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析
2022-06-24侯晓微
侯晓微
摘 要: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在教育工作方面,应该紧紧地跟随社会的潮流进行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变革,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辩证思考和批判意识,使其对各类知识能够灵活有效地掌握,引导学生能够深度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深度学习;教学实践
深度学习是实现个体感知和认知结构的过程。根据当地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条件,开展深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和创造”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和问题分析的起点,深度学习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小学数学课堂实现深度学习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数学
深度学习的有效实施,可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深度加工和分析知识、分配学习时间、运用学习方法等方面整合自己的思想,从而实现有效的主动学习。这种学习过程效率更高,学生的大脑活跃程度更高,对数学的理解更深刻、更准确,有助于学生摆脱学数学只是为了考试的错误认识。
(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发展
有效实施深度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平等地交流和讨论问题,更像是一个研究和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总结出更多好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法,还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为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以日常生活情境为背景,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中的应用题基本上都来自生活,所以说,数学应用题教育其实就是教育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小学数学应用题教育应该跟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教师的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应该跟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应用题的生活化教学是应用题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冒险思维的形成
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进行合理的教学活动,从而在课堂上产生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深层课堂是深入学生情感和思维的课堂。教师应摒弃盲目的灌输和训练,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要善于设置思维障碍,让学生“进入”和“解决”问题,不断激发他们的疑问,让他们的思维充分冒险。
例如“三角形分类”教学就是在教师不断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推进的。当学生们成功地把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围在钉子板上时,老师故意问:“世界上有多少个三角形?”学生们回答了许多个答案。老师及时问:“只有这三种吗?”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没有,有很多种。”在这个时候,学生们很自信。当学生自信地把“直角、直角、锐角(直直锐)”和“钝角、钝角、锐角(钝钝锐)”结合起来时,却怎么圍不住,此时学生的心理失衡。当学生们情绪低落时,老师立即提出问题:“我们怎么能不围着第四种呢?真的没有第四种吗?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个问题。三角形中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通过反思,学生们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解释原因,心理得到了重新平衡。学生在这样跌宕起伏的探索过程中,深刻理解了三角形分类的本质。
(三)小组合作拓宽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学习的难度是比较大的,所以教师不能够一遇到难题就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讲出自己的思路想法,并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互动,这样一来,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仅仅是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和数学知识,更是提高了自己的交流合作能力,当出现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时,能学会彼此尊重,进而在交流中又开拓了思路,培养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弥补自己原来思考过程中的一些不足,获得更大的提升。这对学生的一生而言,都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新课改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予以重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把学生代入小组活动中,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满足学生的解题愿望,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掌握,还加强了学生的合作讨论习惯、竞争意识和团结意识。
(四)巧用实验开展探究式教学
实验过程需要学生的完全参与,学生主要分析、观察、测量实验对象,经过归纳演绎,进而得出结论。与其他实验模型不同的一点是,这种实验的材料主要是各类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学生要对这些材料进行数字化的分析,进而验证数学定理,比如求不同物体体积。
实验过程:分组合作,使用常见的乒乓球、纸、沙子等材料,对几何体通过组合或者是分割等方法来进行转化,首先把纸张折成与乒乓球底面积相同高相等的圆锥,接着动手操作同时思考,沙子有什么用。学生通过探究能够得出体积计算公式,还需要进一步思考这些公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师也要积极指导,根据整个实验过程,带领学生验证在开始实验前的猜想,把操作过程表述出来,并在最后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归纳整理,巩固知识、构建实验知识体系、提高归纳能力,培养逻辑思维。经过这个实验探究,学生不仅明白了圆锥和圆柱体积公式是如何得来的,同时还了解了其他不同的体积表达公式,并且对这些共识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因此,探究式实验教学是一种十分具有启发意义的实验模型设计。
(五)技术集成与现代数学课堂建设
深度整合技术是指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加强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整合,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现代化的数学课堂,这也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求教师加强学习,确保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和设备的应用;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理念。信息技术不是越多越好,它应该科学合理,并被视为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工具。如微型课堂、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帮助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更加现代化的数学课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积计算”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体积及计算方式,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教师可用实心正方体木块让学生摆出各种形状的三维图形,并引导学生发现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且体积不会因为物体形状的变化而改变。教师还可用多媒体机展示学生们画出的图形,改变角度投影,然后利用课前制作的PPT演示,将长方体切割成1立方厘米的小木块,展示了长、宽、高的切割方法。教师清楚地沿着长度切割几块,然后沿着宽度和高度切割分开的木块,然后合成原始长方体。在惊喜中,同学们发现小木块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通过小组合作,取出不同的小正方体数量,就是长方体体积,交流总结出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在这种学习中,有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激发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有序、有规律地推理出体积的计算公式。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更加生活、有趣、立体、多样、充分、科学、合理,既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多种方法融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系统中,达到了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效果。
三、结语
在当前教育形势发生转变的大环境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把握数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学习特征,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开展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钦敏. 数学思维素养深度涵育:教学的进路与方略[J]. 数学教育学报, 2020,29(06):56-60.
[2] 韩龙淑. 促进深度思维的数学概念教学研究[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12):95-97.
[3] 朱国军. 开展数学深度教学助力学生思维进阶[J].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 2020(05):25-28.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