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创造力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2022-06-23李开敏刘丽丹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21期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创造力教学设计

李开敏 刘丽丹

摘  要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系统网络”单元中的项目学习为例,以环境、知识、动机、思维为基点,提出创造力培养的教学策略,重点关注教学目标、内容、活动、评价四方面的设计思路。本设计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探索,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养成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  创造力;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信息系统网络;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21-0101-06

0  引言

为满足新时期、新环境对创新人才的新要求,日本在2013年发布的《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与能力的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报告中提出日本的“21世纪能力”,我国在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包括“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在内的核心素养[1]。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地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四项核心内容[2]。其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创造性解决问题,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3]。

目前,在STEM教育、翻转课堂、深度学习、慕课等新型教学中均重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但是在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灌输式等传统教学仍然存在;新型教学中常出现轻基础知识而重活动设计、创造性活动设计碎片化等问题。因此,本设计立足学生知识基础、成长环境、思维发展等方面,以高中“信息系统网络”课程中的项目式案例进行创造力培养的一体化教学设计,重视学科整合、过程创新,培养学生以创造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

1  创造力

创造力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创造力的研究前仆后继。在英国科学家Galton使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开启了对创造性问题的研究之后,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便受到关注并得以发展,诸多关于创造力的相关理论由此产生。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Guilford提出“辐合—发散思维”理论,并认为发散思维是产生创造力的核心成分。1988年,斯腾伯格(Sternberg)在其《创造力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经典的“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该模型包括智力维、方式维、人格维。他认为创造力并不是某种单一的能力,是三个维度的协同作用,表明了创造力的复杂性。

在关于创造力的诸多研究中,人们对创造力的定义各不相同。斯腾伯格[4]在《创造力的概念:观点和范式》一文中认为:“创造力是一种提出或产出具有新颖性(即独特性和新异性等)和适切性(即有用的、适合特定需要的)的工作成果的能力。”美国心理学研究者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5]

在其所著的《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一书中所讨论的创造力是指改变文化中某一具体领域的过程。有研究者将创造力看成各种成分的综合体,以整合的角度去理解创造力,将创造力定义为一种认知、人格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整合[6]。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对创造力的理解采用这一整合性的定义,主要从环境、知识、动机、思维四个方面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  面向创造力培养的教学设计策略

目前,创造力培养存在呼声很高,但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化、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因此,本设计基于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多种因素,提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性策略,以发展学生创造力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1  构建鼓励创造环境

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要环境。众多相关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经济地位、家庭环境氛围等方面均会影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7]。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在家庭环境方面:

1)家长要尊重孩子,不能将自己的“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要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2)鼓励孩子自主尝试,积极动手实践;

3)要善于与孩子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轻松、有爱的家庭环境中发展创造力。

学校是系统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场所,因此,在学校环境方面:

1)要倡导民主、平等的教育,增强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思想、创新创造的空间;

2)要尊重学生,对可能由于创造性导致思想行为异于常人的学生,教师要分析观察,善于引导,不持偏见;

3)在围绕考试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不应忽略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应该将创造力培养融入学科知识教学。

2.2  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以威斯伯格、海斯等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的地基观认为:只有具备某个领域的丰富知识,才能在该领域有所创造。因此,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注重活动设计,还要注重学生知识量的积累,要将知识渗透于活动中,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活动获得知识和发展创造力。而以詹姆斯、吉尔福特、坎贝尔等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的张力观认为:创造力依赖于特定的知识,但过多的知识量又会产生思维定式,使创造性受到局限。因此,知识的积累既要注重量,又要注重质,教师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进行深度学习,为创造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1)将碎片知识系统化,设计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项目活动,构建思维导图,促进知识整合。

2)將程序知识自动化,课堂教学不应该“满堂灌”,要留给学生自主练习、尝试实践的空间,只有当所学知识达到一定的熟练度,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创造。

2.3  激发学生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指推动个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当学生具有自主创造动机,就会更容易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作品。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乐于创造、主动创造、敢于创造。

1)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认真编排教材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产生创造欲望,进行主动创造。

2)建立以发展创造性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创造结果、创造过程进行多元评价,对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给予积极的正向反馈,激发学生创造动机。

3)培养学生敢于挑战、不怕质疑的创造勇气,树立创造信心。

2.4  培育创造性思维

在心理学上,将创造性思维定义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不寻常方式产生新事物的心理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依赖于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往复循环。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因此必须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1)设计允许答案多样化的开放性习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2)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或设计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索,产生创造性思维。

3)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整合新旧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产品,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3  面向创造力培养的教学设计思路

美国教育协会倡导的4C能力中包含培养学生的创造与创新能力,可见美国教育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视。创造力的培养既促进个人发展,也促进整个国家社会发展。因此,进行图1所示的教学设计,落实培养策略,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适应、促进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必要基础。

3.1  以明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扎实基础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系列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方面,尽管信息技术课改中一直在调整教学目标,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出现教学目标不具体,没有针对地方、学校、学生、课堂等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因课制宜,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教学目标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教学目标制定两极化:要求一堂课达成全面教学目标,但目标太多导致教学目标混乱,出现“捡芝麻丢西瓜”现象,最终使学生学无所得;认为目标太多无法实现,则短时间课堂无须制定教学目标,事实上没有阶段化的教学目标就无法达成终极教学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确立系统化、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扎实基础。

3.2  以重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造动机

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来看,无论是布鲁纳的螺旋式、加涅的累积式还是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式,都认为教材内容应该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按从简到难的顺序开始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教材内容之间的连贯性和基础性,考虑学生的学习特性、学习环境等其他多种因素,适当调整教材内容顺序和处理教材重难点,从而保证学习的高效性。信息技术课程既具有分支学科的独立性,又具有综合学科的基础性,信息技术学科大概念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纵横联系,使信息技术课程走向跨学科的大融合,不同类的学科知识为学生培养创造力提供丰富的知识基础,创造力的产生又能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媒体性尤为突出,在电子计算机、电子白板、VR体验等现代信息设备与技术支持下打造有趣、真实、生动的智能课堂,为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供有利条件,多种形式的媒体辅助教学无疑会带给学生激发创造性动机的强大推动力。

3.3  以探究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并要遵循一定结构安排与规律的知识传授活动[8],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本设计主要探究什么性质的教学活动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近年来,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多重视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偏重活动形式的改变,而教学活动的性质是内在,内外兼顾形成优质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3.1  要具有科学性  为了使教学内容生动、易于学生理解,不免会使用相关的实物模型、动画影片等,这些辅助教学资源的大小比例、内容呈现等要符合客观事实与科学真理。

3.3.2  要具有问题性  在课前的导入环节、课中的重难点环节、课堂总结环节设置问题,引发學生思考,通过问题导向培养学生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3.3  要具有有效性  创设情境性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又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实现有效学习。

3.3.4  要具有逻辑性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考虑活动与活动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连贯性,通过活动间的层次性、阶梯式深入实现知识整合,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发展。

3.4  以多元教学评价营造鼓励创造氛围

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可以发挥反馈与改进的双重作用,是教学中必不可缺的环节。在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中,正确的评价有利于营造创造性教学氛围。从学生的角度,选用适当的评价方式,如试卷、量表、访谈、问卷调查、档案袋等,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评价要及时,要有针对性,利用积极正向的反馈,营造鼓励创造氛围,激发学生创造热情。从教师的角度,可采用课堂观察法、录像回放法、访谈等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结合学生评价,为实现学生创造力培养不断改进后继教学。评价的最终指向是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多元教学评价,鼓励教师创造,鼓励学生创造,形成人人创新创造的教学氛围。

4  面向创造力培养的高中“信息系统网络”项目式教学案例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设计以沪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网络”单元中的项目式案例“配置并测试数字家庭系统网络”为例,进行面向创造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4.1  “配置并测试数字家庭系统网络”的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目标的制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首要地位,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教学目标要具体、规范、可实现,不能随意制定。因此,以《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主要依据,结合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综合考虑学生、课程内容等因素,针对“配置并测试数字家庭系统网络”这堂课,设计表1所示教学目标。

4.2  “配置并测试数字家庭系统网络”的教学内容编排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实践。为落实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编排,促使教学目标的整体实现。对“配置并测试数字家庭系统网络”的教学内容编排如图2所示。

4.3  “配置并测试数字家庭系统网络”的教学活动设计

在现代信息社会,网络通向千家万户,那么配置并测试数字家庭系统网络则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必备技能。该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以“配置并测试数字家庭系统网络”为例,教学活动设计如图3所示。

4.4  “配置并测试数字家庭系统网络”的多元教学评价

在“配置并测试数字家庭系统网络”教学中开展多元教学评价,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新课开始之前,利用线上小测试检测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并对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建议,鼓勵学生积极开展知识链接部分的预学习,同时发现学生学习的困难之处,在之后的新课讲授中侧重该部分知识点的教学。对学生每次的思考回答进行口头鼓励,对学生不同的看法意见给予认可,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小组合作中,每次抽取组内成员进行自评和互评,使学生之间反思借鉴、共同进步。教师对学生每次参与活动的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长。教师在课前或者课后询问一两个学生对自己教学的看法、建议,在了解自己教学的同时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中通过观察学生在听课和活动中的反应,调整自己的教学。

5  结束语

本设计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进行探究,提出面向创造力培养的策略,并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系统网络”单元中的项目学习为例,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探究不同性质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重新编排教学内容,重组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从学生、教师的评价角度,利用多元评价,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构造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既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求,也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培养新时代有利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同时是教育改革的重点目标。因此,将创造力培养贯穿信息技术教学全过程,重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实现教学双向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小勇,朱龙.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创造力培养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6):11-16.

[2] 李锋,赵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理念与内容[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4-9.

[3] 李锋,程亮,王吉庆.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单元设计与实现[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0):114-119.

[4] 斯腾伯格.创造力手册[M].施建农,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3-13,73-94.

[5] 希斯赞特米哈伊.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M].黄珏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7.

[6] 武欣,张厚粲.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13-18.

[7] 张景焕,张木子,张舜,等.多巴胺、5-羟色胺通路相关基因及家庭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9):1489-1498.

[8] 周鹏,刘佩文,张丹,等.网络学习空间课堂教学活动建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4):44-51.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高师院校STEAM教育改革研究”(基金编号:GJB1422286)。

作者:李开敏,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刘丽丹,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150025)。

猜你喜欢

高中信息技术创造力教学设计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高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提升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