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球媒介与信息素养框架构建老年人新媒介素养评估指标
2022-06-22王红云张铁玲高维杰王汕珊胡燕王朝王月
王红云,张铁玲,高维杰,王汕珊,胡燕,王朝,王月
新媒介素养是个体在接触、解读和使用新媒介与新媒介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素质与修养[1]。中国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智慧养老产业不断推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洪流中,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被迫“触网”,他们的新媒介素养已成为其健康和幸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也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学者对我国老年人新媒介素养的研究以理论或经验探讨为主,从媒介接触率、媒介需求层次、媒介主动参与情况、信息批判能力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老年人新媒介素养的现状[2-3]。也有学者对老年人新媒介接触行为和主观感受等进行了实证调查[4-6],但均未使用科学的测评工具。2021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7],指出未来将进一步丰富智慧健康服务,拓展智慧养老场景,提升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能力。同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8]进一步指出,要加强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要实施“智慧助老”行动,加强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提升老年人的数字素养。研发科学的评估工具,对我国老年人的新媒介素养进行立体、全面的调研和系统分析,找到薄弱点和相关因素,才能开展针对性的素养教育。本研究拟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媒介与信息素养框架》[9]为基础,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初步构建老年人新媒介素养评估指标,以期为科学评价我国老年人新媒介素养现状,助力智慧养老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函询专家基本资料 2020年4~7月选择天津市高等医学院校、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慧养老机构的专家开展函询。专家入选标准:①具有10年及以上养老相关工作经验,在老年人身心照护、社区养老服务、老年人新媒介技能培训、智慧养老、新闻传播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实践或管理经验;②中级及以上职称,大专及以上学历;③对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有一定了解;④对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积极性,自愿参加本研究。入选的函询专家19人,男4人,女15人;年龄32~71(43.68±9.22)岁。学历:大专2人(均为高级职称),本科4人,硕士及以上13人。工作年限10~49(20.84±10.91)年。职称:中级5人,高级11人,社区养老行政管理者3人(居委会主任2人,智慧养老企业的业务经理1人)。专业领域:社区养老研究与服务13人,新闻传播与网络信息技术4人,老年人新媒介技能培训2人。工作性质:教学科研10人,业务技术6人,行政管理3人。
1.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助理研究员1名,研究生2名。成员的专业涵盖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循证护理、传播学、管理学等领域。由课题负责人(副教授)统筹专家咨询问卷的设计、专家遴选及函询;老年护理学及管理学教授1名负责研究指导;循证护理专业人员1名(讲师)主要负责文献检索和筛选;其他人员(副教授1名,讲师2名,助理研究员1名,研究生2名)参与构建理论框架、专家咨询问卷及测评指标的设计和修订等;研究生协助开展半结构访谈、专家咨询意见的整理、汇总等。
1.3指标构建方法
1.3.1构建理论框架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现代信息社会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数字素养、网络素养等逐渐融合的趋势,提出了媒介与信息素养(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MIL)概念,指公民以批判、道德与有效的方式,运用多种工具去存取、检索、理解、评估、使用、创造和分享各种形式的信息与媒介内容,并融入个人、职业、社会行动的综合能力,进而创建了《全球媒介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包括3大核心能力要素(获取、评价和创建)、12项能力要求、113项表现标准,指导各成员国对自身的媒介与信息环境、公民的媒介与信息素养水平进行综合性评估[9]。MIL是一个涵盖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数字素养等多种素养的整合性概念,兼有媒介素养的媒介批判特征及信息素养的信息管理特征,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新媒介素养的核心内涵。全球MIL评估框架结构清晰,具有普适性。本研究借用此框架的3个核心能力要素作为老年人新媒介素养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一级指标),借鉴其下的12个能力要求作为二级指标(能力维度),参考113项表现标准和其他新媒介素养文献,开发三级指标(条目),通过德尔菲法对二级和三级指标进行调研分析。在指标开发时,充分考虑当前我国老年人数字“新移民”的特点,即他们对于新媒介工具和信息的认识和使用均处在较初级的阶段,从而适当简化对其信息技术和管理能力的考察。
1.3.2建立三级指标条目池 以“新媒介素养,网络素养,信息素养;老年人”“new media literacy,information literacy,network media literacy;elderly,aged”等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Web of Science、PubMed、EBSCO等数据库,查阅国内外新媒介素养测量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在上述全球MIL评估框架下,提取可借鉴的条目。选取5名老年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老年人对新媒介信息的获取和筛选、认知和评价以及应用情况等,如“您使用过哪些新媒体设备?主要用来做什么?” “您平时是怎么使用新媒体设备解决日常问题的?”“您对互联网和互联网使用行为有哪些认识?”“您怎么判断网上信息的可靠性?”研究小组根据访谈结果进行讨论,建立老年人新媒介素养测评指标条目池,含61个条目(三级指标)。
1.3.3德尔菲法实施过程 拟定函询问卷,专家函询问卷主要包括:①问卷说明,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目的,量表的理论框架,问卷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等。②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专家对量表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的自我评价。③老年人新媒介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能力维度)的名称及其涵义,61个三级指标(条目)。请专家对二、三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提出修改建议。采用电子邮件或微信进行咨询。问卷回收后,由研究小组对专家的指标重要性评分、意见等进行整理、分析及讨论修订。指标筛选的基本条件为专家重要性评分均值≥4分,变异系数≤0.25。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指标予以保留,不满足的指标根据专家意见经课题组讨论予以取舍。本研究共进行2轮函询,间隔时间为6周,每轮问卷均在2~3周完成发放与回收。2轮函询后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停止调查。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专家咨询问卷的回收率、专家的权威系数和协调系数,各指标重要性评分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专家的协调性用指标重要性评分的变异系数(CV)和Kendall′s协调系数(W)表示。检验水准α=0.05。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10],检验水准α=0.10。
2 结果
2.1专家积极性 本研究2轮函询均发放问卷19份,均全部回收,有效回收率为100%。2轮函询分别有13名(68.42%)和9名(47.37%)专家提出意见建议。说明专家对本研究较为关心,参与积极性较高。
2.2专家权威性 专家的权威性用权威系数(Cr)表示,Cr=(判断依据+熟悉程度)/2。本研究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26。
2.3专家协调性 本研究的专家协调系数见表1。
表1 专家协调系数
2.4专家函询结果 第1轮函询后,根据指标筛选条件和专家意见,删除1个二级指标,合并2个二级指标。删除22个三级指标,将1个三级指标拆分为2个,增加2个三级指标。第2轮函询后删除1个二级指标。对于存在意见分歧的二级指标“对新媒介信息及提供者的认知”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经小组讨论,认为个体对新媒介信息及提供者有基本准确的认知,是正确理解和评价信息的前提。新媒体时代,鼓励老年人通过自媒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成为勇敢的表达者和积极的社会参与者,也应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11-12]。故将上述2个二级指标予以保留。删除6个三级指标。最终构建的老年人新媒介素养测评指标包含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36个,结果见表2。
表2 老年人新媒介素养测评指标咨询结果
3 讨论
3.1构建老年人新媒介素养测评指标的意义 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13],普通大众也不再只是媒介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更可能是信息的创建者和传播者。在这样的背景下,会使用信息工具,从海量信息中主动搜索、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利用新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日益成为个体的必备能力和基本需要,即信息素养已成为新媒介素养不可缺少的层面。老龄化和数字化是当今中国的两大社会进程,互联网正加速向中老年群体渗透。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4],截至2020年12月,50岁及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由2020年3月的16.9%提升至26.3%。老年人快速“线上移民”的同时,其新媒介素养却似乎没跟上来。他们使用新媒介的目的较为单一,以社交和休闲娱乐为主[5],自主性也普遍较弱,许多老年人还不能熟练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主动搜索和验证[4,15]。他们对互联网信息的甄别能力不足,容易成为网络谣言的信谣者、传谣者,甚至受害者。据2017年北京市的调查,有超过三成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是谣言的易感人群,在各年龄段中占比最高[16]。有67.3%的银发网民在上网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欺骗,部分老年人对互联网出现信任危机[17]。护理是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老年人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使用意愿强烈[18]。多项研究也证实,基于互联网的延续护理可以显著提升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控制慢性病进展等[19-20]。具备良好的新媒介素养,是老年人能够有效利用智慧养老护理的前提。因此护理人员有必要、有责任对老年人的新媒介素养进行研究和培育。本研究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系列护理措施的基础环节,对于开展有效的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推动“互联网+护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帮助老年人融入现代社会,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3.2老年人新媒介素养评估指标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本研究以《全球媒介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为基础进行设计,这一框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综合多年来全球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等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来的,是全球信息领域、媒介领域和素养领域的专家智慧的结晶。在该框架下,研究小组进行了全面的文献查阅和分析,并选取部分老年人进行深度访谈,确保对新媒介素养相关概念、能力内涵和行为表现以及研究现状等有充分了解,经充分讨论后设计具体的评估指标。因而本研究构建的新媒介素养评估指标的内容具有基本的科学性。
本研究对19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函询程序符合德尔菲专家咨询的要求。选择的专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涵盖老年护理、智慧养老、社区养老、新闻传播、信息技术等,既有长期在养老、新闻传播和信息技术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实践者,也有经验丰富的管理者、研究者,具有代表性,能够对老年人的新媒介素养能力评估提出全面、客观的意见和建议。2轮函询专家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且均有专家对指标体系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专家权威系数大于0.80,说明专家对本研究的参与程度、认可程度以及专家的权威程度都比较高,咨询结果比较可靠,这是研究质量的基本保障。从专家对评估指标重要性评分的协调系数来看,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在第2轮中有所下降,分析原因主要是专家对二级指标Ⅱ-9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导致其变异系数变大。可能经过一轮函询后,专家对老年人的新媒介素养有了更多思考,有6名专家从老年人当前的实际需求角度考虑,认为他们不需要或暂时没有能力借助于新媒介进行社会参与,对评分进行了下调。而另有2名专家上调了评分。尽管经研究小组讨论后保留了此二级指标,但也提示今后还应对老年人利用新媒介进行社会参与的涵义及标准进行进一步讨论和研究。2轮函询后,三级指标和指标体系总体的协调系数逐步提升,专家的意见逐渐趋于一致,说明总体而言,专家对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基本认可的,认为指标体系较为可靠。
3.3老年人新媒介素养评估指标的内容
3.3.1指标体系的结构及内涵 本研究借用《全球媒介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的核心能力三要素作为一级指标,分别为获取、评价和创建。其中获取维度包括对新媒介信息的需求、查找、访问和保存4个二级指标,指老年人具有利用新媒介工具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会准确地表达信息需求,进而制订查找策略、利用检索工具查找和定位到新媒介信息,并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访问及保存信息;评价维度,包括对新媒介信息的认知和评价2个二级指标,指老年人对新媒介工具和信息的特点、功能等有基本的认知,会对新媒介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评价,以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创建维度,包括新媒介信息的创建、交流和社会参与3个二级指标,指老年人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创建新媒介信息,并以道德的、合法的方式进行新媒介信息的交流,会通过各种新媒介渠道和工具,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进行社会交往。
3.3.2指标体系宜以日常生活需求为导向 目前老年人的新媒介接触行为,多数与其日常生活需求直接相关,如阅读资讯、娱乐、社交、就医、出行等。他们对新媒介信息的接触也多限于所见即所得,很少进行信息的格式转换、编辑、综合和索引等复杂应用,也鲜少有主动对新媒介信息进行监控的意识和行为。因此,现阶段老年人新媒介素养测评指标的内容,需突出实用导向,适当减少对新媒介和信息的认知和复杂的新媒介使用行为的考察。《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7]也提出,要围绕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互联网应用、产品等,不断推动智能产品的适老化设计,实现老年人的无感知应用。本次构建的指标层次分析结果显示,专家评价权重占比较靠前的指标也多与生活基本需求相关,如查阅新媒介信息、使用新媒介进行交流、对新媒介信息进行评价等,表现在“会用微信等社交软件聊天”“在网上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会分析新媒介信息是不是可靠”等,与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要求基本一致。
4 小结
本研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等,初步构建了老年人新媒介素养测评指标,科学性和可靠性较高,可以为现阶段科学、系统考核老年人的新媒介素养能力,进而开展相应的素养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但是由于能力、时间等所限,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如怎样突出新媒介素养的批判性特点,如何界定现阶段老年人新媒介素养的能力标准等还需明确,本框架也尚需通过进一步实证研究进行验证和修订。因此未来还需继续深化理论分析,开展实证研究,以期获得更权威、更可靠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