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抑郁和焦虑的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
2022-06-24郑梦沂董倩倩
郑梦沂 董倩倩
摘 要 为检验中文版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系统在缓解疫情期间中国留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方面的效果,采用即时访问组和延迟访问组的随机对照实验设计进行试点研究。在即时访问组完成干预后再为延迟访问组提供相同干预。结果发现,即时访问组和延迟访问组内干预后的抑郁和焦虑得分均呈显著性下降趋势。同时,在即时访问组完成干预后,两组之间的抑郁和焦虑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中文版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系统在缓解中国留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方面有显著性治疗效果。
关键词 中文版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系统;中国留学生;焦虑;抑郁
分类号 B842.6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2.05.004
1 引言
全球各地民众因受疫情影响,生活生产发生急剧变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尤其是在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及地区,人们产生了焦虑、恐慌、抑郁、无助等心理和情绪障碍,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苏斌原等, 2020)。一系列压力事件给国内外学生的心理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导致其产生焦虑、恐慌等消极情绪体验,进而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张凡等, 2021)。而对于滞留海外的中国留学生而言,疫情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持续时间不断延长,未来发展不确定和长时间居家不适给其带来了各种不良心理状态, 如焦虑、 抑郁、 恐慌、 疑病等(赵蓓, 2020)。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中国政府高度关注海外华人华侨以及留学生群体。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3月1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指出:“要加强对境外我国公民疫情防控的指导和支持,做好各项工作,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新闻网, 2020)。
为缓解疫情给留学生带来的各类问题,教育部发布了“海外留学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从新冠肺炎有关知识、海外留学人员个人防护指引、诊疗知识、疫情期间海外留学人员心理健康指引四个方面展开详细说明(教育部, 2020)。同时,鉴于滞留在海外且不便外出的中国留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心理援助需求,国家卫健委鼓励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推进“互联网+”心理服务模式,引导有心理问题和心理服务需求的中国留学生积极使用网络等远程方式获取心理服务和支持。
近年来,各种线上认知治疗和认知训练采用互联网技术,使参与者可以在多种移动设备或电脑终端上进行认知治疗和训练,同时实时反馈结果,并进行训练提醒,已然成为面对面线下心理治疗和认知训练的有效补充方案(申婉丽等, 2019)。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模式(computeriz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CBT) 是通过电脑交互界面、清晰的操作步骤,以及高结构化的多种媒介互动方式(如网页、视频、声音、动画等)来表现认知行为疗法基本技术和原则(Ritterband et al., 2006; Titov, 2007),可在疫情期间广泛应用,可以使心理支持和服务更便利,惠及更广泛的群体。
CCBT为大多数患者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心理治疗模式,可以在各种环境和场景下操作,避免了疫情期间因密切接触而增加交叉感染风险。此外,作为自导性(self-guided)治疗方法,CCBT可以促进患者居家期间自主掌握、控制和学习治疗机制(Kaltenthaler & Cavanagh, 2010)。近年来,CCBT被广泛运用于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治疗, 并被证明效果显著且易于接受(Kaltenthaler et al., 2008; March et al., 2009)。 鉴于CCBT自身的特点及优势,结合疫情期间加强防控、强化隔离的需求,以及中国留学生群体持续的心理危机状态,修订和测试专为国人群体设计、基于交互式自助性的CCBT系统资源是必要可行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研究人员以广泛使用且免费访问的CCBT系统网站的内容和资源(Living Life to the Full, LLTTF)为基础,建立了适用于中国人群体的中文版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系统(“完满生活”在线课程系统)。LLTTF在欧美已被广泛使用和推荐,是治疗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障碍最常用的在线资源(Bennion et al., 2017; Williams et al., 2018)。而“完满生活”在线课程系统则是中文版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系统,是在英文原版LLTTF网站资源基础上编译建立的,适用于中国人群体。该系统包含了一系列心理干预技能课程资源,旨在给患者提供高质量、实用且自主操作性强的问题解决技能训练。该课程资源重点关注如何处理和应对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心理情绪问题和症状,课程的理论依据与具体内容将在方法部分详细描述。研究人员以中国留学生为对象开展了对“完满生活”在线课程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和试点研究。统计结果显示,该课程系统在减少中国留学生情绪障碍症状方面有显著性效果(Zheng et al., 2015)。
通过使用“完满生活”在线课程系统前后被试在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以及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上得分的变化,检验了该干预系统在缓解疫情期间中国留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方面是否有效可行。同时,运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进行试点研究,50%的中国留学生被随机分配在即时访问在线干预资源的实验组(IA),另外50%则被分配至延迟访问干预资源的控制组(DAC)。主要的时间节点为三个月。在随机分组后的三个月内,即时访问组完成在线干预操作,而延迟访问组则不接受任何干预操作。随后进行干预后测量,检验即时访问组的干预效果。在即时访问组完成在线干预操作后,延迟访问组才开始进行干预操作。随机分组后六个月进行随访测量,检验延迟访问组的干预效果及即时访问组干预效果的稳定性。该试点研究在实际环境条件下进行,将在线课程系统用于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且采用对心理治疗人员和研究人员有重要意义的结局指标(如症状缓解等)评估,可更好地为心理干預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心理治疗人员和研究人员对现有的干预措施做出调整和选择。另外,研究统计了在线资源的学习率、脱落率以及数据的完成率,以减少未来大规模实质性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的不确定性。8047C9C7-6FA2-4B4B-AD64-F7EF1998FAA6
2 方法
2.1 被试
通过大学的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以及学生服务中心发放被试招募通知,通过邮件联系初筛后有67名参与者符合标准,即年满18岁及以上,以汉语(普通话或广东话)为母语,且当下身在海外、正式注册为大学学生身份(本科或研究生),并在接下去的两个月内没有回国计划的中国留学生。随后对这67名符合初筛标准的中国留学生进行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筛查。参与者需满足其在PHQ-9和/或GAD-7上的得分为5分及以上。同时要求参与者具有网络访问权限,也愿意并能够使用在线课程资源。 筛查结果显示, 有50名参与者符合条件并最终纳入标准, 占总筛查人数的74.63%。 该样本容量与试点研究所建议的样本容量相符(Billingham et al., 2013)。
所有满足参与要求的中国留学生将会被转录为相应的ID号,研究人员使用Excel中的随机化功能将参与者的ID号远程分配到即时访问在线干预组(IA)或延迟访问组(DAC)。由于是试点研究,在随机化过程中未对任何变量进行分层。随机化过程由未参与最终数据分析的研究人员远程完成。随机化之后,所有参与者将通过电子邮件收到与在线干预资源有关的信息。表1显示,IA和DAC组参与者在性别、年龄和所注册课程等主要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值得一提的是,所有DAC组参与者在延迟的等待时间内均未接受任何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或服用抗抑郁药物,且由于要忙于学业任务,他们在延迟等待时间内并未对研究项目给予太多关注。
2.2 “完满生活”在线干预资源
中文版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系统——“完满生活”在线课程系统被用作此次研究的干预资源。该系统资源关注人们在情绪低落、抑郁或焦虑时通常会经历的认知、情绪、行为以及生理感受方面的症状,旨在给患者提供质量高、实用且自主操作性强的心理情绪问题和症状缓解技能。该课程的英文版网络治疗资源在英国和世界很多地區受到强烈推荐, 可帮助人们应对情绪低落、 抑郁和焦虑等心理情绪问题(Bennion et al., 2017)。
“完满生活”在线课程系统包括八个单元的内容,每个单元都包含相对应的音频和课件,需要20~45分钟才能完成。课程第一单元介绍认知行为治疗模型和心理情绪问题的产生机制,帮助患者理解个人对某些事件、情境的看法可能会影响他们在情绪和身体方面的感受,也会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同时,帮助患者在遇到心理情绪问题时分析与总结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产生机制,最终找到实用且可自主操作的应对策略与方法。第二单元的重点是解决活动减少的问题。鼓励患者思考他们由于抑郁或焦虑而停止做或被阻止做的事情,并制定计划重新建立这些活动以改善情绪。第三单元关注思维方式,学习消除消极思维的技巧。患者可以学习如何标记无益的想法,识别自身消极思维方式,并运用各种技巧转变这些想法以创造更积极的思维。第四单元指导患者建立自信并介绍低自尊对情绪的影响。第五单元关注解决患者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讲授“简易四步计划(E4SP)”,向患者展示如何分解问题,并从解决问题的一小部分开始直至最终克服挑战。第六单元讨论可能使情绪恶化的不良行为,鼓励患者识别不良行为并制定减少不良行为的计划。第七单元指导患者管理情绪的技巧,并对应激事物和情境做出合适的反应。第八单元讲授选择关键的生活方式以改善情绪,包括健康饮食、锻炼和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等。该课程系统鼓励患者在每个单元结束时使用计划、执行、审查表制定个性化计划,以便应用单元中学到的技术。所有的干预技术和措施都易于理解且可操作性强,这是通过省略复杂的认知行为治疗术语,用更简单的语言替换专业术语来实现的。
基于前期可行性研究和试点研究中参与者对“完满生活”在线课程系统的看法,对该课程系统进行了一系列具有文化适应性的本土化编写。课程目前已提供简体/繁体中文和普通话/粤语版本的材料。所有课程系统中涉及的材料,例如问卷、引导视频、论坛、以及在线课程等都是用中文编写的。课程中使用的所有西方案例都经过汉化修改,例如对中国人的生活及工作方式、饮食习惯、处理问题的方法等举例描述。另外,与干预资源和疗法技术相关的专业词汇已被替换成口语化中文。比如,“自动负性想法”或“改变的思维”被改写为“不合理的想法”等。此外,辅助性支持邮件由一名华人心理咨询师每周发送给参与者,内容重点是鼓励参与者使用和完成该在线课程系统。
2.3 测量工具与评估
后测评估时间为三个月,随访评估为六个月(见表2)。基线测量数据包括参与者的年龄、性别、所注册的课程、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抗抑郁药物使用情况等。抑郁和焦虑症状的主要测量工具为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
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是一种开放式情绪评估量表。由九个反映抑郁症诊断标准的问题组成,每个问题的评分为0~3分,满分为27分。PHQ-9的评定标准为0~4分为没有抑郁,5~9分为轻度抑郁,10~14分为中度抑郁,15~19分为中重度抑郁, 20~27分为重度抑郁(Bian et al., 2011)。本研究参与者使用PHQ-9显示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提示其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是针对焦虑症状的评估问卷。由七个反映焦虑症诊断标准的问题组成,每个问题的评分为0~3分,最高分为21分。GAD-7的评定标准为0~4分为没有焦虑,5~9分为轻度焦虑,10~13分为中度焦虑,14~18分为中重度焦虑, 19~21分为重度焦虑(He et al., 2010)。本研究中GAD-7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90,表明内部一致性良好。
在结束干预后使用满意度调查表(CSQ-8)(Nguyen et al., 1983)评估参与者对于在线干预资源的满意程度。CSQ-8采用李克特四级计分方式,正向计分,得分越低表示参与者对于在线干预资源的满意度越低;得分越高表示参与者对于在线干预资源的满意度越高。总分介于8~32分,即最低分为8分,最高分为32分。本研究中CSQ-8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83,显示良好的内部一致性。8047C9C7-6FA2-4B4B-AD64-F7EF1998FAA6
2.4 统计分析
使用描述性统计描述和比较IA和DAC组参与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在线干预系统的使用和退出情况。主要结果为对PHQ-9和GAD-7量表的统计测量。主要测量数据在三个月后进行比较,以检验实际干预效果。同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完满生活”在线课程系统的有效性。根据实验设计,干预组别(即时访问与延迟访问)为自变量,而干预后相关量表的测量分数为因变量。实验还进行额外变量控制,确保基线评估的两组参与者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上无显著性差异,且在主要干预时期内,延迟访问组参与者并未接受任何形式的干预介入,以避免额外因素影响结果。
3 研究结果
该50名参与者进行干预操作后,3名即时访问组的参与者和2名延时访问组的参与者因回复不及时失去联系,描述统计结果时排除了这些人。
3.1 即时访问组、延迟访问组三个月后抑郁和焦虑得分的前后测差异检验
IA和DAC组参与者在基线评估时的抑郁和焦虑得分无显著性差异。大部分参与者在基线评估中显示同时经历了抑郁和焦虑症状,仅有2名参与者在经历抑郁症状的同时没有明显的焦虑症状,而有4名经历焦虑症状的参与者并没有明显的抑郁症状。在IA组完成在线课程后,IA组参与者的后测PHQ-9和GAD-7得分均显著低于基线测量(t(22)=8.48, Cohens d=2.10, p<0.01; t(22)=5.89, Cohens d=1.95, p<0.01)。而DAC组参与者的后测PHQ-9和GAD-7得分则与基线测量无显著性差异(t(21)=0.89, p>0.05; t(21)=0.23, p>0.05)(见表3)。
3.2 即时访问组、延迟访问组六个月后抑郁和焦虑得分的差异检验
在IA组完成在线课程后,DAC组参与者开始使用在线课程系统。随后对两组参与者分别进行随访測量。在IA组中,由参与在线课程系统而引起的变化在六个月后依然稳定持续。IA组PHQ-9得分依然下降显著(t(22)=2.37, Cohens d=0.77, p<0.05),而GAD-7得分则保持相对稳定(t(22)=0.44, p>0.05)。DAC组参与者使用完在线课程后显示出与IA组参与者获得干预期间相似的显著性效果。在完成延迟干预治疗后,DAC组PHQ-9和GAD-7得分较三个月时呈显著性下降趋势(t(21)=4.61, Cohens d=1.54, p<0.01; t(21)=8.58, Cohens d=2.53, p<0.01)(见表4)。
3.3 即时访问组、延迟访问组三个月后抑郁和焦虑得分的线性回归分析
运用线性回归分析验证“完满生活”在线课程系统的有效性。表5显示了对PHQ-9和GAD-7总体指标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最开始的三个月干预时间内,IA组和DAC组参与者的PHQ-9和GAD-7得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2,42)=28.18, p<0.01; F(2,42)=129.81, p<0.01),说明在线课程系统有效缓解了IA组参与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
3.4 在线课程的学习率与脱落率
在线课程参与情况数据显示,IA和DAC组的实际45名参与者全部完成了所有八个单元课程的学习,完成率为100%。而在整个干预过程中,有3名参与者退出IA组,2名退出DAC组,他们在接受干预期间没有对研究团队做出及时回应,脱落率为10%。
3.5 对干预系统的满意度
使用满意度调查问卷(CSQ-8)评估参与者对在线课程系统的满意程度。CSQ-8采用李克特四级计分方式,以正向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参与者对于在线干预资源的满意度越高。总分介于8~32分,即最低分为8分,最高分为32分。CSQ-8已被证实具有较强的内在一致性,且问卷形式简洁,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出最终总分。计分数据显示,IA和DAC组的参与者均对干预系统和参与流程表示较高的满意程度,其中IA组参与者在完成在线干预系统后满意度问卷得分均值为M=23.39(SD=1.01),而DAC组参与者在完成干预后该问卷得分均值为M=23.41(SD=1.10)。
此外,在每周发送的辅助性电子邮件中,几乎所有的参与学生都回复表示愿意完成本课程,并肯定了该课程的内容设置和呈现形式。课程中包含的问题解决和情绪调控技能有助于他们缓解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或情绪问题,这对他们在疫情期间的海外学习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讨论
本研究关注在线课程系统的学习率、脱落率和完成率,探索中文版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系统对中国留学生心理及情绪问题的干预效果,同时探讨该在线课程系统的可行性和文化适应性。
相关英文原版课程系统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运用LLTTF资源进行课堂面对面讲授实用技巧时,可以有效降低使用者的压力、焦虑、抑郁和情绪低落水平(Williams et al., 2013)。在本研究中,参与者PHQ-9和GAD-7的分值从基线到干预后下降了2~4分,且干预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基于英文原版LLTTF资源基础上编译完成的“完满生活”在线课程系统在缓解中国留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方面有效,且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本次研究中,大部分参与者未达到PHQ-9和GAD-7标准中的中度/重度抑郁和焦虑水平,IA和DAC组参与者的基线评分均略高于5,被认为是轻度抑郁和焦虑。因此,分值的下降虽然存在,但仅表现出较小的下降趋势。如果最初招募的参与者被诊断出患有较高水平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则分值下降的趋势可能会更显著。然而,即使总体上看参与者在焦虑和抑郁量表上的基线评分较低,但临床意义上的结果显著性表明中文版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系统对中国留学生有效,为自助性CCBT资源可以有效缓解情绪低落、抑郁和焦虑症状提供了实证依据。此外,参与者在辅助电子邮件中也清楚表明了自己对在线课程系统的设置及实际内容均感到满意,同时也提及了参与在线课程后的显著效果和收获。8047C9C7-6FA2-4B4B-AD64-F7EF1998FAA6
在整个干预过程中,有3名参与者退出IA组,2名退出DAC组。总体而言,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样本脱落率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且课程的完成率高,这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了定期辅助性支持的缘故。以往有关抑郁和焦虑的自助式干预治疗资源研究显示,自助式干预治疗资源配合适宜的辅助性支持可以有效地促进使用者持续参与在线干预治疗(Newman et al., 2011)。 而本系统辅助性支持的重点在于鼓励参与者积极完成在线课程,指导参与者将掌握的方法与技能付诸实践,这会激发参与者完成任务的内在动力,增加其参与的粘性。 此外, 远程在线完成课程不受地点限制, 可以满足疫情期间不便外出的服务需求。这些因素可以解释相对较高的课程完成率和保留率(100%), 相关使用数据相对优于其他国家文化中的使用人群(McClay et al., 2015; Williams et al., 2018)。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在线课程系统的大部分参与者在基线评估阶段未能满足严重抑郁和焦虑水平的评分标准。与以往基于欧美文化背景下的CCBT干预效果研究的参与者相比,IA和DAC组参与者的基线评分趋于5~10分之间,并未达到中重度或重度水平。尽管已有研究证明中文版PHQ-9和GAD-7针对华语人群的信度和效度较高,但也有可能存在针对本次研究样本的症状筛查敏感度不高的情况。
一方面,根据以往文献研究,对于基于心理症状表达的跨文化差异以及对心理情绪障碍的污名化和羞耻感, 中国人似乎有较高的PHQ-9和GAD-7阈值来报告抑郁和焦虑症状(Chang et al., 2008)。具体来说,Liu(2009)的研究显示,中国留学生在遇到问题或感到不适时更倾向于报告疲倦、头痛、睡眠困难和食欲不振等身体反应和症状。部分中国留学生表示即便他们承认可能存在心理或情绪问题,但仍然会寻求医疗帮助缓解身体上的不适。此外,Kramer等的研究(2002)也显示,在中国文化中,精神疾病通常会令人感到耻辱。精神及心理问题体现了个人的弱点,这极有可能影响中国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表述。
另一方面,本研究使用的中文版PHQ-9和GAD-7抑郁和焦虑量表是基于英文版修订翻译而成,而英文版是根据DSM-IV编制的,因此,所包含内容相对忽略了经常在中国人群体中被频繁表述和更容易接受的“身体”症状和表现。例如,PHQ-9包括的总共九个问题中,只有四个被明确归为“身体”症状,其余多集中于抑郁症的情绪或认知方面的症状。因此中国留学生群体抑郁和焦虑的得分可能被低估。
鉴于上述因素,未来研究可使用SCAN或当前状态访谈等更加有文化敏感度的筛查工具或通过临床访谈来评估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抑郁或焦虑症状体验。此外,本次研究的参与者多数是直接从大学招募的普通中国留学生,无法确认是否可以在这一群体中诊断出严重的抑郁或焦虑症状。因此未来可通过心理服务中心或心理治疗机构等其他方式招募参与者。
两组参与者CSQ-8的得分及其对干预措施的看法都显示他们对“完满生活”在线课程系统高度满意。他们认为可以接受该在线课程系统,该系统具有很强的文化适应性且容易参与获取,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实用的生活技能,这有助于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缓解疫情封闭期间的心理及情绪障碍。而且,该在线课程系统融入了中文文化的表达和核心思想,更能够被中国人群体接受,这种文化适应性可能会增加参与在线课程系统的可能性。
另外,参与者参与主动,对课程系统资源满意度高,以及轻度焦虑和抑郁症状得到缓解等情况似乎都在表明“完满生活”在线课程系统可作为一个针对所有人群的普遍性预防干预措施,而不仅仅只是针对那些被诊断为中度或重度情绪障碍的群体。也就是说,该课程系统还可能具有通用的预防作用,可降低抑郁、焦虑等心理情绪障碍发生的风险。而事实上,现阶段心理咨询专家们对使用在线心理干预资源作为心理情绪障碍的预防措施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普通大学生群体中使用在线认知行为干预资源以降低该群体患上严重心理情绪问题的风险(Musiat et al., 2014)。因此,本研究证实了该干预资源在降低情绪量表评分方面的好处,而且,参与者随着持续参与该在线课程,还可降低未来罹患严重精神健康疾病的可能性。这种预防效果可在未來研究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总之,本研究结果支持了中文版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系统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并为该方案在干预治疗中国留学生群体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效和可接受方面提供了初步实证数据。同时,也为心理健康从业者提供了有关中国留学生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需求及其在海外生活学习所面临困难的信息与资料,从而帮助心理健康从业者和研究人员对现有的干预措施做出调整和选择,使心理支持和援助更便利,惠及更广泛的受疫情影响的群体。
参考文献
教育部 (2020). 海外留学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 北京: 教育部平安留学.
申婉丽, 张舒涵, 黄小璐, 魏雷, 何清华 (2019). 线上认知训练的研究现状与训练效果. 心理技术与应用, 7(11), 671-682.
苏斌原, 叶苑秀, 张卫, 林玛 (2020). 新冠肺炎疫情不同时间进程下民众的心理应激反应特征.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79-94.
张凡, 刘艳, 王美欣, 魏晓倩, 陈功香, 刘文娟 (2021).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大学生状态焦虑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希望感的中介作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 9(7), 432-439.
赵蓓 (2020). 疫情中大学生家庭弹性与心理状态: 希望感的中介作用. 心理月刊, 15(4), 24-25.
Bennion, M. R., Hardy, G., Moore, R. K., & Millings, A. (2017). E-therapies in England for stress, anxiety or depression: What is being used in the NHS? A survey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BMJ Open, 7, e014844.8047C9C7-6FA2-4B4B-AD64-F7EF1998FAA6
Bian, C., Li, C., Duan, Q., & Wu, H. (2011).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Depressive syndrome module for outpati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ssays, 6(2), 278-282.
Billingham, S. A. M., Whitehead, L., & Julious, S. A. (2013). An audit of sample sizes for pilot and feasibility trials being undertaken in the United Kingdom register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clinical research network database. BMC Med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13(104), 1-6.
Chang, S. M., Hahm, B. J., Lee, J. Y., Min, S. S., Hong, J. J., Hong, J. P… & Cho, M. J. (2008). Cross-national difference in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caused by the diagnostic threshold.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06(1-2), 159-167.
He, X., Li, C., Qian, J., Cui, H. S., & Wu, W. Y. (2010).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 in general hospital outpatients. Shanghai Archives of Psychiatry, 22(4), 200-203.
Kaltenthaler, E., & Cavanagh, K. (2010). Computeriz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and its uses. Progress in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 14(3), 22-29.
Kaltenthaler, E., Sutcliffe, P., Parry, G., Beverley, C., Rees, A., & Ferriter, M. (2008). The acceptability to patients of computerize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Medicine: A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sychiatry and the Allied Sciences, 38(11), 1521-1530.
Kramer, J. E., Kwong, K., Lee, E., & Chung, H. (2002). Cultur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Asian Americans. Western Journal of Medicine, 176(4), 227-231.
Liu, M. (2009). Addressing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dvances in Social Work, 10(1), 69-86.
March, S., Spence, S. H., & Donovan, C. L. (2009). The efficacy of an internet-ba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tervention for child anxiety disorders.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34(5), 474-487.
McClay, C-A., Collins, K., Matthews, L., Haig, C., Mcconnachie, A., Morrison, J. ... & Mcanee, G. (2015). A community-based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f life skills classes for individuals with low mood and depression. BMC Psychiatry, 15, 17-25.
Musiat, P., Conrod, P., Treasure, J., Tylee, A., Williams, C., & Schmidt, U. (2014). Targeted prevention of common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transdiagnostic trait-focused web-based intervention., PLoS ONE, 9(4), e93621.8047C9C7-6FA2-4B4B-AD64-F7EF1998FAA6
Newman, M. G., Szkodny, L. E., Llera, S. J., & Przeworski, A. (2011). A review of technology-assisted self-help and minimal contact therapies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s human contact necessary for therapeutic efficacy?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1(1), 89-103.
Nguyen, T. D., Attkisson, C. C., & Stegner, B. L. (1983). Assessment of patient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6(3-4), 299-314.
Ritterband, L. M., Anderson, G., Christensen, H. M., & Cuijpers, P. (2006). Directi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esearch on internet interventions (ISRII).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8(3), e23.
Titov, N. (2007). Status of computeriz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adults.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41(2), 95-114.
Williams, C., McClay, C-A., Matthews, L., McConnachie, A., Haig, C., Walker, A., & Morrison, J. (2018). Community-based group guided self-help intervention for low mood and stress: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The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 212(2), 88-95.
Williams, C., Wilson, P., Morrison, J., Mcmahon, A., & Tansey, L. (2013). Guided self-help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LoS ONE, 8(1), e52735.
Zheng, M., McClay, C-A., Wilson, S., & Williams, C. (2015).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low and anxious mood in Chinese-speak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Scotland: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ilot and Feasibility Studies, 1(1), 22-29.
Computeriz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ZHENG Mengyi; DONG Qianqian
(School of Soci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2249, China)
Abstract
The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was conducted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puteriz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CBT)recourses for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uffering with depressive and anxious symptoms. Eligible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immediate access group or the delayed access control group. Intervention was provided for the delayed access group after the immediate access group completing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cores of both group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aking the intervention;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core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of these two groups. That is to say,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CCBT system has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ect in relieving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 Chinese version of computeriz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epression; anxiety
基金項目: 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支持计划(19CXTD04)。
通讯作者: 郑梦沂, E-mail: myzheng0215@163.com8047C9C7-6FA2-4B4B-AD64-F7EF1998FA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