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文科发展策略
2022-06-22谢辉祥阳纯仁甘国龙
谢辉祥,阳纯仁,甘国龙
(电子科技大学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四川 成都611731)
一、问题提出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137所高校被遴选为“双一流”建设的“先遣队”。按照“曾经或仍然隶属国家部委,不曾与其他本科院校合并从而保持特定行业的服务面向”的标准,在首批公布的42所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所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分别有8所和57所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各占比19%、60%,其中工科类高校比重最高。可见,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结构顶端的骨干成员,工科类行业特色型大学已成为我国“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力量。因为生命要素相同(均以学术声望至上)、最高利益相同(均注重个人、学校、国家三方的利益协同),以及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属性使其有条件在大学群内出类拔萃等三方面的因素,现今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基本上都是研究型大学。[1]有鉴于此,作为工科类行业特色型大学群体中“冒尖”的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应该得到关注。尤其是“双一流”建设强调以学科为基础,并将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作为重点任务,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文科发展如何支撑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构建一流的学科生态体系的必要性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成长需要一流的学科生态,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学科生态为学科发展提供支持,某个单一的优势学科的发展很容易遭遇难以克服的瓶颈。[2]学科生态涉及的问题复杂多样,就大学内部而言,学科生态建设应该重视学科结构、学科生长文化环境和学科生长制度环境等。[3]其中,合理的学科结构既是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一流学科生态的基础与前提。在信息时代,创新往往源于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之间的跨界、互联和互通,同质性或单一学科结构容易造成创新系统的封闭。从大学这一多学科构成的生态系统来看,学科的多样性结构还可为不确定环境下的系统成长提供缓冲机制[4],学科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则可拓展学科的生态位空间,为生态优化提供动力,更好地抵御环境变故[5]。
囿于历史原因,我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在长期面向行业办学的过程中,围绕产业链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学科结构体系,学科设置较为单一,这既是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所拥有的典型特色,也是现存的突出瓶颈。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因行业而发端,在与行业的互动中成长壮大,行业也由此成为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所依托的“腹地”。行业具有“生命周期”效应,具体可分为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4个阶段[6],行业生命周期波动将影响同该行业相关联的大学与学科,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学科单一的特点使其在复杂且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面临更大的风险。尽管有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认识到了学科生态不均衡的限制,通过围绕传统优势学科增设相关支撑学科、推进理工融合发展等方式向多科型转变,但就目前来看,不少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结构还属于“简单多科型”,传统主干学科鹤立鸡群,异质性学科弱小,尚达不到与其他学科对话和合作的临界点,学科少而散且难以聚合,呈现单中心或高地式学科生态群特征。[7]这种单中心或高地式的学科生态,使得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发展难以形成网络协同关系,进而影响其抵御发展风险的能力。世界一流大学以拥有若干门一流学科为标志,而一流学科的形成要以和谐的学科生态系统为前提,对于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的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而言,形成合理的学科结构、构建一流的学科生态体系是其“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应有之义。
(二)文科发展应具有基础性地位
理工类大学兴办文科,实行文理工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已成为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特别是一流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8]回顾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由建校初期的单科性工程技术学院成长起来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其呈现了文理融合渗透、学科交叉综合的变革趋势。就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而言,推进文科发展在其“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也应置于基础性地位。
从科学学的角度来讲,文理等基础性学科作为知识的源头,是一切应用性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对科学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9]相较于应用性学科而言,文科虽难以在短时间内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生产力,但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揭示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大有裨益。尤其是对于大学这一特殊机构,探寻真理是其永恒不变的追求。“大学唯一的生存理由,即在不受功利或‘结果’的压力牵制的情况下,为追求真理提供一个天堂。”[10]文科之于大学而言,一方面为大学探寻真理、追求科学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又为大学的其他使命达成提供“炮弹”,奠定大学的发展基础。
从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推进文科发展也有助于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培养符合新时代工程科技发展所需的人才。工程科技在未来二三十年仍将是我国科技的主战场。[11]作为擅长实践应用导向的工程科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一类高校,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拥有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现代工程活动作为技术要素与非技术要素的集成系统,技术仅仅是工程的基础和要素[12],这对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学科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工程思维的“集成创新性”和“集成构建性”的突出特点,以及工程科技兼具的科学的“实践性”和艺术的“设计性”特征,要求现代工程科技人才不仅要能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科学理论,还应具有相应的人文素养、领导力和知识集成的能力。因此,对于有志于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工程科技发展的行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的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而言,加快文科发展更显迫切,更应当将其置于基础性地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旨在研究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文科发展,其中将对象高校界定为:第一,仍隶属于国家工业部或划转教育部,且未经合并,保持了特定的行业面向,获行业部委或骨干企业共建;第二,学科布局以工科为主,一级学科中工学占比最高;第三,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获国家重点支持;第四,教育部批准设置研究生院①原国家教委颁布的《研究生院设置暂行规定》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质量、师资队伍结构、主干学科专业水平与办学效益、科研水平和研究条件(含师均科研经费)、博士生教育经验等几方面出发,对高校能否被批准设立研究生院做了要求,内容上与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中对研究型大学的评判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处。另外,相关资料还显示,原国家教委曾计划将国内大学分成三类,其中一类是成立研究生院的研究型大学。因此,本研究将这些被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视为研究型大学。。基于此,确定了14 所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作为样本高校,如表1所示。
表1 14所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名单
广义的文科一般是指以人类社会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我国将学科分为14大门类,本研究将其中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和艺术学8大门类视为文科。
(二)研究方法
运用相对比较法分析样本高校具体学科在全国第三轮和第四轮学科评估榜单中的升降情况。鉴于第四轮学科评估与前3轮评估的结果发布方式存在差异,通过对在第三轮和第四轮学科评估榜单中同时出现的院校进行升降判断,包括计算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高于或等于该校但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低于该校的院校数量,即“超过院校数”;计算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低于或等于该校但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高于该校的院校数量,即“被赶超院校数”。若“超过院校数”大于“被赶超院校数”,判断该校该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步,反之判断为退步,相等则判断为持平。
运用标杆管理法对14所样本高校和国内标杆高校进行同型比较。根据标杆选择一般遵循的相似性、领先性和可行性原则,根据以下条件选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和天津大学6所学校作为对标高校:第一,在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全球前600,其中排名前100 名、前101-300 名、前301-500名、前501-600名的高校分别被视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领头力量、前中坚力量、后中坚力量及新生力量[13];第二,一级学科中工学占比最高,且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文科学科位列A档及以上;第三,未与文科类院校合并;第四,教育部批准设置研究生院。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源自网上公开的资料,主要包括教育部、科技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和各大学的网站,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ESI基本科学指标、CNKI中国知网等数据库,ARWU、US News、QS、THE等世界大学排名网站等,数据采集时间截至2020年10月30日。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以14所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为观察样本,主要从“学科布局”“历轮学科评估结果”和“国内一流大学标杆对比”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学科布局分析
通过分析各高校公布的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名单发现,14所样本高校的文科一级学科比例都已接近或超过25%,最高的是北京邮电大学的41%,最低的是北京科技大学的23%。其中,文科一级学科博点占比最高的为东北大学的29%,最低的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的6%。14所样本高校的文科一级学科硕点平均占比为29%,文科一级学科博点平均占比为16%;6所标杆高校的文科一级学科硕点平均占比为30%,文科一级学科博点平均占比为21%。样本高校的文科平均规模与标杆高校差距较小,可见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文科发展已成规模。
(二)历轮学科评估结果分析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通过“评分”或“分档”方式公布结果,能够反映各高校同一学科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学科的建设现状和发展潜力。
在历轮学科评估中,B档及以上学科的数量与占比持续扩大。依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分档规则,可将前3轮评估的排名结果转换为分档数据,进而通过纵向对比来判断14所样本高校的文科在某个时期内的发展态势。从表2中可以发现,14所样本高校中获评为B 及以上档位的文科学科数量和占当年所有参评学科的比例均在稳步增长。
表2 14所样本高校文科学科在四轮学科评估中模拟分档情况
相较于第三轮学科评估,第四轮评估中80%的参评学科“稳中有升”。14所样本高校共有39个文科学科均参加了第三轮与第四轮学科评估,与第三轮评估结果相比,这些高校合计有67%的文科学科在第四轮评估中取得进步,13%与之持平。
(三)国内标杆对比分析
为知晓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文科学科实力在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相对坐标,本研究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观测点中选取“代表性师资”“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科研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6项指标,同时选取能够反映学科国内外影响力的“社科学报发展水平”“ESI学科排名”2个观测点,对样本高校和标杆高校进行比较。
其一,代表性师资。高层次人才整体偏少,部分高校具有微弱优势,校际差异明显。数据显示,14所样本高校和6所标杆高校的文科高层次人才总体规模较小,合计仅89人次,其中14所样本高校34人次,平均每所高校2.4人次,与6所标杆高校平均9.2 人次相比差距悬殊。西北工业大学等6 所样本高校无一人入选,而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东北大学3 所样本高校的文科高层次人才均达到7 人次及以上,超过了3所标杆高校,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20所高校文科高层次人才情况统计 (单位:人)
其二,优质教学资源与成果。总量偏少,但个别高校在单项上具有优势。在优质教学资源方面,如表4 所示,14 所样本高校合计仅133 项、校均9.5 项,6 所标杆高校合计95项、校均15.8项,明显高于样本高校;除天津大学外,其余5所标杆高校的总体实力相当。尽管样本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在平均总量上与标杆高校有较大差距,但个别高校在单项数据上具有相对优势。譬如,北京交通大学有14 本国家级规划教材、西南交通大学有6 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东北大学有8 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电子科技大学有12 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些高校成为单项数据上的“冠军”。
表4 20所高校文科学科拥有国家级规划教材、精品课程数量统计 (单位:门)
在优秀教学成果方面,通过统计分析20所高校文科学科2001-2020年期间获得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量后发现,14所样本高校平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6项,少于标杆高校的校均2.7项。东北大学是20所高校中唯一获文科类一等奖的高校。电子科技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均获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多于5所标杆高校。
其三,国家级科研项目。重大重点少,软科学是发力点。通过表5可知,样本高校平均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3.3 项(其中重大2.6 项、重点5.1 项),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项目0.57 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6 项;标杆高校平均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48 项(其中重大21.2 项、重点20 项),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项目4.8 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7 项。可见样本高校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项目的承担能力上与标杆高校有明显差距。然而,在国家软科学项目数量上,样本高校则与标杆高校差距较小,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还获批了8 项国家软科学项目,远多于6 所标杆高校。
表5 20所高校承担的文科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统计 (单位:项)
其四,教育部人文社科奖。数量与等级落后。从奖项数量上看,14所样本高校平均获奖3.7项,6所标杆高校平均获奖20.7项。从奖项等级上看,样本高校中仅有北京理工大学获得一等奖1项,标杆高校中仅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未获一等奖,具体情况如表6所示。
表6 20所高校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数量统计 (单位:项)
其五,社科学报影响力。入围CSSCI及扩展版期刊目录的影响因子高于标杆高校。作为高校学术传播的窗口和学术成果展示的平台,高校学报在培养学术人才、服务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14]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作为办刊过程中重点关注的目标,反映了学报建设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高校学科建设的水平。在14所样本高校和6所标杆高校中,除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外,其余19所高校均创办了社科版学报。其中,4所样本高校和5所标杆高校的社科版学报入选了CSSCI来源期刊或扩展版期刊目录,入选CSSCI来源或扩展版期刊目录的4所样本高校社科版学报的2019年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得分均接近或超过了标杆高校,《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虽未入选CSSCI来源期刊或扩展版期刊目录,但其复合影响因子得分已超过所有标杆高校,综合影响因子得分也已超过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2所标杆高校。
其六,ESI学科排名。论文总数和总被引频次偏低,但篇均引用较高。ESI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来评价学术机构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工具之一。一般认为,如果以ESI学科作为评价学科水平的关键指标,进入ESI前1%的学科可视为该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5]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2020年9月发布的ESI 数据显示,有4 所样本高校和6 所标杆高校的社会科学学科进入了ESI 前1%。但通过计算后发现,4 所样本高校的平均论文总数和总被引频次分别为232.5篇、2 731.5次,明显低于6所标杆高校的567.5篇、5 214次。在高被引论文数上,样本高校和标杆高校的差距则较小,校均篇数分别为12和16.7。从篇均引文数来看,样本高校相较于标杆高校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数值分别达到18.54和14.66,超过了6所标杆高校。
(四)现状小结
14所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文科发展已成规模,在历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总体进步。相比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项目,样本高校更擅长国家软科学项目。这类大学入选CSSCI来源或扩展版期刊目录的社科学报在影响因子上整体高于国内一流标杆高校。在优质教学资源方面,样本高校在单项上表现不俗。社会科学学科入围ESI前1%的样本高校尽管发文量有限,但篇均引用高于标杆高校。总体而言,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学科育人能力整体优于学科创新能力,而缺乏学科领军人才、标志性教学和科研成果产出不足则是这类大学文科发展的普遍短板。
四、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文科建设策略
基于管理学领域的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结合学科组织的自身特点,大学学科组织的生命周期可以被划分为孕育期、成长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蜕变期5个阶段,进而构建起大学学科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模型。结合这一理论模型和上一部分的现状分析,可知我国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文科发展已度过生成期,处在成长期的前期,即这些学科的自身价值逐渐被挖掘和获知,文科学科的存在价值正在逐步被所在高校的师生广泛认知和接受,但其各项能力的发展尚不成熟和稳定。[16]具体到各个高校而言,则又表现不一,有的在反映学科育人质量的指标上占有优势,有的在体现学科创新能力的指标上占据领先。按照欧内斯特·博耶所提出的“教学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探究的学术”四种学术观,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可根据学校文科发展的实际,按照“量力而行,按需而为”的原则,采取三种不同的策略推进文科发展,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推进文科发展的三种策略
(一)面向人才培养,发展教学型文科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存在之本,它决定了大学同其他社会机构、组织之间有着根本区别。[17]推进国家工业化一直是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能否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工程科技发展所需的现代人才,是这类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的重要考量。当前人类正处于大科学时代,这个时代的工程活动具有跨学科、系统化、整合型的特征,这就要求大学所培养的工程师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技能型”,而是能够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文理交融的“复合型”人才。[18]然而,由于我国的高中教育过早实行文理分科,加上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曾长期以完全服从行业部门需要为办学目标,各类资源过度集中于与行业相关的强势学科,学科生态的不平衡导致师生容易陷入单一的学科视角和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误区,致使人才发展可持续性不足。[19]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院士曾指出,21世纪的工程师在从事工业活动时要能够回答与工程有关的三类非技术性问题:第一,“值不值得做”,涉及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内容;第二,“可不可以做”,涉及社会与法律范畴;第三,“应不应该做”,这是伦理和生态的要求。[20]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育人定位是以培养行业精英人才为主,这类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技术性知识,还应当具备较高的人文艺术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听说读写”新“四会”、知识综合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应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未来20-30 年内的行业精英人才需要怎样的人文素质”这个关键问题来倒逼分析“教学型文科”该如何办,以有特色的文科通识教育为切入点,形成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的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体系。
(二)面向社会服务,发展整合应用型文科
“文科无用论”思想是阻碍许多大学文科建设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并非是文科无用,而是“如何用”“怎么用”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就我国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现状而言,着眼于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和满足现代工程科技发展的需求,面向社会服务,侧重整合、应用的学术,发展“整合应用型文科”是可行之策。
纵观国内外一流理工大学的文科学科发展战略,无不强调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优先发展文理工交叉学科。[21]我国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在长期面向行业办学的过程中形成了强有力的科研组织能力和协作传统,“大雁编队型”是这类大学开展科技创新的普遍组织形态。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可充分发挥这一特长,遵循“新文科”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和学科建设的应用逻辑,聚焦“与工程相关的非技术性问题”“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中的决策问题”以及“行业‘走出去’过程中涉及的国际问题”等,通过构建跨学科特色研究中心等方式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推进文、理、工等异质性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实现协同创新,提升相关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孕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与学校地位相称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
(三)面向学术前沿,发展创新型文科
欧内斯特·博耶认为,“在学术界,最高的宗旨就是对知识本身的追求,就是探究的自由,并以专业的方式沿着自己的调研前进,而不管它导向何处。研究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中心……研究人员的探究精神,是全世界的无价之宝。”[22]从大学自身建设来看,强调探究、发现和集成创新,是赶超世界一流大学或缩短差距的必由之路。[23]作为有志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有必要面向学术前沿,建设有特色、有声音、有地位的“创新型文科”。
目前,我国的文科学科过多地重视继承传统的既有观念,而对带有冒险性、探索性的新话题和领域进行开拓的生产力不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任重道远。对此,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在以学科为主线的横向研究的基础之上,建立以行业为主线的纵向研究,兼顾学科逻辑和应用逻辑,打造“纵横交错,知行合一”的学术氛围,形成“四种学术观”之间的良性循环,形成与学校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