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2-06-23袁晓平杨亚婷张雨龙李文正姚献虎夏磊张凯刘寰忠
袁晓平,杨亚婷,张雨龙,李文正,姚献虎,夏磊,张凯,刘寰忠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思维障碍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终生患病率为0.9%[1]。代谢综合征(MS)是多种代谢异常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体的临床状态,以中心性肥胖、糖代谢障碍、血脂异常、动脉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增加为特征[2]。精神分裂症患者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疾病本身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原因易发生代谢紊乱,荟萃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MS患病率为32.5%[3]。伴发MS的患者死亡率更高。MS发病机制未明,相关研究发现高hs-CRP水平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MS的危险因素[4]。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神经营养蛋白家族的一员,其对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发育、维持和可塑性中起着重要作用[5]。最新研究发现BDNF对机体能量的摄入与支出起重要作用,是机体能量稳态的重要调节因子[6]。相关研究表明BDNF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受损与MS有关[7]。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805-kyxm-03),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立项(ChiCTR1800017044),本研究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MS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2018年5月至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马鞍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及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的18~60岁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者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程≥5年,其监护人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近3个月内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调节剂者。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收集 为横断面调查,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运动状况等。从住院电子医疗系统收集患者发病年龄、病程、服药种类及剂量。参照WHO推荐的DDD换算法(在线换算获取网址:https://www.whocc.no/atc_ddd_index/),将抗精神病药剂量转换成氯丙嗪等效剂量[8]。
1.2.2 临床症状评估 4名经一致性培训合格的评估者[内部相关系数(ICC)为0.9]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5因子模型评估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共有30个条目,分为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缺损、兴奋敌对、焦虑抑郁5个因子,评分越高,症状越重[9]。
1.2.3 代谢指标测定 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10 ml检测血糖(FPG)、血脂[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并测量血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BDNF水平,试剂盒购于武汉Cusabio Biotechnology公司。
1.2.4 MS评定依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推荐的标准[10]:①超重或肥胖: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②糖尿病:FPG≥6.1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2h-PG)≥7.8 mmol/L,和(或)已确诊糖尿病并治疗者;③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已确诊高血压并治疗者;④血脂紊乱:TG≥1.7 mmol/L,和(或)HDL<0.9 mmol/L(男性),HDL<1.0 mmol/L(女性)。符合上述≥3条即判断为伴发MS;据此将入组者分为MS组和非MS组。
2 结果
2.1 入组者分组情况及组间资料比较
共29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其中44例(14.7%)符合MS诊断标准,纳入MS组;254例纳入非MS组。两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吸烟情况、发病年龄、总病程及抗精神病药剂量氯丙嗪等效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比较例数,%)
2.2 两组PANSS评分与BDNF水平比较
MS组PANSS评分中阴性症状分明显低于非MS组(P<0.05);血清BDNF水平明显高于非MS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PANSS评分与BDNF水平比较
2.3 相关性分析
将是否伴发MS、年龄、性别、每日运动时间、抗精神病药治疗种类、吸烟、年龄、总病程、受教育年限、发病年龄、PANSS总分及各项因子分、BDNF水平、氯丙嗪等效剂量等因素纳入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MS与阴性症状呈负相关(r=-0.124,P=0.032),与血清BDNF水平呈正相关(r=0.161,P=0.005)。见表3。
表3 MS与相关变量的相关分析
2.4 精神分裂症伴发MS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伴发MS为因变量(不伴MS=0,伴MS=1),以年龄、性别、PANSS-阴性症状因子分、血清BDNF水平(对BDNF水平行对数转换)、氯丙嗪当量总量及抗精神病药类别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BDNF水平增高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MS的危险因素(OR=1.658,P=0.005);PANSS-阴性症状因子是伴发MS的保护性因素(OR=0.941,P=0.027)。见表4。
表4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伴MS的影响因素二分类Logistic分析
3 讨论
MS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11],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MS的患者罹患心血管病的风险更高[12]。MS在不同国家的人群中患病率为2.2%~63%,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3,13]。当前MS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这不仅在内分泌相关科室成为关注的问题,在精神科同样是一个困扰医生的问题。相关研究显示,CDS标准对于国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危险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10],故本研究选择CDS标准用于诊断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伴发MS。
本研究通过对29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资料和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及血清BDNF水平的检测调查MS患病率相关危险因素,发现本组患者MS患病率为14.7%。本研究结果低于一项样本量为25 692例年龄在18~65岁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荟萃分析所报道的32.5%[3],但高于一项样本量为1 339名一般成年人群8.7%的MS患病率[14]。这可能与荟萃分析中MS定义的差异以及研究对象年龄不同有关。研究报道MS与年龄呈正相关[15],研究纳入了病程≥10年的慢性、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因而MS患病率较高。
通过组间比较发现,MS组PANSS-阴性症状评分明显低于非MS组(P<0.05),血清BDNF水平明显高于非MS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MS与阴性症状呈负相关(r=-0.124,P=0.032),与血清BDNF水平呈正相关(r=0.161,P=0.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BDNF水平增高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MS的危险因素(OR=1.658,P=0.005);这与Lin等[16]研究发现伴MS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高于不伴MS患者结果一致。此前研究发现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MS的发生与阴性症状呈正相关[17],但本研究显示PANSS-阴性症状因子与伴发MS呈负相关,是伴发MS的保护性因素(OR=0.941,P=0.027),这与此前团队研究结果一致[15],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为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明显者活动减少、食欲下降有关。
有研究报道精神分裂症患者共病MS的发生与年龄、服药时间、炎症因子、血清瘦素水平等因素相关[15]。二代抗精神病药的使用特别是氯氮平和奥氮平等通过与多巴胺、5-羟色胺受体作用,从而导致MS的发生[18-19]。相关研究证实抗精神病药剂量与MS发病率呈正相关[20],也有研究表明服用抗精神病药种类对MS发生没有影响[21]。而本研究并未发现MS发生与年龄相关,也未发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MS患病率与服药的氯丙嗪等效剂量、药物种类相关。这可能和门诊、住院患者群体不一样,长期住院患者饮食不佳有关,因而MS患病率相对较低。
此次调查研究的对象均为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能代表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群体。此外,本研究是一项横断面研究,无法判断MS与阴性症状、血清BDNF水平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以明确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