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生态链的体系解构与促进政策

2022-06-22杨帮兴

管理工程师 2022年3期
关键词:深圳市成果科技

杨帮兴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1 引 言

生态链(Ecological Chain)在自然领域是指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群体[1-2],具有物质和能量闭环流动的特点[3]。随着跨学科思想的交叉与融会贯通,生态链的核心内涵已经逐渐应用于商业、产业、信息传播等领域,并形成了产业生态链[4]、智慧物流生态链[5]、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6]、数据生态链[7]等新兴发展范式。在科技创新领域,将生态链的核心内涵应用于科技创新过程就形成了科技发展的一种新兴模式——科技创新生态链(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logical Chain)。

科技创新生态链是指通过创新主体或要素之间链式的有序衔接与协同互动,实现科技创新目标与价值螺旋式增值的组织模式。当前,中国已有部分省市结合区域特点对科技创新生态链进行了初步构建。如陕西省以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为核心,着力打造“科技人才+成果转化+企业创新+科研平台+服务体系”的科技创新生态链;四川省成都市以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全产业链现代化和供应配套区域化的产业生态圈为核心,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的创新生态链。然而,大多省市的科技创新生态链处于建设过程中,除深圳以外尚未有典型成功案例。2021年5月15日,深圳市第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宣布深圳市已经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一条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实现了创新体系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2021年7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对深圳市建立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进行全国推广和鼓励借鉴。

本研究以深圳市为例,通过网络爬虫技术对科技创新生态链的相关文本资料进行采集。在此基础上,通过文本分析方法对科技创新生态链的体系进行系统化解构,并就其未来深化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 科技创新生态链的解构研究

2.1 科技创新生态链的主体链条

科技创新生态链的主体链条由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三个关键活动构成,共同演绎了科技创新“0-1-N”的成长全过程(见图1)。

图1 科技创新生态链的主体链

2.1.1 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既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科技创新生态链的先导。深圳市通过立法进行科研体制改革,并通过科研载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基础研究能力。在立法保障方面,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下称《条例》)等,在全国率先形成基础研究长期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其中,《条例》是我国首部致力于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建设的地方性法规,以法定形式明确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同时,《条例》还规定通过设立市级自然科学基金,引导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设立基金等多元化渠道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

在科研载体建设方面,深圳市通过建设光明科学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断集聚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同时,与华为、三星、中兴等头部企业联合打造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通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大科学装置群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带动基础研究,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加速汇集。目前,深圳市已累计创建各类创新载体达2700多家,极大地推动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开展。

2.1.2 技术攻关

技术攻关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占领创新高地的“硬”手段。深圳市通过《条例》率先以立法形式建立了特定情形下政府主导重大技术攻关制度,加强了颠覆性技术研究开发的前沿布局,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深圳市提出实行“揭榜挂帅”式项目遴选制、“赛马式”项目平行资助制、“项目经理人+技术顾问”全周期项目管理制、“里程碑式”项目关键节点考核制等项目管理制度,确保技术攻关每个核心环节都自主可控。

在组织机制方面,深圳市通过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头部企业等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开展集成式创新,实施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此外,深圳市创新性提出了“一技一策”“一企一策”“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的技术攻关解题新策略,通过创新平台和创新解题模式,协同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

2.1.3 成果产业化

成果产业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强国的实体基础,也是对科技创新生态链进行闭环管理和开展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关键节点。

在立法保障方面,《条例》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通过联合攻关,共同开展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活动。此外,为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1年3月,深圳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措施》,提出实施4大工程:(1)高质量成果“创新工程”,加强基础研究持续稳定投入,强化技术联合攻坚行动;(2)成果产业化“畅通工程”,构建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基地及全链条成果跟踪反馈机制等打通成果产业化渠道;(3)成果产业化“支撑工程”,建立健全技术转移、知识产权融通、成果融资支持等全链条服务体系;(4)成果产业化机制“保障工程”,改革科技成果转化的权益分配和考评,构建“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和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为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全方位保驾护航。

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渠道方面,深圳市探索构建了“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创新性提出了“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楼上”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楼下”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打破科研人员和初创企业之间的空间壁垒,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沿途转化。为保障科技成果顺利转化,深圳市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空气式”的“小政府、大服务”。如深圳市打造了“联席会议+联盟+保护中心”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设立了政府主导的中立公益性平台,建设起“核心节点+区域分节点+专业分节点”三级有机融合对接网络;在帮助新生企业越过“死亡之谷”方面,深圳市政府牵头成立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联盟,通过“公司+联盟+孵化平台”“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商业孵化模式促进成果转化。

基于上述努力,深圳市构建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生态链呈现出“6个90%”特点,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职务发明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均来源于本土企业,真正实现了“创新驱动产业进步,产业反哺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2.2 科技创新生态链的支撑链条

科技金融和人才支撑是科技创新生态链的支撑链条(见图2)。科技金融确保了科技创新的资本供给,人才支撑则保障了智力供给,二者是确保科技创新生态链之所以腾飞的“双翼”。

图2 科技创新生态链的支撑链条

2.2.1 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是政府、金融机构及创投机构为从事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企业等创新主体提供配套金融产品、服务与政策支持的资源体系[8],构建机制健全、风险可控的多元科技金融投入体系是确保科技创新生态链爆发创新动力的强劲依托。在该方面,深圳市通过多途径确保了科技金融的长期稳定支持。在立法保障方面,《条例》明确提出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培育等方式,建立覆盖种子期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并购重组投资的基金体系,加大科技型企业创业投资的税收优惠待遇和专项资金补贴额度,完善科技创新金融市场风险防范化解和分级分类监管机制。此外,深圳市还发布了《深圳市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项目资助管理办法》等多项政策,切实将资金投入落实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成长中。

深圳市还打造了由财政资金、银行、保险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金融生态圈。具体包括:(1)创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整合政策服务、企业评级、融资撮合、科技服务等模块,实现了科技金融网络化。定期举办科创融资对接会,扩宽行业企业融资渠道;(2)发挥政府投资杠杆作用打造多元化科技基金支持体系。通过组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构建引领和促进科技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设立全国首支百亿规模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建立出资额度“动态调整机制”“赛马机制”,设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直接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实现了多元化基金支撑;(3)完善税收及补贴资助。通过建立银政企合作项目库予以优质科创企业贷款利息补贴,设立专项科技资金对企业研发投入、科技创新主体租金、科技型企业培育、创新创业活动等进行资助。

2.2.2 人才支撑

人才和智力资本是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为保障人才工作的体系化、制度化,深圳市制定了《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等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推进创新人才政策系统性优化重构。此外,深圳市出台了我国首部个人破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为个人创业者在企业经营和个人以及家庭生活之间筑起“防火墙”。在促进人才服务于科技创新生态链建设方面,深圳市主要从人才引进、人才管理、人才评价和人才服务四个方面进行。

首先,在人才引进方面,除了专门制定人才引进发展条例外,还通过建立关键技术项目悬赏制、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制度,吸引全球人才揭榜挂帅;通过依托重大载体平台整建制,团队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通过支持校企联合建立实验室,靶向引进全球高精尖缺人才。

其次,在人才管理方面,深圳市建立了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和兼职兼任“双聘制”等,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合理兼职,积极吸引企业科研人员到事业单位工作;通过制定“鹏城孔雀计划”与“鹏城英才计划”,将人才的吸引和培育相结合;探索“薪酬谈判”“人才双聘”“项目经理”等人才机制体制创新,制定实施分阶段、全谱系、资助强度与规模合理的人才资助体系。

再次,在人才评价方面,深圳市通过“破旧立新”实现了人才评价体系的重构。“破旧”主要是破除“低效引才”“只进不出”问题,建立健全人才退出机制;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破除用人“帽子”逻辑。“立新”则是重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区分竞争领域和非竞争领域。在市场发挥主要作用的竞争领域,突出市场认可、市场评价和市场激励导向,以人才市场价值、经济贡献为主要评价标准,通过个税优惠、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等市场激励方式予以支持;在非市场的非竞争领域,突出用人主体作用,通过构建“能力+业绩”“以事择人、人岗相适”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用人主体更大自主权,激发人才能动性。

最后,在人才服务方面,深圳市为促进人才创新创业,建立了专门“人才银行”,推出了“人才贷”项目。为提升人才服务国际化和专业化,建设了国际人才服务中心和“科学家谷”,创办了人才服务工作站和高层次人才跨境互联网服务站,为国内外高水平创新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体系,高品质打造“科学家的家”。此外,深圳市还通过全面提升教育、医疗、城市环境等配套设施,优化生活环境,强化人才精神激励,打造世界一流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3 科技创新生态链的互动机制

科技创新生态链不是简单的对创新主体或要素进行罗列,而是通过链式的有序衔接和协同互动,充分激发各创新要素自身功能与潜力进行价值增值,最终实现科技创新活动螺旋式上升和持续性有机循环。在这一过程中,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技术链和闭环性反馈链的嵌入实现了创新要素的有机链接,推动形成了科技创新生态链。

从图3可以看出,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首先,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的衔接融汇生成了创新链,通过重大基础设施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进行协同创新,创新链不仅推动了基础学科研究深度和研究视界的扩展,更加快了对“高精尖”技术、“卡脖子”技术的攻坚克难,突破关键核心科技瓶颈。

图3 科技创新生态链的结构模型

其次,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的衔接融汇生成了“科研—转化—产业”技术链,并通过“楼上楼下”“沿途下蛋”创新创业综合体的构建,实现了科技创新成果快速产业化发展。

最后,成果产业化与基础研究的衔接是实现科技创新生态链闭环管理的关键过程。成果产业化推动形成了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三高”所构成的创新主体,它既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进行科技创新资金和人力投入的重要源头。因此,这一“反馈链”既是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开展新一轮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链条所在。在上述创新链条运行过程中,人才链和资本链贯通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链条的各个节点。人才智力与金融资本各项措施的协同发力为基础研究的开展、技术攻关的成功和成果产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此外,政策环境和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了各个创新主体或要素之间的有序衔接,是确保科技创新生态链能够持久、高效和稳定运行的关键外部构件。

4 促进科技创新生态链发展的建议

一是要针对科技创新生态链建设出台系列更加具体性、综合性政策措施,强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各项政策之间的协同。在纵向上要强化“央—省—市—地”多级协同关系,在横向上要构筑科技、教育、财政、住房等部门与企业、社会团体组织等主体之间的协同网络,同时要加强不同区位科学城、创新中心、研究院所等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络与协作,形成主旨明确、利害相依、协作紧密的一体式协同创新网络,打造极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二是要注重科技创新生态链各节点之间的衔接,避免“断节”和“成熟度壁垒”的产生。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及实现产业化是一项极其漫长且充斥风险的过程。需要创建合适的成果转化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和评价机制,在各个节点之间的接口界面上建立更大的协作共识和制度体系,可通过建立第三方机构风险评估制度、多元金融投入及承保制度、发展成果转化职业经理人、培养“金融+科技+产业”复合管理人才等方式,保障科技创新生态链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作。

三是要强化创新生态环境、营商生态环境和引才留才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要加强城市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意识培养,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加强创新基地、配套设施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等院校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由政府、企业、社会和公益组织多元构成的长期稳定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围绕科技信贷、税收、创投等建设多元科技投融资体系,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留才环境,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和国际创新交流平台,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着重吸引高端基础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深圳市成果科技
深圳市鑫钻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朗仁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验收成果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工大成果
科技助我来看云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科技在线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