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环境治理PPP项目责任分担障碍研究*

2022-06-23任志涛杨浩李海平党斐艳刘佳萌

项目管理技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障碍因素范畴环境治理

任志涛 杨浩 李海平 党斐艳 刘佳萌

(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0 引言

环境治理PPP项目在提升质量效率和集约创新发展的同时,合作参与方的异化和泛化行为给参与者带来经营管理与项目治理挑战[1],如参与主体在环境治理外部性下存在利己主义、政企双方契约不完全性导致环境治理PPP项目存在履责行为违规与环境治理效率下降问题[2]。因此,科学识别责任分担障碍对环境治理PPP项目良好运行具有保障作用。

良好的责任分担是政府和企业参与环境治理PPP项目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在运行治理方面,项目运行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政府和企业合理界定责任属性,约束双方行为,形成行之有效的责任分担机制,有利于完善绩效管理以实现多方共赢[3]。在利益分配方面,政府和企业健全利益表达体系,通过较强合作意愿和良好履约能力将增强合作参与方责任分担[4]。然而,当前环境治理PPP项目聚焦于风险管理、绩效管理、产权配置等,较少研究项目运营主体责任分担障碍问题[5-6]。由于环境治理PPP项目周期长、投资大,探究参与主体责任分担对环境治理PPP项目良好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环境治理PPP项目责任障碍的特性出发,运用扎根理论对相关人员进行访问,提炼关键因素并建构环境治理PPP项目责任分担障碍理论模型,以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辨析各要素对环境治理PPP项目责任分担障碍的作用机制。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扎根理论概述

扎根理论是社会学家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质性分析方法,以情境为依托自下而上收集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比较、归纳、思考和分析提炼概念和范畴,对所得数据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重编码以抽象出该问题的基本概念,各范畴间通过联系构成基础理论。为分析环境治理PPP项目运营主体责任分担障碍,首先通过资料收集和专家访谈两种方式获取原始资料,然后运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辅助处理文本资料完成编码工作,从而梳理出环境治理PPP项目责任分担障碍初始清单。

1.2 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对环境治理PPP项目责任分担障碍进行识别,运用数据挖掘手段,从文献研究成果、PPP政策相关文件、专家访谈以及PPP会议获取扎根理论所需要的原始资料。

(1)文献整理。在中国知网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以“环境治理”“PPP”“责任”“障碍”为关键词,检索并整理出1936篇相关文献,选取有代表性的265篇文献进行资料收集,随机抽取195篇文献进行编码,其余70篇文献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

(2)搜集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相关政策以及相关会议和大岳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相关资料。

(3)邀请15名从事PPP项目工作的人员(9名为PPP项目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6名为高等院校从事PPP项目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围绕项目失败和阻碍项目责任分担的原因进行讨论,并将上述内容导入Nvivo 11软件进行编码。

2 范畴提炼和模型构建

2.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指从收集到的原始资料中提炼抽象概念并完成初始概念化,对原始访谈文本进行逐一编码和整合命名,完成范畴提炼[7]。通过整理文本资料,将每一条语句按原生编码、初步概念化和范畴化的步骤进行开放式编译,最终得到182个初始概念、58个概念和25个副范畴,见表1。

2.2 主轴性编码

主轴性编码是对开放式编码提炼出的副范畴进行关联性分析和同属性归类,完成主范畴提炼。通过Nvivo 11软件进行主轴性编码,最终将25个副范畴归纳总结为4个主范畴,责任分担障碍因素的主轴性编码见表2。

2.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指将开放式编码和主轴性编码提炼的范畴归纳聚合到核心范畴,形成“脉络主线”,为概念模型做好铺垫。本文以环境治理PPP项目责任分担障碍影响因素为核心范畴,围绕脉络主线,得出利益诉求、合作意愿、监督管理和风险感知4个主范畴对环境治理PPP项目责任分担存在显著影响的结论。利益诉求是决定主体行为的基本因素,基于融资压力、政策优惠和投资回报导致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利益未能得到合理分担,成为影响责任分担障碍的内部因素。在信息沟通、履约能力、履约信誉和资源配置的驱动下影响主体合作意愿,成为参与主体合作动力,进一步成为影响责任分担的内驱性因素。风险感知为测量环境治理的重要指标,通过对环境治理参与主体的特定风险做出主观判断,通过合同、法律、政策和惩罚机制等外部推动要素为完善环境治理责任分担提供保障。

表1 责任分担障碍因素的开放式编码

(续)

表2 责任分担障碍因素的主轴性编码

(续)

2.4 饱和度检验

通过对原始材料进行逐级编码,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采取饱和度检验。饱和度检验是检测上述编码过程信效度的有效方式,指的是即便进行额外抽样也不会再发现新的概念范畴和形成新的理论模型。本文将未录入的70个样本数据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借助Nvivo 11软件对剩余70篇文献进行开放式编码和主轴性编码,编码过程中未发现新范畴,逻辑关系包括在构建的现有概念模型之中。因此,环境治理PPP项目责任分担障碍因素所构建的概念模型达到饱和度检验要求。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解决利益诉求,化解责任分担障碍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构建环境治理PPP项目责任分担障碍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利益诉求是环境治理PPP项目责任分担的内部障碍因素。责任分担异议来源于主体利益诉求的异质性。政府通过责任分担能够缓解自身融资压力,有利于拓展业务范围和规模以增强项目运营能力,使项目主体在“聚光灯”下获得更多光环效应。企业在光环效应影响下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有效提升自身形象和信誉,获取资金回报和政策优惠以推动环境治理。公众通过责任分担获取便捷、舒适和价格合理的公共服务,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因此,完善政府、企业和公众利益诉求能够化解责任分担障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将提高环境治理效率和社会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良好的责任分担。

3.2 加强合作意愿,优化责任分担障碍

合作意愿是环境治理PPP项目责任分担的内部障碍因素。政府、企业和公众在良好合作意愿的驱动下,加强多元主体信息沟通,降低责任分担交易成本。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政府和企业作为参与主体基于利益诉求签订合同。在契约规制作用下,随着PPP项目主体履约能力的增强,责任分担所需时间和成本将减少,进一步提升主体责任分担意愿。履约信誉决定责任分担信任环境,主体间信任程度随着履约信誉的提升而增强,风险感知减弱将提升参与主体责任分担意愿,主体责任分担溢出效益随着道德风险减弱而增强,促进项目资源配置接近帕累托最优,推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环境治理PPP项目[8]。

3.3 提升监督管理,明晰责任分担障碍

监督管理是环境治理PPP项目责任分担的外部障碍因素。加强监督管理将减少主体基于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的行为选择,明晰责任分担障碍,进而提升责任分担效率。政府在合理的补偿激励和惩罚约束下采取法律政策监管,成为规避企业运营风险和规范政府行为的必要保障。政府和企业之间制定完备的合同文本,成为构建政府和企业之间治理关系的基础,有利于提升项目治理水平。一个成功项目的运行离不开公众监督。公众通过上访、网络发帖形成舆论监督,将能有效规范企业和政府行为,成为环境治理PPP项目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

3.4 增强风险感知,改善责任分担障碍

风险感知是环境治理PPP项目责任分担的外部障碍因素。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风险感知能够诱发主体产生强烈的“避责心理”,导致主体策略选择由亲密合作演化成行为分异,降低责任分担效率。环境治理PPP项目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政府信用风险、建设施工风险和竞争性风险均直接影响项目运行效果。因此,需要通过策略保障措施合理规避竞争性风险,实现合理的运营成本以提升项目的供给能力。公众是环境治理的最终受益者,因此,应积极响应公众需求变化,提高公众对企业和政府能力的信任程度。这有利于环境治理PPP项目自下而上地反馈调节,重塑多元主体职能,降低项目风险。

4 结语

本文以环境治理PPP项目责任分担障碍为出发点,基于扎根理论确定责任分担障碍的影响因素,构建环境治理PPP项目责任分担障碍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指出利益诉求和合作意愿属于内部障碍因素、监督管理和风险感知属于外部障碍因素。通过分析责任主体分担障碍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路径(政府需完善环境治理规划体系、构建责任执行考核机制和健全环境治理监管机制的配套措施;企业需提升履行环境治理的主体责任,面对环境规制带来的新机遇做到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相统一;公众需强化保护环境观念,提高参与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和多元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以推动多元主体形成良性互动,克服环境治理PPP项目主体责任分担障碍,对环境治理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障碍因素范畴环境治理
低频脉冲电治疗在妇科快速康复护理临床应用的障碍因素分析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土壤侵蚀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障碍因素的影响*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陕西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显现“叠加”效应
苏北盐城地区小麦高产稳产障碍因素及对策
区域生态环境法治化治理障碍及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