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落地途径
2022-06-21陶明明
陶明明
摘要:核心素养的落实要看具体的教学过程,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更好地结合实际的生活环境,掌握适合学生学习的地理学知识,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同时人地协调观念主要体现在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的知识内容中,因此,在这方面,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教育机遇,积极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落地途径
前言
地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这些都是相互关联的,但很容易让人产生混淆,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而通过人地协调观念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将“人地协调”的思想与地理教学相结合,适时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推动地理学科的发展。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理论解析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质构成因素,是地理教学中必须培养的一种重要理念。更确切地说,“人地协调”是指人因“人”与“地”的关系而产生的价值理念,并进一步分析了“人地”的作用与“人与地”的协调发展。这一观点在课堂上得以扩展,即“学生”和“地”之间的关系。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要使人地协调观念真正落地,教师就必须了解人地协调观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是否应该得到正确的评价。一般而言,人地的协调观念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学习地理知识,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行为;三是利用地理知识对人与地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或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方法和策略。
根据以上三种情况,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做的就是对教材中的人和地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处理。在思维加工中,教师要寻找一个机会,促使学生了解人与地的关系,并借此机会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人与地的关系,从而为培养人地协调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落地途径
1、主题探究,辨析社会热点新闻
人地协调观念的渗透,首先要强化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探索,才能深入理解人地协调观的概念。所以,在高中地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融入社会的热点,把一些政策和现象融入到课堂中,既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又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从实际的例子中,了解到所学的知识。在社会热点新闻中的渗透,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又能更好地贯彻人地协调观念。
例如,在《人口变化》一章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老师可以查阅全国的人口普查资料,并将调查的结果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到人口的变化。其次,在“人地协调”观念的渗透下,老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口的增加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人口的迅速增加对地球环境的不利影响是什么?我想从社会上的例子中,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一次的课程,不仅仅是介绍了这一节课的内容,更是将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展示出来,然后引导着学生们积极的思考着一个问题,让他们能够理解到人地协调的观念,从而丰富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地理课的教学质量。
2、联系生活,提高课堂生活渗透
在地理学的教学中,地理学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而通过“人地协调”的教学,则使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及时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把生活的要素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生活的要素来阐释知识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促进人地协调观念的教育渗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现实生活中,地理知识是无处不在的,而在“人地协调”概念的渗透下,教师可以用生活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让知识更加具有说服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例如,在“区域经济发展”一章中,老师可以将“问题的研究:我的故乡如何发展”作为主要的探究内容,指导学生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不同情况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这个问题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了解自己的家乡,然后再去学习,学习其他地区的知识,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出自己的建议。同时,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将以前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状况进行比较,这样的话,学生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而周围的环境也受到了影响。
3、比较学习,提高学生课堂参与
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影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老师的教学内容也会使他们的学习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在“人地协调”的教学思想的渗透下,教师可以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特别是在环境方面,教师可以将“人地协调”与“人”的关系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人地协调的关系,并能使他们更主动地进行学习。通过比较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清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对照,使人地和谐观念更好地贯彻到课堂教学中。
4、挖掘教材,重视人地协调理念
在高中的时候,地理教材里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和环境有关的,因为地理和现实世界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大部分的知识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在地理课堂中,人地协调观念的渗透,可以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教学内容,主动探索,从而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了解人地协调观念在地理课堂中的作用,进而推动地理学的发展。
例如,在讲授“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人地协调”的概念中,深入挖掘这一部分的知识点,然后结合实际,总结出相应的知识和问题。比如,关于气候的改变,许多同学都会把这个词称为“温室效应”,所谓温室效应,就是指地球温度在不断上升,而由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也是目前人类所面对的最大的环境问题。比如,由于冰川消融,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等。在教育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到温度上升的影响,和学生一起分析温度上升的原因,从而间接地将人地协调观念引入到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组织探究,提高知识准确程度
在“人地协调”这一概念中,单纯的知识是无法让学生明白的,只有真正的实践过,真正去思考过,去了解,去理解那些知识,然后再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所以,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次探究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用问题和任务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例如,在“農业区位选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人地协调”的概念出发,而农业区的选址也不是随处都能设立的,而是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环境、气候等因素,才能确定最适宜的种植地点。在“人地协调观”的影响下,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到当地的农场参观,也可以向当地的农场区咨询。环境与气候如何影响农业生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结语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地理学科中,人与地的协调观念能够使学生的认识范围扩大,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且充分地体现人地协调观念,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将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融入到课堂里,让学生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地理学科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亚威.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新一代:理论版,2020:2-2.
[2]刘强;姜从琼.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渗透[J].地理教育,2019: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