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宋女式褙子的比较研究
2022-06-23应鑫陈敏之
应鑫 陈敏之
摘 要:褙子作为宋代男女老少皆可穿用的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服饰,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宋代女性生活风貌,探析宋代服饰文化。通过文献古籍、绘画作品、壁画、墓葬出土实物等多重资料,对宋代女式褙子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主要分析南北两宋女式褙子的形制特征与搭配秩序。结果表明:在北宋时期,女式褙子的形制特征为直领对襟、宽袖,多与抹胸、襦、裙进行组合搭配。在南宋时期,女式褙子的形制特征为衣身窄长、直领对襟、窄袖,且袖型分为内收型和外放型,搭配秩序可总结为与抹胸、襦、衫等上装,裙、裤等下装进行组合,在头饰搭配上,上层阶级女性以珠钗、发冠为多,中下阶级女性则束髻系带。
关键词:北宋;南宋;褙子;形制;搭配
中图分类号:TS9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2346(2022)02-0054-06
褙子亦称作“背子”、“背儿”或“绰子”,始于隋朝,盛行于宋明时期,是宋代男女老少皆可穿用的一种服饰[1]。现关于宋代褙子的研究涵盖轻工业手工业、考古学、设计学等多学科,研究焦点主要在源流辨析[2]、形制阐述[3]、审美意蕴[4]及结构复原[5]。宋代褙子分男式和女式,两者间区别主要是形制和功用。在形制方面,男式褙子的领型有交领、盘领和直领3种样式,袖式有长袖和短袖两种样式,女式褙子相对应只有直领、长袖的样式;在功用方面,男式褙子一般不作为礼服,通常可分为常服式褙子与便服式褙子,而女式褙子既可作为礼服,也可作日常居家的常服及劳作烹煮的便服。
关于宋代女式褙子的研究,洪招治[6]、王洁[7]、隋佩娴[8]均研究了宋代女式褙子的造型及款式;赵诗琪[9]对宋代女式褙子在上装的搭配组合方式进行了研究,但缺乏对整体着装搭配的分析;张蓓蓓[10]主要谈及北宋时期褙子的发展概况,但较少提及南宋褙子。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可见多数学者尚未对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褙子的研究内容划分明确的界限,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文章通过文献古籍、绘画作品、壁画、墓葬出土实物等多重资料,以宋代社会背景为切入点,探讨其对宋代服饰审美的影响,并对南北两宋女式褙子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主要分析了北宋和南宋女式褙子的形制特征及搭配秩序,为宋代服饰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 历史背景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赵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多有建树,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序列中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11]。在文化方面,国内实行“以文治国”的政策,不仅取消了科举制度中的门第限制,还在各地兴办学堂,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推动了宋代儒学复兴、理学框架的构建,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女性服装风格从裙裾宽松飘逸、丰满圆润艳丽变成了“惟务洁净,不可异众”的清新淡雅之美[12]。对外实行和平的双边关系的外交政策,各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交融,宋人的服装风格从“宏旷漫散”转为“便身普适”,宋代褙子就是在汉民族不断补充和吸收外来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租佃制”,推动了土地垦植面积的扩大以及佃农与地主阶层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产品[13]。同时,实行均输法、市易法、免行钱法以及减轻商税等政策,打破“市坊”的界限、“昼夜”的界限以及“城乡”的界限,使商品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推动纺织服装业进步。此等因素都为褙子在宋代的产生与流行把薪助火。褙子作为宋代男女老少皆服用的流行服饰,不仅体现了宋代保守理性的审美特点,也反映了宋代回归传统、讲求伦理的社会背景。
2 褙子起源
关于褙子的历史起源,一直存在着众多说法,其中有4种主流说法:半臂说、中襌说、旋袄说和道衣说,其中学者们最认可的是半臂说。半臂又称半袖,兴起于隋朝,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谈到半臂是由魏晋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袖长一般齐肘[14]。关于褙子起源于半臂的说法,《事物纪原 衣裘带服部》中记载:“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臂,除却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褙子也。”[15]《石林燕语》卷十中记载:“背子,本半臂,武士服,何取于礼乎?”[16]由此可见,半臂是褙子的前身。关于半臂向褙子的演变,《合璧事类》卷三十五《背子》中写到:“背子,本半臂,武士服。古礼,士人只系勒帛,盖有垂绅之意,后有勒帛不便于摺笏,故稍易背子,然须用上襟、腋下与背皆垂带,大观间未之有改。近背子又引为长袖,与半臂制已不同,士人而衣武士服,恬不为异,流俗使然乎。”[17]综合各类古籍文献等资料,将褙子和半臂的形制进行对照,如表1所示,发现两者均有合领、对襟的共同点,褙子只是在半臂的基础上加长了衣身和袖子。在时间上,两者有着先后顺序,因此许多学者认为褙子是由半臂发展而来的。
3 形制特征与搭配秩序
邓小南在论及考古资料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时曾言:“在我们探索唐宋女性实际生活状态的努力中,考古资料显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用。墓葬形制、装饰、随葬品以及其它出土资料,更因其内容之丰富而受到特别的重视。”[18]同样,对于两宋时期女式褙子形制特征及搭配秩序的考证自然离不开传世画作、出土文物等考古资料。
3.1 北宋女式褙子
在经历了长达200多年持续战乱、分裂的动荡期后,北宋时期社会心理中的华夷界限日益显著,唐代初期盛行的胡服样式被逐渐遗弃,承袭了晚唐五代“宏阔漫散”的服饰风尚[19]。作为北宋女性流行服饰之一的褙子,其腰身和袖式均具有“疏阔宽适”的特点。北宋墓葬壁画资料可反映墓主人真实的生活写照以及衣着风格。登封黑山沟宋墓中出土了6幅描写墓主人日常生活的壁畫,包括“备宴图”、“伎乐图”、“侍儿图”等,图中所绘女主人和侍女均身穿对襟宽袖褙子,图1为墓中出土的“备宴图”,图中两位女性梳高髻,身穿直领对襟长袖褙子,褙子整体宽松,侧部开衩,长度不过膝,内搭抹胸,下着长裙,裙下露云头履。图2为河南济源市东石露头村宋代壁画墓中出土的“夫妻对坐图”,男、女主人坐在两侧,身侧各站一侍女,女主人外穿对襟宽袖褙子,内穿交领窄袖襦,下着长裙。两位侍女身穿直领对襟宽袖长褙子,除颜色与女主人的褙子不同,整体款式与着装搭配均与女主人相同,说明褙子在北宋时的阶级象征不明显,不论身份高低,均可穿着。除了壁画,在墓葬出土的石雕中也发现了此类女式褙子形象。图3为河南方城金汤寨宋墓中的石雕,女俑身穿宽袖对襟长褙子,侧部开衩,长度及踝,内衬短衫及抹胸,下着长裙。从现有的北宋墓葬资料来看,北宋女式褙子的整体风格以宽适利落为主,领型均为直领对襟,袖式较为宽松,衣长分布在膝盖以上到脚踝之间。从造型搭配来看,一般内束抹胸,披窄袖襦,外罩褙子,下着长裙。
3.2 南宋女式褙子
3.2.1 形制特征
靖康之难,北宋灭亡,赵宋宗室于临安再建南宋政权。动荡的社会环境触发了宋人着装观念的改变,与北宋时期“疏阔宽适”的服饰风格不同,南宋女性服饰向生活化、实用化发展,修身的褙子成为女装流行的主导。许多古籍文献中有关于南宋时期褙子的记载,《武林旧事》中记载孝宗朝时,值庆圣节,酒过三盏,帝、后遂置便装,皇后换“团冠背儿”。[20]又载宋代皇家四孟驾出时,昭告百姓“不许登高及衩袒”,需“男子并令衫带,妇人裙背”。《淳熙三山志》中写到“三十年来渐失等威,近岁尤甚。农贩细民至用道服、背子、紫衫者,其妇女至用背子、霞帔”[21]。以上古籍说明褙子在南宋时已通行于后妃命妇及庶民阶层。从墓葬中出土的砖雕、女俑也可说明褙子在南宋各阶层普及之广泛,如图4为陕西洋县南宋彭杲夫妇墓中出土的乐伎砖雕,图5为同墓出土的4个侍女俑,图6为四川泸县宋墓中出土的“一主二仆”石刻雕像,图中各阶级女性均身着直领对襟窄袖褙子,衣长不一,介于膝盖与脚踝之间。
此类褙子形制在南宋画作中也可看到,由表2可知南宋女式褙子的形制较北宋稍有变化,领型仍为直领对襟的样式;在袖型方面,由宽袖变为窄袖,且在袖口有渐收趋势,属于内收型窄袖,但依然为长袖;在衣身方面,胸宽有所缩减,在视觉效果上更轻盈。蕉荫击球图、招凉仕女图以及瑶台步月图描写的都是上层社会女性在休闲时的穿用,歌乐图描写的是女伎在表演时的服装,骷髅幻戏图和蚕织图分别描写的是下层社会女性在休闲与劳作时的造型,可知褙子在南宋的流行程度广泛,不论贵贱均可服用,且不同阶层女性所穿褙子的形制仅在衣长上有所不同,上层阶级女性衣长选择的范围更广,而下层女性除女伎外多服用衣长在膝盖以上的短褙子。
实物研究是服饰历史研究中最具说服力和实证性的范式[22]。尤其是针对褙子形制的研究,更需要依托实物标本。目前出土南宋女式褙子的墓葬主要有3座,分别是福州茶园村宋墓、福州南宋黄昇墓、德安南宋周氏墓,均反映的是南宋上层女性的衣装风貌。依形制特征可归入褙子的有:福州茶园村宋墓3件,福州南宋黄昇墓4件,德安南宋周氏墓3件。目前以福州南宋黄昇墓的考古资料最为完备,故以该墓中出土的4件褙子作为南宋女式褙子形制特征研究的主要参考资料,根据清理简报对出土褙子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如表3所示。根据其纵向尺寸可发现:(1)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4件褙子衣长在112~131cm之间,墓主身高为160 cm,按7.5个头长比例来计算,头长21.3 cm,根据人体比例可知该墓中的褙子衣长在膝盖至脚踝的长度,属于长褙子,可见像黄昇这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女性多穿着长褙子。(2)通袖长取值在130~147 cm之间,与墓主人的臂展(与身高相等,约为160 cm)相对比,最长的也只能露出手指,符合南宋时期以内敛儒雅为尚的审美特点。根据其横向尺寸可发现:(1)下摆宽均大于腰宽,差值在5~10 cm之间,整体呈现小“A”造型。(2)袖口宽均大于袖宽,差值在2~3 cm之间,略微外放,属于外放型窄袖。
结合各类考古资料可发现,南宋女式褙子整体服装造型趋向“窄峭型”,在领型方面,均为直领对襟;在袖型方面,由北宋时期的宽袖变为窄袖,且分为内收型和外放型;在衣身方面,胸宽尺寸缩减,较为窄长,整体呈现小“A”造型,衣长在膝盖与脚踝之间。上层阶级女性多穿着长褙子,下层阶级女性以服用短褙子为主。
3.2.2 搭配秩序
通过文献古籍、绘画作品、墓葬出土实物等资料可知褙子的搭配秩序,分为上装搭配、下装搭配与头饰搭配,不同阶级不同年龄的女性穿着者在不同服用场合会出现不同的搭配方式。
《宋史 舆服志》中记载:“妇人则假髻、大衣、长裙。女子在室者冠子、背子。众妾则假紒、背子。”[23]《武林旧事》中说到公主在婚嫁时戴七宝冠花篦环,穿真珠大衣和褙子。《家礼》中载未出嫁的女子在礼仪场合应服用褙子并冠笄[24]。《西湖老人繁盛录》中提及年事较高的街市妇人着红褙子,戴特髻[25]。《东京梦华录€访袼住分幸嘣厣谭放哟髅贝刈拥男蜗骩26]。由此可见,在南宋无論身份高低贵贱,均可穿着褙子,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在头饰的搭配上均有所不同,且阶层越高,头饰更为多样、名贵。除了文献资料,绘画作品以及墓葬出土实物更能直观地看到南宋女式褙子的搭配秩序。根据表2中的画作可见,在上装搭配方面,南宋依旧以内搭抹胸为主;在下装搭配方面,出现了褙子搭配长裤的新形式,且在贵族和平民女性中均可见;在头饰搭配方面,身份较高的女性多戴冠,而身份较低的女性则以束发系扎为主。同样的搭配组合方式在泸州市、泸县、合江县等地发现的宋墓中也有所见,由墓中出土的石刻砖雕可见,在南宋无论身份高低,均着直领对襟窄袖褙子,仅在衣长上有所区别,表现为上层阶级女性的衣长普遍长于下层女性的衣长。在下装搭配上,出现了裙褙、裤褙甚至褙子、长裙和长裤3件套的组合方式,且主人多戴冠,下着长裙,而侍女则束发,下着长裤。图6为泸县宋墓中出土的石刻雕像,主人和两位侍女均着对襟窄袖褙子,但侍女的衣长略短于主人,在膝盖与小腿之间,主人下穿长裙,而侍女则穿长裤。墓葬中墓主人所着服饰也能为考证褙子搭配秩序提供宝贵的参考。对福州南宋黄昇墓中墓主人所着服装的穿戴顺序进行整理,如表4所示,可以将褙子搭配秩序总结为上装和下装,按照由内而外的穿搭层次,可分为内、中、外3层,内层主要是贴身衣物,包括抹胸、裹肚和裈裤,中层的服装按照季节变化进行调整,有襦、衫、棉袄以及开裆裤,外层则为褙子、长裙、长裤或长裤外加长裙。
综合现有考古资料可知,南宋褙子的搭配秩序可总结为:在上装搭配上,可作为罩衫与抹胸、襦、衫进行组合;在下装搭配上,可归纳为褙子与裙、裤的组合;在头饰搭配上,身份较高的女性以珠钗、发冠为多,中下层女性则束髻系带。在阶级区分上,虽然在南宋不同阶级的女性皆可服用褙子,且在服式上没有明显区别,但当两个阶级的人同时出现在一个场合中时,会通过衣长来显示阶级差异,表现为上层阶级女性穿长褙子,下层女性穿短褙子。
3 結论
针对褙子的形制特征及搭配秩序进行梳理与考证:(1)在北宋时期,褙子呈现“疏阔宽适”的风格,其形制特征表现为直领对襟,宽袖,衣长分布在膝盖与脚踝之间;其搭配秩序表现为内束抹胸,披窄袖襦,外罩褙子,下着长裙。(2)在南宋时期,褙子呈现“窄峭化”的风格,在形制特征方面,领型为直领对襟,袖型为窄袖,且分为内收型和外放型,衣身窄长,整体呈现小“A”造型;在搭配秩序方面,可总结为上装、下装及头饰3个部分,在上装搭配中,常与抹胸、襦、衫进行组合,在下装搭配中,与裙、裤组合较多,在头饰搭配中,上层阶级女性以珠钗、发冠为多,中下阶级女性则束髻系带。褙子的产生与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大众审美等息息相关,是兼具审美性与实用性的服饰。
参考文献
[1]丁爱玲.宋代服饰褙子的源起与形制研究[J].纺织报告,2020,39(11):72-73.
[2]卿源.宋代服饰“褙子”的形制及其功能考释[J].丝绸,2021,58(5):86-93.
[3]张蓓蓓.女服褙子形制源流辨析:从唐宋之际“尚道”之风及女冠服饰谈起[J].民族艺术,2014(4):140-146.
[4]金雯.宋代女子常服造型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20.
[5]张然.南宋女性背子形制特征研究与设计创新[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9.
[6]洪招治.中国宋代汉族女子服装褙子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7]王洁.宋代背子形制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J].纺织科技进展,2019(11):51-54.
[8]隋佩娴.中国传统褙子对现代女性服饰风格的影响[D].青岛:青岛大学,2020.
[9]赵诗琪.宋代女子褙子的着装形态与审美意蕴[J].服装设计师,2019(4):138-141.
[10]张蓓蓓.宋代汉族服饰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11]张玲.那更罗衣峭窄裁:南宋女装形制风格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9:261.
[12]王超.宋代汉族服装褙子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9.
[13]郑辉.宋代土地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N].光明日报.2009-02-24(理论版).
[14]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史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301.
[15]高承.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148.
[16]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149.
[17]谢维新.合璧事类[M].台北:台北新兴书局,1971:150.
[18]张蓓蓓,束霞平.北宋初汉族妇女服饰特征探微[J].丝绸,2013,50(12):66-70.
[19]邓小南.宋代历史探究:邓小南自选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45.
[20]周密.武林旧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4.
[21]梁克家.淳熙三山志 卷四十:岁时€沸虬輀M].北京:中华书局,1990:8247.
[22]崔荣荣.中华服饰文化研究述评及其新时代价值[J].服装学报,2021,6(1):53-59.
[23]脱脱,等.《宋史€酚叻尽穂M].北京:中华书局,1977:3378.
[24]朱熹.《家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24.
[25]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盛录》[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114.
[26]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访袼住穂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9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s Beizi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ies
YING Xin CHEN Min-zhi
(1.School of Fashion Design & Engineering,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8,China;
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8,China)
Abstract: Beizi is a highly representative dress for men and women,old and young in Song Dynasties.The analysis of 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life style of women in the Song Dynasties and explore the dress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male Beizi in the Song Dynasties is combed through multiple materials such as ancient literature,paintings,murals and excavated objects in tombs.The form features and matching order of the female Beizi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ies are mainly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the shape of female Beizi was characterized by straight collar and wide sleeves,which were mostly combined and matched with tube top,jacket and skirt.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the shape of female Beizi was characterized by narrow length,straight collar, double-breasted jacket and narrow sleeves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inward and outward types.The matching order can be summarized to combine with upper clothing as tube top and jacket and with lower clothing as skirt and pants.In the headwear collocation, the upper class women mostly used bead hairpin and hair crown while the middle and lower class women tied bun or wore laces.
Key words: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Beizi;shape;collo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