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浅谈

2022-06-22李翠张万芹伍燕梅丽邓雅倩

中国食品 2022年11期
关键词:菌棒黔西南州菌种

李翠 张万芹 伍燕 梅丽 邓雅倩

黔西南州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终年温暖湿润,非常适宜食用菌的生长,该地区作为贵州省五大食用菌产业带之一,将食用菌列为州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及八大扶贫主推产业之一。过去3年,食用菌产业在促进全州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继续推进该地区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本文从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产业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更进一步推进当地乡村产业振兴、实现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食用菌产业布局合理。在《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提出,要以兴义、安龙、义龙为中心,以发展珍稀食用菌为主,其他菌同步配套发展,按照“一县一业、立体发展”的模式进行布局。目前,该州已经形成以安龙县、义龙试验区为中心的2个核心产业区和以普安、晴隆、册亨、兴仁等县为产业辐射区的产业布局。其中,主要驯化栽培品种为香菇、黑木耳、姬松茸、冬荪、灵芝、红托竹荪、平菇、羊肚菌、海鲜菇、大球盖菇;全州共注册有“太阳雨”“贵义龙”“小姑子”“义龙仙菇”“苗阿婆”“苗岭仙”“黔菌”等七个商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多家菌种生产企业,包括福顺三友、润丰农业、裕农菌业、利康农、丰源现代农业,主要供应冬荪、红托竹荪、香菇、木耳、姬松茸、大球盖菇等多种菌种,母种供应占全省比重的12.9%、栽培种供应占比达到28.7%,已初步形成由菌种研发到母种和栽培种配套的菌种生产体系。

在种植方式布局方面,为充分发挥当地山林的自然资源优势,食用菌种植方式由大棚种植向新林地、果园发展,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红托竹荪、香菇、大球盖菇等珍稀食用菌品种种植体系,形成林+菌、果+菌、稻+菌等多元化的种植模式。这种种植方式符合大型真菌的生长条件和生理特点,不同生长和温需类型的食用菌品种之间轮作连作的方式已卓有成效。同时,在菌材种植布局方面,主要依托国储林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发展菌材林保障体系,截至2021年已在望谟、安龙、册亨等地发展菌材林4万亩以上,以确保产业持续发展需要。

2.产业规模逐年扩大。自2017年黔西南州开展食用菌产业规划布局以来,政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产业扶贫为主要任务,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农产品“泉涌”行动为导向,结合区域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大力推进食用菌产业扶贫工作,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7年,全州累计种植食用菌1.32万亩、总产量3.25万吨、总产值7.96亿元,受益农户4809户,带动贫困农户1958户6745人。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州完成食用菌种植面积5.01万亩、产量22.19万吨、产值27.46亿元,带领当地1.2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全州食用菌种植、销售、加工均处于全省前列。仅安龙县就拥有菌材林企业1家、菌棒生产加工企业19家、菌棒处理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48家,带动了136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58259人实现脱贫增收,为安龙县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州累计完成食用菌种植面积8.12万亩、产量27.96万吨、产值39.15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54人脱贫增收,累计用工数35万余人次,真正实现了“裂变”式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州食用菌种植面积达12万亩、产量超35万吨、产值超43亿元。

经过2019-2021年3年时间的艰苦奋斗,全州已基本实现《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的总体目标,即“打造出中国最大夏菇生产基地,生产面积达10万亩、产量达35.1万吨、产值达43.16亿元;姬松茸、红托竹荪、香菇等品种领跑全省,双孢蘑菇、冬荪、羊肚菌、黑木耳、灵芝等珍稀食用菌成为全省重要生产基地”。

3.经营模式多元化发展。各级政府积极响应,成立了州(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食用菌专班,做好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统筹调度工作,培育了一批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多种合作经营模式推进农户发展,包括“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国有林场+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基本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产业链,大大推动了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了扩大销售渠道,举办了产销订货会、展销会等,促进了食用菌产品的销售;同時紧抓“黔菜入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积极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分拣中心和木耳专用仓储中心,优化市场价格,确保食用菌产业稳定发展;充分利用“万峰严选”直播电商平台和“大数据+直播带货”网络营销平台,积极拓展线上销售市场。

除此之外,政府已出台食用菌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在财税、土地、人才、品牌创建、科研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扶持,大大推进了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

二、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设施现代化程度较低。人工培育食用菌对光照、温度、湿度等生长因素要求比较苛刻,需要外源设施进行辅助调节,控制生长条件。目前,当地食用菌栽培大棚基本不具备以上几种生长因素的调节控制条件,使得菌棒因湿度过高或过低、冬季无法应对低温造成菌棒霉腐或出菇率低、生长迟缓、畸形菇比重大等情况普遍存在。

2.缺乏自主研发驯化的食用菌品种。贵州省虽然食用菌种质资源丰富,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科研条件差、缺乏专业科研团队等原因,对当地野生食用菌的保护政策不全面,缺乏对当地独特自然环境孕育的高适应性野生菌菌种资源的系统调查、收集和驯化研究,很多珍稀菌种资源没有得到全面的认识和开发,已实现商业化栽培的品种较少。现在栽培的香菇、木耳、红托竹荪、大球盖菇等主要品种的母种主要依靠外来引种,且菌棒配方改良研究力度不够,导致菌种对当地气候适应性较差、菌棒霉腐严重、出菌率较低,食用菌产量稳定性与持续性不强。

3.缺乏科学系统的栽培技术。贵州省食用菌资源丰富,但是由于食用菌专业科技人才较少,棚栽和仿野生栽培技术研究相对滞后,科技技术示范与推广应用能力相当薄弱。加之贵州山地气候极端异常的特点,即使各级科技部门每年都投入大量科技特派员、食用菌专员等科技力量指导相关企业及合作社开展食用菌实地栽培工作,成效仍不明显。同时,菌种生产企业也针对不同食用菌品种,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培训与栽培技术指导,但由于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农户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存在差异性,导致指导效果不一,整个行业的种植技术水平不高,未能形成食用菌人工栽培标准化种植体系,严重影响了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

4.缺乏完善的产品深加工产业链集群。目前黔西南州已在安龙成立了以食用菌产业为主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入驻龙头企业达26家,但产业主要涉及以菌棒菌种为主的上游企业,下游产业仅涉及食用菌分拣、分级和初加工,尚缺乏工艺先进的烘干、保鲜、活性物质提取、食品及保健品开发与研发等精深加工产品生产产业链,产业集群布局不够完善,使得食用菌产品附加值不高。

5.废菌棒利用率极低。随着食用菌产业规模的进一步加大,每年产生的废菌棒数量巨大,但是就目前来看,废菌棒利用率极低,除少部分被直接用于土壤肥料外,大部分被扔弃在田间地头,使土壤菌群遭到了破坏。有的甚至采用简单粗暴的焚烧处理方式,加剧了当地环境污染,在造成极大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不符合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

三、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

1.加大农业设施投入。科技、农业、乡村振兴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食用菌产业专项资金和政策性扶持力度,在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加大对现有种植大棚调控设施的改造力度,升级智能农业设施;积极引进食用菌现代烘干、晾晒等配套体系生产线;注重野生菌共生林的抚育保育扩繁,配套林下食用菌栽培辅助设施等,形成集工厂化栽培、仿野生栽培及野生抚育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繁育体系。

2.加大科研力量,驯化适应性较高的特色菌种。相关科技部门应设立乡村振兴专题研究项目,支持当地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对黔西南州野生菌种资源进行资源调查和栽培驯化研究,充分发掘当地野生食药用菌菌种种质资源,构建一个可人工驯化栽培的种质资源库,找寻和开发对当地气候适应性较高的特色品种和种植技术,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油茶枝条、稻草、玉米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作为菌棒原料,解决因外来引种、菌材紧张等因素带来的成本高和菌种适应性差的问题。

3.加强专业人才队伍体系建设。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加大食用菌产业人才引进力度,持续推进各级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对食用菌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食用菌专业队伍。同时组织专业团队到省内外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和全国示范基地系统学习先进的现代化栽培、保藏、精深加工技术,考察调研国内外先进农业设施,多渠道提升专业队伍的专业素质,发挥科技人才对食用菌产业的指导作用。

4.引进产品深加工企业及技术。当地食用菌主要以鲜品形式交易,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且产品附加值不高。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可以引进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或深加工技术,就近就地开发多元食品、化妆品、藥品与保健品,不仅能提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同时还能解决因原材料运输产生的成本增加与菌菇损耗等问题。

5.加大废弃菌棒的开发利用强度。食用菌栽培菌棒被废弃后,仍富含粗蛋白及K、P、N等矿质元素,营养价值丰富,可通过适宜的方法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减少食用菌产业对环境的污染。例如作为原料添加再生食用菌培养菌棒;可作为商品有机肥的原料,或粉碎、发酵后用于饲喂动物;可用作沼气池发酵原料,生产清洁能源的同时,沼渣还可用于肥料还田,实现生物能源的循环利用。

综上,食用菌产业作为黔西南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之一,发展潜力巨大,这需要产业链上的相关单位和技术人员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更好地促进当地食用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发挥该产业在促进农户增收致富和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黔西南地区野生食药用菌资源调查及系统分类学研究(21XYZD03);贵州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黔东南地区野生食药用菌资源调查(S202110666121)。

作者简介:李翠(1982-),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化工及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猜你喜欢

菌棒黔西南州菌种
香菇高温期不同模式管理要点
田野里,丰收忙
黔西南州 黔西南州委老干部局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暨第四季度集中学习研讨会
石湖林场香菇种植户(新韵)
浅析陇西香菇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与相应对策
袋料栽培香菇改用胶囊菌种效果好
对时间序列分析过的黔西南州经济增长预测结果实证分析
JBZ—S—4型菌棒注水机
客观了解和评价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