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热点嬗变

2022-06-22董芸

文教资料 2022年6期
关键词:嬗变知识图谱

董芸

摘 要:本文借助COOC软件绘制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知识图谱,发现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主要围绕相关理论研究、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研究、高校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研究、师范生身份认同研究、体育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等方面展开,未来研究应加强研究者和机构之间的合作,注重研究方法多元化,深化研究内容。

关键词:教师身份认同 嬗变 知识图谱

近年来,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已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较多,借助COOC(Co-Occurrence,共现)软件分析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热点的嬗变,以管窥该领域研究的演变趋势,为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

在各种学术成果的形式中,期刊论文时效性强,往往能反映某一领域的发展脉络。[1]因而,我们借助中国知网这一检索平台,采用高级检索方式,选定期刊文献,按主题途径检索,输入检索词“教师身份认同”,期刊来源类别设置为“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共检索到194条结果,将其导出为Refworks(文献数据库管理系统)格式,借助COOC软件进行数据清洗、去重、关键词合并等,最终保留192条结果。借助COOC软件对这192篇文献进行文献年度分布、作者、机构、期刊的频次统计和高频关键词的共现图谱分析,以获得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热点嬗变的全貌。

二、研究结果

(一)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概况扫描

1. 文献年度分布

从文献的年度分布可以看出某领域研究在特定时期的状况。借助COOC软件绘制文献年度分布图(如图1),可以发现,我国关于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文献始于2003年,2003—2009年,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这一阶段的增长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关;2010—2017年,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总体上也是增长趋势,其中,2017年发文量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阶段的增长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有关;2018—2021年,总体上也呈增长趋势,其中,2019年形成了一个小高峰,这一小高峰的形成与2018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有关,《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它对教师教育领域研究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可以看出,随着这一文件的发布,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成为新的热点话题。进一步分析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所关涉的教育领域可以发现,其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因其始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背景,相关研究成果从最开始的集中关涉基础教育领域到后面扩大到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领域。

2. 作者分布

利用COOC软件生成发文量前15位作者的柱形图(如图2),可以发现容中逵、李茂森、寻阳、李子建、叶菊艳、赵明仁发文量均在3篇以上,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容中逵(共13篇)。根据普莱斯公式来确定核心作者,求得N=0.749×√13≈3,核心作者即为发文量3篇及以上的作者。6位核心作者发文总量为37篇,占发文总量(192篇)的19.3%,说明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核心團队尚未形成。

3. 机构分布

借助COOC软件绘制发文量前15位研究机构(如图3),可以发现,发文量并列第一的是湖南师范大学乡村教育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发文数量第二的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发文量第三的是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发文量第四的是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可以看出,发文量前15位的机构中除了一个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一个体育学院体育教研室外,其余均为师范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或相关研究中心。可以说,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形成了以师范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为核心的研究机构,排名前15位的机构中并未出现中小学校,作为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一大核心对象——中小学教师,他们所处的工作场域鲜有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对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都不利。因而,中小学校应该加强教师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结合自身学校实际情况,提出提升教师身份认同的良策。

4. 期刊分布

利用COOC软件绘制发文量前15位的期刊分布图(如图4),可以发现,均为教育类的核心期刊和C刊,说明教师身份认同本身虽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但已有研究成果依然以教育学学科为主。这一领域刊文量最多的期刊是《当代教育科学》(16篇),第二的是《教师教育研究》(13篇)和《教育发展研究》(13篇),第三的是《现代教育管理》(10篇)和《中国教育学刊》(10篇),第四的是《全球教育展望》(9篇),刊文量前4位的期刊文章刊载总量占总发文(192篇)的37%,这些期刊大都设有专门的教师教育栏目,它们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发展。

(二)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热点嬗变

关键词精炼地概括了论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发展趋势。借助COOC软件,绘制频次大于等于3的高频关键词的共现图谱(如图5),结合后台生成的网络指标统计表格,深入阅读相关文献,将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分为以下主题。

1. 教师身份认同的相关理论研究

这一主题下主要是思辨性研究,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主要关涉的是中小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基本理论。包含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意义、影响因素、认同危机、建构等方面。在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研究方面,有研究者就教师法律身份与社会身份的“重叠认同”进行了剖析[2],有研究者从“社会自我”和“个体自我”两方面来理解教师身份认同[3],也有研究者将其看作是教师自我对社会所界定的教师内涵的认知与体验,确认自己作为一位教师,允诺和遵从作为教师的规范准则,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身份的重要标志。[4]在对教师身份认同的意义方面,研究者就其对教师专业成长[5-6]、课程改革的影响[7]、教师研究中的价值。[8]在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有研究者从教育叙事有效性视角来考察[9],有研究者从宏观(国家教育政策)、中观(学校组织文化)、微观(教师个体知识与态度)三方面做了系统深入分析[10],有研究提出了制度、校园文化和教师个体三方面的影响因素。[11]在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研究方面,有研究者就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原因和诉求进行了研究[12],有研究者就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和有效化解策略进行了研究[13],有研究者深入研究了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和实质[14],也有研究者从教育革新视角,审视了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及相关因素,并提出了消解策略。[15]在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研究方面,有研究者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从赋予教师专业话语权利、营造合作型教师专业团队文化、建立协商认同机制和教师叙事四方面提出[16],有研究者提出了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的两种路径[17],有研究者从生活世界视域出发,提出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策略[18],有研究者提出制度视野下教师达成价值共识的策略来实现教师身份认同[19],有研究者提出绩效工资背景下教师身份认同的自我构建策略[20],有研究者从社会环境塑造与教师自我重构两方面提出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策略[21],有研究者从实践共同体角度提出教师身份认同的实现途径[22],有研究者从外部集群形塑与内部自我统整相统一对中小学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基本理路做了详尽的阐释。[23]

2. 某一特定群体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涉及的群体有乡村教师、高校教师、教师教育者、师范生、体育教师、外语教师等。在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方面,主要围绕缘起、内涵、危机表征、影响因素、实践策略构建等方面展开。其研究缘起与时代走向、政策导向紧密联系。关于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内涵的理解,有三种代表性观点(见表1)。关于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表征研究,分别基于他者规训异化视角[24]、文化冲突视角[25]、城乡张力视角[26]、人性假设视角[27]、承认理论[28]展开研究。就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和内部、外部因素两方面来展开。针对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已有成果主要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乡村社会层面、乡村教师自身层面四个方面构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实践策略。

在高校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方面,有研究者以身份认同为视角来研究区域成人高校教师发展[32],有研究者从高校人事编制管理出发,研究高校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和提升策略[33],有研究者就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进行了探索[34],有研究者从学术职业视角出发,探讨了高校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及建构路径[35],也有研究者从弗洛姆期望理论出发来考察高校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及提升策略。[36]

在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研究方面,有研究者基于Gee(吉)的身份理论,从制度身份、话语身份、亲和身份三种身份来梳理我国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现状[37],有研究者就教师教育者模糊的身份认同进行了探讨[38],有研究者就教师教育者专业身份认同进行了界定,并分别就高等教育中教师教育者和中小学教师教育者专业身份认同进行了探讨[39],有研究者就学科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概念、特征、认同景观、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40],有研究者就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的困境及出路展开研究[41],有研究者就教师教育者的身份内涵、困境和建构路径进行研究[42],有研究者基于文献的分析探讨了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的困境与出路。[43]

在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方面,有研究者就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表现、原因和提升建议进行了研究[44],有研究者就师范生作为实习生的身份认同进行了探讨[45],有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进行了实证研究。[46]

在体育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方面,分别就中小学体育教师身份认同困境与出路、中小学教师身份认同路径重构的理论阐释、基于身份认同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型、我國体育教师身份认同的迷失与重构、乡村体育教师身份认同困境下的专业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

在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方面,主要围绕高校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特点、存在的问题的定量分析、我国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量表编制、苗族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危机表现与消解路径、线上教学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展开。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加强研究者和机构之间的合作

基于前文对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的知识图谱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主体力量是以少数核心作者为主,以一些高等院校作为主要的研究机构。但中小学教师作为教师身份认同的一大核心群体,他们作为认同主体,自身不积极参与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中来,不利于中小学教师内在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利于形成教师身份认同,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所以,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应该加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以及不同机构间的合作。

(二)注重研究方法多元化

现有的关于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主要还是以定性研究为主,虽有一些定量研究的成果,但相关的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却不一定得到了保证,高质量的测量工具的研发应该得到重视。同时,大规模调查的定量研究也应继续强化,以增强研究的代表性。

(三)深化研究内容

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涉及群体很多,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也已成为热点,近些年相关研究成果也日益涌现。但已有的关于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各种理论视角,对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表现和消解策略进行了思辨性研究,较少关注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现状的实证研究,在这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 张铭凯,靳玉乐.我国教科书研究的新世纪图景——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7(3):54-66.

[2] 曲正伟.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 [J].教育发展研究,2007(4):34-38.

[3] 李茂森.教师“身份认同”的理性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4):87-90.

[4] [5] [16]张军凤.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J].教育发展研究,2007(7):39-41,46.

[6] 李茂森.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3):86-90.

[7] 尹弘飚,操太圣.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身份认同——制度变迁与自我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8(2):35-40.

[8] 李茂森.论专业身份认同在教师研究中的价值[J].上海教育科研,2009(9):33-36.

[9] 刘义国,林天伦.教师教育叙事与身份认同:关联及有效性前提[J].当代教育科学,2007(21):53-54.

[10] 李茂森.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6):44-47.

[11] 罗增让,余巧.课程改革中教师身份认同及教师情绪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6(6):8-11.

[12] 王彦明.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原因、诉求[J].教育导刊,2011(3):8-11.

[13] 孙二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身份认同与认同危机[J].现代教育管理,2011(2):87-89.

[14] 李茂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表现与实质[J].当代教育科学,2011(24):16-19.

[15] 刘英,阮艳花.教育革新视角下教师身份认同危机与消解策略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9):137-139.

[17] 李茂森.从“角色”到“自我”——教育变革中教师改变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22):56-59,78.

[18] 李茂森.生活世界视域中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J].教育发展研究,2011(22):47-51.

[19] 李茂森.价值共识:制度视角下教师身份认同的基础[J].现代教育管理,2012(5):75-78.

[20] 李先军.论绩效工资背景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自我构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4):64-68.

[21]刘洋.教师身份认同建构问题新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3):42-44.

[22] 李子建,邱德峰.实践共同体:迈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新视野[J].全球教育展望,2016(5):102-111.

[23] 容中逵.中小学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基本理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9(1):85-88.

[24] 容中逵.他者规训异化与自我迷失下的乡村教师——论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问题[J].教育学报,2009(5):83-88.

[25] 王勇.试析文化冲突背景下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J].教育探索,2013(2):88-90.

[26] 黄晓茜,程良宏.城乡张力间的彷徨: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应对[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4):80-86.

[27] [31] 周桂.场域视野下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与出路——基于陕西省WN市四县的调研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9(8):40-44.

[28] 焦龙保,龙宝新.从自我认同到他者承认: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化解[J].当代教育科学,2020(11):24-30,79.

[29] 胡艳.中国当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中的困境研究——基于一位乡村教师的口述历史[J].教师教育研究,2015(6):72-78.

[30] 李义胜,廖军和.论基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以GH镇XS村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9(1):73-78.

[32] 张华亮.身份认同视角下区域成人高校教师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20(7):123-129.

[33] 李志峰,高慧,高春华.“编制”之困:高校教师的组织身份属性与身份认同[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5):82-89,104.

[34] 陈兆军,黄侦宇.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民办高校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7(12):136-138.

[35] 刘泰洪.学术职业视角下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与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8(4):47-50.

[36] 龚孟伟,南海.高校教师自我身份认同及其提升策略探析——基于弗洛姆期望理论的考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8):31-33.

[37] 李静郧.对我国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研究现状的述评——基于Gee的身份理论[J].当代教育科学,2017(7):28-31,7.

[38] 康晓伟.教师教育者:内涵、身份认同及其角色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1):13-17.

[39] 郑丹丹.教师教育者专业身份认同剖析[J].江苏高教,2014(3):113-115.

[40] 赵明仁.师范大学中学科教师教育者的身份认同[J].高等教育研究,2014(8):61-67.

[41] 張立.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9):36-38.

[42] 赵明仁.教师教育者的身份内涵、困境与建构路径[J].教育研究,2017(6):95-100.

[43] 崔藏金.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的困境与出路——基于2000—2017年SSCI核心文献的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3):89-95.

[44] 林一钢,冯虹.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原因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1(8):34-38.

[45] 张玉荣.社会互动与实习生的身份认同[J].教育学术月刊,2012(11):52-57.

[46] 林一钢,冯虹.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0):78-82.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 (2021年)一般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小学教师身份认同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21JY43D)。

猜你喜欢

嬗变知识图谱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集方式的嬗变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关于衡州花鼓戏的嬗变及传承探微
近十五年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对策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