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煤矿切顶卸压无煤柱自成巷开采技术研究
2022-06-21张海斌
张海斌
(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介休 032000)
1 工程概况
曙光煤矿1226 综采工作面主采2#煤层,煤层厚度平均为2.7 m。直接顶为粉砂质泥岩,平均厚度9.5 m;基本顶为粉砂岩,平均厚度5.7 m;直接底为粉砂岩,平均厚度1.2 m;基本底为含砂泥岩,平均厚度为3.8 m。1226 综采工作面推进长度为1562 m,沿倾向长度为180.5 m,沿顶底板割煤,不留顶底煤,平均采高为2.85 m。为尽可能提高2#煤层回采率,决定在1226 工作面运输顺槽实施切顶留巷,留巷段长度共计1562 m。
2 切顶卸压开采关键技术
2.1 工艺流程
切顶卸压无煤柱开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工艺流程[1-4]:(1)工作面回采前,在巷道顶板采用恒阻大变形锚索进行补强支护;(2)工作面回采时,在巷帮顶板超前工作面一定距离,打孔深入岩层进行预裂爆破;(3)工作面回采后,采用单体支柱临时支护,维持巷道稳定性;(4)待留巷段形成自稳结构后,逐一回收单体支柱。
2.2 关键技术参数
(1)切顶高度
预裂爆破切缝至顶板水平面的垂直距离即为切顶高度,合理的切顶高度可以顺利切断顶板与采空区的应力传递,并使得垮落后的矸石充满采空区,有效支撑顶板。
预裂切顶高度的确定方式如下:
式中:ΔH1为顶板下沉量,m;ΔH2为底鼓量,m;k为碎胀系数,1.3~1.5。
根据工作面顶板岩性,取k值为1.4,在不考虑顶底板变形量的情况下,按工作面平均采高2.7 m计算得H缝=6.8 m。考虑一定富余系数,切顶高度H缝设计为7.5 m。
结合矿井煤层赋存条件,采用FLAC3D建立数值计算模型,模型尺寸为:长×宽×高=300 m×150 m×80 m,模拟工作面开挖后6 m、9 m、12 m 三种不同切顶高度下的巷道围岩垂直应力及位移分布。模拟结果如图1、图2。
图1 不同切顶高度下垂直应力分布云图
图2 不同切顶高度下垂直位移分布云图
通过图1、图2 对比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① 预裂缝切顶对顶板的卸压效果明显。切顶高度为6 m 时,巷道顶板的垂直应力最大为30.6 MPa,顶板最大垂直位移为519 mm;切顶高度为9 m 时,巷道顶板的垂直应力最大为24.8 MPa,顶板最大垂直位移为461 mm;切顶高度为12 m 时,巷道顶板的垂直应力最大为25.8 MPa,顶板最大垂直位移为611 mm。
② 6 m、9 m、12 m 三种切顶高度下,巷道实体煤柱帮内侧均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其应力峰值分别为31.4 MPa、26.7 MPa、27.1 MPa。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切顶高度的增加可以降低巷道煤柱帮的应力集中程度,若继续增加切顶高度,应力集中峰值又会增大。
③ 6 m、9 m、12 m 三种切顶高度下,巷道顶板的最大垂直位移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切顶高度为9 m 时的垂直位移最小。
④ 综合对比分析可知,切顶高度为9 m 时,巷道的变形程度和卸压效果都优于其他切顶高度。
(2)切顶角度
巷道顶板切缝需带有一定的角度,若角度太大,则不利于采空区侧顶板的垮落,无法形成留巷;若切顶角度太小,巷道的稳定性又较弱,变形不易控制。
巷道切顶后顶板上方岩层力学简化模型如图3,在巷旁支护阻力及水平应力的作用下,巷道上方岩块A 与采空区侧上方岩块B 形成铰接结构。
图3 岩块铰接平衡力学模型
铰接岩块形成稳定结构的条件为:
式中:T为岩块间的水平推力,kN;R为岩块B 上覆载荷,kN;F为巷旁切顶单体支柱工作阻力,kN;h为切顶高度,m;φ为岩石内摩擦角,(°);α为切顶角度,(°);ρ为巷道上方覆岩密度,kg/m3;d为巷道宽度,m。
将1226 运输巷各项实际参数代入上式,计算得出切顶角度θ在10°~15°时可保证岩块B 顺利切落的同时,岩块A 保持稳定。
结合煤层实际赋存条件分别建立了切顶角度为10°、15°、20°的FLAC3D数值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切顶角度下巷道的垂直应力与垂直位移的分布情况。模拟结果如图4、图5。
图4 不同切顶角度下垂直应力分布云图
图5 不同切顶角度下垂直位移分布云图
① 由模拟结果可知,切顶角度为10°、15°、20°时,实体煤侧的应力集中区域与巷帮的距离分别为9.5 m、10 m、9 m,距离均较远,采用切顶技术后,应力峰值向煤体深部转移。10°、15°、20°切顶角度的最大垂直应力依次为26.7 MPa、26.1 MPa、31.5 MPa,顶板最大垂直位移依次为507 mm、501 mm、563 mm。
② 综上所述,切顶角度为20°时的切顶卸压效果不理想,10°和15°切顶角度下的巷道垂直应力及垂直位移分布情况相近。考虑现场条件及施工方法,确定出1226 综采工作面运输巷的合理切顶角度为15°。
3 工程应用
3.1 切顶方案设计
(1)恒阻大变形锚索设计
由于煤层上方顶板沿推进方向厚度分布不一,根据钻孔揭露结果对运输巷顶板切缝进行区域划分,共分为2 个区域,其中靠近工作面端头294 m范围内及距停采线718 m 范围内为A 区,孔深10 m,切顶高度9.5 m;B 区为运输巷剩余部分,孔深11 m,切顶高度10.6 m。
为使恒阻锚索在留巷的过程中发挥较好的悬吊作用,设计恒阻锚索的长度分别为12.3 m(A 区)、13.3 m(B 区),施工时至少超前工作面100 m。
为保证支护强度,在运输巷共补打2 列恒阻补强锚索,在距巷道主帮侧500 mm 处施工第一列补强锚索,排距为1000 mm;在偏向主帮侧距巷道中线200 mm 处施工第二列补强锚索,排距为2000 mm。
(2)巷道临时支护
超前支护区(煤壁前方0~30 m),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Π 型梁进行超前支护,在机巷内采用一梁一柱进行支护,支护长度需大于30 m。若超前支护以外的巷道出现较大变形,可采用打点柱或架棚的方法进行及时补强支护。
架后临时支护区(架后0~200 m),主要采用ZLQ2826/22.5/38 型门式支架+ U 型钢进行支护。可伸缩U 型钢排距500 mm,上下两节U 型钢的搭接具有较好的伸缩性,U 型钢长2.6 m(可根据巷道高度适当调整),采用两副卡缆连接,卡缆上下沿距U 型钢搭接端头各100 mm,搭接长度不少于1 m。36U 型钢棚埋入底板以下超过300 mm,插入顶板超过140 mm。
3.2 应用效果分析
实施该方案后,对巷道的切顶效果进行观测,巷道采空区侧的顶板基本随采随落,未出现明显的悬顶现象,垮落矸石基本可以充满采空区,对上覆岩层起到支撑作用。在滞后工作面200 m 后的巷道变形速率较小,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其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310 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105 mm,满足工作面正常安全生产需求。
4 结论
根据曙光煤矿1226 综采工作面的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切顶卸压技术原理及数值模拟,确定出合理的切顶高度为10 m,切顶角度为15°。根据运输巷顶板岩层的分布情况,将工作面划分为A、B两个分区,其恒阻大变形锚索长度分别为12.3 m(A区)和13.3 m(B 区),并对巷道超前段及架后段的临时支护进行了设计。由观测结果可知,实施该技术后,留巷段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310 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105 mm,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