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古驿道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2022-06-23李芳辉黄祺若

当代旅游 2022年11期
关键词:驿道海南文化遗产

吴 军 李芳辉 黄祺若

湛江科技学院,广东湛江 524000

引言

古驿道又称驿道、官道。指古代经由驿站传送公文的交通路线,多设于通衢大道。海南古驿道北起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一带,南至三亚崖州,主环线西通澄迈、临高、儋州、东方,东至定安、琼海、陵水等主要市县。伴随着主干线沿线环岛高速的建设开发,原先遗址在交通上已经不再承担重大的功能;区域环境的变迁更使得古驿道多处破损消失;在面临着巨大挑战的同时,其本身的历史保护价值,以及旅游价值日显突出。尤其是近年来世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一系列新的进展,使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线路上重要的文化遗产的古驿道正逐步受到遗产保护界的重视。

一 中国文化线路特征

通过对滇藏茶马古道文化线、川黔邮驿文化线路、京杭大运河等一系列文化线路的进一步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文化线路的几个固有特征:第一,文化线路是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的集合。文化线路是在特定时空范围内人类迁徙、交流沟通的路线,作为其组成部分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二者缺一不可。两者之间互为支持延展的关系。第二,文化线路强调其整体跨文化性,即整体价值大于各组成部分价值之和。通过文化线路上的文化联结交流,增强文化辨识度,加强区域本土文化认同感,避免文化同质化,为文化多样性提供了保障。最后,文化线路是动态发展的。

二 海南古驿道文化线路特质

首先,古驿道前身为琼州驿道,起于隋代,明代形成网络遍布全岛,推动了多民族聚居的海岛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先有陆路,再有驿道。其次,以海南古驿道为载体逐步发展起来的经济线路,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城镇的发展,引导了周边区域人口的迁移。而海南省的人口组成除原先本地民众外,还包含多从广东省、福建等临近地域移民人口,不可否认的是古驿道加强了我国南部边境的整体性。最后,海南省古驿道是民族文化交流传播的走廊。古驿道沿线上居住着黎、苗、回、彝、壮、满、白、土家、高山、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构成了璀璨的海南文化的一部分,以古驿道为依托的经济交换活动,证实了各民族在经济上的依存性和互补性,形成了“外汉内黎”聚居方式,展现出“兼容并蓄,取长补短”的民族文化交流史特征。

三 古驿文化线路保护现状

(一)保护背景

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43.59%民众对海南古驿道知之甚少,其中缺乏对驿道文化保护意识的群众更为多数。驿道的文化价值更是难以被正确认知。其次,景观面貌的改变。随着非农业用地的迅速发展,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土地被蚕食,直接影响了驿道区域的景观面貌。与此同时,古驿道在演化过程中,伴随着自然景观的逐步破碎化,带来的是不完整的道路系统。最后,古驿道的空间结构的完整性面临着危机,海口至澄迈部分线路因为道路改造,城市化等原因,其原址变成城市建设用地或其他用地,破坏了古驿道的有机整体性;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蛊盘舞、龙塘雕刻艺术等,日益消失,削减了驿道文化遗产本身的价值;以城市和旅游开发为目的不合理建设,对古驿道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破坏;部分建设仅仅出于美化或者单一功能的建设,造成部分驿道景观自然形态破坏,破坏了绿廊生态效应的发挥。

(二)海南古驿道文化线路的完全价值评估

首先,完全价值是从历史、现实与未来多个视角,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全面研究对象在满足人们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从而全面判断其相应的价值。资源的价值是它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对于海南古驿道而言,存在如下几个方面值得去探索和思考。

第一,文化遗产价值,古驿道凝结着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力,对我国的交通技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见证了海南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二,交通运输价值,古驿道的部分线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演化成为环岛高速,剩余部分依然承担着一定的交通运输功能;第三,持续促进生态发展,海南古驿道是对区域生态结构有着广泛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城乡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景观剖面和绿色廊道。第四,弘扬爱国主义文化教育,海南古驿道作为有感知度的游憩资源,是重要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对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五,经济发展效益,海南古驿道作为旅游资源,在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复苏的同时,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城乡经济发展。

(三)驿道再生可能性

首先,可以唤醒海南新的文化标识。在海南古驿道系统中,发掘海南地域文化和特点的标识,唤醒民众对古驿道的记忆,增添海南文化新印象。其次,进行驿道探索与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等开发建设。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乡土景观重现生机,而如今保存较好的古驿道路段多在乡野,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要素,可以作为村里开发发展的要素。海南石屋党建综合体,结合村路重要革命遗址,开发建设多元化田园形态。古驿道作为科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历史资源,可以融入田园综合体的综合开发中。

(四)保护与利用战略

第一,进行资源摸底,全面掌握海南古驿道遗产遗存状况。现阶段对海南古驿道的资源遗存现状的了解不全面。从古驿道遗产保护建设的角度来看,全面掌握资源情况是进行保护和开发的必要前提,为此,海南古驿道详细的资源调查摸底迫在眉睫。

第二,“反规划”思想结合沿线城镇发展。“反规划”是指逆向的规划思维过程,它提出的背景是传统规划思维方式难以适应高速城市化的状况。为此,就需要以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作为规划的优先对象,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作为规划的根本目标。“反规划”将传统的以经济驱动为特征的规划思维调整为强调对土地、对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尊重。

就海南古驿道的整体保护来说,“反规划”是以全面的价值观,探索驿道区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把驿道遗产、城镇化、经济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等多元因素目标统一起来,对相关资源和景观进行整合规划。

第三,提出整体性规划发展战略。整合区域文化和景观资源,开辟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相同步、经济开发与自然生态相平衡、旅游与地方文化相协调等多赢局面。

四 海口—澄迈—定安线性文化遗产探索性开发保护研究

(一)概况

笔者对海口—澄迈—定安进行资源摸底调查,共计调查22项资源。其中,自然保护类2项、民族文化类3项、历史文化类10项、风景名胜类2项、宗教文化类1项、剩余综合性资源4项。通过与古驿道全线的资源整合对比,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地块存在着代表性。

首先,具有非物质文化的代表性。原海南古驿道全线至今遗存约32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海口—定安—澄迈”区域占14项。涵盖了手工艺技艺、歌谣曲艺、特色节庆等各个方面。

其次,具备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代表性。古驿道三种遗存状态。第一类线路遗迹保存相对完整,如海口至定安部分区域;第二类线路由于功能性发展转变,道路遗迹演替进化。如海口至澄迈地段,实体道路部分演化为换到高速,但路线上的点状驿道元素依然保存完整;第三类具体线路不连续,但古籍佐证区域范围内存在,诸如定安到澄迈部分区域。

最后,具有自然环境资源代表性。古驿道保存至今的自然资源点约41处,其中目标区域占8处,涵盖山川河流,文明自然遗迹等各种类型。

因此海口—澄迈—定安三线作为古驿道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今的发展具有整体的代表性,满足实验性保护开发试点的要求。

(二)线性文化遗产整体形象定位

古驿道西线和东线,在如今环岛高速的建设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形势下,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随之带来的文化和民俗传统无法被充分保留传承的问题日益明显,而且,其资源的开发多为点状分散,资源缺乏系统性整体开发。古驿道中线开发利用相对滞后,但是其民风民俗,传统文化保留相对完整,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在保护与开发的价值。

经过对三条线路的现状评估,针对不同的现状问题,提出如下不同观点保护方针策略(见表1)。

表1 古驿道文化线路景观保护带策略表

(三)“海口—定安”线路规划设计

第一,点状“基础”。对线路进行资源调查摸底,其中包含着古井、古桥、宗祠、牌坊、庙堂、亭子、遗存驿道等多种资源形式。在修复保护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类型的资源类型进行保护开发。

对沿线分布的村落,在保护为前提的基础上,建设以旅游发展为导向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等乡土开发建设。

第二,线性“脉络”。对于村落之间的驿道遗存,依据保存的程度进行分类评估,区分原驿道与后期人为不妥善修复改造地段,重点路段采取遗址修复保护,修旧如旧。其余路段可作为交通游览绿岛进行开发利用。

第三,片区发展。海口至定安线路,为远古驿道中线,是现存保护相对最为完整的路段。通过多种遗迹保护方法,力图减少遗迹的人为二次破坏。驿道保护规划不仅仅是实现驿道物质遗产的延续,更是古驿道文化唤醒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媒介。

五 结语

海南古驿道的开发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对于驿道文化线路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阶段,如何以更具操作性的方式去传承和进化依然是值得去探索和深思的问题。

针对当前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开发,提出在保护的基础上实行旅游与美丽乡村结合发展,构建共享性驿道文化“探索点”线路,通过深化文化标识内涵,全面设计渗透,重新构筑海南文化新标识。

猜你喜欢

驿道海南文化遗产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古道
古 道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走进古驿道开展环保宣传
行走在驿道上
59国免签游海南
热带宝岛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