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2022-06-23李双容
李双容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更为明确的指示和决策部署。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会议精神打破高校对于公共基础课主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布局,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协同发展。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纲要》明确了全国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就是形成高校“大思政”格局,充分挖掘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思政资源,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在全国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各学科、各专业应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途径的更新与重构。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相比基础学科专业其专业特色和优势就是应用性、实践性,因此,应用型专业课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拥有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是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承担着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基础性任务。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讲授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而对于旅游法律法规和一系列旅游政策出台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观念、文化自信、责任意识等内容略显薄弱。随着全国各大高校积极响应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教师从课程内容中深挖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实际教学中,提升教书育人的整体效果。《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应当从教学内容中提炼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提高课程“立德树人”的教学成效。
一 《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旅游政策的制定和旅游法规的出台都是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反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顺应旅游行业发展。随着时代更迭,旅游新政策不断出台,旅游法规不断修订实施。因此,《旅游政策与法规》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对旅游政策、法规的梳理和分析,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其中包括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文章依据李海峰主编的《旅游政策与法规》(第3版)教材内容凝练思政元素,并结合新时代旅游行业动态和时事政治形成思政素材,最终形成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知识体系(见表1)。通过对该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不仅弥补以往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短板,同时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课程的深度、广度和温度,实现真正的“传道情怀”“授业底蕴”和“解惑能力”。
表1 《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知识体系
二 《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重构
为了让思政元素能够更好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任课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重构,其目的是形成课程价值观的整体意识、搭建实际教学的逻辑体系、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旅游政策与法规》的课程思政教学重构应以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为前提,明确教学目标、更新并优化教学内容、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一)教学目标重构
课程思政建设对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重构是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价值观塑造,实现“知识”“能力”和“价值”三重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尤其是价值目标需要遵循三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当建立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只有真正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知识经验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分析以及学生思想状况分析才能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有所侧重;第二,价值引领的教学思政目标应当是具体的、现实的,比如在导游人员管理法规章节中,该章节的重要价值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树立文化自信;第三,课程教学“大目标”和课程内部章节“小目标”应保持一致性,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坚持“立德树人”教学理念,向学生传达积极正面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重构
在《旅游政策与法规》原有的教学框架的基础上,将思政元素和思政素材融入课程内容中实现教学内容重构。重构后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包括四大模块,具体包括增强法律与安全意识、提高旅游职业素养和能力、树立正确旅游资源利用观、培养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
1 增强法律与安全意识
旅游政策与旅游法律法规构成了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学生们通过课程学习不仅仅是对宏观层面旅游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微观层面上把握旅游要素所涉及产业的旅游法律关系及相关旅游政策,学会用“法律”的手段去分析和解决旅游市场出现的矛盾。作为未来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知法”“懂法”“用法”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课程学习中除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安全”观念也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在保护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具体法律条文中,对于旅行社经营、导游人员工作、旅游饭店服务以及旅游交通运营中都明确了相应承担的义务;旅游安全的管理法规章节中明确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2 提高旅游职业素养和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作为旅游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会直接影响旅游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水平。《旅游政策与法规》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入提升未来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思政模块。该模块主要从有关旅游经营者、导游人员和旅游行政人员旅游法律法规切入,引入优秀旅游从业者的典型案例和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反面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备旅游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3 树立正确旅游资源利用观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的根基,树立正确的旅游资源利用观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法律法规是保护旅游资源和游览环境的有力手段,如《风景名胜区条例》中规定“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编制,应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其中映射了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地和谐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文物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强国风范。在无数珍贵文物的保护和管理过程中,无一不彰显着中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4 培养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
《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多以总结归纳好的客观规律来呈现,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在分析实际旅游违法、违规案例时,要学会透过事件的表象来把握事物的本质,找出事件发生的根源。事物是发展的,时代是变化的,旅游政策与法规会根据旅游市场的变化不断补充和修订,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秉承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坚持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辩证思维的引领下,创新是旅游从业者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旅游经营者应当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导游等旅游服务人员应当遵纪守法,创新服务方式,提供更为优质的旅游服务。
(三)教学方法重构
为提升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需要运用科学、可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是以应用实践为优势的特色专业,要求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既传授理论知识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在《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中应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第一课堂在教室,以多媒体和板书为教学工具,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情景演绎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领悟教学内容传达的思政元素;第二课堂主要以“虚拟课堂”和“实践课堂”相结合。“虚拟课堂”主要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钉钉课堂”等,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预习和复习。“实践课堂”侧重于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法律意识,比如与学校和旅游协会合作,开展“旅游法律知识普及小课堂”,面对面解决老百姓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旅游法律问题。
(四)教学评价途径重构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教学评价往往可以划分为定性的教学评价和定量的教学评价,其中定量的教学评价结果是学校评判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但是随着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课程教学评价应当是多角度和多维度的,形成立体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旅游政策与法规》这门课程的教学评价应从两个角度展开,分别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效果评价,主要评价途径为定量评价:学生的作业反馈、期中期末考试考查成绩;定性的评价:课程开放式讨论的反馈;匿名式课程教学问卷调查;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包括定量的教学评价途径如学校督导组的评价反馈,学生对教学评价打分和线上教学评价打分;定性的教学评价途径如对学生进行课程的喜爱程度、接受程度进行访谈;学生对于课程知识应用程度。
三 《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为探究《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成效变化,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前后对比研究。选择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系2019级旅游管理专业63名本科学生作为课程思政教学前的研究对象;以2020级旅游管理专业63名本科学生作为课程思政教学后的研究对象。两个年级均在大学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学习这门课程,教材和授课教师都是一致的。教学过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2019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接受的课程教学方式为传统教学模式,未曾系统地融入思政教学内容。2020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是融入思政元素和素材,形成完整课程思政知识体系。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线上发布讨论任务和课外阅读材料,线下课堂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并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旅游法普及实践活动。对两个年级的教学效果对比主要通过匿名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问卷设计主要围绕学生对于《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设定的预期目标如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增强法律与安全意识、提高旅游职业素养与能力、正确树立旅游资源利用观、培养辩证思维与创新能力五个方面进行打分,具体评价通过赋值1到5依次代表完全不了解、不了解、一般、掌握、完全掌握。两个年级教学成效对比(见表2)得出课程思政前学生总体教学评价平均值为3.49,课程思政后学生总体教学评价值为4.01,说明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在具体预期目标实现状况看,五个教学目标成效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在树立正确旅游资源利用观和培养辩证思维与创新能力方面,学生反馈教学评价有明显提升,说明课程思政在应用性专业教学中开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表2 《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前后对比
四 结语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是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渗透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推进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平衡了专业课程教学“德育”与“智育”的杠杆,为高校专业课教师指明教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