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地区舜韶故事的建构及其意义
2022-06-22李殿玉
【摘要】 韶州的命名来源于韶石,但关于韶石名称的来源,并无明确的记载。在唐宋以来,以“韶”字为中心,构建了舜登韶石奏韶乐的故事。舜作为上古之帝,后世文献记载其曾南巡至今天的南岭地区,死亡并葬于这一地区,当地流传着与舜有关的传说。在唐宋时期,伴随着岭南的开发,当地士人构建了舜登韶石奏韶乐的传说,反映了当地人对中原文化的向往与追求,展现了一种价值选择。
【关键词】 韶州;韶石;舜;韶乐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3-00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3.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韶关市社科规划立项课题《韶州始置年代辨正》 (项目编号:Z2020004)的阶段性成果。
韶关地区自隋唐开始,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被称为韶州。韶州得名于韶石,在韶州成为地域名称之后,当地士人开始以“韶”字为中心建构地方文化,形成了舜登韶石奏韶乐的故事。韶州作为地域名称,既有行政区划的意义,也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这二者反映了在岭南地区的开发进程中,伴随着行政管理的深入,来自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开始在岭南逐步建构。
一、韶州与韶石
韶关的名称来源于韶州,而韶州名称的由来,在史料中的记载为“隋开皇九年平陈,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韶石为名”[1]900,由此可以确定韶州之名来源于韶石。韶州由“韶”和“州”二字组成,“州”属于地方建置中的一级,“韶”字则由韶石而来。
隋在灭陈之前,已经对统治区域内的行政区划进行了改革,在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2]20,实行州、县两级制。在隋灭陈,实现统一的过程中,对新统治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改革,同样采取州县两级制,州只是地方行政区划中的一级,故州字在当时的地名中具有普遍性。但是韶州的确立对当地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韶关地区的行政建置在两汉时期为都尉,三国时孙吴设立始兴郡,至隋代废郡改州,其行政建置有了明显的变化。同时,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其以往隶属于湘州桂阳郡或直接隶属于湘州;但自韶州建置确立后,其行政隶属于岭南道,实现了行政隶属与地理单元的统一。自隋唐开始,韶州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岭南名州,有“广之旁郡一十五,韶最大”[3]2890之说。韶州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反映了在岭南地区的开发进程中,国家行政区划的改革深入岭南地区。
“韶”字来源于韶石,以山石命名,这种状况虽较为特殊,却也符合我国历史上地名的命名规则,仓修良曾提出,“我国地名之来历,似乎十分复杂,但只要仔细推求,仍有规律可寻。有的因山而得名……有因水而得名……更有许多是由地形、物产和神话传说而得名。这些地名往往就无规律可寻,特别是后者,如果不了解典故和神话传说,就无法得知某地名之由来”[4]119。韶州的韶字由山石而来,符合地域命名的通行规则,同时我们也有必要了解与韶石相关的典故和神话传说,进而明晰为何以“韶”名石。
韶州的名称,既与隋在统一过程中的行政区划改革有关,具体于韶州则为“废郡设州”,同时韶州名称的形成,也与我国历史上地名的命名规则有关,“因山而得名”。可以确定的是,韶州得名于韶石。
二、韶石与韶乐
韶州得名于韶石,是可以确定的,但为何以韶名石,则尚待探析。在韶州成为地域名称之后,当地的精英人士,围绕韶字构建了“舜登韶石奏韶乐”的传说,进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舜韶文化。为了探寻韶石名称之由来,并了解舜韶故事建构之过程,故须探寻“韶”字的本意。
关于韶石的记载,最早出自《水经注》:“东江又西与利水合,水出县之韶石北山,南流迳韶石下,其高百仞,广圆五里,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小大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古老言,昔有二仙,分而憩之,自尔年丰,弥历一纪”[5]902,《水经注》中记载了韶石的高度、广度、数量、距离等基本信息,后世关于韶石的记载大致以此为源。同时又以通晓故事的老人讲述神话故事,增加了神秘色彩。此后关于韶石的记载,大多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行状大小距离的描述,二是与其有关的神话传说。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两个方面的记载都有所丰富发展,但对人们影响更大的则是有关神话故事的记载。
《水经注》记载了韶石的具体形态,以及当地围绕韶石所产生的神话传说,但此文献并未说明韶石的名称中“韶”字之由来。关于“韶”字的解释,一种为《说文解字》所载“韶,虞舜乐也”[6]205,将韶解释为虞舜所奏之乐;另一种则出自晋代裴渊所著的《广州记》,为“韶,似栗,赤色,子大如栗,散有棘刺。破其外皮,内白如脂,著核不离,味甜酢,核如荔枝”[7]138,将韶解释为一种植物的果实。如果仅从“韶”字来看,将韶解释为虞舜所奏之音乐则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大众的认可度也会更高;但作为地域名称,则有必要结合当地已有的对“韶”字的解释,若由此而论,则将韶解释为一种植物的果实则更有可能接近当时的实际情况。但在现有的文献中,大多将“韶”字与虞舜所奏之乐相结合,这显示出一种价值选择,所以需要了解虞舜所奏韶乐的情况以及韶关地区构建“舜登韶石奏韶乐”的过程。
古人认为音乐与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故极为重视音乐。《淮南子》曾记载“尧《大章》,舜《九韶》,禹《大夏》,汤《大濩》,周《武象》,此乐之不同者也”[8]511,每一个先王都有自己所独属的音乐。在《吕氏春秋》中记载有“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9]124,而舜则“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9]126,舜命令质对《九招》《六列》《六英》进行修整,使帝德明,实则反映了舜对于音乐的重视。《尚书》的记载为,“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10]69,明确提出了“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指出了音乐对于社会治理、神人关系的重要性。《淮南子·诠言训》提出了“舜弹五弦之琴,而歌《南风》之诗,以治天下” [8]579的观点,舜弹琴、歌诗的目的是治天下。《淮南子·泰族训》中也有相似的记载,“舜为天子,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8]825,指出了舜弹琴、歌诗所达到的效果是天下治。由以上这些文献记载可知,在古人的认识中,音乐事关天下的治理。舜极为重视音乐,故其曾命人整理以往的音乐。同时舜提出了“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重要论述,可以看出舜对于音乐与社会治理的认识。所以后世文献中对舜弹琴、奏乐而天下治,有较多的记载。452F8187-7752-45FF-A17F-EB9E6F421547
同时,在关于舜的文献记载中,与我国南方地区有较大关系。在《尚书》中记载有“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10]42,舜曾巡守四方,并且五年一巡守。《史记》中则有“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彊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11]28,其中的崇山和三苗所作亂的江淮、荆州皆在南方。另一方面,文献中所记载舜逝世的地区也在南方。《史记》中的记载为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11]44,而《淮南子》的记载为“昔舜葬苍梧,市不变其肆”[8]428,《史记》的记载为舜死于苍梧之野,埋葬于零陵,《淮南子》没有关于舜死亡之地的记载,只指出舜葬于苍梧,二者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认为舜在生命终结之前,曾来到南方的苍梧地区,并最终埋葬在这片区域。在这片区域,有较多的关于舜的记载,如张九龄就曾作有《祭舜庙》,其中曰:“惟神以大孝而崇德,以大圣为奋庸。以至公而天下,以至均而一海内。故不荒服之外,不以黄屋之尊,巡狩而来,殂落于此。” [12]930据张九龄年谱所作的考证,提出“至桂州任所,有祭舜庙文”[13]164,唐代的桂州大致为汉代的苍梧郡,大致在今天的桂林地区;韩愈在将要路过韶州时,写给友人的诗句中也有“暂欲系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裾”[14]813。故可知,舜帝重视音乐,先秦和汉代的文献中记载其曾经巡狩至以苍梧为中心的南方地区,死亡并埋葬在这一地区,故在这一地区,后世有较多与舜帝有关的故事。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韶关地区自唐宋以来,逐步的建构起舜登韶石奏韶乐的故事。有关舜登韶石奏韶乐的记载,多为宋人所作或整理的典籍,如:《太平御览》卷一七二引《郡国志》:“韶州,科斗、劳水间有韶石二,若双阙。永和二年有飞仙衣冠游二石上。昔舜游,登此石,奏韶乐,因以名之”[15]837和《元丰九域志》:“韶石,《郡国志》云:舜尝登石,奏韶乐”[16]695。《太平御览》和《元丰九域志》引用《郡国志》的观点,解释韶石的命名,据有关学者考证,认为“此处的《郡国志》有‘韶州二字,而韶州设置在隋代,因此其只能是《御览·经史图书纲目》所引的唐代《元和郡国志》”[17],故关于舜登韶石奏韶乐的记载应该最早出现在《元和郡县志》。
《水经注》中关于韶石的记载,出现了“昔有二仙,分而憩之,自尔年丰,弥历一纪”传说,当然类似的传说在当地是比较多的,如王韶之《始兴记》也曾记载“劳口北有逃石,一名灵石,晋永和中有二飞仙,衣冠自来,憩此石,旬日乃去之。”[15]253可以确定无疑的是,在《水经注》中关于韶石的记载,并没有“舜尝登石,奏韶乐”。宋代有关的文献记载中,自称引用《郡国志》中所记载的有关舜登韶石,奏韶乐的故事,绝对不会早于《水经注》所产生的时代。故可以说,以韶乐命名韶石的说法,也不会早于《水经注》所产生的时代。《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为北魏人,其死亡于公元527年。故大致可以确定,以韶乐命名韶石应该不早于公元527年。由此而论,舜登韶石奏韶乐的故事应不早于公元527年。
三、结论
韶州的命名与隋代的地方建置有关,但与韶石有着更多的关联,故可以说韶州得名于韶石。韶州得名于韶石,但韶石之名的来源则为后人记载,留有诸多困惑。关于“韶”字的解释,既可以解释为虞舜所奏之乐,也可以解释为一种植物的果实。《水经注》是最早记载韶石的文献,其关于韶石既有形状、大小的记载,也有神话故事,但并未涉及韶石之命名。在唐宋有关韶石的文献,则明确提出了“昔舜游,登此石,奏韶乐,因以名之”[15]837,这一说法与先秦两汉文献中有关舜的记载有关,舜重视音乐,并曾巡游至我国南方以苍梧为中心的地区,死亡并埋葬于这一地区,韶关地区也曾有与舜有关的传说。但以此解释韶石则很明显是建构起来的,因为《水经注》关于韶石的记载,并无此说。这反映出当地士人的一种价值选择,体现了当地士人对中原文化的向往与追求。故他们开启了“韶”字为中心,建构地方文化的进程,塑造了在岭南独树一帜的“韶”文化。
“韶”文化在今天仍滋养着当地人,对当地文化建设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故我们有必要,向人们讲清楚“韶”文化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并向人们展示其中所蕴涵的意义。但是对于其中的神话传说,则应采取审慎的态度,正如谭其骧所言,“美丽动人的传说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当然应该在方志中有一席之地,问题是应该注明是传说,不能把传说当成历史”[18]397。
参考文献:
[1]李吉甫著,贺次君校.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王象之.舆地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仓修良.方志学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刘纬毅辑.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8]刘文典著,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9]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孙星衍著,陈抗,盛冬铃点校.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2]张九龄撰,熊飞校注.张九龄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3]顾建国.张九龄年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4]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15]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6]王存著,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7]宋会群.韶关开发韶乐的历史根据及其价值[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84.
[18]谭其骧.长水粹编[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李殿玉,男,汉族,河南南阳人,中国哲学硕士,中共韶关市委党校,讲师。452F8187-7752-45FF-A17F-EB9E6F42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