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县水稻二化螟发生原因分析及其防控措施
2022-06-22张颜山曾凡杜张晓杰陈丽桦刘静波
张颜山,曾凡杜,冯 艺,张晓杰,陈丽桦,刘静波
(1. 永兴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 永兴 423300;2.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
湖南永兴县是一个以水稻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县,也是全国产粮大县。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提高粮食品质,增加种粮效益,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0 000 hm2。由于受耕作制度调整、气候变暖、抗药性增强、机收机割大面积推广等多因素影响,水稻二化螟为害在该县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粮食生产安全。为控制和减少二化螟为害损失,该县农业部门精准分析形成原因,结合上级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精神和要求,按照“绿色植保、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的发展理念,通过开展精准测报,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综合措施,有效控制了二化螟的为害。
1 基本情况
水稻二化螟在永兴县1 a 发生4 代,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他寄主植物根茎、茎秆中越冬[1-2]。越冬代常年4 月20 日左右进入羽化盛期。各代幼虫发生盛期大致如下:第一代5 月上中旬,第二代6 月下旬至7 月上旬,第3 代8 月上旬中旬[3],第4 代9 月中下旬。幼虫为害期较长,世代重叠严重。初孵幼虫先侵入叶鞘集中为害,造成枯鞘,到2 龄后蛀入茎秆内部取食,三龄幼虫后转株为害[4-5]。以第一三代为主害代。第一代主要为害早、中稻,造成禾苗枯鞘、枯心;第三代主要为害中、晚稻,造成中稻后期虫伤株、白穗及晚稻枯鞘、枯心。
2015 年前,二化螟在永兴县的发生程度较轻,2016 年发生趋势开始上升。据永兴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2015—2021 年调查记载情况(见表1)显示,二化螟发生逐年加重,至2018 年发生最严重。幼虫越冬基数由2015 年的31 500 头/hm2逐年增高到2018 年的178 500 头/hm2,发生面积由2015 年的19 800 hm2逐年增大到2018 年的29 700 hm2,一代二化螟枯心率由2015 年的0.62%逐年增高到2018 年的2.58%。2018 年二化螟幼虫越冬基数高的坂田残留量416 250头/hm2,全县的重点发生区域主要是永兴县的双季稻种植基地鲤鱼塘镇、湘阴渡街道办,二化螟为害严重的丘块枯心率达到16.7%。近年来,通过在全县大力推广农业和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多种绿色防控措施,二化螟为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越冬幼虫基数、发生面积、发生程度、枯心率与2018 年相比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二化螟幼虫越冬基数、发生面积仍较大,具备偏重发生条件,2021 年被纳入全省二化螟防控一类县,仍需采取有效措施综合防治水稻二化螟。
表1 永兴县2015—2021 年水稻二化螟发生情况
2 发生趋势上升原因分析
2.1 气候适宜
永兴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季风气候显著。阳光充足,年平均日照时长1 437.0 h,春季开春早,气温回升快,冬季少严寒,雨雪少,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297 d,年平均气温17.9℃,4—10 月大部分日期日平均气温在20~30℃,相对湿度大,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二化螟的越冬和生长发育。
2.2 越冬场所优越,虫口基数大
水稻二化螟主要以幼虫在稻桩中越冬。2016 年以来全县机械收割面积每年都在80 %以上。并且机械收割面积逐年增大,机械收割稻桩比正常手工割高20 cm 以上,雨水难以封浸稻桩,高的稻桩为二化螟的越冬提供了优越的场所,致使二化螟越冬后存活率较高,近几年均在91.3%以上,越冬虫口的基数大。
2.3 耕作制度复杂,食料丰富
近年来,由于农业效益低,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多,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出现部分双季稻面积改成一季稻,造成一些区域内早稻、中稻、晚稻混栽,混栽的早稻成熟期正是中稻的生长盛期,中稻的成熟期正是晚稻的生长盛期,由于二化螟有趋绿性,水稻成熟期的成虫可集中到处于生长盛期的禾苗上产卵,混栽的中稻成为二化螟为害早、晚稻的“桥梁田”。而中稻在永兴县播种时间4 月至6 月,播种历期长,品种间生育期相差大,导致桥梁田多。丰富的桥梁田为二化螟转移取食、繁殖为害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食料,使上一代二化螟顺利繁殖下一代,导致中、晚稻二化螟的发生量增加[6]。
2.4 早稻软盘抛秧面积大
近年来,永兴早稻抛秧面积占早稻种植面积60%以上,抛秧时间主要集中在4 月中旬,与越冬代二化螟的螟蛾盛期相吻合。由于抛秧田返青快、分蘖早、生长茂盛,二化螟最适宜在此类田集中为害,致使一代二化螟发生量大。
2.5 世代重叠严重,防治效果不佳
由于二化螟越冬场所不同,造成二化螟蛾发生极不整齐。据永兴县植保站观测,永兴县水稻二化螟蛾峰发生次数多,峰期历期长,主峰不明显,如2017年鲤鱼塘测报灯下观测二代二化螟蛾峰期为7 月20—31 日、8 月10—19 日,三代二化螟9 月4—20 日,持续多日蛾量大。田间调查二化螟蛾、卵、幼虫等虫态共存,世代重叠严重,防治难度增大,难以一次性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2.6 农户盲目用药,二化螟抗药性增强
防控时期把握不当,没有抓住二化螟处在低龄幼虫未蛀入茎秆时开展防治。二化螟初孵幼虫先侵入叶鞘群集取食为害,幼虫低龄期抗药力弱,及早用药,效果明显。2~3 龄后害虫蛀入茎秆为害,蛀入茎内后药剂难于直接触杀害虫,增加防治难度,降低了防治效果。永兴县防治二化螟常年用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等农药,这些农药已使用多年,二化螟对这些农药的抗性明显上升,这些药剂的防治效果下降,从而使二化螟幼虫残留基数大,不仅为害当代,同时也增大了下一代发生基数。
3 防治技术措施
3.1 精准测报
做好冬后二化螟发育进度田间调查,在全县水稻主要种植区鲤鱼塘镇、太和镇、湘阴渡街道办、洋塘乡设立病虫监测点,加强二化螟监测,每周开展二化螟田间调查,调查二化螟发育进度、发生量及为害程度,结合利用测报灯观测二化螟盛蛾峰期,确定二化螟的卵孵盛期,预报适宜的防治适期,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农户开展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3.2 农业措施
3.2.1 合理调整种植制度近年来,永兴水稻规模化种植面积逐年增大,为合理调整栽培制度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播种前计划好在同一区域内统一栽培模式,栽培同一熟期品种,避免单双季插花种植,并安排播期相近,减少二化螟“桥梁田”。
3.2.2 推行稻草低桩收割稻桩是二化螟越冬的主要场所,推行稻草低桩收割技术,降低稻桩高度,清理田间残余稻草及周边杂草,恶化二化螟越冬场所,有效降低二化螟越冬基数。
3.2.3 推广深水灭蛹抓好在越冬代螟虫的蛹羽化前及时进行春灌灭蛹工作,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应在螟虫羽化前(3 月下旬)采取翻耕后灌深水灭蛹,一般保持水深10~20 cm(全部淹灭稻桩),3~4 d 后可排水,杀死越冬蛹,减少一代虫源基数。其他代在幼虫老熟时田间排干水,降低二化螟化蛹位置,然后田间覆15 cm 的水层,保持4~5 d,能杀死大量虫蛹,减轻当年二化螟发生与为害。
3.3 理化诱控
3.3.1 性引诱剂诱杀性诱剂诱杀二化螟雄蛾,放置诱捕器15 个/hm2,采取外密内疏的方式布局,从4月上旬越冬代始蛾期开始放置,每3 个月换一次诱芯,连片诱杀。放置高度以水稻分蘖期距地面50 cm、穗期高于植株顶端10 cm 为宜。
3.3.2 灯光诱杀灯光诱杀是利用二化螟的趋光性诱杀成虫。在永兴鲤鱼塘镇、太和镇、金龟镇、樟树镇、湘阴渡街道办、马田镇等水稻主要种植区,运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二化螟成虫,每盏灯控制面积2.00~2.67 hm2,从4 月上旬越冬代始蛾前开始诱杀至10 月上旬无螟蛾止,每1~3 d 清空虫袋,注意傍晚开灯、清早关灯。
3.4 生物防治
运用赤眼蜂防治二化螟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赤眼蜂寄生在二化螟卵中,在寄生过程中能有效阻碍二化螟卵的孵化[7],将二化螟消灭于卵期,从而有效降低二化螟的发生基数。通过测报灯或性诱捕器监测二化螟蛾量,确定二化螟羽化高峰初期开始放峰。选晴天午后采用对角线法将蜂卡均匀挂到稻田中,放蜂时将蜂卡套在水稻主干中下部[8],放置点数为75个/hm2,放蜂量15 万头/hm2,隔5~7 d 放一次,连续放3 次,共放蜂量45 万头/hm2,注意放蜂前后一周内禁止使用农药,以免影响赤眼蜂防治效果。
3.5 化学防治
3.5.1 防治适期二化螟防治在5 月上中旬重点防治一代二化螟,防止二化螟造成早稻枯鞘、枯心;在7月上旬防治第二代二化螟,防止中稻枯心,在8 月上旬重点防治第三代二化螟,防止二化螟造成晚稻枯鞘、枯心和中稻白穗,压低二化螟虫口基数。此外,在9月中下旬还应注意第四代二化螟的防治,防止晚稻白穗。秧苗期施送稼药早期防治,减少大田施药次数;大田分蘖期当枯鞘株率达3%或枯鞘丛率5%时[9],开始用药;水稻破口期当代卵孵盛期与水稻破口期相吻合时(卵块数达到750 块/hm2),根据虫情预报在二化螟卵孵始盛期至高峰期用药防治。虫情监测到有几个蛾峰时,可适当增加防治次数,以压制前峰控制后峰。
3.5.2 防治药剂防治二化螟可坚持速效性药剂与持效性药剂混合施用,确保防治效果。可选用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单用提前到卵孵始盛期用药)、或10%阿维甲氧虫酰肼悬浮剂等持效性药剂加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5%阿维菌素等速效性药剂混合使用。世代重叠严重时可增加杀卵性较强的氟铃脲等药剂。发生较轻的纯双季稻区可单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高含量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为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可添加植物油、有机硅等助剂。穗期防治药液量常规药械防治不少于450 kg/hm2,植保无人机防治不少于18 kg/hm2,苗期可适当减少药液量[9-10]。对发生最严重的丘块,可加大用药和用水量,重复用药提高防治效果。施药时田间要保持浅水层。注意药剂交潜轮换使用,以减缓二化螟产生抗药性[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