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孩子写作,从生活开始

2022-06-23詹丹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动写作

摘要:临时起意,指导孩子写作文。先以“今天的午饭”为题,让孩子从情节波折的方面入手,从“没故事”中发现故事;再以“我的房间”为题,让孩子写出层次,从物理意义到社会伦理意义,再到心灵意义。在“我最喜欢的床”的写作尝试中,对于写作究竟是为了描述情感还是为了人际交流,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写作;生动;情节波折;独特记忆;人际交流

一、 从平淡到波折,把吃饭写出故事

同事Z君是名校毕业的高才生,但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似乎没有遗传她的学习天赋,学习成绩不理想,作文尤其差。据Z君说,每次写作文,虽然只要求写一二百字,但孩子都苦恼得不行,好不容易憋出一句后,不是在屋里兜圈,就是直愣愣眼望天花板,好半天才能再憋出下一句。于是,有天和他一起吃完午饭后,我临时起意,就以“今天的午饭”为题,布置他写一篇作文。

他当即叫苦连天,说午饭吃得平平淡淡,又没发生故事,要写成一篇作文太难了,最多只能写两句:“今天的午饭菜很多。我觉得很好吃。”既然已经有两句了,我就启发他,顺着这两句话的思路,进一步具体化。比如,今天的午饭是在哪里吃的?谁点的菜?既然菜很多,有哪些具体菜名?味道怎么样?既然觉得好吃,那么你最喜欢的是哪道菜?为什么?……根据这些提示,孩子很快交给了我这样一篇作文:今天的午饭今天中午,我、老妈和干妈一起去了一家叫佬肥猫的cān厅。我们点了很多菜,比如:鱼头、yóu鱼须、海鲜泡饭、红shāo肉。其中,我觉得好吃的是海鲜泡饭,这道菜里有花蛤、虾仁和鱼丸。除了这些海鲜之外,还有米饭、ɡuō巴和大白菜。这道菜好吃的特点就是:鲜。我觉得这家店的菜还行。这第一稿明显比他一开始说的两句话具体了,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除了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以外,还可以推敲一下生动性。我继续和他沟通:其一,想想菜是谁点的,点菜过程有没有变化,或者说波折;其二,店名为什么跟猫有关,而且是肥猫;其三,如果觉得好吃,有没有吃多?吃多的感觉要加以形象表达;其四,凡是用拼音代替的生字,通过查字典把它找出来,补上去。也可以换一个意思相近的学过的字。于是,有了第二稿作文:今天的午饭今天是元宵,我、老妈和干妈一起去了一家叫佬肥猫的饭店吃午饭。

开始让我点菜,我看到花花绿绿的菜单,口水就流下来了。觉得都好,就不知道点什么。最后只点了一个我喜欢吃的甜点。最后,菜还是我妈和干妈一起点了。他们点了很多菜,比如:鱼头、鱿鱼须、海鲜泡饭、红烧肉。其中,我觉得特别好吃的是海鲜泡饭。这道菜里有花蛤、虾仁和鱼丸,除了这些海鲜之外,还有米饭、锅巴和大白菜。这道菜好吃的特点就是一个字:鲜。锅巴、饭泡在汤里,又香又鲜,比平时好吃多了,大家都吃得饱饱的。可能猫咪最喜欢吃海鲜河鲜,店名就叫佬肥猫。反正我觉得这家店的菜还行。这次进步不小,特别是点菜环节写得具体生动了,但结尾稍弱。用“还行”来评价,与前面的描写不协调。我知道他平时说话一直有说“还行”的习惯,可能就是“好”“不错”的意思。但放在文章最后做结论,会产生歧义。另外,我提醒他,“吃得饱饱的”,是不是还可以写得更形象一些?是不是“肥”了?这可以跟店名呼应起来。而最后对店的总体评价,也可以替换成与点菜环节呼应的描写。经过这一番启发,他又改了一遍。开头和主体部分改动较少,主要改动在结尾部分。第三稿是这样的:今天的午饭今天是元宵,我、老妈和干妈一起去了一家叫佬肥猫的饭店吃了午饭。

开始让我点菜,我翻开菜单,看到花花绿绿的菜的图片,口水就流下来了。觉得都好,就不知道点什么。最后只点了一个我喜欢吃的甜点。最后,菜还是我妈和干妈一起点了。他们点了很多菜,比如:鱼头、鱿鱼须、海鲜泡饭、红烧肉。菜还行,其中我觉得特别好吃的是海鲜泡饭。这道菜里有花蛤、虾仁和鱼丸,除了这些海鲜之外,还有米饭、锅巴和大白菜。這道菜好吃的特点就是一个字:鲜。锅巴、饭泡在汤里,又香又鲜,比平时好吃多了。可能猫咪最喜欢吃海鲜河鲜,店名就叫佬肥猫。大家都吃得饱饱的,感觉肚子鼓起来,一个个也像肥猫了。不过,我觉得甜点最好吃,因为只有这个是我自己点的呀。全部吃光后,老妈笑我面前的盘底那么干净,像是被狗舔过一遍的。我笑着说不是狗,是肥猫。还对老妈叫了一声“喵呜!”,好像真有猫咪来,午饭也会吃得很满足的样子,哈哈哈哈。这第三稿作文,基本做到了具体,也不失生动。看到沟通几次后,他的作文有了这样的进步,还是挺有成就感的。当然,如果他在菜的色、香、味上,乃至饭店的环境、服务员的态度上再补写几笔自己的独特感受,层次就会更丰富,也可能更吸引人。但这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已经要求偏高,还是慢慢来吧。此外,类似这样的具体指导究竟应该到什么程度,才能调动他写的主动性,将其自身的潜能充分激发起来,让我的成就感真正变成他的成就感,而不是被我简单地牵着鼻子走?对这一点,我也没有多少把握。

现在反思一下,我布置给他的作文题虽是临时起意,但也跟我的阅读记忆有关。

以前读史学家钱穆的回忆录,说他病休在家给附近的小学低年段代课教作文,布置的第一篇作文就是《今天的午饭》。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好题目,因为贴近生活,可以让学生有话说。而类似这样的题目放在今天,或许有更积极的意义。这可以避免学生在写作中教条式地唱高调,也可以纠正学生的一种误解——写作文就是要写他们所想象的那种“故事”,甚至是有伤亡的事故,似乎非如此不足以打动人。这也是一开始孩子觉得写作文太难,觉得吃饭没故事好写的理由。有些教师还可能认为,这样的作文话题没意义。他们不明白,把吃饭写好了,写生动了,是能够让人自然而然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应该比简单的教条灌输更有效。

再继续说钱穆先生教作文的故事。当那些小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他评出的最好的一篇只有一句话:“今天午饭吃红烧猪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钱穆先生的理由是,就这么一句话,却有“可惜咸了些”的情节波折,不妨认为这样的记叙蕴含着故事的基本要素。如果以此思路写文章,何愁写不好文章?写不出平淡生活中的故事?

这一说法对我颇有启发。所以,这次教孩子写作文,我也主要是先从情节波折的安排方面启发他,让他从“没故事”中发现故事。从实际的作文过程看,孩子在整体内容的设计上,有值得赞赏的地方。

第一个波折是点菜,从由自己点菜到无从下手,最后只点了一个甜点,这是波折;在赞美海鲜泡饭后,又写他吃自己点的甜点,这又是一个波折。至于从店名入手,由店名中的“肥猫”想到店内经营的菜系以海鲜河鲜为主,这样的联系,是顺向的思路展开。我提示孩子思考店名的意义,其实也是借此训练他把事物联系起来思考的能力。还有,文章结尾通过一个比喻,把猫和人联系起来。这样从店名到鲜味食物再到人,是写实和比喻的转换,是记叙的跳跃,也是情节波折的体现。

当然,在我启发孩子构思这样的记叙波折中,孩子也留下了有关吃饭的心理感受以及和他母亲逗趣式言行的描写。这样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许对他来说,还不太自觉,是需要有意识培养的。但无论怎样,立足生活本身,从身边的衣食住行入手启发、引导,是能够让孩子写出饱含真情实感且跌宕起伏的好文章的。

值得一提的是,吃这顿饭时,大人点了清炒时蔬,但孩子多半不喜欢吃,所以他的几稿作文都只字不提,而不是直接写他不喜欢。选材的忽视或者说无视,倒成了体现写作和生活辩证关系的一个生动事例。

二、 从混乱到有序,把房间写出层次

一个月后,再碰到这个孩子,我要求他再写一篇作文。

他问:“这次还写吃饭?不是说疫情严重,不能去饭店聚餐吗?”我说:“不写饭店里的聚餐,也可以写在家吃饭,洗菜、做菜都可以写。改天你老妈有空,让她教你做一个菜,比如番茄炒蛋。如果她不放心你动刀,也可以让她切,你在旁边看。把从洗菜、切菜、炒菜到吃菜的全过程写下来,就是一篇文章了。不过这次我们换一个话题,以‘我的房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他的第一反应是,这比写“今天的午饭”更难了。他觉得:写午饭至少可以写吃到的许多菜,写吃了以后感觉到的好味道。但“我的房间”,只有老妈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以写,那就是“乱”。我笑说:“那正好,你就写写这个‘乱’,看看究竟是怎么个乱法。而且,既然是写房间,不是在写一个空壳子,而是要把房间里的东西写出来。这里的东西应该分两种,一种是摆放相对固定的家具,一般是不乱的,不能被你在文章里写乱了。怎么写清楚?可以按照摆放大件的方位或者空间顺序写。还有一种是小东西,是由你来决定放在哪里的。你老妈说的‘乱’,应该指这些东西。把房间里的这两种东西分开写,这是一个基本要求。”

任务布置下去,他磨蹭了两天,交来第一稿:我的房间我的房间的方位是进门直走到底再左转。

我的房间虽然有点小,可也分成了前、中、后三个区域。前面有一个衣柜,中间有一个书桌、一个白板和一张床,后面有两个书柜和一个窗台,我的窗台是绿色的。窗外有阳光进来,也能看到许多绿树。

我的房间很乱,因为我的书桌上有英语书、语文书、沙漏、纸张和笔筒。白板上还有奖状、照片和一些多余的纸。

我在我的房间里住了十年。这十年里我的房间一直保护着我,给了我很大的安全感。我喜欢我的房间。虽然粗看是根据要求写的,但从完成效果说,却并不理想,甚至连转述自己老妈的总体评价也没有写到位。所以,我和他谈了一下修改意见。先肯定好的方面——已经确立了描写房间的基本框架,也根据要求把房内的物品按照固定和流动两类做了基本分层,并且没有停留于房间的客观介绍,也写了自己对房间的感受。这似乎是从《今天的午饭》的写作把客观介绍和主观评价两方面分开这一要点迁移过来的。做法值得嘉许。

但不足也比较明显。第一,将房间的家具摆放分出了三个区域,注意了前、中、后的区间划分,但没有注意到左右关系,特别是靠墙的定位;“我的房间”,似乎只落实了“房间”,没有凸显“我的”。第二,“房间很乱”本来是他老妈的评价,在文中卻成了自我评价,他本人是否认同呢?如果不认同,那么他自我的评价到底如何?这跟老妈的评价就有差异、有张力,值得一写。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他在说到房间乱时,仅仅提及了书桌上的东西摆放,而且也只说明了东西多,没说乱。似乎没有想清楚,多和乱不是一个概念。此外,他最后写安全感,只有抽象的概括,没有具体的事例,这样就难以生动起来。还有一个细节是,能从窗口看到绿树,说明楼层比较低,可能也会对阳光有遮挡,这方面写得细腻一些,也可以拓宽文章的写作空间。经过交流,他终于有了定稿。我对个别字句直接作了修改,最后呈现的结果如下:我的房间进我家门直走到底再左转,就是我的房间。

我的房间虽然有点小,可也分成了前、中、后三个区域。前面靠墙是一个大衣柜,中间一头有书桌和挂在墙上的白板,另一头是床,后面中间是大窗台,窗台两边各有一个书柜。我的窗朝南,窗台是绿色的。因为我家在三楼,楼层低,阳光是穿过窗外的绿树照进来的。

老妈说我的房间很乱,因为我不做作业时,书桌上也摊放着英语书、语文书和纸张,还有书桌上的笔筒和沙漏放得乱七八糟的。白板上的奖状、照片和一些多余的纸也被贴得很乱。床上还扔着书和纸张;地上,一只拖鞋和另一只拖鞋,离开很远,鞋子旁边有时候还能见到我的臭袜子。老妈总是说,如果天花板可以放东西,我肯定也会把东西扔那里的。还说,这么乱的地方,蚂蚁都爬不进来。可我觉得舒服呀,哪管蚂蚁进不进来。而且,我也不喜欢蚂蚁进来。

我已经在我的房间里住了十年。门一关,想干啥就干啥,老妈进来,还得敲门!然后我神气十足地说,进来吧。不过她经常不敲门的,有时候她不许我关门,说我关门一定是想玩手机上的游戏。其实我没玩。我看书做作业,都想关门,因为关了门,我就会有很大安全感。我喜欢我的房间,因为这房间是我的、是我的、是我的——重要的话总要说三遍。应该说,这一稿达到了我对他的要求。总体看,这里写的日常生活空间,既有物理意义的,也有社会伦理意义的,比如“老妈”和“我”,还有心灵意义的,尽管这最后的层面展开得并不充分,而且也有“直抒胸臆”的生硬。但这种生硬,恰恰符合还处在心灵稚嫩期的孩子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虽然希望把他的房间门对大人关闭起来,但正是在文章中,他把心灵的门向我们成人世界打开了。

三、 从描述到表现,把卧床写出情感

孩子写了《今天的午饭》和《我的房间》后,我又希望他的目光在房间里能稍稍停留,就让他从这一特定空间中挑选一样东西来写。房间的范围是设定的,因此这种方式,用时下作文命题的套路说,大概算半命题作文。开始,我认为他会选书桌上的某本书或者床头的手机来写,但他选的居然是床。这既让我意外,也有点惊喜。

让我有一点惊喜的原因,是我最喜欢的斯蒂文森的两首儿童诗,都是写孩子在床上的活動和睡眠的,分别是《被子的大地》和《我的床是条小船》。我把这两首诗抄录下来:被子的大地我病了,只好躺在床上/垫两个枕头在我脑袋底下/一件件玩具都在我身旁,叫我整天都快活,乐哈哈。

有时候,用一个钟头光景/我瞧着铅制的兵丁行军/他们穿着不同的军服/操练在被褥铺成的山林。

有时候,我让我的舰队/在床单的海洋上破浪行驶/要不,把树木和房屋搬开/在床上筑起一座座城市。

我是个伟大的严肃的巨人/在枕头叠成的山上坐镇/凝视着面前的山谷和平原,做有趣的被子大地的主人。

我的床是条小船我的床呵,像小船一样/保姆帮助我踏进船舱/她给我穿上水手的衣裳/黑夜里送我出发远航。

我站在船头,向岸上/所有的朋友告别,道晚安/我闭上眼睛,扬帆远航/什么也不再听见和看见。

有时候,我把东西搁上床/就像那想得周到的水手/带上一整块结婚蛋糕/或者带几件玩具一起走。

整夜,我们掌舵航行/终于,小船开进了白天/我发现,我的船紧靠码头/安全地回到了我的房间。生病在床和黑夜里独自上床睡觉,对小孩来说可能都是困境。前者无聊,后者带点恐惧。但他们通过自身的想象,改造了这个困境,把无聊的世界同化进他们有趣的游戏或者冒险刺激的旅程中。特别是后一首,把整个时间过程转换成另一个空间。这需要有整体结构上的想象,绝非在文章局部中设置一个好的比喻句那么简单。《大英百科全书》评价说,这两首诗“极为忠实地追述了儿时的印象和感情”。不过,儿童也许会有类似的印象和感情,但也只有通过一个诗人的精准表达,才能把儿童时代那种可能存在过但也许很朦胧的感觉构拟出来,这跟追述已经不是一回事了。我想到一位文艺理论家说过:“表现一种情感和描述一种情感不是一回事。说‘我生气了’是描述一个人的情感,但却不是表现它。表现是一种情感的言辞,根本不需要包含任何涉及生气本身的说明。”

当我把这两首诗送给孩子时,他却并不兴奋,哭丧着脸对我说:“老师也要我这么写吗?打死我也写不出来啊!”这样的整体写作思路的转换,对从未有过类似写作经验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太难了。这篇作文也就耽搁下来。

回想小时候,我也有过把卧床加以想象性转换的经历(尽管并不新奇)。当时春节第一次出远门走亲戚,因为座位紧张(也可能是父母想节省开支),连绿皮车的硬座票也没有,来回坐的都是闷罐子棚车。大家席地而坐,车厢铁皮壁上开几个小窗,可以稍稍透点空气。车开得奇慢,几乎每次进站都要停靠很久以便让别的车先过,真是难受得要命。王蒙的小说《春之声》,就是在这种车厢的环境中展开的。走完亲戚家,我总是心有不甘,后来趁大人不在家,把家中所有凳子、椅子在床前排成长龙,第一个凳子一直排到临街的家门口,算是火车头,大床算是卧铺车厢,我和姐姐轮流开火车和睡大床,算是出远门既享受了火车的卧铺,又感受了开火车的新奇。这次指导的小孩选了床的话题,也让我依稀看到了当年坐在凳子上、嘴里呜呜叫、装模作样开火车的傻小孩模样。

其他孩子有没有各自的独特记忆,我并不清楚,但关键是用什么办法来唤醒记忆或者启发他们去重拟出来。这对我们尝试教写作的人,是一个难题。再说,究竟有没有必要去这样尝试,还是需要讨论的。

也许,从人际交流、读者角度构思文章内容和写作的条理,是一条务实的写作路径,以后有机会再试试。

(詹丹,上海师范大学光启语文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生动写作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城市记忆,生动于方寸之间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动物进句子生动又有趣
试论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