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2022-06-24耿叶欣赵富才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2年5期
关键词:元分析应对方式

耿叶欣 赵富才

摘 要 采用元分析技术探究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并分析不同职业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有93篇中文文献纳入元分析,总样本38973人。结果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解决问题、求助、面对应对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消极应对、幻想、自责、退避、屈服应对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合理化应对方式、回避应对方式相关不显著。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自责、退避的关系受到职业的调节。

关键词 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元分析;中国群体

分类号 B848.4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2.05.001

1 问题提出

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了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认为其是指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一系列压力或挑战性需求,而具体自我效能感仅限于特定任务 (Luszczynska et al.,  2005)。一般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具体的归因方式,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能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将问题归因为自己能力不足,没有能力解决问题(Schaumberg et al.,  2013)。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到做事情能力的发挥和努力的程度 (李剑锋, 2018)。根据成就动机理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成就动机的一个积极成分,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与成就目标交互作用,共同解释成就结果。研究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动机过程,即个体的行为选择 (屈妍, 2012)。与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相比,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为取得更高的成就,更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与环境 (Galla et al.,  2014)。此外,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特质性个体资源,影响着人们面临各种问题时的应对方式 (梁斌,王煜青, 2012)。研究者通常采用王才康等人(2001) 修订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测量一般自我效能感,该量表为单维度,通过总分来计算,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高。

应对方式也称应对策略、应对风格。最早由Mruphy (1990) 与其他研究者提出,是指个体面临压力时为减轻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而在认知和行为上做出的适应和努力的过程;是人们为了缓解心理压力及心理失衡状态,而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由于应对方式不是单维行为 (Pearlin & Schooler, 1978),因此不同的研究者将应对方式划分为不同维度。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面临压力时采用何种应对方式的重要内因,一般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认知思维模式、动机水平和情绪体验等多个方面来影响个体处理问题的方式。低自我效能感的人會因为不自信而选择不恰当的方式去应对问题。也有研究发现,高自我效能感的人采取主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低自我效能感的人易采取逃避、幻想、自责等应对方式。测量应对方式的量表主要有三种:姜乾金(1999) 编制的特质应对方式量表 (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主要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肖计划 (1995) 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CSQ)分为合理化、 退避、 幻想、 求助、 自责、 解决问题六个维度 (肖计划,许秀峰, 1996);对于患者采用的医学应对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 MCMQ)包括面对应对、回避应对、屈服应对三个维度 (沈晓红,姜乾金, 2000)。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热点,但是大量研究表明,在中国样本中,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以癌症患者主要照护者为被试的研究中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栾贝贝,王维利,朱宇, 2016);李凤华等人 (2016) 在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消极应对之间无显著相关;而徐红梅等人(2018)同样以大学生为被试,却指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也有研究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与退避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 (刘洋, 2014),而谢玲平等人 (2014) 对初中生的研究中得出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在对有重大疾病的患者进行调查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屈服应对无显著相关 (边彦慧,王清馨, 2015),而另一项研究则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屈服应对呈显著负相关 (张静波,杨艳杰,彭博识, 2015)。由此可以看出,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比较复杂,应对问题的方式因人而异,不仅研究维度至今没有统一,而且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不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也不一致,所得研究结果不同可能与研究对象的职业因素有关。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利用现有文献充分讨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同时分析被试职业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从而在中国群体中得到一个更准确、更具有代表性、更全面的结论,为日后采取有效合理的应对方式提供方向。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搜索

通过主题搜索、关键词搜索、摘要搜索、全文搜索等方式搜索中英文文献。通过CNKI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论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搜索中文文献;通过Web Of Science, Elsevier Science Direct, Ebsco, Springer Link等数据库搜索英文文献。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检索词为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检索词为应对方式、积极(消极)应对方式、应对风格、应对策略。英文检索词为self-efficacy, general self-efficacy, 联合coping style, positive (negative) coping style, coping strategy进行检索,并通过百度学术、Google scholar通过参考文献人工搜索对文献进行补查,避免文献的遗漏。截止时间为2021年9月。BF31ABF1-A5C5-4197-9858-2C569ACF40C2

2.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根据研究主题,总结了以下几点纳入元分析的标准,并按照此标准筛选文献:(1) 文章必须是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实证性文章,需排除文献综述类、理论类文章; (2) 研究对象为中国人群; (3) 研究中需同时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并且至少报告了一个应对方式维度分或总分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维度分或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 (r),或者文章中报告了F值、χ2值以及t值; (4) 重复发表的文章只能取其一,如硕士或博士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以学术期刊为准 (Zhao & Ding, 2018); (5) 样本量明确; (6) 文献质量需符合评估标准,本文参照Valentine和Cooper (2003) 的评估方法,从文献是否清楚地描述研究设计、样本特征、测量工具和测量过程等方面进行质量评分。其中,将“不清楚”赋为1分,“较清楚”赋为2分,“清楚”赋为3分 (曾昭炳,姚继军, 2020)。得分在6分以上的文章能被采用。

2.3 文献检索及纳入结果

经过仔细筛选,有93篇文献符合标准,将其纳入元分析,其中包括63篇期刊文献,30篇学位论文,全部为中文文献。文献筛选流程及最终录用文献结果见图1。

2.4 文献编码

对最终纳入分析的文献的发表信息(作者、 年份)、 样本量、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应对方式量表(SCSQ, MCMQ, CSQ)、被试群体(学生、 工作者、 患者及主要照护者)和效果量进行编码。 对于文章中没有直接报告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相关系数的,采用Rosenthal(1991)和Kownacki等人(1999)提出的转换公式r=[t2/(t2+df)]1/2, df=n1+n2-2; r=[F/(F+df)]1/2, df=n1+n2-2; r=[χ2/(χ2+N)]1/2。 纳入文献信息如表1所示。

2.5 数据分析

采用CMA 2.0 (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Version 2.0) 处理和分析数据。

3 结果

3.1 异质性检验结果

异质性检验是为了检验效应值之间是否异质,以确定数据分析应该基于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如果数据异质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Hedges & Vevea, 1998)。表2是异质性检验结果,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各个维度的Q值在统计学中都能达到显著水平 (p<0.001),说明各效应值之间异质性较高。根据异质性分界点25%、 50%、 75%划分界限(Higgins et al.,  2002), 本研究I2值分别为87.989、 94.296、 93.752、 93.742、 92.092、 95.790、 91.135、 94.042, 说明各效应值的异质性为高异质性。综上,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各维度之间的效应值存在异质性,因此选择随机效应模型。

3.2 发表偏误检验

发表偏差是指所采用的文献与理论上应该使用的文献之间的差异(Viechtbauer, 2007)。如果没有选用足够多的文献,会间接导致错误的结果,本文使用漏斗图、 Classic Fail-safe检验、 Begg检验、 Eggers检验、 Trill and fill五种方法检验发表偏误。

所采用的文章多集中于漏斗图的中部和上部,并且左右两边有对称的趋势(如图2所示),表明存在发表偏误的可能性较小。通过表3可以得出,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积极应对、 消极应对、 解决问题、 求助、 幻想、 合理化、 自责、 退避、 屈服应对、 面对应对、 回避应对的失安全系数分别是441、 2657、 4676、 1180、 1177、 91、 1967、 758、 466、 972、 97,即分别还需要对应数量的文章,这些文章的效果量均不显著才能使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各维度的关系不显著,对应的失安全系数的比率均大于1,说明选择的文献样本具有代表性,不存在发表偏差。同时,Begg上的p值分别为0.210、 0.666、 0.570、 0.341、 0.88、 0.586、 0.865、 0.833、 0.531、 0.834、 0.095, p值不显著 (p>0.05); 此外,Eggers上的p值分别为0.06、 0.142、 0.469、 0.214、 0.209、 0.190、 0.910、 0.451、 0.801、 0.747、 0.053, p值不显著 (p>0.05)。最后采取Trill and fill方法检验,总效应显著,表明不存在严重发表偏误。综上,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不存在发表偏误。

3.3 主效应检验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各维度的主效应检验结果见表4,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 (r=0.402)、 解决问题 (r=0.319)、 求助 (r=0.093)、 面对应对 (r=0.408) 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p<0.01);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消极应对 (r=-0.099)、 幻想 (r=-0.092),自責 (r=-0.147)、 退避 (r=-0.082)、 屈服应对 (r=-0.281) 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 (p<0.05);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合理化应对方式、 回避应对方式相关不显著。

3.4 调节效应检验

异质性检验表明各效应值之间有比较高的异质性,因此要进一步查明异质性的来源,被调查者的职业是我们主要关注的调节变量, 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表5显示, 被试的职业显著影响了其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解决问题(Qb=73.178, p<0.01)、  求助(Qb=49.381, p<0.01)、 合理化(Qb=16.076, p<0.01)、 自责(Qb=28.318, p<0.01)、 退避(Qb=16.873, p<0.01)的关系。工作者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解决问题 (r=0.417)、 求助(r=0.164)、 合理化(r=0.043)、 自责(r=-0.228)、 退避(r=-0.171)的相关系数更大。BF31ABF1-A5C5-4197-9858-2C569ACF40C2

4 讨论

4.1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主效应

综合国内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近20年的实证研究,研讨了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应对方式的作用效果,以及可能影响二者关系的调节变量,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非常密切,积极应对 (r=0.402)、 解决问题 (r=0.319)、 求助 (r=0.093)、 面对应对 (r=0.408) 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p<0.01);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消极应对(r=-0.099)、 幻想(r=-0.092)、 自责 (r=-0.147)、 退避 (r=-0.082)、 屈服应对 (r=-0.281) 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 (p<0.05)。尽管无法确定两者的因果关系,但该结果符合压力-评估-应对理论。压力-评估-应对理论认为,个体的应对方式受到自身认知的影响 (Folkman et al., 1986),而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会直接影响应对方式的选择,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倾向于选择积极应对方式,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或者求助他人,能勇敢面对困难,这与前人研究相符 (Knowles et al.,  2020)。相反,一般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倾向于选择消极应对方式 (Knowles et al.,  2020),容易选择幻想、 自责、 退避 (吴兰, 2014) 的方式。也有研究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多种原因导致顾虑太多,无法使用感性应对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应对方式,只能通过幻想、 自责、 退避等方式宣泄心中的低落情绪,从而满足应对处理挫折的需要 (孙印, 2012)。有重大疾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患者更会选择面对困难,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患者倾向于选择妥协、 屈服,不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就是说,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对坚持正性行为的影响也越大 (张静波等, 2015)。总之,对于有疾病的个体来说,提高其自我效能感非常有必要,调整心态有利于疾病治疗。

4.2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调节因素

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不同被试类别对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存在显著调节作用,职业显著调节了一般自我效能感与 (Qb=73.178, p<0.01)、 求助 (Qb=49.381, p<0.01)、 合理化 (Qb=16.076, p<0.01)、 自责 (Qb=28.318, p<0.01)、 退避 (Qb=16.873, p<0.01) 的关系。相比于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工作者更多选择解决问题、 求助、 使问题合理化等应对方式, 而较少自责、 逃避问题。由于工作者有更多的社会经验,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工作者在面对应激事件和压力事件时,能更从容、 更理性地应对;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经验增加,应对行为日趋合理,逐步形成了稳定的、 成熟的应对方式 (Folkman et al., 1987)。对于学生而言,在心理健康问题中,情绪不稳定、 焦虑、 学习压力等问题处于前三位,不利于其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其在处理应激问题时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促进心理健康。

4.3 不足与展望

(1) 虽尽可能多地利用检索工具搜索相关文献,但难免有遗漏。由于以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较少,故只将该类文章做主效应检验。(2) 只将职业作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调节变量,未来可以进一步讨论其他变量是否起调节作用。(3) 是基于中国人群进行的分析,未来可以结合国外相关文献探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其他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5 结论

(1)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方式、 解决问题、 求助、 面对应对存在高度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 幻想、 自责、 退避、 屈服应对方式存在高度负相关。

(2) 两者之间的关系受到被试职业的调节。

参考文献

*为纳入元分析文献

*边彦慧, 王清馨 (2015). 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中国医学创新, 12(30), 102-104.

蔡颖, 陶言强, 周相宜 (2016).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个性成熟度的关系研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S1), 182-185.

*陈明炫, 秦倩, 桂紫洁, 黄列玉 (2021). 医学生应对方式和主动拖延行为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9(3), 473-476.

*陈细定, 陆永秀 (2014).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護理研究, 28(13), 1578-1579.

*陈香芝, 邢秀丽, 孟凡杰, 刘擎国, 刘瑞云, 张彩玲 (2019). 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对骨折病人自我效能的影响. 全科护理, 17(13), 1620-1623.

*陈晓云, 黄泽政 (2019). 女性强戒人员社会支持对积极应对的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部分中介效应.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6), 88-92.

*程兰, 刘戈, 刘萍, 李秀 (2016). 四川省医学院校贫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 成都医学院学报, 11(1), 120-123.

*楚燕萍, 单守勤, 周锡芳 (2009). 非现役文职护士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应对方式. 解放军护理杂志, 26(23), 18-20.

*杜淼 (2019). 二孩政策实施前后重症护士工作压力、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的变化研究. 心理月刊, 14(10), 24-26.BF31ABF1-A5C5-4197-9858-2C569ACF40C2

*樊杰, 宋丹, 李卫华, 柳琳升 (2020). 应对方式在肝硬化患者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能力间的中介作用. 齐鲁护理杂志, 26(3), 46-49.

*郭蕊, 李雪荣, 廖建英, 梁建成, 邓树嵩 (2017). 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对感觉寻求和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 44(6), 1080-1082, 1087.

胡靖, 刘修军, 戴晓燕, 桂格莉, 寇小君 (2018). 武汉市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自我效能与抑郁状况的关系. 中国老年学杂志, 38(6), 1508-1511.

*黄冬林, 张斌 (2014). 初入职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 122-124, 134.

黄希庭, 余华, 郑涌, 杨家忠, 王卫红 (2000).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 心理科学, (1), 1-5, 124.

*黄营英, 曹颖 (2008). 护理本科生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护理学杂志, (18), 57-59.

*焦娜娜, 张咏梅, 曾芬莲, 陈凌云 (2016). 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对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的影响.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0), 40-41.

姜乾金, 祝一虹 (1999). 特质应对问卷的进一步探讨.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3), 9-11.

李凤华, 刘琴, 龙理良, 赵英, 奉水东 (2016). 大学生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4(9), 1320-1324.

*李红杰, 王艳红, 刘佳佳, 李素婷, 刘佳, 王晓鸽 (2016). 青年原发性肝癌患者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对负性心理影响的路径分析.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2(28), 4035-4039.

李剑锋 (2018). 高校心理委员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和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6(4), 633-636.

*李潘, 欧阳璐, 申海燕, 孙晓晶, 段功香 (2011). 实习护生社会支持、自尊、自我效能感对应对方式影响的路径分析. 护理研究, 25(31), 2851-2852.

*李晓东, 汪元宏, 林飞 (2014). 新生代农民工社交焦虑、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8(6), 118-121.

李艳, 黄永霞, 赵爱平 (2017). 社区失能老年人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中国全科医学, 20(S3), 50-53.

李英琦, 姜峰, 韩丹丹, 郝学敏, 张敏, 牛志颖 (2019). 应对方式在医学院校硕士新生自我效能感与抑郁间的多重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7(5), 773-777.

*梁斌, 王煜青 (2012). 来自四川地震灾区与非灾区大学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比较. 现代预防医学, 39(15), 3874-3875, 3878.

*刘玮玮, 顾艳荭 (2009). 不同年级护理本科生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因素研究.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8(11), 28-30.

*刘洋 (2014).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31(4), 308-310.

*卢冬君 (2014). 顶岗实习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关系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8), 102-106.

*陆斯琦 (2016).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临床护士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1(5), 329-332.

*欒贝贝, 王维利, 朱宇 (2016). 癌症患者主要照顾者创伤后成长与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 19(19), 2339-2343.

*罗杰, 崔汉卿, 戴晓阳, 赵守 (2014). 高中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10), 92-96.

*马冬花, 程康文, 丁萍, 王平, 李红燕 (2019). 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和健康信念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3(5), 363-365.

*牟海刚, 廖扬, 刘旭峰 (2015). 潜艇官兵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37(22), 2241-2243.

*彭婷, 张晓州, 陈任 (2018). 贫困人员的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4), 77-81, 105.

屈妍 (2012). 中学生家庭功能、自我效能感对其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任怡 (2007). 省重点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安徽文学(下半月), (5), 118.

*沈晓红, 姜乾金 (2000). 医学应对方式问卷中文版701例测试报告.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 22-24.

*孙淑晶, 赵富才 (2008).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3), 305-307.

*陶醉 (2019). 女性乳腺癌病人配偶一般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全科护理, 17(24), 2948-2950.

*万伦, 顾昭明, 李晓妍 (2017). 硕士新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应对方式和抑郁的中介效应.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5(8), 1243-1245.BF31ABF1-A5C5-4197-9858-2C569ACF40C2

王才康, 胡中锋, 刘勇 (200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应用心理學, (1), 37-40.

*王小玲, 朱霞, 孙云峰, 杨业兵 (2010). 军校男大学生特质焦虑与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8(12), 1474-1476.

*王洋 (2014). 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30(18), 103-104.

王瑶, 李瑞峰 (2008). 军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与总体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研究, 1(3), 54-57.

*王叶飞, 谢光荣 (2016). 情绪智力、自我领导与大学生压力应对、积极情感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3), 558-560, 565.

*王烨怡, 罗家涞, 徐云 (2019). 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探究. 昆明学院学报, 41(2), 45-51.

*王子元 (2015). 北京市农转非人群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及其相关性调查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 18(33), 4105-4107, 4113.

*吴斌斌 (2015).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31(4), 97-98.

*吴兰 (2014). 社区医务人员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相关性分析.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4(5), 64-66.

*夏蕾, 黄华涛, 王立菲 (2020).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消极应对方式在儿童期创伤与军校大学生焦虑间的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8(9), 1398-1402.

肖计划, 向孟泽, 朱昌明 (1995). 587名青少年学生应付行为研究——年龄、性别与应付方式.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 100-102.

肖计划, 许秀峰 (1996). “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4), 164-168.

*谢玲平, 邹维兴 (2015). 农村留守初中生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中国卫生统计, 32(6), 1004-1006.

*谢玲平, 张翔, 赵燕 (2014). 留守初中生自我效能感对应对方式的影响.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 103-106.

*姚雨彤 (2017). 师范类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青少年学刊, (1), 26-31.

*雍挺俊 (2017). 大学生坚韧性人格、应对方式与焦虑关系的研究——以青海大学为例.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30(1), 51-54.

*余安汇 (2011). 临床护士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32(18), 3017-3019.

*袁慧, 孙慧敏 (2017). 老年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积极应对的中介作用. 护理研究, 31(33), 4226-4230.

张佳 (2015). 大学生家庭功能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中国校医, 27(11), 801-803, 807.

*张静波, 杨艳杰, 彭博识 (2015). 乳腺癌患者人格特征、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9(2), 96-97, 45.

*张双双 (2011). 武警官兵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9(11), 1327-1329.

*赵攸文 (2017). 精神科护士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齐鲁护理杂志, 23(9), 42-44.

*郑节霞 (2011). 医学院校贫困生自尊、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医学与社会, 24(2), 97-99.

*朱志明 (2008). 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及其相关研究.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4), 99-102.

Folkman, S., Lazarus, R. S., Dunkel-Schetter, C., DeLongis, A., & Gruen, R. J. (1986). Dynamics of a stressful encounter: Cognitive appraisal, 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5), 992-1003.

Folkman, S., Lazarus, R. S., Pimley, S., & Novacek, J. (1987). Age differences in stress and coping processes. Psychological Aging, 2(2), 171-184.

Galla, B. M., Wood, J. J., Tsukayama, E., Har, K., Chiu, A. W., & Langer, D. A. (2014). A longitudinal multilevel model analysis of the within-person and between-person effect of effortful engagement and academic self-efficacy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52(3), 295-308.BF31ABF1-A5C5-4197-9858-2C569ACF40C2

Higgins, J., Thompson, S., Deeks, J., & Altman, D. (2002). Statistical heterogeneity in systematic reviews of clinical trials: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guidelines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 Policy, 7(1), 51-61.

Knowles, S. R., Apputhurai, P., OBrien, C. L., Ski, C. F., Thompson, D. R., & Castle, D. J. (2020).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llness perceptions, self-efficacy, coping strategies,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a cohort of adul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25(2), 214-228.

Kownacki, R. J., & Shadish, W. R. (1999). Does alcoholics anonymous work? The results from a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experiments. Substance Use & Misuse, 34(13), 1897-1916.

Luszczynska, A., Scholz, U., & Schwarzer, R. (2005).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Multicultural validation studi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9(5), 439-457.

Murphy, J. F., Hern, C. L., Williams, R. L., & Mclaughlin, T. F. (1990). The effects of the copy, cover, compare approach in increasing spelling accuracy with learning disabled student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5(4), 378-386.

Pearlin, L. I., & Schooler, C. (1978). The structure of coping.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1), 2-21.

Rosenthal, R. (1991). Meta-analysis: A review. Psychosomatic Medicine, 53(3), 247-271.

Schaumberg, K., Kuerbis, A., Morgenstern, J., & Muench, F. (2013). Attributions of change and self-efficacy 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medication and psychotherapy for problem drinking.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4(1), 88-99.

Valentine, J. C., & Cooper, H. (2003). What works clearinghouse study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ssessment device(version 0.6). Washington, D 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Viechtbauer, W. (2007). Publication bias in meta-analysis: Prevention, assessment and adjustments. Psychometrika, 72(2).

Zhao, H., & Ding, F. (2018). Is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gratitude stronger? A meta-analysis.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10), 1749-1764.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Coping Styles:

Evidence from Meta-Analysis

GENG Yexin; ZHAO Fuca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00, China)

Abstract

There has been a controversial debat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coping style. A meta-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the reasons for various conclusion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coping style. There were 93 studies, consisting of 38973 subjects, meet the criteria of meta-analysis. Our results found that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was highly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positive coping, problem solving, help seeking and face-to-face coping; in addition,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was highly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negative coping, fantasy, self blame, avoidance and yielding. Furthermore, the moderating effec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coping style was regulated by occupation.

Key words: general self-efficacy; coping style; meta-analysis; Chinese crowd

基金項目: 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科研课题“提升初中生亲子关系的团体心理干预研究” (Y20171503)。

通讯作者: 赵富才, E-mail: zhaofucai@lcu.edu.cnBF31ABF1-A5C5-4197-9858-2C569ACF40C2

猜你喜欢

元分析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社区心理学视角
山东体育学院术科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
浅谈如何应对讲解员的职业倦怠期
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
信任性别差异的元分析
心理社会因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变迁的元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