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石油这样干

2022-06-22

中国石油石化 2022年11期
关键词:管网油气统一

在实现低碳发展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是迫在眉睫的重大命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依靠技术创新外,还需要在能源市场构建上继续下功夫。

▲桃李争春,石油增艳。 摄影/胡庆明

能源大市场,大在哪儿

文/本刊记者 于 洋

建设全国统一能源市场,为油气行业发展注入新能量。

▲我国LNG接收站越建越多,但是取暖季依然时不时出现气荒,统一的能源大市场建设势在必行。 供图/视觉中国

油气行业改革再度迎来历史性的一刻。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从四项工作原则、五大主要目标、六个方面,明确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点任务。其中,明确提出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

从1978年油气行业以放权让利迎来改革和开放的起步,到现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下的油气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油气改革如何继续向纵深发展,当前油气行业改革的堵点如何疏通等问题,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给出了解决的方向。

“不是简单的全国一个市场”

毫无疑问,全国能源大市场的提出不是老生常谈。如今的油气行业在疫情、国际政治局势双重因素叠加下,形势扑朔迷离。在这个历史节点,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背后有着全新的考量。

有专家学者一看到“全国统一”,难免有些担忧: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大市场,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建设一个“受控制”的能源市场?随后,发改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打消了这种担忧。

统一大市场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个市场的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的设施高标准联通,要素、资源市场及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市场的监管要公平统一,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进一步规范的大市场。

发改委的字里行间,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阐述表明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是希望以此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中国市场由大到强的转变。

这个统一大市场落实到油气行业也不例外。我国地大物博,但资源分布、需求分布并不均匀。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并不是简单的全国一个市场、一个价格。海通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咨询部能源化工负责人杨安,进一步解释了这个统一能源大市场的内涵:“建设全国统一能源大市场是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双碳”目标,建立一个根据不同地区需求差异实现资源高效公平分配,市场监管充分,能够服务全国经济发展的全国大能源市场。”

这与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一脉相承。建设全国统一能源大市场讲究的不是规划,而是不做多余规划,尊重市场经济,用有形的手服务无形的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这意味着全国统一现货市场体系的建立,并不是简单的全国“同价”,而是结合不同区域的情况因地制宜,实现要素市场规则、监管统一,形成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综合体系。区域价格反映该地区实时供需状况,全国价格指数则更具有监测、跟踪和预测的功能,反映国内和国际整体的供求变化,为政府和市场主体提前部署应对,规避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等极端情况发生提供抓手。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看来,全国统一的油气市场应该具有四方面内涵。“第一,要有全国统一的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市场,并有相应的基础设施。第二,在价格形成机制方面,全国要统一,基本形成合理的反映供需关系的价格。第三,全国石油天然气的流通必须通畅,不管是在哪个交易市场做交易,资源都应可以在全国市场通畅流转,顺利实现交割。第四,要有一个高效透明的监管体系。”

油气企业将更容易“跨界”

油气行业的改革,总是伴随着由化石能源为主体转向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利用进程。总体方向是肯定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多能源互补,避免某种能源的缺陷而发挥其长处,以其总体的优势去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换言之,能源转型不是要简单的以非化石能源代替化石能源,更不是“风光独秀”单调一统天下,而是要谋求适合发展中的不同情况,多种能源灵活互补、共同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活跃局面。

当能源资源在全国大市场有了更为畅通的流通渠道,也就为各种作为商品而存在的能源产品提供了跨界互通的可能性。打一个比方,如果能源领域看成一座大楼,煤炭有单独的楼层,电力另在一层,油和气也有各自的楼层,统一大市场就相当于是这座大楼的电梯,打通了所有楼层,让各楼层间自由流动,互通有无。

“中国油气企业的低碳转型发展是一种跨界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董秀成说。而这种“跨界”早有苗头。

就在不久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辛保安,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张智刚在国家电网总部大楼,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侯启军举行会谈。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除了中石油外,3月以来,中石化、中海油相继前往国家电网总部会谈交流。从国家电网发布的信息来看,三大石油公司前往国家电网交流的内容大致相同,即在“双碳”目标下深化合作,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显而易见,能源保供与新能源发展成为石油公司与电网合作互补的两大主题。

在我国,石油企业与电网企业是国家能源保供的骨干企业。过去,石油天然气与电力两个行业因为业务领域不同,交集不多。随着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供应中的占比提高、气电装机规模增加、电力与油气体制改革走向深化、电力市场化程度加深,气、电之间的关系日渐密切,特别是在广东、江苏等地。

在能源战略专家赵磊看来,建立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意味着此前独立的煤炭、电力、油气等市场将被纳入同一市场中协同发展,让各类资源自由流通,不再受地理区域的束缚。不同能源品种在统一的大市场下加强联动,更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控制成本,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供图/视觉中国

提高油气资源配置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能源“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中,油气领域不同于电力、煤炭领域。后两者我国基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市场发展和政府监管自主性较强。而在油气领域,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72%和44%,需要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外高内低’的价格倒挂会吞噬进口环节的利润,造成供给紧张的局面;而‘外低内高’导致大量进口,又会打击我国油气上游的积极性,不利于国内油气产业的健康发展。”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战略研究部负责人李雷说。

能源安全关系国家安全与国计民生,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油气行业没有完全市场化。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成交情况来看,天然气的市场化交易仅占三成左右。而全国统一能源市场的建立,可以有效化解充足供应与控制成本这一结构性难题。李雷进一步解释了这种优势:“国内与国际出现价格偏差后,经济性会驱动能源需求在油气、电力、煤炭等能源间转化或替代,以此调节油气需求,动态实现油气进口量和成本与国内需求相平衡的状态。”

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市场交易或贸易规则统一、市场基础设施运行规则统一、价格形成机制统一。具体到油气市场,就是期现货市场体系统一,期现货结合;各区域市场相互之间统一,但并没有明确要求唯一的市场运行主体。针对国内现状,规范油气交易中心建设,建立全国统一油气期现货市场体系很有必要。坚决杜绝地方油气交易中心“遍地开花”式的建设,有利于减少同质恶性竞争,打破地方壁垒,提高资源跨区流动的配置效率,尽快形成国际价格影响力。

结合我国油气市场现状,李雷表示,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有利于国内尽快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价格指数。就《意见》提出的“健全油气期货产品体系”,李雷认为,期现结合的产品体系可以承载价格发现、对冲风险等多项重要作用,反映市场供需,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长期以来,我国油气价格受国际价格影响而被动变化。能源大市场建立起来后,随着我国能源体系的完善,以及煤电油气等能源的相互转化、替代,首先可以化解目前能源局部市场和局部时段不协调的问题,例如冬季用电的调峰。

目前,我国能源行业经常出现推涨——一种能源价格上涨,推动其他能源价格上涨。能源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将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通过不同能源间的替代减少单个品种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进而形成国内能源市场价格的总体稳定。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

油气大市场,有梗阻

文/本刊记者 于 洋

建设全国油气统一市场需要在油气交易、油气管网和天然气市场三方面有所突破。

随着我国油气行业改革转型进入深水区,油气行业发展的一些“梗阻”问题浮出了水面。《意见》)针对油气行业着重提出:在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基础上,健全油气期货产品体系,规范油气交易中心建设,优化交易场所、交割库等重点基础设施布局;推动油气管网设施互联互通并向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开放;稳妥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统一的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体系。

建设油气统一市场的重点一目了然。

打造期现联动,形成价格影响力

在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现货,不市场;无中长期,更不市场。”

2016年,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正式运营,主要开展管道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石油等能源产品的现货和中远期交易。2021年,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天然气双边交易量达816.63亿立方米,保持了亚洲最大天然气现货交易平台的地位。

随着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一炮打响,近年来,我国陆续组建了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深圳天然气交易中心等油气现货交易平台。同时,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市了我国第一个国际化期货品种SC原油期货,为推动我国油气市场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至今已有5年多的时间,我国的油气期现货市场建设得怎么样了呢?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这些油气交易中心目前仍处于摸索成长阶段。“存在同质化问题、市场化不足,现货市场还未建立起来,距离高效配置油气资源、形成全国或国际化影响力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能源战略专家冯保国说。

这些,也在《意见》的措辞中有所体现。对于油气、电力、煤炭三大交易市场,《意见》的要求各不相同。油气交易中心的建设用的是“规范”两字,煤炭交易市场用的是“完善”这个词,而电力交易中心则是推动适时组建。由此可见,油气交易中心的组建规则需要修订。

“规则需要修订,全油气期现货产品体系需要健全。”能源战略专家赵磊用一句话,说出了当下油气期货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供图/视觉中国

而这其中,首先需要形成活跃的油气现货市场,将各地分散化的贸易联动起来,初步构建出区域市场的形态。区域市场进而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作用下逐步协调联动,从而能够反映国内市场真实的供需关系。“然后,我们再基于现货市场建设期货市场,实现期现结合联动。最后一步,是结合油气衍生品市场,形成多层次的完备的油气金融市场,让参与其中的企业在市场中实现风险对冲,得以化解价格风险带来的经营风险。”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战略研究部负责人李雷说。

在油气期货产品体系中,现货市场是根基与基础,期现联动是关键所在,金融衍生品市场是这一体系必要的保障。“这个期货产品体系是期货现货相结合的体系,能够反映市场供需、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能承载诸如价格发现、对冲风险、使产业健康发展、完善市场机制等多项重要作用。”李雷说,“要将尽可能多的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纳入到市场中来,为市场交易注入更多的活力。”

在赵磊看来,我国天然气的金融市场化定价进程还需要加快,可在国内分品种分阶段开展金融化定价模式的探索。“目前,国内天然气液厂和接收站的主体比较多,LNG的市场化竞争较为充分,可以率先对LNG品种的期货进行试点。”

织好全国油气一张网

过去几十年,中国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相应与其配套的管道建设十分迅速。目前,天然气国家基干管网基本实现了“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就近外供”的供气格局。可以说,管道建设和投产为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天然气进口规模也不断扩大,天然气进口通道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四大进口天然气通道(东北、西北、西南和海上)已经贯通,全方位进口格局逐步形成。

随着“双碳”目标的确定,我国能源加速低碳转型,天然气将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公开报道显示,目前我国尚有约三分之一的县级行政单位没有接通管道气,管网设施对经济民生的支撑作用尚需加强。全国地下储气库和LNG储罐总储气能力仅占天然气消费的6.5%,储气调峰能力仍不能满足平稳供气需要。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面临新挑战,需要加强资源多元进口通道能力和储备能力建设。

在《意见》指引下,需要着力加快管网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全国一张网”加快推进中俄东线南段、川气东送二线、西气东输三线中段、西气东输四线、俄远东进口气管道等重大管道工程,确保沿海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一批LNG接收站重点项目按计划投产,提高天然气跨区域输送和进口资源接卸能力。同时,发挥供气企业、管网企业、城市燃气企业等各方的能动性,充分挖掘储气库建设潜能,打造形成华北、东北、西南、西北等数个百亿立方米级地下储气库群,完成《“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2025年全国储气能力550亿~600亿立方米目标要求,中远期适当建立战略储备,有效应对国际地缘政治动荡和价格大幅波动,保障能源系统安全。

在油气行业增储上产“七年行动目标之下”,目前油气输运“全国一张网”布局正在逐步形成,未来发展存在巨大空间,但是方向可能需要调整,大规模建设可能不是主流。

从整个天然气管网建设来看,可谓规模庞大,建设速度快,一个“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资源多元、调度灵活、安全可靠”的天然气管网输送体系基本成型。

在中东部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川渝等地的区域性天然气管网发展迅速并逐步完善,区域性管网与主干管网将逐步衔接起来。这是未来我国网络建设的重点任务。

预计在未来较长时间,由于国家油气开发和生产规模增速有限,同时进口规模可能步伐没有以往那么快。因此,国家基干管网的建设规模和速度应该有所趋缓,重点应该是互联互通管道建设,建设通畅运行的全国网络系统成为重要目标。

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

▲供图/胡庆明 西北石油局 视觉中国

建立全国能源统一的大市场,还有一个绕不过的问题——油气管网设施的公平开放。目前,中国油气管网系统进入全新的运营模式,与以往的“捆绑式”运营存在很大区别。“向各类市场主体开放将是改革的重点内容和任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董秀成说。从国家油气管网独立运营来说,核心就是“该垄断就让其垄断”,“需要竞争必须竞争”,但必须强化对“该垄断”的管网实施严格监管,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监管体制和机制。

▲供图/刘羽鸽 燕山石化

对于强化监管包括诸多内容,但其中如何建立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油气调度机制和规则,是油气管网公司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这其中,包括国家管网公司与三大石油公司在油气运营体系重构过程中的磨合配合和协调,也包括国家管网公司与省级管网公司之间的衔接和协调。这是重构运营体系的关键问题,更是未来改革的难点问题。

国家明文提出,鼓励地方以省级管网资产入股国家管网公司,积极引导和推动省级管网公司以市场化方式融入国家管网公司。“推动这些改革存在诸多障碍,本质上是地方与中央之间的资产管理和协调问题,也就是中央事权和地方事权的划分问题。”董秀成说。

国家油气管网作为自然垄断环节,必须全面对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开放。这是油气管网深化改革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改革管网运营体制和机制的初衷和目标。

如果管网做不到对企业实体公平开放,不能独立于市场买卖双方,在管输服务中不能保持“中立”,在管输服务过程中存在歧视行为,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油气市场便难以建立,油气体制改革的效果便大打折扣。

天然气基础设施公平开放的最终目标是天然气市场主体之间实行公平竞争,也就是说该竞争的领域必须实施竞争。现阶段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还存在着部分地方、部分企业及部分环节的保护壁垒,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管网设施的建设进程,影响管网普及、区域互联互通及设施的高效利用效率,不利于资源高效自由流动和多元化市场竞争,最终增加了下游用户的负担。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破除保护壁垒,不搞小循环,不搞地区封锁,不对外地、外资企业设置隐性门槛。

因此,需要相关政府和企业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公平竞争,避免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强制设置门槛或不合理交易条件,打破“小我”利益藩篱,多种模式加快“一张网”融合运行,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市场竞争成本。

加快建立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体系

“要建立这种统一大市场,就涉及类似平台标准以及将来怎么计量等问题。这些原来就都提出过,但不能完全推进。这次是通过文件进行系统性梳理。从现在的情况看,关键的落实与否可能还需要观察。”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说。

在天然气的几种计量方式中,能量计量是最为公平也最能体现天然气本质属性的。实施能量计量交接,是有效解决不同来源不同品质天然气公平交易问题的重要保障。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天然气大宗交易中采用热值计量,我国也开始渐渐转向。

事实上,此次《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统一的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体系,早在3年前就提出过。

2019年5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住建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下称《办法》),宣告天然气计价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办法》第十三条明确了建立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体系的要求,提出门站等天然气批发环节应以热量作为贸易结算依据;暂不具备热值计量条件的,应于《办法》实施之日起24个月内实现热值(能量)计量。但是,到目前为止,门站也没完全实现能量计量。刘毅军说:“从公平角度,用能量计量肯定是最好的,问题在于必须要有相对的标准,实际意味着要进一步提高天然气的整体标准。”

按体积计量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按能量计量需要在天然气入网时达到一个基本标准,再用热量来计算。考虑到资源的多样性,此举实现起来有客观难度。有些地方、企业可能并不愿意这样,因为这么操作对它们不利。有时,它们销售的天然气可能达不到标准就会被挤出整个天然气网络。

不仅如此,建立统一的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体系涉及设备改造或更换的问题。理论上,这并非很难实现,但支线到终端的改造费用非常大,因为需要增加投资且相当分散。而干线管道上的测量仪表,应该说改造起来并不困难。

“到最末的终端就是居民用气,需要考虑计量设备怎么改造、费用怎么出,实际推动起来会遇到不同的情况。”刘毅军认为。最终居民使用的天然气也可能要用能量来计量,但实现的时间会非常长。在他看来,能量计量至少应该要延伸城市门站,也就是到燃气公司。如果能达到这一步,再往后向零售端延伸时就可由燃气公司根据情况自己调整。“因为下面的情况确实非常复杂,各地情况特别多。从短期看,要建立统一的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体系比较困难。”

但这又是下一步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基础条件。刘毅军认为,在需要对管网、市场进行整体改革的背景下,能量计量计价体系建设是一个基础性工作——只有把天然气转化成一种标准产品,才能在交易时让买卖双方更容易进行比较。

▲供图/IC photo

“如果计量方式全国统一了,后续的改革也会受到一些推动。因为现在资源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市场只有统一,竞争才能相对更充分。”刘毅军表示。包括像公平开放之类,都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这是整个统一大市场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推动起来,但可能又不会那么迅速,因为涉及各方的利益。

实施能量计量计价需要将现行天然气门站价格、管输费乃至终端用户价格在体积计价基础上,基于一个统一的单位发热量标准将体积价格转换为能量价格,而热值标准的选取需要产业链上中下游协调。“《意见》出台后,需要相关部门及产供运销各方统一认识,加快步伐建立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体系,更好融入全球大市场。”能源战略专家赵磊说。

▲创建安全可靠的石油天然气进出口通道,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 供图/视觉中国

完善市场监管

在迎来开放、公平的全国统一油气市场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市场的公平开放应是权力与义务的对等,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2020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国际LNG现货价格迎来了罕见的价格低位。国内涌现出一大批贸易商参与国际现货资源采购,上百家企业抢订窗口期。2021年下半年国际LNG现货价格持续高企,出现部分托运商放弃使用已预订LNG窗口期的情况,致使当年的冬季保供出现“天窗”。

这警示我们在加强全国统一油气市场的同时,需要加强市场监管。“以LNG为例,需要明确各主体特别是新进入主体的保供责任,以采暖季保供优先、淡旺季均衡优先、长协资源优先为原则有序开放窗口期,同时加强对履约监管,构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市场体系,打通现货市场、期货市场、远期市场之间的的各环节,努力形成立体化的竞争性市场结构。”能源战略专家冯保国说。

此外,加快建设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需要革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监管弊端。

公平统一、高效规范的市场监管体系,是保障各类交易主体公平高效开展交易活动的关键,是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现象的重要招法。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市场失灵”领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革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监管弊端,进一步健全市场监管体系,有效治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负外部性及垄断等问题,实现对市场竞争过程的高效规范和公平公正监管。

我国油气监管起步较晚,成熟的经验借鉴相对不足,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等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市场监管,只有保证政府监管和商业分离,才能真正实现公平的市场竞争。在董秀成看来,监管由市场准入、价格、市场运行三大部分组成。而公平准入,是其关键中的关键。

以国家管网为例。在以往由大型油气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下,干线管网环节基本由大型油气企业实施自然垄断,其他市场主体很难得到公平接入。管网公司独立运行之后,理论上可以消除利益冲突,公平准入可以做到。但从过往经验和现实情况来看,即便机构设置和法规制定到位,也未必能够实现市场的公平开放。因此,为建立全国统一油气大市场,国家必须强化市场监管,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队伍必须加强,监管能力必须提高。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

大市场造就能源强国

文/本刊记者 于 洋

建设全国统一油气大市场,实现能源强国。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调整,能源供需关系深刻变化,传统与新兴能源生产国之间角力加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利益分化调整,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加速重构。国际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围绕能源市场和创新变革的国际竞争仍然激烈,我国能源安全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此时,提出全国统一能源大市场的意义不言而喻。当中国油气改革的道路障碍被打通时,中国的油气能源将迎来新的局面。

利用好两个市场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胜利油田时强调:“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通过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降低我国能源市场交易成本、培育能源资源方面的国际竞争合作优势,将有利于国家化解外来风险、保障能源资源安全。

近两年,国际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地缘政治动荡、全球化趋势受阻等,全球能源供应链受到了巨大挑战。能源进口的安全风险和成本风险越来越大。目前,欧洲多国的电力、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价格飙升,就是前车之鉴。

中国是最大的原油进口国、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以及煤炭消费大国。为了保证能源安全,中国一直注重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中国民贸智库特约研究员孙铁成看来,建设能源统一大市场,可以多渠道推动、巩固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在这一个过程中,全国统一的能源大市场有利于国家和企业主动应对全球能源安全多重不确定性,谋篇布局开展更高层次的国际能源合作,继续坚持能源领域自主对外务实合作,推动打造更加紧密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构建国际能源治理新秩序。

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安全稳定可靠的海外能源基地,深化能源设施互联互通,可以防范能源供应与运输中的政治、安全等风险;依托能源投资,加快能源装备“走出去”。谋划大国能源合作,推动绿色低碳能源领域各层次沟通交流。面向未来,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能源战略专家赵磊认为,要打造具有时代特点的绿色、智能、开放的双循环核心枢纽。“不是在西太平洋地区复制一个现有的油气大宗商品枢纽,而是建设一个面向未来、具有时代特点的双循环核心枢纽。”这要求我们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引导能源标准和规则制定,增强在全球能源治理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由大到强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能源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所长郭海涛看来,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中国能源市场将在四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一是地位公平。无论是国有、民营还是外资企业,都可以在中国能源市场中无歧视经营,根据自身的运营能力获取预期稳定、合理的回报。二是市场开放。中国能源企业将在国际能源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优势,在国内市场中更好地服务于国内能源需求和能源安全。三是企业竞争。不同所有制企业同台竞争,在竞争中促进组织模式和科技创新,促进优胜劣汰,提高产业效率。四是有序运行。各种能源相关法规和政策不断得到完善,能源市场法制化程度大幅提升;政府的现代能源监管体系逐步确立,监管更加有效;煤电油新能源等各类能源市场相互衔接、运行有序开展。

这四个方面得益于能源的市场化。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有利于打通结构“梗阻”,推动我国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

▲无限“风光”在险峰,要攀登。 供图/视觉中国

能源强国首先应当是能源大国。在能源领域,规模实力的“大”是“强”的必要条件。要坚定不移推进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推动增储上产攻坚工程稳健实施,夯实储量资源基础、做大油气产量规模、全力推进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油气的自给率,充分发挥油气增储上产的“主力军”作用。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全球第一。在规模上已形成了全球最大能源市场,但体量庞大并不等同于具备相应的规模效应。能源仍是我国供给约束严重的领域,突出表现为价格不能有效调节能源供需矛盾、能源用户对能源产品选择空间小、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新能源大规模消纳难、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比较严重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领域一系列重磅规划和政策密集出台,形成了推进能源革命的战略规划体系。与此同时,深入推进电力、油气体制改革;积极培育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能源科技创新15个重点方向等等。我国能源革命全面展开。

我们正由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能源强国的“强”,要体现在能源供应能力和质量的提升上。其关键因素在于强大的能源技术创新能力。要积极承担我国海洋油气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任务,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海洋石油工业高质量发展。

油气企业做好准备

机遇和挑战会是并存的。统一市场下能源企业将更容易“跨界”,也面临跨界带来的横向挑战。“传统油气公司在向综合能源公司转型时,随着业务版图与市场扩大会收获新的机遇,也将面临来自其他领域能源企业的竞争。”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战略研究部负责人李雷说。

以氢能为例,氢能的跨界布局已成为一种普遍做法。在能源革命、油气体制改革、“双碳”目标等因素的推动下,不同行业的企业加入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制氢、储运和加注环节的关键装备领域。中石化不仅正在大力布局加氢站,而且许多新能源领域的企业相继成立了氢能公司。与此同时,近年来,传统电力企业也在不断增加氢能产业的布局。在此之前,国家电投、华电等主要电力央企对氢能领域进行了深入布局,加快了燃料电池等新技术的研发。各个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氢能优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能源行业存在重新洗牌的可能性。对于传统能源企业来说,随着能源绿色转型,原油的能源属性下降,化工原料属性将得到增强。进行未来布局时,无论是新能源企业还是传统能源企业都必须考虑行业的整体趋势。

油气企业该如何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呢?从目前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界的研究来看,躲避可能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良方。相反,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勇敢地去拥抱不确定性,管控好不确定性风险,进而提升在不确定性中的生存能力。这是历史上很多“长寿公司”能够实现基业长青的秘诀。

面对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很多国际知名公司多次对自身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比如,壳牌是做石油运输和贸易起家的,最后转型成为上下游一体化的综合能源公司。“当前,全球能源行业到了转型升级的‘临界点’。能源转型的步伐日益加速,可再生不断提高,传统能源企业面临的风险在不断积聚。”赵磊说,“在面对这些风险时,一流公司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及时预判风险、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调整。”

在赵磊看来,这要求传统能源公司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坚持“多能互补、智慧集成”的原则,以提升整个能源系统的柔性、敏捷性、灵活性为目标,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集供油、供气、供电、供热(冷)、供氢的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努力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型清洁能源产品及服务提供商,为终端客户提供高效的用能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管网油气统一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的优化设计
供热一级管网水力计算及分析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市政道路给排水管网设计分析
统一数量再比较
东莞打响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攻坚战
2013全球主要油气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