中的稳定性。

3.兽面云雷纹觚B型,考察1件,M19:1其体形比兽面云雷纹觚A型的体形要高,其他特征基本相仿。圈足有4条垂直范线呈90度两两对称,腰部有2条残留范线,圈足的其中2条范线分别与腰部兽面对尾处的垂直范线在同一直线上(图9),另2条范线分别与腰部小扉棱在同一直线上(图10)。该型觚下段即腰部、圈足是合一起进行了垂直4分,该型觚下段是由4块范构成的铸造工艺。腰部至觚口有无水平分型无明显依据。

4.扉棱兽面蕉叶纹觚,考察1件,M120:2的形制特征:体高,细腰,腹身饰蕉叶纹型兽面纹,下接蛇纹,腰部和圈足上各饰2组兽面纹,腰部和圈足上各带4个扉棱。在腰部4扉棱中的其中一处的“错位痕”为范线痕(图11),在圈足扉棱的下端面发现3处范线残留痕(图12),显然扉棱具有分型线的性质,上下的扉棱处在同一直线上。据此推断它的腰部和圈足之间无水平分型,合在一起进行了垂直4分。腹身上有4组蕉叶纹,其中一个蕉叶纹,中线位置明显左右错位显示其处在分型线上,与其错90度的蕉叶纹未发现范线,与其180度对称的蕉叶纹有明显范线,据此说明该觚上段的范铸工艺由2块范所构成。由于上段2分法和下段4分法的不同分型,此觚在腹身和腹下应该要先进行一次水平分型,然后分别再垂直分型,该扉棱兽面蕉叶纹觚的范铸工艺是由2块腹范、4块腰和圈足范、1块腹内芯、1块圈足芯所构成。此件圈足上有未透的十字孔,为外范凸起十字后形成,多做装饰作用,非泥芯撑性质的铸造工艺孔。

二、制作工艺讨论

觚、爵有无纹饰时其分型不同的问题:在上述觚、爵的铸造工艺分析中,那些纹饰简单接近素面的与有华丽繁缛纹饰的器物,在制作工艺中要采取不同的分型方式,涉及装饰精美的器物时,它的分型更为复杂。一方面表明商代工匠在制作青铜器的过程中,能够以最少的分型,就可以达到工艺目标,那么大多情况下不会多分型;另一方面是由于需要制作纹饰,才迫使商代工匠只有采取多分型才能实现工艺目标。如M120:2的铜觚,它以云雷纹衬底,浮雕构成兽面主纹,主纹上也装饰有又小又密的云雷纹,这是标准的俗称“三层花”,如果像简易兽面纹觚采用2分法,那它的纹饰制作尤其细腰部位置将在180度的小圆弧范面上展开,从带纹饰的模上翻制,纹饰不易翻制下来也不易对纹饰进行修整;直接在180度小圆弧范面上雕阴型的范纹,也不方便实现。可能是这样的原因導致了多分型,把180度小圆弧变成90度小圆弧,范面“开放”后,才方便制作。

关于爵的鋬上兽首如何造型的问题:M320,观察其造型特征,该爵鋬上兽首的两耳分别位于两侧面,并呈内凹状(图13),这样的造型如果是模上就带有的,直接采用范泥包裹式模印则无法顺利脱模;若要实现顺利脱模又至少需要3块范,即两侧各需1块﹑正顶部需1块;而同时观察鋬的特征,其兽首宽仅1.6厘米,鋬扁平部位宽仅1.1厘米,尺寸都较小,用3块范就显得过于烦琐。推测该兽首的造型从模上翻范后,范面只得到顶面造型,然后直接通过在范面的两侧制作兽耳,可以更为高效地实现造型目标,同时也可能说明铜器有些纹饰的制作是直接在范面上进行刻画操作的。

三、结语

在这批铜爵的制作工艺分析中,无论是实用器还是明器,依据它们的范铸特征,其上段具鋬侧都需在鋬处进行垂直分型,该分型线不一定居中,可能其中一块就构成鋬的铸造型腔,也可能两块合并构成铸造型腔。铜爵多采取上段垂直3分或垂直4分、下段2分或不分型的铸造工艺。在这批铜觚的制作工艺中,多采取的是垂直2分法、上段垂直2分下段垂直2分、上段垂直2分下段垂直4分这3种工艺方法。

众所周知,青铜器的铸造使用发展到殷商时期,铸造工艺和装饰艺术水准都达到了鼎峰时期。觚、爵作为殷商墓葬中最常见的礼器组合,通过分析它们的制作工艺可以看出,它的分型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殷商工匠会依据工艺需要采取或多或少的分型块,来实现它的工艺目标,殷墟青铜器之所以能成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是在精湛规范的范铸冶炼技术前提下采用了非常灵活的技术手段得以实现的。

猜你喜欢

兽面分型纹饰
敦煌莫高窟北朝兽面图像浅议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国之重器” 商周时期的青铜兽面纹鼎
CT三维及X线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的可靠性
青铜兽面纹鼎:商周时期的“国之重器”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复杂分型面的分型技巧
兽面纹中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