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2022-06-24张婉君
张婉君
【摘要】合作学习是生本教育理念下所提倡的重要学习模式。为了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性,思想品德教师应构建与优化“学习小组”,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在组织合作学习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且在合作过程中充当参与者,对学习小组评价要及时。
【关键词】初中;生本教育理念;合作学习;道德与法治
生本教育理念是指“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有着强大的穿透力、感染力。目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大力推进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其中重要一环是合作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使用,提高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效率,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生本教育理念下实施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进行探讨,以求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生本教育理念下合作学习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然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这两个“思想”的交换却不是太顺利。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小组构建不科学,各学习小组之间不均衡,削弱小组的积极性;合作时,个别学生无所事事、不参与讨论,或者讨论偏题;有时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不太合理,有时对没什么意义的问题还进行小组讨论,大大降低课堂效率;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不及时、不客观,导致小组合作动力不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推动课堂,也阻碍了新课改的实施。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合作学习优化策略
(一)构建与优化“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的支柱之一。如何构建与优化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的基础,这也关系到小组合作的效果。首先,要對小组进行均衡划分,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分组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性格特点、心理特征、男女比例等因素综合考虑,并在实施的过程中适当调整,以达到最优。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性格这一点会被忽略,教师在分组时更强调成绩。其实,小组内学生性格的组合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内要有性格外向的学生才能把小组带动起来,充满活力。另外,教师在平时也要多与学生分享合作的意义、方法、技巧等,让学生善于合作、喜欢合作。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二)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先要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合作学习的内容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先要考虑学生已学的知识与经验,符合学情;接着结合知识点,选择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合作内容,并且这个内容要能调动组内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通过小组内讨论探究,形成共识。
如,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中,学生对于“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与“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这两个特征理解比较困难,这也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笔者将在这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知识点。先以形式新颖的小品表演《小李警察伤人记》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眼球。《小李警察伤人记》小品内容为:小李警察和朋友小张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随意殴打他人,任意损毁公私财物,被警察抓获。人民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处小李和小张有期徒刑四年。小品富有情节性、趣味性与教育性。紧接着,让学生合作探究——警察小李说:“违了法犯了罪,不用怕,法律奈何不了我。”他说得对吗,为什么?以这样一个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小品来探究法律的特征,既方便学生理解知识,解决了重难点,又使学生受到了一定的教育,不容易忘记。
(三)合作学习先有“米”
在课堂上,很多时候因为时间的制约,学生在小组合作前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就安排直接合作讨论学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导致学困生往往没有发言的机会,特别在有难度的题目时,往往“无话可说”,都是在接受答案,这降低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欲望,也没有培养到学困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让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中,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在合作前先独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追求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的最大化。
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时,笔者结合视频,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你认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有什么危害,请你就如何促进未成年人文明上网提供几条合理化建议。”这个合作学习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与深度,笔者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小组合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讨论时有话可说,思维相互碰撞。
(四)合作过程充当参与者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也告诉我们,如果在课堂小组合作中,缺乏教师的指导与调控,教学过程将是不完整的。另外,学生是具有差异的个体,能力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认真观察,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去发现问题,教师要加以调控、引导,出现冷场时,及时去救场;不要让学生的交流讨论偏离题目,也不要让讨论变成无意义的争吵;不能为节省时间,草率收场,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在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要生生合作,还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
如,七年级下册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一框《法律为我们护航》这一课中,在讲到学校保护的知识点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学校劝说长水痘的同学回家休息看病是违法还是合法的,为什么?”学生接到这个合作问题时,可能会关心起这同学是谁,不由自主地讨论起与题目无关的话题,影响讨论的质量与效率。这时,就需要教师勤观察,深入到小组内进行指引,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五)评价及时动力足
如果说,学习小组是一列“动车”,那么,每个小组就是一节节带动力的“车厢”。这动力的来源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对小组的评价则是主要的来源。评价方法应该要改变过去单单鼓励个人竞争而忽视群体竞争的做法,将评价的点主要落在激励小组团体合作上,表扬学习小组的合作默契与小组讨论时的奇思妙想。
每节课后,教师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作出评价,可以是定性的评价,也可以是定量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上课的表现、合作讨论的情况、学习成果的汇报。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需要结合个人自评及小组成员间互相评价,做到客观公平。利用评价,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乐于分享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组内间共同监督、相互学习,在小组这一个共同体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
三、结语
新课改推动下,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理念、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模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思想品德教师,笔者将不断研究,力求探索出《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模式下有效的策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在“润物细无声”中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贺军卫.利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思想品德效率[J].新课程·上旬,2014(9).
[2]邓引兄.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新一代(下半月),2014(3).
[3]徐媛.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朱明英.合作学习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