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实践
2022-06-23刘清芝
刘清芝
摘要把思政工作贯穿于大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学是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思想性等特征的社会科学,教师在该课程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既要从其学科特点出发,还要明确其培养大学生的目标取向,更要结合实际探索社会学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融合途径和创新教学方法,为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贡献力量。
关键词社会学课程;课程思政;课程教学目标;融合;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5.021
Teaching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to Sociology in University
LIU Qingzhi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109)
Abstract Ideolog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throughout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of any subject.Sociology is a social scie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comprehensive, applicable and ideological.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sociology should be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its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In addition, teachers should explore new ways and method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to sociology and base their exploration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making contribution to answering the question?"who to train, how to train, for whom to train".
Keywords Sociology; ideolog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bjectives; integration;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思政教育不仅体现在思政课程教学中,非思政课也要“同向同行”肩负起学生思政教育的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首要内容,是育人的根基。坚持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于高校各类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把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这是全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每位高校教师必须要思考的课题。
作为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课程融入思政要素既是思政教育的必备途径之一,更是社会学课程丰富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笔者将从学科特点、开展課程思政教育的目标、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必要性以及社会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等问题进行学理阐述,为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贡献力量。
1社会学学科的特点
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社会学介于哲学和具体社会科学之间,既具有一定的哲学抽象性特点,也具有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具体性特点,是关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这门课程除了社会学专业开设之外,很多高校、很多专业也把其作为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或选修课程列入培养方案,对于非社会学专业来说,这是学生步入社会的人生“必修”课程,是学生踏入社会前理性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
社会学是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最初得名于孔德的社会学,经过 E ·涂尔干、M ·韦伯、K ·马克思等学者的不断发展,构建了庞大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很多学术流派,如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论、符合互动论等。社会学还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在实践中,我们就是要通过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网络和多种社会行为视角来探索社会结构优化和功能发挥的途径,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分析社会现象,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学是具有较强思想性和政治性的课程。社会学的思想是多元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互生互动的,而不是僵死的、二元对立的。各个高校都要开设社会学这门特殊学科,融入思政元素,将青年大学生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文化复兴与繁荣、国家的发展与强大等元素融入章节内容中,转化成对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助推力量,从而帮助他们在宏微观层面理性认知社会现象,运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来分析与解决社会问题,进行个人成长、提升社会交往、公民素养与社会适应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思想性和政治性出发,结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社会学课程思政教育已经成为促进大学改革、青年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2社会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取向
2.1 在社会现象解析中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这一部分内容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在讲清楚社会关系生成和实现的机制是社会交往和互动这一理论问题以后,还要扩展到马克思所说的“生命的生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从这个理论出发,教师再延展这一观点,就是国际关系网络的建立既是必要,也是亟须。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化防治为例,需要建立国际卫生协作网络,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大学生在这样的理论诠释和现实解构中能够树立世界是“充满联系的”、是“网络化的”,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世界观。
在讲授初级社会群体家庭的社会功能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建设观,投身于弘扬家庭美德和构建和谐家庭的过程中,同时践行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在社会组织的文化建设知识点时,以成功的组织文化建设为例,教师强调组织文化对于组织能力提升的功效,对组织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向大学生传递团结、合作、诚实、守信、进取等价值观,促进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2.2在社会化过程中健全人格
荣格认为,在儿童趋向成熟的过程中,父母和教育者的心理极其重要。[3]在社会组织理论科层制有关内容讲授过程中,教师讲授科层制优于家长制的同时,还要顺势讲授其弊端——严格的纪律和烦琐的规则——容易使组织成员形成“官僚主义人格”。[4]在此基础上,为大学生拓展知识面,讲授健康的人格包含哪些内容,提升的策略等问题。教师要始终强调大学生融入社会的过程就是完善自己人格的过程,鼓励大学生进行不断的自我教育,增加个人的社会生活体验机会,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健全自己的人格。
2.3在社会互动中实现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的有效融合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美国社会学家科塞的社会冲突论、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提出的预防社会风险理论等,这些理论虽是探寻资本主义社会良性发展的思路,但是由于他们都是站在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立场上,没有考虑大众的切身诉求,所以尽管对于中国有借鉴意义,但不能照搬到我们国家。教师要在讲授上述理论的同时,与我国所处的阶段,所走的道路以及具体国情紧密结合,以讲道理、摆事实、比较和历史分析等方法向大学生讲授中国社会建设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建设的方略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大学生对社会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认识到在充分就业、积极创新和创业过程中能够实现个人理想,在参与国家全面建设过程中能够彰显自己的家国情怀。
3社会学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融合:途径选择与方法创新
3.1社会学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融合途径
第一,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讲解中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在社会学体系中,“人”和“社会”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尤为重要。正确认知人的属性和社会的本质,把握社会结构是大学生学习社会学必须要特别关注的话题。教师在这部分内容讲授过程中,要重点讲清楚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种合群的动物。[5]社会的本质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存在要具备相应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基础。要让大学生明白两个事实:一是人不仅具有独立性,还具有合群性,这两种特性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表现出来。二是社会是一个结构性的存在,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和类型,反映了人类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总体趋势。这样讲解有助于大学生科学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思想上不受限,行动上不退缩,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促进社会的变迁。
第二,在社会化理论讲解中助力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人格的形成要在社会化过程中才能完成。关于个人社会化这部分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重点,以个人在社会化典型讲起,抽离出这些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人的起伏、不放弃、求进取、追求个人完善等人格特质,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利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合理的情绪调控能力是融入社会的必修课。通过解析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政策以及社会问题,使大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自身努力和实践平台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鼓励大学生积极利用校内锻炼和假期社会实践机会,广泛参与社会活动,树立独立意识和提升社会担当能力。
第三,在个人和社会多元发展理论讲授中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底气”和“引擎”。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创新思维旺盛和干事激情比较活跃的重要时期。由于原生家庭或者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有的大学生自信心不足,尽管有创新思维和干事的激情,但是难以付诸实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社会多元比较,让大学生明白“瑕不掩瑜”的道理,助力大学生找到自身的闪光点,使其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挖掘其他领域的潜能,未来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扬长避短,做出业绩,实现自身价值。
第四,在社会互动理论讲授中助力大学生实现“自己的梦”和“中国梦”。青年大学生处于追求梦想的关键期。教师从大学生个人成长需求和国家需要出发,通过教学活动帮助他们为实现这些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做好行动上的准备。社会学课程中有结合社会化与社会互动原理,教师对于该理论教学要侧重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分享,以及个人内在价值的探索,让大学生增强实现“自己的梦”要体现在行动上和实现“中国梦”要体现在奋斗上的自觉性。当梦想照进现实,当现实激励梦想,青年大学生就会实现追求个人理想和浓厚的家国情怀目标的有效融合。
3.2社会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
第一,利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开展社会学基础理论教学。通过教师讲授,大学生能够对社会学的基础理论,特别是对基本概念、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以及社会政策有系统性的认识。没有这种系统性的认识就难以达到融会贯通、知行合一等目的。在此基础上,紧扣时代脉搏,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使得大学生对于个人的社会化、社会的本质、社会群体和社会网络、社会组织与制度、阶级和阶层、社区、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等问题有形象化认识。这些形象化认识将使社会学成为一门“显学”,大学生感受到学习这些知识对自己“有用”,以此增強其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利用角色扮演、媒體技术等方法讲授社会学知识点。社会学教学中可以应用“场景化”方法。比如在社会化及社会互动这部分内容讲授过程中,利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大学生体会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社团、网络等社会化场所中,自己是如何被社会化、如何扮演好自身的社会角色的。这样的角色扮演既能够让学生回顾自己曾经走过的路途,也能够明确自己要完成社会化需要具备的基础条件和努力方向。另外,面对青年大学生是网络社会活跃主体这一现实,教师借用新华网、人民网、“哔哩哔哩”“小红书”“抖音”等媒体平台提供的素材开展社会学课程思政教育活动。这种社会学课程教育素材“身边化”获取方法更有吸引力,有助于“教学相长”目标的实现。
第三,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社会学课程思政教育活动。社会学理论体系宏大而深远,社会实践又是纷繁复杂的。这就决定了社会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做到“仰望星空”,还要做到“脚踏实地”。既要强调理论大厦的建构,也要强调实际行动。如教师在讲授家庭的社会功能这一知识点时,先给学生讲授家庭是社会基本细胞、家庭的演变、家庭的结构、家庭关系、家庭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家庭状况进行分析。还可以借助教学实习实训、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机会让大学生走进一些家庭,通过参与式观察、理性分析等方法加深对家庭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
综上所述,社会学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开展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教学方法选择的创新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考虑到国家需要、学科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到社会背景条件和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实际。从这些需要和实际出发,探索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成为社会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水到渠成”之举。需要说明的是,在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展这一教育活动过程中还需要硬件和软件的支撑,需要相关群体和个人、社会组织等大力支撑,这也是社会学课程能否真正走向社会、影响社会的“试金石”。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2]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人格的发展[M].胡清莹, 译.北京:中华书局有限公司,2017.
[4] 《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社会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