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2022-06-22张春梅

文教资料 2022年6期
关键词:历史思维高校思政课大学生

张春梅

摘 要: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有赖于具有历史思维和世界眼光的高素质人才,但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育普遍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培育方式亦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阵地,高校应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其他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融入历史思维,优化大学生历史思维培养路径,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大学生 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马克思认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1]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2]由此可见历史科学及历史研究在人类知识传承过程中的重要性。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正确的历史观、科学的历史思维是必备素养之一。

关于历史思维的研究,学界已有不少成果。部分学者从大学生素养的视角阐释历史思维。周利娟考察了大学生历史思维的概念及培养路径。[3]赵芳,张忠江在探究大学生历史感时,涉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4]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历史思维的研究尚不多见。截至目前,中国知网(CNKI)所载相关文章较少,主要有吕小亮和时晓建的《培养历史思维: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任务》[5],文章从大学生思想引领角度考察了历史思维的重要性,杨超杰的《以历史思维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发展》[6],阐释了运用历史思维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但两文均为对如何培养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总体来看,学界关于历史思维的研究已经产生一批重要的理论成果,但对历史思维的应用研究相对薄弱,关于大学生历史思维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历史思维研究明显不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简称“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研究更是鲜有涉及。当代大学生(历史专业除外)的历史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课实现的。本文立足于高校非历史专业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试图构建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合理方案,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式,促使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思维的研究不断深化。

一、培养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历史思维是一种正确的历史认识方法,是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认识活动,主要特征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分析事物的来龙去脉,获得理性认识,进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世界发展潮流。与历史思维直接相对的是孤立的、静止地看问题的方式,其是导致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历史思维是历史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价值体现,是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一)历史思维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历史思维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家国情怀,进一步增强对我国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思维是一种整体思维。[7]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不仅能使大学生从长远视角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并且能使大学生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敬畏之心,有助于其对历史和现实进行理性判断,明辨是非,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深刻理解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二)历史思维有助于优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历史思维是一种长时段的思维。[8]历史思维的培养过程,即是将事物放在历史长河中进行分析,在宏大历史视野下,引导学生逐步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从关注个体向关注群体的转化、从关注当下向关注长远乃至子孙后代的转化,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命运。同时古圣先贤的高尚人格,伟大历史人物在重大人生选择中的“舍小我为大家”的牺牲精神,以及其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杰出贡献,也感染激励大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远目标和远大理想,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三)历史思维有助于完善人文素质教育

历史思维是一种发展性的思维方式,是把现实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正确认识和把握的科学方法。[9]换句话说,就是引导人们在思考现实问题时把相关问题置于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运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对问题加以研究、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将历史思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意识,以史为鉴,深入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关注人与社会的发展,提升其人文素养。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历史思维状况不容乐观,与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民发展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尚有一定差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思维方式和方法各异,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一定的历史思维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部分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思想上不重视历史的学习,实践中不能客观评价历史。总体而言,目前大学生历史思维的培育普遍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培育方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这说明了进一步实施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大学生历史思维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历史思维的主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是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是培养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阵地。历史思维的培养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坚持的过程。

(一)教师传授基本历史知识,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就是无本之木。“纲要”主要是通过学习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演进探讨中国道路选择的必然性问题。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和大历史观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历史文本,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群体社会秩序整合的努力,探讨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内在逻辑,从而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正确性。另外,该课程讲授具体的历史研究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从长时段、广时空分析、解决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

“纲要”课教师是培养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力军。丰富的知识与深厚的学养是教师站稳讲台的前提。“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上好每一堂课,“纲要”课教师需要在备课时认真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并注重在课堂上适当补充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以充实课堂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近年来,全球史、跨国史研究成为史学研究热点,教师适当地将这些内容融入教学中,在大历史观的影响下,培养学生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宏大历史思维方式。

(二)按照历史逻辑进行教学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10]“纲要”课堂是培养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符合历史逻辑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逐渐理解和消化思想政治基本理论,并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将历史思维方法融入历史问题分析过程中。在讲述“纲要”课时,教师从历史教育的基本属性出发,“用事实说话”是最基本的原则。在制作幻灯片时,教师可以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原始档案、历史影像、图片、图表等资料,以加深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若干问题的理解与认知。

另外,“纲要”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性思考。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让学生参与历史课堂。一是在讲述过程中,创设若干历史情景,设计相关问题,引领学生穿越时空,向历史的纵深处思考。例如,在讲授“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如果你是某一阶级的人,你将如何救国救民,探索国家的出路?”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二是采用新视角分析问题,结合时政热点,将历史和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精心设计教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

(三)引导学生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僵化、静止、孤立地看问题方式,是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之一。历史虚无主义恶意否定、任意歪曲、肆意消费历史,虚化中华传统文化和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道路,在历史虛无主义的影响下,学生容易采用碎片化的思维方式看待历史问题,造成政治思想混乱。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1]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培养大学生历史思维结合起来,明确历史虚无主义惯常采用的方法及其错误之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大学生严谨求实的历史素养,增强其正确辨析和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12]

三、其他思政课程对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是社会科学的基础,任何课程都离不开历史思维,因为任何学科、理论都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承担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历史思维的重要渠道。

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样蕴含历史思维相关内容及方法,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教师结合相关史实,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并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此过程即为一种历史思维方式的训练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率”主要探讨世界观的历史演进。教师在授课时,引领学生从中西哲学发展史的高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历史必然性。如果仅仅就马克思主义来谈马克思主义,并不能彰显该理论的真理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时均凸显马克思对历史的重视,尤其蕴含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在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有说服力的回答。该课程主要展示人生观、价值观的历史演进过程。人的修养,道德观也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观。教师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自身所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人生新阶段,明确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历史思维也贯穿在相应的教学内容当中。再如,教师在讲授“形势与政策”时,引导学生思考时政热点背后的历史逻辑,将现实与历史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并有助于学生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除了必修课程,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的精神、贯彻《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高校开设“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等思政选修课程。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加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提升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担当。[13]作为思政必修课的重要延伸,“四史”使学生比较完整系统地了解党史、国史、国情和世情。“四史”教学不是单纯的讲授历史,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方式。[14]因此,在教授“四史”相关内容时,教师除了运用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述历史发展过程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史为鉴、知古鉴今,思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联系、发展的思维方式认识党史、国史、国情和世情,并进一步探究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背后的历史规律,使其更好地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四、实践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除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学习之外,实践教学也是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实践教学采用多样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的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实践教学可以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地方特色,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开展大学生讲党史故事、红色故事活动,鼓励学生发掘家乡的红色资源,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制作幻灯片,并进行展示,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激发学生爱家乡、爱党爱国的情感,更能使之深切感受到先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深刻理解青年一代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围绕相关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等实地参观、调查,使学生通过直观体验到相关历史知识,并将理论内化为自身修养,使之逐渐形成历史思维。再如引导学生成立读书小组,阅读经典文章和书籍,如《共产党宣言》《毛泽东著作选读》等,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讨论、辩论,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

五、结语

高校思政課是培养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阵地。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其他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等维度逐渐渗透历史思维,优化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育路径,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机制。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其思维方式影响到实践行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需要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2]习近平.习近平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J].历史评论,2020(1):2.

[3]周利娟.当代大学生历史思维培育路径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3):26-29.

[4]赵芳,张忠江.论当代大学生历史感的培养[J].天中学刊,2018(2):150-153.

[5]吕小亮,时晓建.培养历史思维: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任务,思想理论教育,2015(2):109-111.

[6]杨超杰.以历史思维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发展[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10):90-92.

[7][8]范正伟.涵养我们的历史思维: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N].人民日报,2019-01-25.

[9]杨煌.不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N].学习时报,2019-04-01.

[10] [1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N].人民日报,2019-08-01.

[12] 葛玉良,张晓娜.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73-75.

[13] 张琳,周扬.习近平关于“历史思维”重要论述的理论阐释[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9):67-75.

[14] 乔惠波.“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1(1):116-125.

猜你喜欢

历史思维高校思政课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历史想象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
高中历史教学简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