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初期少数民族电影的英雄成长叙事

2022-06-21陆发玉

电影文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解放军英雄

陆发玉

(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前期,中国的文艺思想进一步活跃,电影艺术工作者们相继拍摄制作了《火娃》(编剧叶辛、谢飞,导演谢飞、郑洞天,1978年摄制)、《从奴隶到将军》(编剧梁信,导演王炎,1979年摄制)和《神奇的剑塔》(编剧成志、良振,导演梁廷铎,1984年摄制)三部有少年英雄形象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诠释了英雄诞生成长的过程,展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一、英雄及其成长

关于英雄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我国三国时代的刘劭曾经做过阐释,“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罗兴萍先生认为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界定“英雄”这一概念。由此可以看出,文或者武特别出众的人才能被称为英雄,本文采用这一概念。对英雄人物及其崇高精神的歌颂是中国电影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是和中国文学的思潮基本一致的。“英雄主义精神是贯穿中国文学的一条基本的精神脉络。可以说,中国文学是从英雄主义赞歌开始的,英雄主义赞歌一直是主流文学的主导风尚。”中国文学从20世纪开始就以塑造人物形象为重任,而人物形象中又以英雄人物为主要特征。英雄人物并不是天生的英雄,而是经历一些重要的事件表现出了英雄特质。“英雄叙事是古今中外叙事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而成长作为每个个体生命都会经历的过程,也是被不断书写的基本母题。”在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教育是重要的电影思潮之一。扬善惩恶和对人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电影创作的中心任务之一,英雄自然是电影创作者们经常选择的典型人物。“塑造具有成长性的英雄主体成为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的重要转向,并逐渐生成为一种重要的革命话语范式。”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展现英雄是怎样锻炼成长的就成为电影的主流。“成长叙事,是表现人物在一定时空内,身体、心理与精神三个维度的成长过程的一种小说叙事类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量成长叙事小说文本的存在证明了这一叙事类型是现代中国文学想象人与世界之关系的一个重要介入点和突破口。不可否认,成长叙事提供了现代中国人成长的精神地图。”中国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文学的叙事经验,甚至直接改编自小说,例如电影《火娃》改编自《高高的苗岭》这部小说。

二、自然环境

人都是生长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之中的,每个人的家乡和成长的地方都有独特的山川河流和花草树木以及气候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自然环境可以促进人的成长。

(一)利用自然环境保护解放军侦察员传递情报

《火娃》这部影片一开始,观众不仅看到了深山密林,而且听到了解放军指战员关于自然环境的介绍,“我们追剿的国民党残匪纵队司令已经逃进了苗岭深山,那里山高林密”。影片主人公火娃(白玛扎西饰)从小就生活在这山高林密的苗族聚居区,他对自己家乡的地形非常熟悉,帮助解放军侦察员孙大哥(季平饰)从山洞中脱险,摆脱了山魔王刘朝山(刘江饰)等匪徒的追捕,把孙大哥转移到了另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山洞。火娃十五六岁,一直放牛,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这种野外经历使他能够担负起孙大哥委托的重任。掩护孙大哥、刺探山魔王的军情以及向山寨外的解放军送情报,要想完成这些重要的任务都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异常熟悉和适应。

(二)自然环境培育了英雄的健壮体格

《从奴隶到将军》中的罗霄(杨在葆饰)出生在中国西南地区,随部队征战在中国的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以及江淮流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小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又在山区成长,小箩筐(罗霄)体格健壮。成年时,罗霄身材魁伟,是一米八九的大高个。他作战勇敢,得益于健壮的身体,军事演练时,罗霄把参谋长黄大阔远远甩在了后面,从而成功地把部队带到了苏区,完成了起义壮举。黄大阔和身边的官兵气喘吁吁地说,“鬼娃子,非把咱们拖死不可。他(指罗霄)从小光脚爬山。老子不干了。”反动派黄大阔等人的对话从侧面揭示了自然环境对罗霄的影响,当然,自然环境仅仅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借助自然环境寻觅出文物

《神奇的剑塔》中的段阿虎(杨通饰)和赵海龙(董文纲饰)这两位白族少年生活在云南省的洱海边,这里的山和水是优美的,山和水既可以隐藏恶,又可以培养善。影片一开始就让观众看到了山峰林立,险峻的山洞旁边有文物贩子正在密谋偷盗。表哥(毛永明饰)偷了文物金宝塔,想从水路划船逃走。赵海龙故意拿走船桨拖延时间。赵海龙和段阿虎一起阻拦表哥逃走,躲过表哥一次次的攻击,利用熟练的水性将船掀了个底朝天,使绑缚在船底的文物金宝塔显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山区其他的自然景物例如花草树木以及山洞使段阿虎和赵海龙可以很好地利用地形追踪金宝塔的下落。尤其是记者拍摄风土人情和山川景色,自然环境就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记者被跟踪时,自然环境就成为必要的场景了。自然环境增添了影片的神秘性,既掩护两位少年追捕小偷,又提高了寻找的艰难程度,衬托了他俩的执着坚强。

三、社会环境

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社会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个人和个人之间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环境。历史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英雄人物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所以是英雄,不是说他似乎能够阻止或者改变事物的自然进程,而是说他的活动是这个必然和无意识的进程的自觉的和自由的表现。这就是他的全部意义之所在,这就是他的全部力量之所在。”英雄人物能够正确辨识复杂的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激发社会环境中的积极情绪

《火娃》这部影片一开始,解放军指战员就向观众直接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1950年,西南剿匪斗争中,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寨还没有解放。国民党反动派残匪勾结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上层反动分子继续欺压群众。山寨中的贫苦大众希望解放军早日解放苗寨,解放军正要解放扎旺寨等苗寨,而山魔王刘朝山在国民党反动派杨神父(杨建饰)的威逼利诱下怂恿周围的苗寨修筑工事阻拦解放军进寨。隆昌(马精武饰)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悄悄地对火娃说,寨子里的乡亲们都在传说红军又回来了,间接说明了当时的人们渴望解放的社会大环境。火娃协助侦察员孙大哥搜集苗寨的实际情况,激发了隆昌大叔等苗族人民采取实际行动反抗山魔王,策应解放军解放了苗寨。

(二)顺应社会环境中的发展方向

《从奴隶到将军》中的罗霄经历了军阀混战、北伐战争、苏区反“围剿”战争、长征、抗日战争和共产党的解放战争,从1917年到1947年,30年间,成为一位大英雄。这期间,中国人民逐渐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对内消灭剥削制度,对外抵御强敌。共产主义思想在苏区广泛传播,在敌占区和国统区也有很大影响。郑义因年龄过大等原因被遣散,与罗霄一家人道别,在抱孩子时无意中从枕头底下带出了《湘江评论》和《民族战争》等报纸杂志。郑义知道这里面有些是共产党的宣传材料,劝罗霄扔掉。罗霄据理力争,通过阐释共产党的思想主张反而说服了郑义。新中国成立前,共产主义思想逐渐成为社会思潮,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改善了社会环境,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三)深化社会环境中的民族文化

《神奇的剑塔》中的段阿虎和赵海龙是白族少年,洱海岸边草坪晚会上的舞蹈节目进一步影响了他俩的文化观念。20世纪80年代,交通还不那么便利,人们能够看到歌舞团的表演是非常高的文化福利。在董老师对白族古典舞蹈《菩萨蛮》的讲解下,段阿虎和赵海龙了解到了大理的古典文化和中原文化之间的紧密关联。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使两个少年认识到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文物是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受到了少年的大力保护。

四、引路人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环境能够影响人的成长,社会中的各类人是社会环境的重要元素,也能够影响某个人的成长。我国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先生认为人民群众是英雄成长的重要因素,“我写的是一个民族战斗员的成长史,谁使他成长的呢?是群众。”当然,群众是人民大众的另一种称呼,不仅包括普通人,还包括比较优秀的人。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对各种不同的方向和道路,身边的不同人物就会起到不同的引导作用。

(一)情感引领

在日常生活中,个人与周围的人容易产生利害冲突,从而有了爱和恨。《火娃》中火娃的第一位引路人是隆昌,他是火娃的乡亲和长辈,他告诉火娃红军是客家汉人中最好的人,他用歌曲表达对红军的热爱之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火娃对孙大哥的态度由惧怕变成了喜欢接近,由偶然救助变成了主动救助。他选择合适的时机把红军曾经来过苗寨和乡亲们一起生活战斗过的往事告诉了火娃和青少年们,揭开了火娃的身世之谜,使火娃认识到了自己的革命家庭及其重任。第二位引路人是侦察员孙大哥,他是客家人,和火娃可以说是萍水相逢,以前并不认识。他在山洞里向火娃展示自己胳膊上的伤疤,说是被地主砍伤后留下的,因为自己放牛时被水冲走了一头小牛犊。他把山魔王、地主和财主归为一类,认为都是坏人,欺压穷苦人,引起了火娃的同病相怜甚至共鸣。孙大哥利用自己和火娃都是放牛娃和穷苦人的共性赢得了火娃的好感,进而解释不管是苗家人还是客家人只要是穷苦人就是一家人,解放军就是穷苦人,解放军既有汉族人也有苗族人。他又从历史的角度解释了现在的解放军就是从前的红军,都是共产党的队伍,都是为了穷苦人而革命的。第三位引路人是阿妈。作为母亲,她明确拒绝了山魔王的要求,即使被毒打,也不涂抹掉岩壁上“红军苗胞一家亲”的口号标语,为火娃以后的坚强不屈做出了示范。她在关键时刻告诉孩子,阿爸没有死亡,阿爸去参加红军了,从而使火娃意识到自己的父亲就是已经牺牲的宋大哥所说的解放军教导员,为以后火娃冒死送情报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政治引领

有些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不仅在意自己的生活状况,还会关心他人的生存现状。有些优秀的人物不只关注自家的社会地位,还会关心别人家的各种权利。《从奴隶到将军》中的罗霄遇到的第一位引路人是滇军的军官郑义,罗霄先是当了郑义军队上的马夫,在战斗中临危受命显露了精准的远射枪法,后又不顾安危炸掉了敌军桥头堡的机枪火力点,使自己所在部队取得了胜利。但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军官腐败贪污,欺压剥削底层士兵。当郑义被遣散时,打算把宣传三民主义的小册子交给罗霄,罗霄却明确拒绝了,因为罗霄已经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看到了中国的另一缕曙光。遗憾的是,郑义仅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过度悲观绝望,没有看到共产党正为中华民族带来喜人的光明。第二位引路人是共产党员郝军,他明察秋毫,引导在苏区秘密考察的罗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郝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积极分子,因势利导,详细掌握了罗霄的思想状况和个人经历,又顺水推舟,使罗霄弃暗投明。第三位引路人是贺龙,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他时刻关心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罗霄,派人把罗霄的妻子儿女护送到罗霄身边。在罗霄起义的关键时刻,贺龙仅带几名卫兵及时赶到罗霄身边,为罗霄的部队指明了方向,鼓舞了罗霄部队的士气,加速了罗霄的起义过程,打消了罗霄部队的顾虑。在新四军挺进江北的战斗中,罗霄指挥3000新四军战胜了30000敌军,罗霄自此不再只是勇敢的指挥员,而是成为有谋略的将军,这种以少胜多的巨大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罗霄听取了贺龙将军的宏观指导。

(三)民族文化引领

学校教育中的人民教师不仅使学生掌握具体的文化知识,还能培育学生的健康情感,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还能够辨别复杂生活中的是是非非,维护正义,打击邪恶。《神奇的剑塔》中的段阿虎和赵海龙能成为小英雄,董老师的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段阿虎和赵海龙想成为历史学家,是董老师教育的可喜结果。段阿虎和赵海龙认识到自己藏起来的金宝塔可能就是国家的宝贝,也是董老师的鼓舞启蒙。自愿追讨金宝塔,实在不行就报告给董老师甚至报警,这都是得益于董老师的教育。只有正视历史文化,维护民族文化的安全,才能够凝聚各民族的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内驱力

人们的很多行为并不是无目的,而是有意图的。当人们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就有内在的动力去实现目标。“真正的‘启蒙了的’人性,意味着一个个体关于人与自然,关于自我的欲望是什么,是否应该实现和追求某种欲望,以及活着的意义在哪里等问题,都有一种充分的‘自知之明’,达到了一种哲学上称之为‘澄明’的人生境界。”有些普通人物得到知识丰富的先知先觉们的点拨之后,就会恍然大悟,树立宏伟的理想,争当英雄。

(一)解救家乡的穷苦大众

人们往往容易关注身边不如自己的人物的状况,虽然有时自己和那些人物的状况相差无几。在解放前,中国穷困人口还是比较多的,这些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基本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经历。在偏远山区,许多人尚未成年就参加了枯燥而繁重的劳动。受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穷娃娃们没有见过山外面的大世界,对整个社会也不怎么了解,但是有一个纯朴的愿望,那就是同情或者可怜与自己经历相同的人。《火娃》中的男主人公火娃在影片一开始就帮助解放军侦察员孙大哥逃离被围的山洞,主要原因是火娃痛恨山魔王刘朝山及其狗腿子们,他认为被山魔王围捕的人就是好人。火娃自己是穷苦人,同情其他穷苦人,憎恨寨主山魔王。火娃从长工隆昌那里了解到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红军会解放全中国的穷苦人。知道红军能够解救穷苦人后,火娃就返回到山洞,弄清了解放军、八路军、红军都是穷苦人的队伍,孙大哥是解放军,应该被帮助。火娃由怀疑孙大哥变成了信任孙大哥,不仅帮他喝水,还按照孙大哥的要求探听国民党反动派残匪杨司令的下落和山魔王苗寨周围的兵力部署情况。火娃在孙大哥和隆昌之间传递重要的信息,逐渐承担起了侦察员的重任。经过火娃的信息传递,隆昌大叔等苗寨的穷苦人知道有解放军已经进入了苗寨,意识到解放军大部队将要解放苗寨了,增强了反抗山魔王的信心。在火娃的帮助下,几乎很难完成侦察任务的孙大哥知道了苗寨老百姓的状况,打听到了残匪杨司令的下落,绘制出了敌军的军事防御地形图。火娃知道自己是红二代之后,盼望苗寨解放的决心更强了,在勇敢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了机智,面对山魔王和残匪杨司令的恐吓,坚决否认自己联系过孙大哥,不是怕连累自己,而是担心暴露孙大哥的藏身之地。刺探山魔王的军情被发现了,火娃被打得遍体鳞伤,仍然没有招供。火娃自己也知道,给解放军孙大哥送情报随时都可能死亡,却毫不畏惧,反而坚定了自己送情报的决心。后来的事实证明,火娃能够成功地把山魔王的军事防御地形图交给解放军,除了孙大哥引开敌人外,火娃所在苗寨的小伙伴和父老乡亲们也帮了大忙。山区的放牛娃没有接受过课堂教育,但社会现实教育了农村的孩子。这些孩子同情穷苦的人们,想方设法使自己摆脱穷困,同时,还会竭尽全力帮助甚至解救那些穷苦的乡亲。

(二)为穷人争取生存权

当一个人有了较大的志向,就不再仅仅关爱身边的人,而是志在四方,尽可能多地帮助穷苦人。《从奴隶到将军》中的罗霄有一个纯朴的信念,那就是可怜同情穷人,这一信念使他走向了成功。他娶索玛(张金玲饰)为妻,是因为他和索玛都是彝族人,更为重要的是,索玛是穷人,穷得没钱为去世的母亲买棺材安葬,穷得自己没有勇气活下去了。其实,罗霄也是穷人,穷得连当兵的资格都没有,穷得连鞋子都买不起。他当兵的资格以及职务的晋升都是用命换来的,因为偶然和幸运才没有战死在沙场。同样是探子,一个是反动派派来监视罗霄的,被击毙了;另一个是了解罗霄队伍军情的老表(共产党员郝军),只因为苏区来的老表是穷人,就被罗霄放走了。到了苏区,罗霄看到墙上的标语是“红军是劳苦大众的队伍。打倒土豪劣绅。当红军最光荣”,周围人们唱的歌曲是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们。”罗霄入党后在马上哼唱彝族歌曲“红军和穷苦人在一起……彝家人民和毛主席在一起……彝家人民永远和共产党在一起”。罗霄借军事演练发动了起义,动员起义的官兵们自愿加入红军,因为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此之前,罗霄参加的是军阀和国民党的军队,表现出来的是单纯的勇敢。枪法非常准,出奇地击中了远处城墙上的敌人,再加上舍命保住了自己长官的性命,意外地当了军队小官。后来又因为率领敢死队身先士卒炸毁了敌人的堡垒,又一次升职为副团长。从率先平均分配军饷开始,罗霄就不只是一位猛士了,已经表现出了英雄的特质。加入共产党并率部起义,使罗霄成为一位真正的英雄。“这种对历史的影像书写,以英雄的诞生为主要标志和叙事载体,通过对他们由芸芸众生中一个凡夫俗子成长为革命主体的仪式性呈现,确证了中国革命苦难式的伟大与合法性。”解放全中国的贫穷大众,这是很多仁人志士的崇高理想和伟大抱负。

(三)尊崇民族文化

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可以凝聚人们的精神和志向,人们对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尊崇可以进一步丰富民族文化。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总希望自己能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身边一些具体实在的事物会不断地激发少年儿童的好奇心。《神奇的剑塔》中的段阿虎和赵海龙喜爱中国历史,梦想成为历史学家,非常向往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打算去西安体验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这两位学生还是未成年人,自己基本没有经济来源,又不愿向父母伸手索要,靠劳动所得并积攒下来的硬币和纸币数量有限,远远不够去西安的路费,更别说住宿费和餐饮费了。不得已,他俩到剑塔里去抓八哥卖钱,无意中发现了一座金雕宝塔,就把这精致的小塔藏了起来,打算以后卖掉。这两个孩子没有向自己的监护人或者学校教师索要路费,而是凭自己的劳动获得路费,显示出了纯洁的心灵,尽管卖鸟和隐藏文物有不妥的地方。当知道自己隐藏的是珍贵的文物时,两个人打算交给学校的老师。当找不到文物时,两个人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不仅报了警,而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追回小宝塔这一宝贵文物。两位白族少年,喜欢中华民族文化,不惧安危,追讨被盗的文物,这就是其英雄行为所在。两个人不仅心里尊崇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而且用自己的行动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历史文物。少年儿童的成长不仅表现在身体方面,也表现在心灵方面。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是人类的财富,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少年儿童也参加劳动,这些劳动大多是锻炼性的,主要是掌握其基本技能,并不立即用来谋生。对少年儿童来说,真正的劳动是获得知识,有一些是本民族的文化知识。优秀的少年儿童不仅自己有强烈的意愿获得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还会表现出个人的好恶。这些优秀少年儿童的可贵之处是,他们了解到了民族文化知识,知道这些文物的重要性,珍稀的历史文物是全体成员的公共财产,是人们的集体精神支柱,必须保存在公共建筑物内,供人们参观学习,而不能偷偷据为个人物品,更不能被文物贩子倒卖成为商品。两位白族少年,同文物贩子斗智斗勇,值得表彰,但是,直接抓捕文物贩子就显得有点危险了。他们两个小孩不顾个人安危,在暴露了个人意图时,仍然竭力阻止文物贩子逃走,在那个年代是值得赞扬的,也是成长的重要表现。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少年儿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应该运用智慧,向文物部门提供线索和信息,帮助有关部门打击文物贩子,而不是自己直接去抓捕文物贩子,毕竟,未成年人容易受到违法分子的暴力袭击。

结 语

中国电影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试图凝聚中国人民的志气和愿望,既回顾历史,也关注当下。《火娃》《从奴隶到将军》和《神奇的剑塔》这三部电影继续发扬中国“十七年”电影的传统精神,争取影响普通百姓的思想观念,期望人们了解英雄、理解英雄甚至争当英雄。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没有自私自利,电影表达的观念也是盼望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学习英雄,为集体、国家和民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解放军英雄
英雄犬
英雄保重
解放军来了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解放军歌曲
第一次见到解放军
自古英雄出少年
解放军之称始于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