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环境下管理类课程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2022-06-23任甜甜仲潍鑫
任甜甜 仲潍鑫
摘要管理类课程有其独有的学科学情特点,网络教学环境对其在学习模式设计上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文章分析了管理类课程网络教学实施现状,在分析学习共同体的历史发展及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效果实现、主体体现、内容扩展、资源交流、技能提升、人际关系促进六个方面说明了网络教学环境下管理类课程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并从网络教学优势、管理类课程性质和学员自主性三个方面对构建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关键词网络教学环境;管理类课程;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6.014
Research on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Learning Community for Management Courses under the Network Teaching Environment
REN Tiantian, ZHONG Weixi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Management courses have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 learning. The network teaching environment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design of learning mode. 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of management courses,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onceptual connotation of learning community,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learning community of management courses under the network teaching environment from six aspects: effect realization, subject embodiment, content expansion, resource exchange, skill improve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romotio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nature of management courses and students' autonomy. Keywords network teaching environment; management course; learning community
引言
2020年春季學期伊始,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高校纷纷启动网络教学。如今两年多时间过去了,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网络教学和混合式教学也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就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所言:“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网络教学环境下,怎样结合管理类课程的学科学情特点保证教学目的的有效实现,怎样通过线上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提升综合的管理能力,这些都成为每位高等教育管理者和参与管理类课程线上教学的老师必须直面的问题。
1 背景分析
1.1 管理类课程网络教学实施现状
管理类课程在教学中不仅要强调理论的重要性,更应重视实践的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老师在传授管理学知识,更应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掘和主动研究管理问题。
在网络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员能端坐在电脑前认真听讲,但是回答问题、参与讨论时投入度、思考性还是欠缺。网络教学像放大器一样更加清晰的暴露了学员在过去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对课前准备阶段的忽视、对学习内容缺乏深层次思考,对知识应用的迟钝,对建立自身知识架构的被动等等,这些其实都可归因为学员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的缺失。当离开了有利于浸润学习的校园环境,这些问题就更加凸显。但是网络教学也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交互途径的多样化、信息投递的高效性、知识众筹的可行性、新型社交关系的形成等。这些特征其实是有利于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模式。高效、互动、浸润式的学习模式能够畅通地进行观点互换、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完善学员知识建构,更能有效影响学员学习的态度,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因为本质上,学习就是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助学者之间以及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研究管理类课程学习模式设计的过程中,通过资料的广泛查阅和实践的多次尝试,我们发现学习共同体理论因其对学习者参与性的重视、对知识建构的高效以及对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机利用,成为一条可行之路。 1.2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界定
作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创始人的杜威,在其代表作《学校与社会》中就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论点。在杜威的认知中,学校并不单纯只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地方,更是社会组织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形成社会群体性和社会归属感的关键场所。而教育本质上就是在学校开展的社会活动。通过学校教育,学生可以学习知识、启迪经验、激发想象、形成思想,并平等自由地发表言论、交换观点。杜威的学校概念可以说是“学习共同体”概念的思想渊源。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 E. L.博耶尔1995年在其著作《基础学校:为了学习的共同体》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观点,即“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作为共同体,学校需要变成一个“目的明确的(purposeful)地方”“交往的(communicative) 地方”“公平的(just)地方”“遵守纪律的(disciplined)地方”“关心人的(caring)地方”以及“用于庆祝的(celebrative)地方”。可以看出,博耶尔所谓的学习共同体,其实质是一种学习环境、一种学习组织、一种学习方式、一个学习社区,它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支持。在共同体中,学习其实是意义协商的过程,而知识是通过社会建构完成的。博耶尔的这一观点,随着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善的教育理论。学习共同体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因为分布式认知和多元智能存在的合理性,它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关注学习者协商与向上模仿,督促学习者多层次的参与,注重群体文化的一贯性,最终促进学习者完成社会身份重建。
对于“学习共同体”概念的最终界定,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有的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共处相同地理位置的角度加以考虑,有的从比较微观的班级、学校和校园环境的角度进行定义,有的更加强调成员相互间积极主动的参与和知识分享,以及参与和分享过程中的知识建构。
笔者认为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由教师以及受到共同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者组成的群体。他们彼此借助面谈、网络媒介等各种方式交流学习内容、分享学习资源、达成学习目标,在分享彼此学习体验和价值观的协作学习中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
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发现学习共同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是目标性,共同体成员之间具有共同学习的目标或共同学习兴趣;第二是参与性,共同体成员之间拥有一个或数个平台,学员可以借助平台的沟通功能分享学习资源、交流学习心得;第三是归属性,共同体成员对共同体具有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第四是开放性,学习共同体为所有成员创设了一个开放自由、交互影响的学习环境;第五是共生性,共同体成员在分享和协作中最终实现了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和知识经验的丰富。
学习共同体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社会强化功能与交流成长功能。首先,建立学习共同体,给学员提供共同目标的指引、思想交流的渠道、人际交往的平台,通过共同规则的引领约束,学习者在知识分享、协作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共同体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成员之间的交流、共享、协作也很好的避免了单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和局限性。其次,建立学习共同体,给学员提供共同分享知识、构建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平台,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可以开展更为平等、持续的交流协作。在交流协作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学习别人观察理解问题的角度思路,也可以弥补自身缺失的知识和遗漏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不断检视自我,重新组织自己的思路。
从背景分析的基础之上可以看出,网络教学和学习共同体模式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技术和操作的可行性,而后者能更好的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弥补网络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的缺陷。
2 网络教学环境下管理类课程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分析
2.1 有利于深层学习效果的实现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员学习管理学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把信息作为孤立的、不相关的事实来记忆,很多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浅层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能达到将管理学理论运用到实践的目标需要。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除了可以作为讲授者直接传授知识内容外,也可以作为助学者参与其中。主要开展教学设计、资源提供、咨询辅导、组织管理工作,而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时,学习共同体就成为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因共同的学习愿景组成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大家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于解决一个或一组问题,借助网络学习平台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能够实现已有知识的迁移,能够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促成了对知识和信息的理解以及持久保持,达到了深层学习的目的,而这更符合管理类课程授课的目的。
2.2 有利于学员主体性的体现
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对知识的单向输出。这种以教为主的学习模式强调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甄选学习内容,掌握学习进度,使用学习方法,把控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员的身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主体性作用越发重要,已逐步转化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并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对象。管理类课程因其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性更为强调学员在学习中的主动认知过程。网络环境下管理类课程中构建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学员成为管理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其掌握的管理学知识由理论向实践的顺利转化。
2.3 有利于学习内容的扩展
以往的课堂教学形式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学习内容上多固定为课本所列或教员甄选的知识点。但在网络教学环境中,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每一位成员都是信息的发出者,每一位成员拥有分布式专长,不同的成员所知晓和擅长的内容领域各不相同。他们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和实时通讯工具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实现彼此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极大的丰富和扩展了学习的内容,使个人知识转变为公共知识。特别是对于管理类课程而言,学生可以随时将日常生活中习得的管理经验上传至平台进行分享交流,更拓展了管理實践的宽度。2.4 有利于学习资源的交流
网络空间中的学习资源极大丰富,每位成员都可能掌握大量的学习资源,即使教师都不敢保证拥有绝对优势。通过在管理类课程中构建学习共同体,方便每一位成员都将其拥有的学习资源拿出来共享,其他成员利用这些学习资源获取大量信息,并进行再筛选、加工和创新出新的学习资源,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而这也是管理类课程教学所希望达成的一种高效学习模式。
2.5 有利于沟通技能的提升
对于管理者而言,沟通技能是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都应掌握的一种核心能力;对于管理类课程而言,学员沟通技能的提升是教学希望实现的重点目标之一。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为学员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所采用的训练手段也十分单一。而网络教学环境下学习共同体的交互特征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成员之间在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作创新的过程中会逐步锻炼自己的沟通技能。学习共同体也正是凭借有效交流实现集体学习目标的达成和集体价值观的树立。
2.6 有利于人际关系的促进
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第二维度空间,网络中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线下人际交往的开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建构主义作为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为其赋予了社会文化属性。共同的学习愿望促使每一位学习共同体成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生活中,经历过思想和观念的激烈碰撞与相互补充,完成了个体内化与社会认同,最终形成了群体认同的文化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成员会对共同体形成强烈的归属感,会在成员彼此间形成强烈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因此,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会使得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3 网络教学环境下管理类课程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可行性分析
3.1 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具备相关条件,例如共同体成员的组织、学习主题的设定、学习资源的准备、各种交互渠道的提供等等。而网络教学恰恰具有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教学对象的能动性、教学评价的科学性等优势。
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教师可以即时搜索、充分利用全网络优质的课件、合适的视频、最新的报道来增强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不必受制于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并且学生也可以在教师同意后分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弥补教师单一角度的不足。
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主要体现为网络教学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进度、学习习惯在教员设置的结构框架内自行开展学习活动,还可有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和精力进行多学习领域探索。
教学对象的能动性主要体现为网络教学中更多学习资源的呈现更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从而获得感悟,教师主导地位的隐蔽化更能促进学生开展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网络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更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意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尝试了多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为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以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从预习状况、在线学习时长、互动次数、资源共享率、作业完成度等多个方面、全过程的开展教学监督和评价。可以看出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细化且丰富,更注重发展性和平时性,更为全面、公正。且借助平台系统,教师教学评价的效率更高。
管理类课程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所具有的各种优势。
3.2 符合管理类课程的性质
基于管理的双重性,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员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理解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掌握管理实践技能,最终实现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因此,它必须满足以下三点教学要求:第一,注重理论体系的搭建。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第一个任务是指导学员掌握各管理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形成相应的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这是学员开展管理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第二,注重实践问题的研讨。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第二个任务是通过提供各种实践操作机会,针对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导学员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使学员有机会将所掌握的管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熟练操作各项管理技能。第三,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第三个任务是在进行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综合提升学员各方面综合能力,例如独立思考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以适应现代化军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
基于管理类课程教学要求的实现,管理类课程在授课时应更注重发挥学员的主体地位,更注重管理理论的深入学习和实践升华,更注重培养学员协作交流、创新共赢的能力。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能够满足以上需求。
3.3 贴近学员自主性的要求
充分发挥学员自主能力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的根本要求。面对这一要求,构建一种有助于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和探究激情,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引导学员自主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管理类课程学习模式迫在眉睫。学习共同体改变了以往“以教为主”的模式,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学员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的指引,学员搜集筛选相关知识信息,并借助各种渠道在彼此之间交互,并通过资源分享、积极协作实现群体学习目标。
4 结语
网络教学环境下管理类课程构建学习共同体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可行的,它有效弥补了网络教学同伴关系缺失、浸润环境缺乏的缺点,有利于营造互教、互学、互相监督、互相分享的学习氛围,更加顺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方向。为激发学员学习管理类课程的兴趣和能动性,实现更深层次的知识建构,实现领导、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提供了有效路径。
基金项目: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网络教学环境下管理类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JXYJ2020C068)。
参考文献
[1] Boyer. E. A Basic School: A Community for Learning[R].Princ-eton,NJ: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1995.
[2] 佐藤学.学习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陈琦,张建伟.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生态观诠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7).
[4] 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29-30.[5] 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1-143.
[6] Wilson,B.Metaphors for instruction: Why we talk about learningenvironments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5,35(9-10):25-30.
[7] 陈静静.佐藤学“学习共同体”教育改革方案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8(6).
[8] 文琴.“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教学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9] 谢泉峰.基于網络学习空间的混合式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