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科研产出分析
2022-06-24邵志毅
麻 敏,邵志毅
(陕西师范大学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119)
0 引言
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17〕2号),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1]。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有42所,包括A类36所、B类6所。本文拟通过对这42所高校图书馆馆员于2015—2019年发表的科研论文进行分析,得到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科研工作的发展态势。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
选择检索数据库为中国知网(www.cnki.net),在“跨库”一栏仅勾选“学术期刊”,在“文献检索”栏使用“单位”进行逐一检索,格式为:“大学名称+图书馆”(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点击“检索”后选择“中文文献”。选择日期为2015—2019年的文献题录,以“Refworks”格式导出,即可得到各单位图书馆的科研论文记录。检索日期为2020年1月14日。检索完毕后共得到与各单位对应的42组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去除无关文献后即得到研究数据。
数据检索相关情况说明:第一,因数据库更新滞后,某些期刊2019年最后一期缺失;第二,数据检索过程中未限定第一署名单位;第三,不同单位之间有合作情况,总数未去重。
1.2 分析工具
本文采用5.6.R5版Citespace和的Microsoft office2010版本的Excel进行数据处理。
1.3 分析思路
文章数据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1.1小节得到的数据,即各单位图书馆馆员在2015—2019年发表的论文;另一部分为各单位图书馆馆员在2015—2019年被北大核心或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收录的论文(经筛选1.1小节的数据得到,以下简称核心论文)。
文章将从论文发表总量、核心论文发表总量、核心论文占比、人均论文量、人均核心论文量、合作网络、文献作者分布、研究热点、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展现此42所高校图书馆科研能力现状。
2 数据分析
2.1 基本情况
经过对42所高校图书馆馆员于2015—2019年发文量统计,共有3 833篇论文产出,其中核心论文2 189篇,占比57.11%。42所高校图书馆共有职工5 324人,此数据可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网站得到[2]。由此可得人均论文量0.72篇,人均核心论文量0.41篇。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以发文量225篇位居42所单位之首,比排名第二的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的发文量高40篇,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兰州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等各图书馆馆员的发文量次之,并列第10的东南大学图书馆和四川大学图书馆两馆馆员发文量分别为115篇,见表1。
表1 论文总量Top10Table 1 Top 10 papers
以上11所图书馆馆员近5年来论文产出数量较多,表现突出。体现出各单位对科研比较重视,图书馆科研气氛较浓郁。除过关注论文总量外,各单位核心论文量更能体现出本单位人员的科研能力,应该给予重视。分析可知,核心论文总量位居前3的单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核心论文总量Top10详见表2。
表2 核心论文总量Top10Table 2 Top 10 core papers
比较表1和表2,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这四个图书馆的馆员各自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呈现“双高”态势。表1和表2同时出现的单位还有吉林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东南大学图书馆,说明这些单位的馆员在论文发表的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优势,是科研的主力军。
表2中核心论文总量排名第5名、第8名的单位分别为南开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这两所图书馆的馆员发文总量排名不在前10名,但核心论文总量表现不错,说明这两所单位注重论文发文质量,值得重点关注。经分析可知,南开大学图书馆核心论文占比(核心论文总量/论文总量)排名第1,高达96.23%;清华大学图书馆排名第4,核心论文占比86.46%,见表3。
由表3可知,重庆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等馆的馆员发表的核心论文占比分别为92.42%、75.29%、70.00%、66.67%,位列第2、6、7、9名,这四所图书馆的论文总量、核心论文总量排名均不在前10,但核心论文占比很高,说明这四所单位尤其注重论文发表质量。
论文发文总量、核心论文发文总量不仅与各图书馆对科研的重视程度相关、与学校的职称评定等政策相关,也与各单位的职工人数相关。通过从“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官网[2]得到各单位职工人数,经过Excel计算和处理,得到人均发文量Top10和人均核心论文发文量Top10,见表4、表5。
表3 核心论文占比Top10Table 3 Top 10 proportion of core papers
表4 人均发文量Top10Table 4 Top 10 papers per capita
对照表4、表5,有7所单位同时出现,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东南大学图书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其中,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在表1~表3中不曾出现,但人均论文量和人均核心论文量“双高”,应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
以下将通过对42组核心论文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研究结果。
表5 人均核心论文发文量Top10Table 5 Top 10 core papers per capita
2.2 合作网络分析
在CiteSpace界面中选择Node Types为Institution,将Time Slicing设置为“From 2015 To 2019 # Years Per Slice 1”,选择Pruning为Pathfinder算法,其余采用默认设置。运行CiteSpace软件,得到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见图1。图1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机构,节点大小表示该机构的发文数量,节点越大,发文量越高;节点间的连线代表机构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合作越密切。
从图1可以看出,所分析的数据中共包含345个署名机构(N=345,共345个节点)。节点最大的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发文量最高;其次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从整个网络图来看,除了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相互间合作外,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等机构活跃度较高,与高校图书馆合作频次较高。
2.3 文献作者分布
利用Citespace对作者进行分析,得到发文量作者文献分布图,见表6。由表6可知,发文量在15篇及以上的作者分别为:张立彬、杨新涯、邵波、李书宁、袁曦临、魏群义、肖珑、赵勇、李峰、常娥,这些作者近5年较活跃,是“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科研产出的核心作者群。
Fig.1 Cooperation network of publishing institutions图1 发文机构合作网络
表6 文献作者分布Table 6 Distribution of authors
此外,利用CiteSpace对作者进行突发性检测,得到图2。由图2可知,突变强度最大的作者是王红(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突变强度为1.803 4,影响时间从2016年持续到2017年,这说明她的研究对该领域的影响很大;尤其要注意的是李峰、郭晶两位研究者,他们分别从2016、2017年突现出来,影响力持续到2019年(有可能还在持续),是研究的新生力量。
Fig.2 List of authors with bursts图2 突发性作者列表
2.4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作为一篇文献中内容的核心凝练,某一领域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就反映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3]。以下通过关键词分析探究图书情报界学者的研究热点。运行CiteSpace软件,将Node Types设置为Keyword,其余步骤如2.2所示,即可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在此基础上选择界面上方葡萄形状符号(字母T的左侧)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后得到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依次点击工具栏的K,并选取LLR(Log-Likelihood Ratio,对数似然率)算法),见图3。图中呈现了“高校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图书馆”“高校”“可视化”“图书馆员”“元数据”“移动图书馆”“科技期刊”“电子资源管理”10个聚类,反映了高校图书情报学者的研究热点。
在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的基础上,利用“Cluster Explorer”功能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7。
Fig.3 Keywords clustering network graph图3 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
表7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Table 7 Keywords co-occurrence network clustering table
对各聚类标签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者研究热点主要有:第一是关于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包括特藏资源建设和电子资源管理等;第二是关于图书馆服务方面,如: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科技查新;学科服务;信息素养教育;阅读推广;第三是关于技术应用方面,包括可视化、移动图书馆、图书馆服务平台、元数据等。
此外,利用CiteSpace作出关键词时区图谱,见图4。关键词时区图谱可以直观地展现出每年度学者的研究内容(用CiteSpace分析时时间切片选择的年份是1),为了图形美观,这里将时间线条的透明度参数设置为0,图中每一列代表一个年份,从左至右依次是2015—2019年。由图4可以看出,在学者的研究过程中,图书馆服务是持续的研究内容,研究由早期的学科服务和信息服务逐渐向知识服务和空间服务转型,体现出图书馆服务的与时俱进性;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在2015—2016年得到了学者的较多关注,这一时段是文献计量学在图书馆研究中的兴盛期,2017年相关文献逐渐变少;2017—2019年,学者比较关注“双一流”建设、数字人文、智库、期刊评价、学术空间建设等内容,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者可以重点关注这些方面的内容。
Fig.4 Keywords timezone map图4 关键词时区图谱
3 研究内容
对42所高校图书馆近5年发表的3 833篇论文(即1.1节所得数据)进行内容划分,可分为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服务、法律政策标准、技术应用等四大研究领域。
3.1 图书馆建设
3.1.1 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包括纸质资源建设和电子资源建设。纸本馆藏作为图书馆的立根之本,一直发挥着其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近年,随着网络信息化的逐渐普及,读者对电子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多,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经费占比已明显高于纸质资源[4],图书馆馆藏正由传统的纸质资源向电子资源过渡;如何在建设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间找到平衡点,是图书情报学者关注的热点。
刘培红从网络环境下民族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利用率降低的现实问题着手,以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为例,指出民族高校图书馆要做好纸质期刊的资源建设工作,形成合理特色馆藏,提高期刊服务水平[5]。在资源电子化的大趋势下,开放获取运动作为应对期刊价格上涨的策略,正在不断被提及。机构知识库就是伴随着它的发展而呈现出的一种科研交流与成果共享的新的发展形式,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图书馆而言,不仅要承担机构知识库的平台建设,还需承担机构知识库的数据建设。机构库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内容,需要持续管理以保持其可行性。图书馆可以发挥作用,帮助管理这些资源,“编目”这些资源,使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6]。阎琳[7]、李书宁[8]、李欣等[9]关注了古籍、数字方志等特藏资源建设和保障机制。
3.1.2 空间建设
空间再造是大学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实现空间服务功能重组与转型的重要举措,明确图书馆空间再造目标、提供多元化服务功能空间、持续优化改善物理空间、重视数字学术空间发展、合理引入空间设计技巧[10]是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再造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肖小勃等指出读者的需求变化主导了图书馆空间变革,未来图书馆空间会因为技术、馆藏、服务、空间等因素向学术型空间发展[11];石乃月等梳理了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创客空间和天津大学图书馆“长荣健豪文化创客空间”的建设历程,对高校图书馆如何借助“双一流”契机发展创客空间提出若干条可行性建议[12]。
3.1.3 馆员队伍建设
馆员队伍的质量决定着图书馆的未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日益注重馆员队伍建设。馆员继续教育是图书馆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双一流”建设给高校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服务主体的馆员队伍应该与高校“双一流”建设需求相匹配[13]。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现状如下:馆员性别比例差异过大,知识结构不够均衡,专业化人才缺乏;馆员自我定位模糊,缺乏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馆员培训工作重视不足;绩效考核标准不明确,考核流于形式等[14]。杨雪萍等以美国高校图书馆新员工岗前培训为例,对我国高校图书馆馆员培训提出建议[15];李清等分析了目前图书馆职业伦理准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要建立健全准则体系,培养馆员解决职业伦理冲突的能力,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让馆员认识到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就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是培养职业德性的应然,也是必然和必须[16]。
3.2 图书馆服务
3.2.1 学科服务
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在国内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开始提供学科服务。随后,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加入到学科服务建设中来[17]。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科服务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重点内容之一,它要求学科馆员深入到院系的科研或教学活动中,为用户的研究和工作提供针对性很强的信息服务[18]。林静等以学科馆员为某校石墨烯科研团队提供知识服务为例,探讨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具体方法[19];马芳珍等探讨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基于知识服务的海洋学科门户建设过程,提出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学科服务是图书馆服务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20]。近年来,知识产权成为国家创新驱动的重要动力[21],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高校图书馆因其在资源和人员的方面的专业性,为推进高校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2],图书馆的知识产权服务也逐渐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秦奋等通过建立“数量-速率-强度”三指标评价模型,分析卓越联盟高校的专利维持能力及专利产出质量,以揭示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创新的前沿[23]。
3.2.2 阅读推广
阅读推广是高校图书馆的天然职责和重要的工作内容,很多高校图书馆都有专门的阅读推广小组,以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助力书香校园建设。刘雅琼等从关注读者的阅读需求、创新活动形式、重视互动交流、综合运用媒介进行宣传、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展开,介绍了北京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开展的具体做法与经验[24];刘平从1930年代的“读书运动”谈起,从读书的意义、兴趣、方法三个方面论述了阅读推广的重要性[25]。
3.2.3 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是对信息的反思性挖掘,对信息如何产生与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社区的一系列综合能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图书馆关系密切,读者培训、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程等都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学者在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李燕等研究了“翻转课堂”和“反慕课”背景下的研究生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构建了以固定班级授课和研讨式开放性讲座相结合、实体课和网络在线课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26];朱涵等选取台湾26所高校,对台湾移动信息素养教育、移动环境下知识产权教育及移动端拓展信息素养教育进行分析[27]。版权素养作为信息素养新的组成部分,已引起我国读者的关注。王婷等介绍了国外版权素养调查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概况,分析类比了各国的调查结果,并对我国版权素养的研究提出建议[28]。
3.2.4 智库服务
智库是知识、智慧和思想的一个集散场所,大学图书馆智库可以看作是信息环境多元化发展背景下,逐渐发展形成的知识综合服务体,提供信息知识咨询,决策参考是其主要功能[29]。马芳珍等介绍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智库型服务方面的探索实践,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智库型服务的策略,如建设基础数据库、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专家团队、形成高知名度品牌等[30];张焕敏等以浙江大学图书馆开展的决策咨询实践为案例,分析了研究图书馆如何结合自身优势,主动成为决策参与者与合作伙伴,总结出图书馆构建智库职能的实现策略[31]。
3.2.5 其他服务
很多学者注重对图书馆常规服务的研究,如:图书借阅、图书编目、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查收查引、科技查新等,体现出图书馆员对工作的思考,有利于图书馆员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3.3 法律、政策、标准
3.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是我国第一部图书馆专门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距2008年《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工作启动相距近10年,对该法的相关研究一直是我国图书情报界科研人员的关注点。田燕妮等从立法原理出发,对2015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进行反思,提出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立法应考虑的10个方面以及主要问题[32];刘娟萍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所呈现的政府管理思想主要内涵和特色,解析了政府管理公共图书馆的思想来源于图书馆理论研究、图书馆员的实践活动和其他学科的贡献[33];刘丽君等从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标准、评估方法4个方面初步搭建了立法后评估的指标体系[34]。
3.3.2 《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
2015年2月5日,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理事会正式批准通过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英文版),作为其2000年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更新文件。该文件中文版授权清华大学图书馆翻译,刊登在大学图书馆学报上[35]。自《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问世以来,有关该框架的研究层出不穷。符绍宏等探讨了该框架指导下的信息素养教育改革问题,明确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新视野、新目标[36];张蒂研究了南开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团队根据《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提出要结合高校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37]。
3.3.3 其他
除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得到图书情报界科研人员的研究探讨外,还有关于一些法律、政策、标准的研究也日益兴盛。如:《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杜威十进分类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电子资源许可协议》《期刊迁移实践条例》《数字时代知识发现海牙宣言》《国际图联图书馆电子借阅原则》《科研数据管理的现实》《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报告撰写规范》《马拉喀什条约》、RDA(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资源描述与检索)政策声明、MARC(Machine Readable Catalog,机读编目格式)规范、CNMARC(Machine Readable Catalog of China,中国机读目录)规范、AACR2(Anglo-American Cataloguing Rules 2,英美编目条例第2版)条款、COUNTER5(Counting Online Usage of Networked Electronic Resources 5,统计网络电子资源的在线使用情况第5版)规范、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国际性政策与文件、需求驱动采购的模式与国际标准、美国高校图书馆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慕课)版权指南、数据挖掘版权政策、公民阅读权力保障、著作权问题、全民阅读立法等。
3.4 技术应用
3.4.1 智慧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是指把智能技术运用到图书馆建设中而形成的一种智能化建筑,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技术、用户画像、智能机器人技术是学者研究较多的内容。RFID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建设智慧图书馆的重要技术。熊泽泉等详述了深圳图书馆RFID技术的应用以及实现深圳“图书馆之城”文化创想的过程[38]。用户画像是大数据时代实现精准服务的工具之一,也是构建智慧图书馆的关键技术。利用好用户画像可以帮助图书馆员了解用户,为用户提供精准服务。王顺箐以用户画像构建智慧阅读推荐系统[39],李丹等提出构建用户画像,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40]。智能机器人技术作为图书馆智慧服务的重要手段,在图书情报领域备受关注。樊慧丽等系统梳理了图书馆机器人研究应用现状,探讨未来机器人技术在智慧图书馆领域的研究应用[41],并以南京大学图书馆图书盘点创新为例,对智能机器人图书盘点的优势、局限和未来发展进行实例研究[42]。
微信、微博、自助借还系统、座位预约系统、智能资源检索服务平台、智能门禁、桌面虚拟化、移动图书馆、读者积分系统等作为智慧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例如:厦门大学图书馆的读者积分系统可对读者在图书馆的日常借还书、阅读推广活动、研讨间使用、入馆次数等行为给予相应的积分增加,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图书借阅量不断下降、阅读推广活动参与程度不足和数据统计不够准确、研讨间使用率低等图书馆现存问题,鼓励和引导读者更多地使用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和服务[43]。
3.4.2 区块链技术
大数据技术解决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针对性,而区块链技术解决了图书馆信息收集多样性、存储的安全性和传播的广泛性等问题,它给图书馆服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44]。杨新涯等认为能够通过区块链解决数字内容产业链的根本问题:数字内容的权益归属及保障,其在图书馆应用的真正价值是整合上下游的产业链,形成可管理、共信任的机制,共同推动数字内容行业的整体快速发展[45];王美佳认为场景化服务是未来图书馆服务的趋势之一,并以不同场景应用为切入点,对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场景、知识产权保护场景、网络学习场景进行分析[46]。
3.4.3 云计算与云服务
云计算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次新突破,给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新变革[47]。牛悦等提出一种在物联网和云计算环境下,基于面部表情识别和谈话内容计算QoE(Quality of Experience,体验质量)的有效方法[48];柯岚馨以云时代为背景,从资源整合和资源推介两方面着手,提出高校图书馆资源推介服务的平台构建思路与框架[49];杨莉等阐述在云计算服务环境下阅读推广工作联盟的可能性,指出阅读推广服务实现融合共享是大势所趋,设计云阅读平台可满足用户多样化阅读需求[50]。
3.4.4 慕课研究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张立彬分析了图书馆在MOOC教育中的角色地位,如担当版权清理顾问、搜集MOOC课程资源、进行信息素养培训、开展多媒体技术支持服务、编目和保存MOOC、提供MOOC的课程学习场所、独立制作MOOC等服务新模式[51];林嘉等以武汉大学图书馆开设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MOOC教学体验为例,提出应从教育主题、教学过程、协同教学、合作教育四个方面改进教学,提高开放教育的效果[52]。
此外,CRIS(Current Research Information Systems,科研信息系统)技术、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主题图技术、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移动群智感知、旁路监听技术、情景感知技术、人工现实技术等也是图书情报领域学者的关注热点。
4 结束语
文章对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的科研论文进行研究,从论文总量、核心论文总量、核心论文占比、人均论文量、人均核心论文量五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利用可视化图谱得出各机构间的合作程度、文献作者分布和研究热点;并从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服务、法律政策标准、技术应用等四个方面对研究内容做了归纳总结,以期为图书情报领域研究者提供科研方向。此外,会议综述、科研管理、人物、期刊研究、发现系统等也是科研人员的研究热点,同样应引起研究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