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中“长出”的劳动课程
2022-06-23吴立刚
摘要:扬州市湾头镇与玉文化有着不解之缘。这座小镇的一所学校,从有着地缘特征的玉文化中“长出”了独一无二的劳动课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玉文化劳动课程依托校本教材《走近玉雕》《中国玉文化简说》,在三至六年级开设玉雕课,让学生初尝劳动带来的愉悦感,在心中埋下劳动美好的种子。不仅在玉雕课上,根植于玉文化的劳动精神的培育,浸润在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
关键词:玉文化;劳动课程;劳动教育;传统文化
本文系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学会一般课题“‘玉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研究”(批准号:yjhktB202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一座小镇的一所学校,从有着地缘特征的玉文化中“长出”了独一无二的劳动课程。玉文化劳动课程,由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 扬州湾头与玉文化的不解之缘
“和田玉,扬州工,源湾头”,既说出了扬州琢玉技艺闻名全国,又点明了湾头琢玉技艺在扬州的重要地位。原邗江县玉雕厂就坐落在湾头镇,因此,湾头镇是全国的玉器生产中心之一。2020年5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共同授予湾头镇“中国玉雕之乡”荣誉称号。
我国有着七千年的用玉历史,“玉文化”博大精深。新石器时期是“神玉”时代,玉器主要用来祭祀。以北方红山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为代表,玉器使用达到一个高峰。商周时期是“王玉”时代,玉器为统治者所使用,越发精美。从秦汉开始是“民玉”时代,玉器逐步进入民间。汉代的丧葬玉有名,“琀蝉”和“金缕玉衣”是代表。唐代的装饰玉漂亮,宋代玉器的生活情趣增多,明代玉器以“文人味”为风格。明代苏州陆子冈是玉器历史上唯一留下姓名的工匠,他是玉雕艺人的代表。乾隆皇帝是“玉痴”,一生赏玩玉器,把玉石运到扬州,完成了史上最大的玉雕山子——《大禹治水图》,留下佳话。
明清时期,扬州的民间就活跃着一批玉雕工匠,传承扬州玉雕技艺,创造出大量精美的玉雕产品。新中国成立初期,玉雕工匠聚集成立了扬州玉雕厂和邗江县玉雕厂。因此,扬州玉器和湾头玉器越来越有名气。
20世纪90年代,湾头镇上兴起玉器作坊。近十年以来,湾头镇人民政府打造“玉器特色小镇”,湾头镇的玉器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古镇上有一家挨着一家的玉器作坊,更有新建的“玉器城”“玉器创意园”“传统玉器加工区”以及遍布全镇的玉器商店,玉器产业红火兴旺。
2008年1月17日,经扬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扬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确定并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民间美术”类第一项就是扬州玉雕。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使用“金镶玉”技艺来制作,极大地促进了玉器产业的发展。
2012年,翠佛堂选址扬州的湾头古镇,创立了翠佛堂扬州玉雕研究院,定位为高品质玉器生产。
2017年,坐落在湾头镇的扬州金鹰玉器珠宝有限公司有关人员受到大英博物馆的隆重邀请,赴大英博物馆访问。在此之前,大英博物馆东方艺术部负责人于2014年和2015年两次到访扬州金鹰玉器珠宝有限公司,详细调研了扬州玉山子的制作过程,共同探讨如何将中国当代玉文化推向世界。源自扬州金鹰玉器珠宝有限公司的介绍。2017年10月,大英博物馆首次收藏六件中国当代玉雕作品。其中,扬州的一件作品是杨光的《活环沉香炉》。大英博物馆表示:我们非常荣幸在馆内第一次展出生活在21世纪的玉雕工艺师的作品,这些当代玉雕告诉我们在今时今日的中国,玉器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参见:苏雁.大英博物馆首次收藏六件中国当代玉雕作品[N].光明日报,20171009。
二、 学校的劳动课程从玉文化中萌芽
玉雕加工虽然已经由人力驱动工具时代,发展到了电动机驱动工具时代,但仍是传统手工业,是工匠的个性化作业。根据玉石材质、料形、颜色、裂纹、纯净度而设计出来的玉雕产品,千姿百态,独一无二,这也是玉器的魅力之一。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玉雕加工业出现了“机做”:以一件产品为模板,由机器照样子自动生产出批量的一模一样的产品,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变革。但是,“机做”局限于“小件”,对玉石材料的“整块性”要求高,而且缺少了工艺美。现代玉器生产,手工仍不可或缺。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玉器传统技艺薪火相传。中国玉器和家乡玉器产业的历史,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我们的玉文化劳动课程由此萌芽。
2012年,我与美术老师倪晓莉合作编写了《走近玉雕》。2014年,美术老师彭志新编写了《中国玉文化简说》。这两份资料,就是我们的玉文化劳动课程校本教材。
学校在三到六年级开设了玉雕课。教师以《走近玉雕》和《中国玉文化简说》为基础进行开发,从玉器的历史发展、文化内涵、雕刻技法、艺术特色和发展现状等诸多方面,教学玉器的基础知识,将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传递给学生,使其走近玉器。
此外,学校还聘请了5位具有专业玉器知识的专家作为校外辅导员。他们会定期来学校给学生上玉雕課。玉器专家的课,学生尤为欢迎。
我们还开发了一些精品课例,主要有:(1) 《玉器造型》。让学生在玉石形状基础上,加入橡皮泥捏出小动物造型。橡皮泥可以添加,玉石不可以添加。正因为“不可添加”,所以需要“随形设计”,需要先从整体上把握玉石的形状:规则、不规则、球形、薄片……需要“服从”玉石形状来进行“玉器造型”。“因材设计”是玉雕的特点,这一点也切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学生只有通过操作,才能有切实的体验。(2) 《玉器打磨》。打磨工序,是最后的“抛光”环节,较为安全,小学生是可以操作的。打磨工作需要耐心,长时间反复“摩擦”,使玉器表面光滑,从而形成光亮,显现玉器玲珑剔透的特质。(3) 《玉器挂绳》。玉雕的装饰环节,涉及挂绳的编织和穿孔。挂绳的编织,是艺术活,要编出花样,才能漂亮。挂绳穿孔是有难度的,特别是“V”字形的牛鼻孔,绳子是不会“转弯”的。只有烧焦化纤材质的绳子,使它变硬,并且变成“鱼钩”形,才能穿孔而过。学生反复练习,才可熟练掌握。
玉雕课上,学生每完成一件作品,都会感到满足。这便是享受劳动成果的愉悦感。劳动的美好,便在学生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
三、 劳动精神的培育浸润在“各个角落”
其实,不仅在玉雕课上,根植于玉文化的劳动精神培育,浸润在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
校名中的“湾头小学”四个字,用新疆碧玉玉片拼成。一进学校大门,迎面竖立着一块泰山石,上面刻“琢玉”二字,突出了以玉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教学楼名为“琢玉楼”,寓意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综合楼名为“德玉楼”,寓意为“君子比德于玉”,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讲师德。以扬州漆器牌匾来制作楼名牌,黑底,白色贝壳镶嵌为字,这是扬州漆器中的“螺钿”工艺。我校的校徽,以历史上最早的玉龙——玉猪龙为基础图案,体现了玉文化的悠久历史。
学校专门建立了一间“玉雕工作室”,购进三台真正的玉雕机进行操作演示,找来各式玉石材料进行实物展示,搜集玉雕产品的图片,制作成灯箱展览,为玉文化劳动课程提供了实践场所。
我们还设立了五个校外实践基地,即金鹰玉器珠宝有限公司、大李玉苑、董记玉器、海纳玉器、祥云玉器,挂牌为“扬州市湾头中心小学玉雕实践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学习。
我校的生源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具有朴实、吃苦耐劳的品质。学校每学期评选“美玉少年”,每个奖项评比都有详细标准,激励每个学生都努力成为一枚“美玉”。
培养“美玉少年”,自然要有一批“德玉之师”。竞争“德玉之师”,需有杰出表现。学校每年评选最佳“德玉之师”,建立健全师德评价机制,形成一支“德玉之师”队伍。此外,校外辅导员都是玉雕从业者,是工匠,他们的先进事迹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玉器老板事业成功,但是创业的艰辛和经营的甘苦往往是常人看不到的。请他们来校给学生宣讲,让学生受到劳动精神的教育。玉器生产是辛苦的:雕刻过程中,电动工具切割和磨削玉石会产生非常大的噪音,会产生四散的石粉灰尘;摩擦生热,需要滴水冷却工具,造成石粉浆飞溅;石粉浆是弱碱性的,天长日久,会腐蚀手部肌肤;电动机和快速旋转的人造金剛砂工具,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些都让学生懂得:只有辛苦付出,才能收获劳动成果,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以地方产业为载体,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一条途径。但是,学校毕竟不是工厂,如何将地方产业资源与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有机整合,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吴立刚,江苏省扬州育才教育集团副总校长、党委委员,江苏省扬州育才教育集团湾头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