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红升:匠心雕琢精彩人生

2022-06-24

科学导报 2022年36期
关键词:工作面工友机电

提高设备开机率30%,间接创造经济效益600万元;解决设备疑难杂症上百个,为企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万元;手把手培养10余名优秀青年技术骨干……这是工作16年來,刘红升交出的“成绩单”。

刘红升是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屯兰煤矿综采准备队机电队长,作为一名机电检修工,刘红升深知自己肩负着保障智能化设备正常运转重任,因为技术水平扎实、处理问题能力强,生产中设备出现疑难杂症都需要他去解决。只要一个电话,无论多晚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队里,了解井下情况,现场指导处理,指导处理不了的,他便亲自下井为设备“问诊”。

作为队里的技术骨干,刘红升总在“上新”的第一时间积极了解机器运行原理,防止新技术无人掌握,万一发生故障,影响生产。一次,夜班遇到采煤机不牵引的问题,工友几经尝试未能解决。得知情况后,刚下班回家的刘红升又迅速换上工装赶到现场,经过一番熟练而快速的查找,发现是牵引电机负荷线拐角处磨损导致漏电。从下井到故障排除恢复生产,他仅用了一个多小时。从此,“红升到场,采机就响”成了工友们常挂嘴边的顺口溜。

16年前,刘红升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到西山煤电屯兰矿干起了机电检修工,成了名副其实的“矿三代”。16年来,他执一念,磨一技,从跟班徒弟晋升为综采准备队机电队长,从技术小白成长为“晋阳工匠”,解决设备疑难杂症上百个,获得了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新焦煤特别杰出优秀劳动者”等称号。

2019年,随着屯兰矿22301智能化工作面的上马,机电检修工作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过去调试设备,是腰上挎着电工必备的四大件泡在工作面,现在大多是坐在电脑跟前点鼠标。劳动强度相对减轻了,但技术含量却更高了,设备维护也更复杂了。”刘红升说,仅一台液压支架的日常维护工作,要检查的线路就从一条照明线变成了上千条电液控线路。

坚持在挑战中超越自我,刘红升把多年积累的经验有机融入、嫁接到智能化设备检修工作中,练就了观、听、感三大检修绝活,即设备运行时,用眼睛观察指标变化、用耳朵聆听声音变化、用身体感知温度变化,让“故障病变”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在一次井下常规检修中,刘红升听到旁边的运输机电机发出的声音有些异常,初步判断为三相电机缺相运行。他当即安排检修,结果与预测的一样,三相电其中一相已处于虚接状态,再运转就会烧毁电机,进而造成工作面停产。他就这一听,为企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余万元。

一个人的力量总归弱小,刘红升认为,培养更多高水准的机电技术人才,减少设备故障率,让井下不再出现安全问题才是关键。如今,他把大部分心思和精力放在了“传帮带”上。一方面,积极鼓励工友走出去以练促学、以赛促学;另一方面,采用井下现场授课的方式,经常和工友结对练兵,把自己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如今,刘红升已带出一批技术精、业务优、人品好的青年技术骨干,他们大多分布在井下一二线队组,活跃在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有力地支撑着企业高质量发展。

“100次故障,100次都不一样。”刘红升说,井下的作业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中,设备的元件也数不胜数,因此最重要的是掌握检修方法和规律。为了尽快提高队组机电检修人员的实操水平,他对井下常见的故障点进行了归纳,仅采煤机、运输机上的组合开关,他就列出了十多种故障类型,并不定期抽考徒弟。

匠心雕琢精彩人生。“设备不出故障,工作就做到了极致。”这是16年来刘红升心中的一个执念,也是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一路激励着他不懈奋斗、不断超越。

猜你喜欢

工作面工友机电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突出矿井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过断层风险管控研究
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自动旋转式电缆槽设计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春·工友
机电商报
下坡时会遇见他们
我的自述
向“桥”里的工友们看齐
团员给工友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