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地理学课程思政教育探索

2022-06-24徐梦洁戴倩倩周许豪

大学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设计

徐梦洁 戴倩倩 周许豪

[摘 要]文章依托自然地理学这门专业课程,系统探索思政教学的生成路径。在思政教学设计原则下,挖掘和筛选自然地理学思政案例,并以具体案例加以说明,通过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进行思政隐性课程的教学实践,并评估了课程的思政教学成效。最后总结了思政教学的特点:细致性、联动性、成效可考核性以及前瞻动态性。

[关键词]思政教育;自然地理学;隐性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4-003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当前多元价值交织、渗透的复杂社会背景下,单纯依赖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2],如何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达成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教育工作者在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施教主体应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营造教育氛围,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将施教主体所认可、倡导的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并最终传递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主体,以培养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进而实现专业学习与品德修养共同提高的最终目的[3]。本文依托自然地理学这门课程,系统探索和设计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挖掘和实现专业课程更深层次的育人功能,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课程概况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二级学科,它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组成、结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发生过程与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礎上探讨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演变与发展。在高等院校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地理教育、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农学、林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4]。就教学体系而言,自然地理学是地球概论、普通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和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和土壤地理学等课程的组合,立足于这些学科的交叉领域,系统地阐述地球表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关联与作用机制[5]。随着全球环境变化成为研究人员与大众关注的热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得以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人地关系作为永恒的科学命题,关系到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类的安居乐业,以此使得自然地理学成为适宜开展思政教育的教改课程。

按照课程属性,高校课程可以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前者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价值引领的作用;后者包含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具有深化和拓展思政教育的功能和作用[2]。自然地理学属于思政教育的隐形课程,其教学内容符合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即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有助于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这门课程的思政教育重点在于依托自然地理学的知识体系,深挖思政教育点,通过知识的传授来强调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领悟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标。

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原则

第一,思政教育应立足于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在其中嵌入相应的思政教学要点。其关键在于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加以融合,使其兼具专业知识的科学性和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以有效促进隐性的思政内容显性化[7]。第二,将思政教育的教学进度纳入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进度加以考量。思政教育点应与相应的专业知识点相匹配,即专业知识点讲授在前,思政教育点紧随其后,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专业知识,也使得依托于专业知识点的思政教育内容成效最大化。第三,在推进思政教育的同时,仍需保障专业知识的传授。在课时紧凑而专业内容较多时,思政教学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采用课外阅读文献、观看视频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这也符合高校积极引导学生课余活动的要求。第四,致力于挖掘思政教育的多重功能。思政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展开,存在多种文化载体,如纸质、电子文献、视频等,在开展思政教育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这些文化载体的利用方式,并反作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第五,思政教育应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思政教学的话语表达须契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收规律,从而将教学内容的传递建立于当代青年的话语体系之上[7],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立德树人。

(二)教学设计内容

遵照前述思政教学设计原则,自然地理学确定了以下思政教育案例(见表1)。在挖掘思政资源时,一方面应根据课程体系尽可能涵盖不同领域的知识点,涉及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土壤圈等多项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思政资源的时空分布,以体现地理科学“时间”和“空间”这两大特征,时间跨度从古代的造纸术到现代的资源开发与物种培育,空间分布如各地的珍稀动植物等。由于自然地理学涉及内容繁多及本科生培养方案的调整,近年来其学时由54学时缩减为36学时,因此,在确定思政教学内容时应力求“少而精”,且每项思政案例都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来对素材进行学习和思考,而以课堂讨论的方式来考核学习和思考的成效。自然地理学思政教育的文化载体包括古代游记、现代文学、科普文献、科研文献和视频等,结合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这在达成思政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对科研文献的阅读、整理与归纳和学术讨论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三)教学案例:行万里路——徐霞客

本文以“行万里路——徐霞客”为例,进一步详细说明自然地理学如何设计与开展思政教学。徐霞客被视为我国的“旅行文学之祖”,是一位在地质学、地理学和生态学领域有独特发现与突出贡献的专家。他一生足迹遍及现在全国的21个省,历经30余年撰写了60万字的光辉巨著《徐霞客游记》[8](以下简称《游记》),其内容涉及文化、经济、历史、民族、宗教、地理、地矿、水文、气象、动物、植物和风俗等多个领域,既是文学著作,又是科学著作和哲学著作[9]。陈述彭先生认为《游记》吸纳了明代进步的地理概念,描述注意明确方位、里程与高下的“地理坐标”关系;《游记》的论述包含了微观、中观和宏观尺度三种层次,体现了严谨的逻辑结构;徐霞客所进行的地理环境实地考察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其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10]。在自然地理学领域,徐霞客于地貌方面颇有建树,他是首位系统考察了丹霞地貌的学者,对于岩溶地貌的考察也比欧洲科学家要早150—200年。此外,他还提出了金沙江是长江源头的观点,修正了《尚书》中关于长江源头的错误描述。将徐霞客作为思政教育案例,既符合思政教育素材的要求,又能与专业内容紧密结合。

在教学日历中,将该案例安排在“地貌过程”环节,其思政教学的主旨在于通过了解徐霞客在自然地理学领域的独特发现和突出贡献,学习其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为理想奉献的精神。“地貌过程”主要包括动力地貌系统和岩石地貌系统两大核心内容,在系统学习了岩溶地貌和丹霞地貌的相关知识点后,学生就能更为直观地感知徐霞客在地貌学领域的贡献。在思政案例课堂讨论前,首先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游记》中与知识点相关的片段,以及若干介绍与评述徐霞客在地理学领域科学贡献的研究文献。这些研究文献经过教师筛选后确定,涵盖徐霞客的地貌研究、植被研究、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生态文明观点、科学精神以及评估等,程度深浅不一。推介文献时教师还会简要讲述如何根据要求搜寻和挑选文献的方法。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进程中,教师会在课堂给学生讲授阅读文献的方式与技巧,明确精读和泛读的内容,例如对于徐霞客在人文经济地理学方面的贡献,学生只需要浏览摘要等内容即可,而在三年级上经济地理学时再予以强化。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参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文献阅读的摘抄笔记,进一步概括徐霞客在地理学领域的贡献,作为后续课堂讨论的内容。这些关于文献检索和阅读的教学内容,无疑体现了思政教育承载的多重功能,在开展思政教学教育的同时,让学生得以初步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在课堂讨论环节,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会要求学生围绕摘抄笔记进行简明扼要的发言,并在课后上交讨论小结,总结并深化课堂讨论的内容。文献阅读、摘抄分析、课堂讨论和总结深化这一系列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了课堂教学活力,形成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思政教学课堂组织模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同步实现德行修养的自我完善[7]。

三、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在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遵循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与方法,所提交的案例可总结成为衡量课程思政成效的重要依据。从内容上看,这基本达成了预期的思政教学效果。每次案例总结时,绝大部分学生提出的要点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要点一致,部分学生在要点的基础上还能进行深入拓展,例如将《游记》与地理学最早的文献、古希腊斯特拉波所著的《地理学》17卷相对应,认为这延续了地理科学始于描述的传统。为了进一步检验思政教育的成果,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随机抽取了10名学生进行焦点小组讨论,围绕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专业认知和科研素质培养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得失,得到了良好的反馈。参与讨论的学生均认同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结合的教学方式,认为将思政教学内容嵌入课程教材章节这种形式新颖而有趣。学生觉得自然地理学的教学不仅强化了专业知识体系,进一步扩展了知识边界,而且通过思政案例深刻认识地理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科学态度、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坚定了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和国家的信念,今后将会以强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负人民期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开展自然地理学的思政教学,在隐性课程思政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遵照思政教学设计的原则,挖掘并形成思政案例,从而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程,还以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了思政教学的步骤与细节,并最终分析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从教师个人的体验出发,笔者对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有如下心得:第一,思政教学设计应尽可能细致,只有将思政案例的主旨、选题、素材挖掘与筛选、实施路径都设计到位,思政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第二,思政案例应具有联动性,即在同类型课程中能有效共享,打通课程之间的壁垒。以“徐霞客”这一案例为例,鉴于徐霞客在自然地理学和人文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该案例不仅可以作为自然地理学的思政案例,而且也可以列入同一专业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课程的思政素材库,只是所对应的知识点有所不同。第三,要采用有效的方式来考量思政教学的成效。从已有的实践看,可以采用调查问卷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来采集信息以间接评估。第四,思政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充实和完善[11]。一方面,随着课程思政的逐步开展,教师的认识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思政内容本身也具有前瞻动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新理念、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战略不断形成和发展,并转化为不可或缺的思政内容。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378.

[2]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46.

[3] 李玲俐, 樊金拴, 马艳萍. “野生植物资源利用”课程在教学中的“顶天立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8(4):26-27.

[4] 何彤慧,李龙堂,陈晨.《自然地理学》教材的变动与地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A].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理科学中心、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理科学中心、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中国地理学会,2002:90.

[5] 丁旋. 公选课《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的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 2003(4):59-60.

[6] 胡大柱,彭亚萍,朱柳娟.《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高教学刊, 2020(22): 158-160.

[7] 李凤. 给课程树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大学教学, 2018(11):43-46.

[8] 梁衡.徐霞客的叢林[J].新湘评论,2020(2):60-62.

[9] 刘汉俊.记住作为科学家的徐霞客[J].新湘评论,2017(14):54-58.

[10] 陈述彭.《徐霞客游记》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怒江、腾冲地区的实地验证[J].地理研究,1986(4):1-11,105-106.

[11] 成桂英. 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9):67-70.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设计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中国古代教育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启示
浅析隐性课程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