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NKI数据库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022-06-21于兰婷
于兰婷
(1.上海开放大学宝山分校,上海 200940;2.上海市宝山区业余大学,上海 200940)
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端,经历了1993年广电3号文件的出台、2002年制片业放开、2003年院线制改革、2017年《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等重要节点性事件。中国电影产业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展迅猛。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产业研究多年来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有必要对此进行总结与反思,并借此来探索未来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运用CiteSpace等文献计量方法分析某一学科的研究进展已经成了文献综述常用的方法。与传统的文献综述方法相比,CiteSpace具备较强的可视化功能,但目前运用可视化方法分析中国电影产业研究的文献还较少。虽然徐开玉分析过中国电影工业研究的453篇文献,但电影产业的范围显然要大于电影工业,两者不能等同。龙娇志分析过CSSCI数据库的国内电影产业研究的550篇文献。这两篇综述所选择的样本文献较少,时间范围、数据库范围和本文也有所不同。其他相关的论文有:孟展对全球电影产业研究的文献分析,刘阳对中国电影产业政策的文献综述,于子淇对中国电影消费的文献计量研究,季培培对中国艺术学领域电影研究进行的文献计量分析。本文使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分析了中国知网电影产业研究的2337篇文献,这种可视化方法可以直观地展示研究成果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便捷地把握研究前沿。
一、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来源
样本文献来自CNKI期刊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选择学术期刊,检索主题词为“电影产业”或“电影工业”,发表时间不限。为保证研究的权威性,范围选择北大核心和CSSCI,检索日期是2022年1月16日,查询到发表时间在1992—2021年的共2532篇。经过人工识别与筛选,删除了领导讲话、人物访谈、会议纪要、书评、广告等非学术文章,去掉重复或数据不全文献,最终确定了2337篇论文作为样本文献。
(二)标准化处理
为了更准确展示电影产业研究的热点,在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前先进行如下的标准化处理:
第一,对相似的关键词进行合并:例如“国产电影、国产影片、国产片”合并为“国产电影”;“电影票房、票房收入、票房”合并为“电影票房”。
第二,科研机构名称仅保留到一级名称,并按照最新名称处理:例如“×××大学×××学院”处理为“×××大学”。
(三)研究工具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5.8.R4软件读取了样本文献,分别对样本文献的关键词、作者、机构等进行分析。具体做法是时间区间选择1992—2021年,时间切片选择1年,节点类型依次选择“Author”“Institute”和“Keyword”。相关操作为使用g-index判断标准,g为缺省值,25%,使用Pathfinder方法对生成网络进行剪裁,最后分别输出了作者、机构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同时还对关键词突现情况等进行了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国电影产业研究的发文量分析
根据样本文献的发表年份,不同年份的发文量如图1所示。(1)中国电影产业研究在2004年前发文量较少,2005—2019年发文量增长较快,但2020—2021年受疫情影响发文量下降。(2)季培培发现2013—2017年在艺术领域的电影研究的文献量有所下滑,而本研究发现同时间段的电影产业研究的文献量则在上升。说明在这一时期作为跨学科的电影产业研究比纯艺术领域的电影研究吸引了更多学者的关注。(3)中国电影产业研究的发展态势和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态势趋同,这说明了中国电影产业研究的实用性导向。邵牧君曾感慨中国电影理论研究多寡和电影产业兴衰的关系过于紧密。理论研究和产业现实结合紧密固然是好事,但是也要警惕理论研究不要被现实裹挟,理论研究要能超越现实,能从现实中发现问题,不能满足于描述和总结现实。
图1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年度发文量
另外,样本文献发表在34种期刊上,其中影视类期刊为14种。发文量前十的期刊如下:《当代电影》(565篇)、《电影艺术》(249篇)、《电影文学》(231篇)、《电影评介》(156篇)、《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50篇)、《电影新作》(82篇)、《现代传播》(57篇)、《艺术百家》(35篇)、《传媒》(31篇)、《四川戏剧》(26篇)。发文量前五的期刊合计发文量占总数的57.81%,前十的期刊合计占67.69%。说明影视类期刊是电影产业研究发表的主要阵地。
(二)中国电影产业研究的作者分析
图2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的核心作者共现网络
(三)中国电影产业研究的机构分析
通过整理样本文献发现该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有411家。发文量前三的机构有:北京电影学院(203篇)、中国传媒大学(161篇)、上海大学(127篇)。本研究用CiteSpace中Institute模块进行分析,操作过程如上,最终生成机构共现网络(图3)。该网络中节点411个,连线211条,密度为0.0025,并隐藏了发文量小于30的节点。通过分析发现:
图3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的机构共现网络
第一,该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主要分为三类:(1)专业电影传媒类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2)综合大学或师范大学中的影视学院,如上海大学电影学院等;(3)智库研究院所,如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评论学会等。
第二,研究机构集中在北京。同时上海、浙江、四川也有重要的研究机构。
第三,和作者类似,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也比较松散。比较重要的研究机构有: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家协会等。2015年后,上海大学在电影产业研究中日趋活跃,逐渐成为该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第四,在研究机构中北京电影学院的发文量最多,但北京电影学院的中心度却不高(中心度为0.06,排在第7位),可能是因为重要高产作者如尹鸿等不在北京电影学院供职。也可能是因为电影产业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研究视野,综合类大学比专门的电影院校在跨学科研究上更有优势。
(四)中国电影产业研究的关键词分析
1.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通过统计发现电影产业研究领域的关键词有656个。本研究用CiteSpace中Keyword模块进行分析,操作过程如上,可以获得图4和表1。图4是关键词共现图谱,展示了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度,反映了研究热点之间的关系,该网络中节点656个,连线951条,密度0.0044,并隐藏了出现频率在30以下的节点。表1展示了共现频次大于30并且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越高,越能体现出该关键词的重要价值。
结合表1和图4,排除与电影产业研究重名的关键词“电影产业”“电影业”“电影”,可知“中国电影”“电影票房”“电影工业”“好莱坞”“全球化”等关键词是电影产业研究的侧重点,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
图4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
表1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的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
(续表)
2.关键词突现分析
通过关键词突现分析可以找到一段时间内被引用频次增加较快的关键词。为分析电影产业研究的研究动态,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对关键词突现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调节相关阈值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的突现词
本研究根据图1和表2,并结合具体文献,把中国电影产业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1992—2004年属于萌芽期,发文量较少。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在于建立电影工业的概念,改革发行放映体制以及入世后如何迎接全球化的挑战等;(2)2005—2009年属于发展期,发文量快速增长。这一阶段的研究主题集中在商业大片、韩国电影等方面;(3)2010—2021年属于成熟期,发文量增长相对稳定。其中2020—2021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有所下滑。这一阶段的研究主题集中在大数据、微电影、动画电影、类型电影、网络电影等方面。
三、中国电影产业研究的重要议题
根据关键词的分析结果,并结合对该领域文献的文本阅读,中国电影产业研究的重要议题为电影票房、电影产业链、电影工业和电影工业美学等。
(一)电影票房
在电影产业研究中存在大量关于电影票房预测和电影票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比较早期的综述类文献有王建陵对西方电影票房预测研究的译介。这类论文多用国外的研究模型来验证中国的数据。例如,王铮用2007—2012年554部国产电影为研究样本,采用OLS和Logit模型分析了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华锐选择了2015—2016年414部国产电影为研究样本,采用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采用中国电影市场的数据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和国外类似研究的结果差异不大,只是细节上有所不同。今后这类电影票房预测类的研究论文需要更加贴近中国实际,加入中国特殊的预测因素才能有所突破。
(二)电影产业链
电影产业链是电影产业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整理电影产业研究文献时,发现电影产业研究的诸多议题就是对电影产业链的研究细化,比如,电影创作、类型电影(科幻、动画)、电影投融资、电影版权等是关于电影生产端的研究议题。电影节、品牌、预售等是电影发行端的研究议题。城市化与影院建设等是电影放映端的研究议题。还有电影产业其他环节的研究议题诸如电影衍生品、电影基金、电影保险等。
电影产业链也是电影产业研究中最常用的分析范式。比如,姜扬在分析人工智能对电影产业的影响时按照电影产业链分析了人工智能对电影投资、制作、发行放映环节的影响。再比如,王广振研究了互联网电影企业借助融资众筹化、制片大数据化、发行电商化以及放映多屏化来优化传统电影产业链的问题。
同时,电影产业链本身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有深入公司层面的微观研究,比如李然忠对万达电影产业链的研究。也有宏观产业链的国际比较研究,如王国安关于中美电影产业链的比较研究、张婷婷关于中、日、美三国电影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
(三)电影工业和电影工业美学
电影产业研究离不开对电影工业的研究。两者的区别在于:(1)电影产业的范围大于电影工业,电影工业指电影产业中核心的电影制作行业,而电影产业还包括了和电影相关的服务行业,比如电影衍生品行业、电影投融资行业等。(2)用电影产业这个概念时强调的是电影的商业属性,关注电影产业链各个环节及相互的关系。而电影工业这个概念常常和电影艺术相对应,特别是2017年开始的“电影工业美学”概念的兴起,更是让这种连接固化了下来。
早期中国电影产业研究的重点在于建立电影工业体系(表2的序号1)。1995年,邵牧君提出要重视和“电影艺术”相对应的“电影工业”概念,并强调“电影首先是一门工业,其次才是一门艺术”。虽然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中国电影工业在90年代还远远谈不上建立和完备。但21世纪初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迅速加快,与此同时电影产业化过程中对电影艺术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2017年陈旭光提出了电影工业美学的概念,是对电影产业化进程的纠偏,也是对学界呼吁重建中国电影美学的一种呼应。电影艺术(表2的序号15)成为近期中国电影产业研究的热点,说明学界在中国电影产业研究中对电影艺术的重视度在加强。
当然,电影产业研究中还有很多重要议题,比如互联网+电影、IP开发、微电影、流媒体、元宇宙。电影产业研究方法也日渐多样,比如大数据、社交网络和决策树等。这里不再赘述。
四、中国电影产业研究的特点及建议
结合前文的文献计量结果和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电影产业研究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电影产业研究和电影产业发展联系紧密,电影产业研究文献的增速高于纯电影研究类文献。近年来,上海大学等综合类高校组建的电影学院研究势头逐渐增强。
第二,电影产业研究的研究人员合作不够密切,缺少跨学科的交流。不同学科背景研究人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1)中文、传媒背景的学者是电影产业研究的主力军,存在若干领军学者,他们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研究的连续性、系统性均较好;(2)有行业背景的研究人员能接触到第一手资料,擅长经验研究;(3)经管背景的研究人员虽然擅长实证研究,但是他们仅仅把电影产业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研究的连续性、系统性不足。
第三,电影产业研究中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理论研究强于实证研究。即便是定量研究,也多采用总结式、盘点式的方法,更具实践价值的因果探究法用的较少。
全球电影产业研究方兴未艾,但中国电影产业的研究水平还比较落后。对中国电影产业研究的建议如下:(1)电影产业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应该加强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不同类型研究结构之间的合作交流;(2)研究方法应更加多元化,加强定量研究力度;(3)在借鉴西方研究方法的同时,注重研究体系的中国化和研究内容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