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论意蕴与实践探索
2022-06-23哈斯朝勒
哈斯朝勒
摘要劳动教育作为我国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意义与价值。有效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正确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落实好中央和地方有关要求,同时,也要依托学校课程建设,夯实课程基础,发挥好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应结合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把握课程内容设置的三个原则,构建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选择适宜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创设丰富的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制定科学的劳动教育家校协同机制、实行多元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与原则;课程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5.037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Curriculum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in the New Era
HA Sichaol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Research, 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Beijing 100088)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ng people in China, labor education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it is necessary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implement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local government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rel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curriculum, consolidate the curriculum found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in the new era should combine the overall goal of labor education, grasp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content setting, construct a reasonable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tructure, select appropriate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create rich labor education campus culture, formulate a scientific family school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for labor education and implement diversified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Keywords labor education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curriculum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practice
1问题提出
1.1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政策导向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在社会实践的实践创新指标中提出培养劳动意识目标的要求,强调了劳动对于人的社会参与和品格能力发展的作用。2017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和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与能力。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分别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两份文件,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202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把“劳”写入党的教育方针。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制订与颁布,正式将劳动教育纳入我国育人体系的重要部分,明确了我国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視,对“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与回答。具体体现在:一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作为培养目标。二是实现全面发展的要求,以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创造。三是实现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及综合育人价值。既要具备劳动知识、能力、精神、品质、习惯的劳动素养,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中国优良传统精神传承下去,让学生深刻理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和意义。同时,还要发挥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1.2学校劳动教育的问题旨向
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正确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全方位落实政策要求,按规定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又要依托学校课程建设,夯实课程基础。主要问题聚焦在两方面:一是劳动教育以政策为引领,全面了解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与系统部署。同时,要在知识论或知识意义上,重视和加强对劳动教育理论的学习。例如:理解和认识劳动教育的目标,把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原则等。只有厘清概念,学校才能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二是以综合育人为目的,努力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育人质量。如,如何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与内容,如何创设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如何制订劳动教育的家校协同机制,如何实行多元的课程评价。
2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论意蕴
2.1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培养目标
《意见》中提出了四方面的总体目标,分别为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勤俭节约、乐于奉献的劳动精神,锻炼较强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其中,劳动观念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是对待劳动、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基本态度,也是培养学生社会性的基本要求;劳动精神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目标,是劳动意志和信念的集中体现;劳动能力是培养学生达到的行为目标;劳动习惯与品质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基础目标,是在一定劳动价值观支配下、在长期劳动情感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价值观基础。四方面各自体现了独特的功能与价值,缺一不可,共同促进了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应结合《意见》中目标的内容和学生年龄阶段,结合地方和学校特点开展劳动教育,有效推进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2.2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原则
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关键,针对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应结合以下三方面的原则。
2.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意见》中强调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注重手脑并用,做到有经历、有体验,有劳动、有教育,将教育和劳动有机结合,提升育人时效性。因此,在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实施中,一定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劳动教育被泛化,出现“有教育无劳动”的现象,如“教师在黑板上‘讲’劳动,学生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的现象,并没有出力流汗”。[2]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重视劳动的价值,以劳动实践的方式实现劳动价值目标。在学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使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尊严、幸福感和价值感。
2.2.2“劳育”与其他“四育”相结合
有学者提出,“分科教学是现代教育的特征之一,是将不同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从碎片化到整合的过程。知识的学习与个体的生命成长历程相融合,伴随人的一生,使得知识的学习成为对知识与真理的追求,这样开放的学习过程,使得生命的成长具有连续性”。[3]正因为如此,在“五育并举”的理念提出后,劳动教育坚持以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一脉相承。“劳育”作为“五育”之一,是全局性、整体性的工程,不仅要有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同时还要与“德智体美”相互融通,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桥梁”作用。“五育”与人的发展相适应,既表现出“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又存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主次问题。因此,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学科融合、场域融合为目标,多元整合,促进劳动教育与各学科课程的相互促进、融会贯通,彰显融合课程的时代意蕴,强化融合课程的育人效能。
2.2.3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的使用,是人们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4]“人类社会保存个体的自我意识可以通过劳动的形式进行,同时,这个过程既能满足个体生命的需要,也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5]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新时代劳动教育也被赋予了新内涵、新语境和新意义。《意见》中强调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的目标,同时,面对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应更加注重培养具有科学精神能力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因此,要将传统与时代特征和技术进步的内容相结合,“课程教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能够促进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要充分体现现代社会的新理念和新成果,将先进的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融入其中,并注重其传播的时效性”,[6]形成具有时代性、新形态的劳动教育。
3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
3.1构建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
《意见》中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并设立为必修课程,这是系统化推进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保障。中小学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结构?需系统设计教学内容,保障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一是打造核心课程。可根据学校正在实施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系统化的改造与整合,符合《意见》的相关规定,保证每周1课时的基本要求。针对部分学校未设置劳动教育技术课,可结合综合教育实践课程,将涉及劳动教育实践主题的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扩充实践主题、拓展相关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展劳动教育,并达到要求的课时量;二是设置融合课程。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依托核心课程,融合课程也是劳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学科教学应将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融合,通過教学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品质。例如,国家规定可以在道德与法制、语文、历史等学科中有机渗透相关内容。因此,学校要发挥各学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系统梳理各学科课程中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发挥学科育人合力;三是设计延伸课程。中小学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仅仅依靠学校的课程还不够,家庭、社会要积极发挥基础作用和支持作用。学校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从专业化的角度给予家庭教育必要的指导,鼓励学生参与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另一方面调动和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新型服务性劳动等。
3.2选择适宜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纲要》中将劳动教育的内容分为3个方面,即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结合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科学适宜的选择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三者涵盖了社会的基本劳动形式。
针对不同学段,明确劳动教育的重点内容和教学方式。在中小学阶段主要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鼓励学生参加力所能及、服务自己和服务他人的简单劳动,以及生产性劳动。其中,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劳动教育的启蒙阶段,应着重培养价值观、基础行为。小学中高年级是劳动技能的培养和劳动行为习惯塑造阶段,应着重掌握基本技能,适当从事轻体力的劳动,包括参与校园卫生打扫、社会公益活动等;初中与小学阶段有所区别,要以生产劳动为主,生活劳动为辅。运用技术创造性劳动,参观式职业体验、职业辅助劳动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技术创新;高中生在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兼顾服务性劳动。能够完成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现代家政服务劳动,参与职业探究性质的体验劳动,鼓励从事创造性劳动。
针对学科特点,正确选择劳动教育的切入点。不同学科各有特点,其劳动教育选择内容与方式也存在不同,应根据各学科的关联强弱程度来决定。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正确价值观点的形成需要依靠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人文类学科,也就是与劳动教育关联性较强的学科展开,如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艺术类等学科。在这些强关联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价值观和劳动精神相关内容,如劳动理念、劳动模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和传统教育内容等,可通过课程单元或模块,以单元主题教学、任务项目等方式进行。而对于弱关联学科,包括数学、科学、地理、体育与健康等,要注重渗透培养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针对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选择课程资源。各学校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与地方和学校特点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展符合自身实际和自身特点的劳动教育。根据当地的课程资源和学校办学所形成的校本课程,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如学校开展了农场课程和种植课程,可结合原有资源进一步深度挖掘,将劳动教育价值观融入其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3.3创设丰富的劳动教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共同认可、遵守和传承的价值观念,是校园精神文明的具体反映。各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教育、激励作用,创设丰富的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树立榜样。开展学校身边的榜样选举活动,包括学校教职工和优秀学生。学生身边的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到言传身教,用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去引导学生,让教职工成为劳动教育的先锋示范。各学校认真做好模范教师的选举,不断在宣传上下功夫,以教师崇尚劳动、勤于劳动、以身作则的精神为学生树立标杆;二是开展活动。学校可以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劳动的内涵和劳动精神。3.4制定科学的劳动教育家校协同机制
习近平提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但目前来看,当代劳动教育的缺失,不仅体现在学校,还体现在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因此,家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它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劳动素养至关重要。针对劳动教育在家庭中被忽视的问题,我们应改变学校“单打独斗”的不利局面,科学制定家校协同合作机制,形成强大的劳动教育合力。一方面要转变家长的劳动教育观念。另一方面要有主题、有计划地开展家务劳动、社会实践。在不同的成长和教育阶段,通过家校合作让学生认识世界、感知社会、理解生活,把劳动教育贯穿于学校和家庭的全过程,不断提升育人的实效性。
3.5 实行多元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
针对当前劳动教育评价存在重结果与形式,忽略劳动过程与发展等问题,结合《意见》中对于劳动教育评价的要求,要把“客观性评价”与“表现性評价”相结合的原则作为制定评价标准的依据,注重学生的劳动过程和结果,构建科学与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一是制定以发展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以学生的学段要求、平时表现、劳动素养等指标作为评价标准,以任务清单和写实记录为评价依据,对学生进行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二是重视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劳动过程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提倡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相结合,提高评价的针对性。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1 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GYJ2021039)。
参考文献
[1] 潜苗金译注.学记[M].杭州浙江古迹出版社.2013(4):36.
[2] 余惠娟,宋佳欣.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处理好五个关系,准确把握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新要求[J].人民教育,2021(21).
[3] 刘铁芳.追寻生命的争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 张卓元.政治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9.
[5]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6):21.
[6] 郝志军“. 五育融合”推动课程改革[J].中国德育,20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