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疫情防控常态化报道的导向把关
2022-06-22葛志军
文_葛志军
围绕疫情多点散发现状和“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媒体关于疫情的报道进入了一个理性与非理性对抗选择的常态化报道阶段。权威信息的发布流程越来越规范,动态信息的反馈越来越快捷,但随之而来的是同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在流量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同质内容选择差异化视角、讲好差异化故事,已成为媒体间竞争比拼的方向。理性的舆论引导是主流媒体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取得胜利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本轮疫情冲击下,衢报传媒集团积极应对、主动作为,集中优势兵力,打了一场漂亮的舆论战,既锻炼了采编队伍,又收获了媒体影响力,并积累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如何进一步做实做优相关报道的经验。
服务前移,打开民意诉求通道
无助,是灾难发生后的共同社会心态;求助,是个体面对灾难时的第一应急反应。回应各种诉求,快速提供服务,是稳定人心打好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的需要,也是媒体最具人情味的舆论引导方式。疫情发生后,任何无关痛痒的安慰都抵不上一次温馨的服务更能安抚人心,任何二手转发的信息都抵不上记者一次走进现场的报道更能引导舆论。
2022年开化“3·6”疫情发生后,在衢州市委宣传部的牵头下,市级新闻单位派出分管业务的副总编带精干力量,会同省级媒体,在抗疫前线成立“战疫编辑部”,将舆论引导的触角直接延伸到抗疫最前沿。每天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及时沟通信息、调整发稿计划、明确报道重点,从而牢牢把握住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此做法被顺利复制到随后发生的衢江“3·13”和江山“4·25”抗疫报道中。事实证明,在“战时”状态下,扁平化的舆论引导指挥调度机制是降低沟通成本、提高传播效率、优化内容生产流程的科学思路。
疫情发生后,很多原本在正常情况下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变得并不简单。开化“3·6”疫情发生后,市县两级网络力量联动同步开通“战‘疫’求助平台”,掌上衢州开通“通衢理政”防疫民生求助云平台,24小时不间断值守,及时接收市民求助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移送交办单,并要求反馈办结情况,形成信息流动的闭环。“战疫求助平台”共设八大板块,从“我要求助”“防疫速报”“疫帮到底”,到“活力居家”“心理辅导”“中医名家”等,在这个平台上,疫情防控有“力度”,暖心服务显“温度”。与此同时,在纸媒版面上开设了“‘疫’帮到底”专栏,全媒体互动,进一步放大了求助平台的影响力和运营效果。据统计,求助答复率达100%,问题办结率达97.2%。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常态化战备状态已大大突破了平战转换的时空界限,倚马可待的服务前移,并利用数字化手段为市民提供精准的服务,是媒体掌握舆论引导权的一种主动作为的手段。
把握节奏,跳出碎片化报道惯性
疫情防控是一场社会治理战、社会心理战,也是一场防控技术战,对媒体而言是一场舆论引导战、议题设置战、流量争夺战。
疫情的不确定走向,给媒体制定十分确定的内容生产操作方案带来一定的难度,媒体必须掌握好报道节奏。当疫情突发时,面对碎片化、同质化海量信息,用户迫切想知道自己在哪里、该往哪里去、下一步该怎么办。来自权威部门对疫情的科学判断,是媒体确定舆论引导节奏的重要依据,保持与指挥部指令同频共振,有效击中不同阶段用户信息消费的“痛点”。
移动优先的背景下,抢“第一落点”依然是媒体追求流量的首选武器。在分秒必争抢首发的背后是一条信息消费的理性逻辑: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关注后续信息发布——锁定获取信息渠道——形成稳定的日活用户。笔者对掌上衢州发布的开化“3·6”、衢江“3·13”疫情信息进行过一次粗略的统计,发现所有由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的“三件套”信息,即阳性病例信息、病例活动轨迹信息和“三区”划分信息,阅读量全部在半个小时左右就达到10万+,这对后续跟进发布的其他相关信息流量带动效果也十分明显。开化“3·6”疫情6天时间内共发布了除“三件套”以外的200多条疫情相关信息,阅读量5万+的占一半以上。
在开化“3·6”疫情发生后的前3天,大量碎片化的报道已在当地各大媒体平台上推送,但区域外的人们对开化县域的疫情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相关部门做了什么、防控进展如何等,还缺乏全面、客观的了解。根据“疫线编辑部”安排,衢报传媒集团一线记者用一天一夜的时间紧急采写了5000多字的长篇通讯《72小时,同心战疫》,并于第4天见报。在这样一个合适的时机,完整报道了开化的疫情防控工作,从而掌握了后续整个报道的基调和主动权。
再以衢江“3·13”疫情报道为例。当一座城市按下暂停键后,社会面防控进展情况如何,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衢报传媒集团在做好日常动态信息推送的同时,收集整理素材,选择在即将出现社会面清零拐点时及时推出了长篇通讯《一座城市的温暖守望》,传递了完整信息,给整个社会面以咬咬牙再坚持一下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当事件突发,碎片化信息消费成为用户的一种惯性时,媒体需要适时地慢下来,帮助用户梳理事件逻辑,让内心静下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当然,把握报道节奏是建立在对事件发展态势精准判断的基础上的。正如弹钢琴,要有主旋律,也要有和弦,更需要高低音搭配、快慢键配合。
讲好故事,避免简单娱乐心态
“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考验新闻传播的价值定力。
宏大的时代叙事总是通过个体的故事来展现的。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公众对病毒传播的恐慌程度有所降低,对相关的疫情防控报道的兴趣点也在调整。抓住一些热点话题、热点人物、热点事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做好舆论引导,是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但如果带着娱乐化的心态有意识地放大传播,可能会引发新的舆情。以今年江山“4·25”疫情为例,“云香娘”“抽光”两个关键词一度上了热搜,尤其是“抽光”这个方言译音,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实际上已偏离了疫情防控部门发布信息的初衷,引发了一波舆情。背后是一个导向选择问题,我们不能把公众的关注点错误地引向个人身份,而应该引向病毒传播本身。
开化“3·6”疫情发生后,衢报传媒集团及时开通了“疫线之光”专栏,整合发布各类抗疫故事。其中有两个稿子值得一提。一个是通讯《一群“火眼金睛”的幕后英雄》,另一个是图片专题报道《战疫一线的色彩》。当所有人的聚焦点集中在社会面清零进展时,记者把目光转移到一群离病毒最近,却关系到整个“五快循环机制”运行速度的病毒化验中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人们在消费大量同质化信息时,记者经过梳理整合,选取了一个巧妙的角度,用图片记录下战疫一线穿着各种色彩服装的工作人员形象,给予集中展示,让人耳目一新,也传递了“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鲜明主题。在衢江“3·13”疫情报道中,《为了165位村民的紧急转移》《天使在“疫”线》《隔离点里的“一米阳光”》无疑是深挖感人故事的典型代表作。在所有碎片化报道中,这几个故事给人留下印象是最深的。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但并非所有的新闻都能沉淀下来成为历史,只有那几个真正打动过人心的故事,才会成为某一个事件集体记忆的象征性内容。对生命的深切关怀、对生活的深切同情,记录下那些感人的瞬间,并引导用户深度了解真相,既是为历史负责,也是提高媒体影响力所必需。
观点引领,占领舆论引导制高点
碎片化事实过剩、情绪过剩,权威观点稀缺,是当下舆论传播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流媒体的观点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是一面旗帜,是用户判断方向的标识,可以称作是舆论场的定盘星。
持续的疫情点状散发,人们对疫情新闻的“痛感”已较之疫情刚暴发时大大降低。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和“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下,各地疫情防控步调一致、万众一心,具体的防控措施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闻报道内容大致相似。于是加入“鸡汤味”,成了不少媒体在处理新闻报道时的一种选择。比如“抬老人下楼做核酸”“出动无人机送药”“集体宣誓参加疫情防控”等等,在报道中动辄“挺身而出”“热泪盈眶”“一个劲地感谢”。如果说在疫情突发时,公众对疫情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认识,这样的描写可能还能打动人,而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这样的报道难免会给社会舆论提供负面“人设”。
郭超人先生曾指出:新闻工作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作为主流媒体,应对这种社会非理性的杂音噪声,需要高举评论这面大旗,通过设置导向鲜明的议题,为社会舆论纠偏,传递正能量,树立抗疫信心。
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衢报评论”已成为当地媒体中舆论引导的一个品牌。在2020年疫情中,衢州日报连发了26篇抗疫评论,其中20篇阅读量达到10万+,这组评论被评为当年度浙江新闻奖三等奖。在今年的本轮疫情中,衢州日报先后共刊发7篇评论,同样每一篇都是10万+,其中最高的达68万+。单纯从点击量就可以看出,在重大事件发生后,观点确是用户刚需。《让城市停下来静下来》刊发在城区实行严格管控命令下达之际,把道理说透、把好处说明,起到了稳定民心的作用。《快一点,再快一点》《紧一点,再紧一点》《细一点,再细一点》《坚持,再坚持一下》几篇评论,不但标题吸引人,内容直奔主题,在说理的同时,又带着浓浓的人情味,而且与疫情防控工作推进的节奏紧密关联,既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又起到了推动工作的效果,可谓四两拨千斤。
疫情事关生命、生活、生产,观点引导要注意把握分寸。与其他政论性评论不一样,需要带有温度,不能居高临下,不能玩文字技巧,更不需要长篇大论,应该直奔主题,在换位思考中摆事实讲道理,不需要过多的循环论证,只需要直面现实的沟通交流。有位读者在《坚持,再坚持一下》的留言中复制了一段话:“生活原本不易,面对这样的突发疫情,更不容易。勇者都是逼出来的,强者都是熬出来的,成功都是挺过来的。疫情发生以来,不管是一线的工作人员,还是宅家的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在承受压力,每个人都在咬牙坚持。大家都不容易。在这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斗中,大到整座城市,小到一个家庭,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说,读完这段话,他流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