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手工艺的困境与创新发展

2022-06-22袁晓婷

今古文创 2022年23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互联网

【摘要】 歙砚制作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歙砚行业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总结了歙砚行业的发展历程,进入近现代以来,歙砚行业发展起起伏伏,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呈现二元化,传承人出现不均衡发展变化,市场规模出现萎缩的趋势。本文针对歙砚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歙砚手工艺的创新与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非遗手工艺;歙砚;活态传承;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3-007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3.023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非遗手工艺的创新与发展——以徽州歙砚为例”(201911306100);校级质量工程项目“非遗手工艺的创新与发展——以徽州歙砚为例”(2018XJPKC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遗手工艺的创新与发展——以徽州歙砚为例”(51778002)。(项目组成员:丁杰,张曼玉,郑敏佳,胡刚)。

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延续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砚台,质地坚润,纹理如丝,艺术与实用价值并重,深受古代文人墨客及皇室贵胄的青睐,是一种集绘画、诗歌、书法和雕刻等于一体的高雅艺术品。

徽州歙砚石质坚韧、温润莹洁、纹理缜密、造型浑朴,集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格、优良的材质、精致的雕刻、耐人品鉴的人文内涵于一身,与广东端砚、甘肃洮砚、陕西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在中国艺术界一直享有着盛名[1]。

一、徽州歙砚产业发展

(一)生产经营上传统与创新并存

目前歙砚经营销售主要分为两种模式:线下实体店销售模式、实体店与“互联网+”融合进行的销售模式。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歙砚实体店几近停业,但网络销售受影响较小。

据调查,71.43%的歙砚销售主要依靠实体店,28.57%的歙砚销售依靠互联网。在歙砚销售中,绝大部分的手工歙砚在实体店销售完成,网上销售的主要为机雕歙砚和少量的手工歙砚。目前,歙砚经营销售面向的人群较窄,88.57%的歙砚销售主要购买者是30—50岁的人群,其他年龄段的消费人群較少。在歙砚与“互联网+”融合层次较低,仅涉及网店和一些网站宣传,主要线上销售平台有淘宝、天猫和微拍堂等。部分业内翘楚从业时间久,拥有稳定的朋友圈,人脉广,产品销路较好,甚至将歙砚产品推向了国际市场。

(二)传承人数量增长迅速

资料显示,在2015—2019年这五年期间,歙砚传承人数由原来的60人增长到现今的102人,五年间增长幅度达到70%。其中国家级传承人人数大体上没有发生变化,省级传承人五年间增加2人,市级传承人的增加最为突出,五年间有21人前后被授予市级传承人。县级传承人在这五年间的增长也比较明显,但出现增长势头乏力的情况。

二、歙砚行业面临困境

(一)传承面临的困境

1.商业规模趋于萎缩

2013年国家对歙砚进行保护性开发,控制歙砚开采矿的规模,歙砚行业进入了一股低迷期。调查结果显示,在2009年到2019年间歙砚注册户数呈现波峰状,在2013至2014年注册户数达到峰值;2015年至2019年歙砚注销户数明显增加,2009—2013年平均每年注销户数21.3户,2015—2019年平均每年注销户数31.4户,注销用户上升幅度达到47.4%,歙砚行业总体发展趋势并不乐观。

说明:数据查询结果至2019年9月30日,歙县从事歙砚行业的个体户营业执照数(有效)为326户,企业营业执照(有效)数为154户。

2.传承人年龄结构不合理

在歙砚传承方面,歙砚传承人的问题似乎也成为歙砚能否持续繁荣的关键问题。通过调查了解到:(1)歙砚传承人数量较少。歙砚雕刻作为一门手工艺,具有投入成本高、资金回笼慢的特点。每名从业者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师或在学校专门学习。调查发现,从业时长五年以下的,占调查总人数的5.71%,体现出明显的传承人新鲜血液注入不足。(2)歙砚传承人的层次明显,国家级、省级歙砚传承人数较少。由于歙砚雕刻技艺易学难精,难以照办照旧[3],对后继者的创新力与实践力要求较高。

3.传承保护意识薄弱

歙砚在徽文化中拥有悠久的历史,但人们对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淡薄。调查发现:政府近年来才开始重视和扶持歙砚行业的发展,这导致歙砚在社会中宣传力度不足,认知度不广,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歙砚的重要性。而歙砚工作者们对雕刻技艺的学习和研究较为重视,但在现代化发展中难以创新且缺乏经济支撑。他们认为该行业工作辛苦,收入不稳定,更有甚者认为行业发展前景不好。他们的这种想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歙砚的继承和发展。普通群众对歙砚的了解程度较低,更加缺乏保护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从而淡化了保护和传承意识。

(二)发展面临的困境

1.经营模式单一

歙砚行业这几年的总体发展形势持续走低,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状况令歙砚的销售充满不确定性。提起歙砚经营,我们能想到的就是小作坊销售模式。不得不说这种模式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对歙砚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平台挑选和购买商品。而如今歙砚依旧以线下实体店销售为主,大大忽略了网络对商品的传播力量。

2.市场创新不足

歙砚产品风格传统单一,没能跟上年轻人的审美潮流,歙砚也从实用性向艺术性发展过渡,在歙砚产品样式设计创新方面不足。产品样式缺乏创新令歙砚市场对外界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近几年,各非遗手工制作行业都有对新模式的尝试,有的成果显著,而歙砚行业却缺少在这方面的尝试。

3.砚石资源短缺

自2005年8月起,砚石资源无法开采,主要靠当地群众旧屋改造的地基和零星开挖获得,砚石原料逐渐紧缺。目前,一是婺源县政府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更加重视生态资源保护,对群众零星开采管控更加严格,当地原料更加紧缺;二是原石的对外引进缺乏稳定有效的渠道,替代原料开发尚无进展。这些情况加剧了市场流通的砚石资源的短缺情况,并引起成本上涨,更加制约了歙砚的发展。

4.机械化的冲击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歙砚行业也出现了部分主打机器雕刻的店铺。因机器雕刻效率高,产量大,节省劳动力,操作简单,成批生产,利润可观。短时间就在行业内崭露头角,逐渐占领了歙砚的中低端市场,导致主打手工雕刻的店铺市场份额缩减,从歙砚行业的长远发展来说,种种问题挤压着歙砚的发展空间,歙砚发展步履维艰。

(三)歙砚“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与困难

现在的歙砚销售模式面临互联网销售与门店销售融合的机遇,向前进一步就能融入互联网的时代潮流中,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大势,使歙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调查得知,当前从事歙砚工作的大多是从事了几十年的工作者,技术精湛、经验丰富是他们的优势,但同时他们思想较为保守,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较少,局限于传统思维,创新能力受限。

三、创新发展模式

(一)拓宽传承发展道路

1.加强传承意识的宣传

为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歙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可以从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个层面着手。

在政府层面,对于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要加强文化宣传,当地文化旅游局应加大对歙砚文化的重视程度,积极调度,内引外联,联合其他文房四宝在各地进行展览,宣传歙砚文化,为歙砚工艺传承人提供销售渠道。政府有关部门和歙砚协会合作举办各种比赛,从而增强行业内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在社会层面,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形式进行宣传,制作关于歙砚的宣传片在电视台和网络平台上进行播放。创建属于歙砚的文化日或者文化街,制作宣传手册,开展歙砚展会,吸引社会人士前来观看。专门建立一个歙砚文化馆,在节假日开展歙砚参与体验活动,从而增强社会人士对歙砚文化的关注度。

在学校层面,定期举办歙砚文化进课堂活动,在校园里开展关于歙砚的黑板报等活动,也可开设歙砚的地方课程作为选修課,供学生学习,从而扩大歙砚文化影响力。

歙砚需要进一步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现有的歙砚工作者的苦苦坚守,还需要融入更多的新鲜血液,让更多的人知道歙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他们感受到歙砚的独特魅力。

2.进一步完善传承人制度,加强青年传承人的培养

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基础,对传承人的帮扶亦是重中之重。要进一步做好传承人保护和传承机制建设,需要在习近平新时代思想的引领下,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活化,完善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培养、管理和保障等机制。优化传承人年龄结构,加强对年青一代传承人的培养,为歙砚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健全法律法规,使传承人能够更好地享受政策扶持,能够充分履行责任、发挥作用。同时着力完善对非遗文化的科学传承机制,使得非遗文化的传承永续发展[4]。

(二)加强创新发展模式

1.拓宽销售渠道

歙砚作为传统手工艺品,在制作和销售方面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方法。歙砚作坊以家庭为单位,多是“前店后坊”的结构,相互之间没有信息共享,总体结构呈小、散、乱状态。科技水平的提高,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给歙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有关部门和协会组织应该组建专门的互联网销售教学小组,加强对行业内人员的培训,拓宽销售渠道。

在市场销售方面,着眼于产品的品牌化,从而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包装精品化,以吸引消费者;产品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来销售歙砚。扩大歙砚销售渠道,延长销售链,促进消费。结合社交平台,利用“粉丝营销”增强用户黏性,利用网络平台[5],实现歙砚的私人订制,加强参与度,提升消费者体验,使做出来的产品要能“送得出,带得走,留得下”。

2.创新歙砚制作技艺

歙砚的雕刻一般以浮雕线刻为主,少有立体的镂空雕刻。受传统以及砚石本身形状影响,砚石多为方正形状[2]。为了进一步提升歙砚的雕刻工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发掘传统文化底蕴,融入一些现代元素,以适应当代社会生活新的需要。

3.砚石资源的保护利用

(1)合理开发矿石资源

如今古代的矿山经长期开采早已枯竭,现存的资源也十分有限。歙砚的矿石资源主要来自江西婺源和安徽歙县。许多著名的龙尾石坑口已经封坑,包括罗纹、眉子、金星、水玄四大老坑。缺乏原石资源,歙砚发展就像无源之水,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砚石资源的保护力度。在保护方面政府要肩负起保护砚石资源的重任,严禁滥采滥挖,严禁浪费砚石资源。同时通过立法和加强管控来规范开采量及开采行为,目前已经发现的新的砚坑有歙县上丰的彩带石,歙县大谷运的龙潭石,以及歙县岔口镇周家村的紫云石,还有休宁汪村镇的流口石等。

在开发方面要以保护为前提,充分利用开发出来的石料,减少制作过程中的损毁和浪费,加大对砚石边角料的使用力度,做到砚石资源合理可持续性地开采,提高砚石的利用率。

(2)积极引进外来砚石

在原石缺乏的形势下,获取更多的原石资源是首要任务。在当地砚石资源缺乏的情况下,积极加强与其他砚石产地的交流,在保证砚石质量的前提下引进砚石资源。从江西婺源引进歙砚石资源是当前主要途径,但也不仅仅将目光放在安徽、江西两地。我们可以根据歙砚石料的特性,积极寻找原料的可替代品进行加工制作,到满足条件的地区进行勘探,寻找新的砚石资源,共同打造“天下砚,歙州工”。

(三)政策的创新发展

1.构建歙砚保护政策

政策制度创新,对于从顶层设计上推动非遗传承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政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机制,依法开发砚石资源;积极组织进行对全市所辖范围内的歙砚传承人的普查认定工作,建立一系列信息完备的歙砚传承人信息名录;加强资源整合,构建信息数字化平台;政府以设立歙砚专项基金、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等方式来支持歙砚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与当地的学校科研机构合作开设一些地方性课程,注重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与其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宣纸、湖笔、徽墨之间的交流,形成产业间合作,弘扬徽州传统文化,扩大歙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打造中国优质品牌。

2.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由政府出资出面,整合歙砚产业与当地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歙砚旅游纪念品,以黄山旅游为依托,以屯溪老街为据点[6],加大歙砚的宣传力度,提高歙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以游客需求為导向,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出游客的需求热点。顺应创新趋势,有针对性地设计“旅游+歙砚”方案,有层次地做好产品创新研发,开发出有实用价值的“旅游+歙砚”产品[7]。

建立歙砚特色文化旅游街区,把歙砚文化参观加入歙砚旅游产品套餐中,让更多人了解歙砚,开发更多与歙砚相关的旅游项目,旅游者可以设计歙砚图案,参与歙砚雕刻,增加歙砚制作的趣味性与参与度。

(四)歙砚与“互联网+”融合前景及开发

线上销售一方面可随时与客户进行沟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形成更好的供需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随时获取市场信息,及时调整成本,降低风险。打造一个专为歙砚商户开设的网络销售平台,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歙砚口碑。互联网宣传是目前流行的宣传手段。歙砚工作者可以在网络上创建自己的歙砚自媒体公众号进行宣传推广,从而拓宽歙砚发展渠道。

国家正大力推广“互联网+”经济发展形态,歙砚行业应积极响应,利用互联网尽可能地发掘歙砚资源潜在价值,使歙砚的当代价值实现最大化,以此带动徽州区域整体经济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浪潮的引领和推动下,基于web2.0的大数据技术和平台,对徽州歙砚开展的数字化活动进行保护,并充分结合了互联网技术整合和大数据的技术优势,与丰富的徽州传统文化、徽州地域的文化历史、地理位置等信息相融合,构建徽州歙砚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8]。

参考文献:

[1]陈克义,郭兵要.文脉传承视域下的歙砚制作技艺保护与反思[J].创意与设计,2019,(3).

[2]王晶晶,樊嘉禄.歙砚制作技艺的发展简史[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00(12):62-64.

[3]何倩.浅析歙砚的发展历程与当代传承[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10):96-99.

[4]李荣启.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J].中国文化研究,2016,(2):20-27.

[5]刘文良,谢佳林.互联网+文创:走出传统非遗创新性发展的困境——以湖南木偶艺术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3(3):88-95.

[6]周康正,吴霞.歙砚雕刻技艺的传承与保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49-150.

[7]余琳.旅游与非遗文化共融发展分析[J].人文天下,2019,(2):2-6.

[8]史一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口头非遗的传承创新研究——以徽州民歌为例[J].戏剧之家,2017,(12):73-74.

作者简介:

袁晓婷,女,汉族,安徽黄山人,池州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互联网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