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情感桥梁

2022-06-23闫立娟

中学生博览 2022年8期
关键词:笔袋老师上课任课老师

闫立娟

在班主任的工作生活中最不缺的大概就是“夹心饼”的体验。本文的作者就被夹在科任老师和自己的学生之间,她该偏向谁呢?

下课铃刚响,我班一位科任老师就气呼呼地向我走了过来。我赶忙起身:“学生又惹你生气了吧!”“就是那个希和奇!”“别生气。”我边安慰,边挎着她的胳膊来到里屋谈话室,拉了把椅子请她坐下。“两人一直在后面说话,我提醒了好几次他们还说,我只好让希坐到了讲台前。后来我正写板书,就听‘砰’的一声,笔袋飞讲台上了,吓我一跳。当时我一冲动就把笔袋扔教室外面了,并让奇出去。”我安慰冯老师说:“你辛苦了,孩子没有自觉性,自控力太差。你别生气,我来处理。”

我找了奇和希过来。面对面,我看到了希紧锁着眉头,奇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想必他们知道为什么被叫来。我想我要先缓解孩子紧张、焦躁的情绪,那就先听听孩子对过程的解读吧。我和他们挪步到了操场前的长廊处,找了个有阳光的地方坐下。“这里就我们三个,说说上节课的事情吧。”希说:“我和奇说话,老师提醒过,但我又说话了,老师就让我坐前面去了。”奇说:“希的笔袋还在我桌子上,我怕他没笔用,就对老师说奇的笔袋在我桌子上。老师可能没听到,没理我。我就把笔袋扔过去,砸到了讲台。老师很生气,就把笔袋扔到了教室外面。我和老师说:‘希的笔挺贵的。’老师依旧没理我,我就出去捡回来了。老师看我出去,就说:‘你在这,我就不上课了。’怕影响老师上课,我就去厕所了。”

说法基本一致,同时我还听到了事情背后的故事。在孩子眼里他觉得给希笔袋,捡回笔袋都没有错。此时,我得让孩子能听进我的话,让孩子感觉到我是信任他们、理解他们的,所以我先表扬了孩子:“希,你很诚恳,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遮掩,知道自己没有控制住自己。”“奇,你很棒!你关心同学,怕希没有笔用,想把笔袋给希。你懂得珍惜,不想希的笔被扔掉。你关心集体,宁肯自己躲厕所闻味,也不希望再次影响老师上课,耽误大家听课。”我说完,孩子们好像放松了很多,眉头舒展开了,手也不使劲拽着裤子了。我知道,他们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信任和理解。

我想是时候搭起孩子和老师之间的情感桥梁了。于是我问:“你们刚才从冯老师身边经过,看到什么了?”“老师好像情绪不好,很伤心。”奇说。“老师刚才和我说她很寒心,你们知道什么是寒心吗?寒心就是因为失望而痛心。你们见过妈妈寒心吗?妈妈寒心会怎样?”希抢着说:“有时我上课不好好听讲,妈妈知道了,就会批评我,和我讲道理,之后我又没好好听讲,妈妈就寒心了,然后就不理我了。”“什么人会因为你没有做好而寒心呢?他们为什么会寒心呢?” 我一再追问。“关心我的人,和我比较亲的人,因为我没做好,他们会寒心,因为他们想让我做好。”“那老师为什么会寒心呢?”“可能是我们一次一次說话,老师提醒了,不管用。”“老师想让我们认真听讲,学到知识,可我没做到。”“那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给你调座位吗……”一系列的问题、追问,孩子们渐渐理解了老师,说:“老师,其实她批评我们,给我换座位都是在提醒我们遵守纪律,并且非常想让我们好好学习。一会儿下课,我们去道歉,请她原谅。”

我看到了他们与任课老师情感上的融合和改正的决心,但还要让孩子们自我反思,找到改正错误的方法。我说:“好,你们也想想怎样才能控制住自己不说话。如果态度诚恳,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想冯老师会同意的。”

奇说:“要是先举手,老师同意了再说,可能老师就会让我把笔袋给希拿过去,也就没有后面的事,以后有事先举手。”“要不,老师您找人监督我吧,或者给我们两个调开……”孩子们确实在反思和想办法了。

和孩子沟通后就是和老师交流了。冯老师教我们班的时间比较短,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我向冯老师介绍了孩子的家庭背景:一个单亲,一个主要是姥姥照顾。家庭上的困难导致他们行为上比较松散。我也和冯老师交流了他去厕所的原因。这一切都是想让老师多角度地了解他们,包容理解,原谅他们的行为。之后孩子们向老师进行了诚恳的道歉,说明了改进措施。老师原谅了孩子。

此后的班会课,我特意展开了对“课堂行为”的讨论。讨论中这两个孩子主动把对此事的感想、正确的解决办法和大家做了分享,同学们纷纷表示遇事情要有集体意识和规则意识。

之后和任课老师聊起他们俩,任课老师觉得两个孩子比较诚恳。几次课过后,任课老师说他们在纪律上有了很大好转,没有再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说出对方的情绪,倾听对方陈述,不判断对方行为是对是错,就是给予对方最好的尊重。

给孩子说话的机会是建立信任的重要一步。有些老师常常因为时间紧张而忽视这一步。

有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影子!表扬不是示弱,而是展示理解和真诚,也是在启动孩子内在的力量,让孩子愿意打开自己内心,讨论自己的问题。

这是个好问题,有转换的作用,能帮助学生看见教师消极情绪、行为背后的积极动机——爱孩子,希望孩子表现更好。

这里也可以继续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你们觉得当时冯老师为什么会那么做?”或“如果你们是老师,会如何做?”

班主任老师可以谨慎考虑是否以透漏孩子家庭情况来解决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偏见或对孩子家庭的讨论。较好的做法是回到双方的感受、情绪和行为上来。

以点带面,好做法!

猜你喜欢

笔袋老师上课任课老师
给老师上课的学生
钓笔袋
大胆一点儿
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策略与实践
心爱的礼物
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与任课老师的沟通
盲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等教育转型期的素质结构与养成
小鱼笔袋
笔袋小姐要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