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在复苏
2022-06-21陈冰
陈冰
2022年6月5日,端午小长假最后一天,尽管上海当天细雨濛濛,但挡不住沪上市民漫步海派街区,在沪上著名的网红打卡点——武康大楼周边拍照、打卡。
5月30日17点50分,“上海发布”宣布——6月1日零时起,上海有序恢复住宅小区、公共交通运营和机动车通行……
幸福似乎来得有点太突然。
对绝大多数上海人而言,5月31日的夜晚,注定无眠。
人们像迎接千禧年的到来那般虔诚,在小区门口,倒计时呼唤着6月1日凌晨的到来!
然后,无数的人,无数的车,涌向街头,涌向外滩,去呼吸这久违的自由的空气。
自3月27日宣布“划江而封”以来,上海的全域静态管理状态,已经持续了66天,只比武汉封城(2020年1月23日至4月8日)的76天少十天。实际上,一些上海人在封城前已经被处于足不出户的状态,居家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76天。
一座人口超过2500万的超大型城市,突然之间按下暂停键,而且时间超过了两个月,这是国内外的城市发展史上极其罕见的历史性事件。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形势持续向好,上海在6月1日这一天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中国社交媒体被上海的“回归”刷屏,网民们热议:热闹繁忙的上海要回来了,久违的商业氛围和烟火气息要回来了。
作为中国的工商和金融核心城市、制造业重地、全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上海“回归”正常不仅是中国老百姓的期盼,也是全世界的期待。上海近日发布推动复工复产的一系列举措之后,亚洲市场得到提振。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家表示,上海推出的复工复产政策成为近期市场走势最积极的因素。市场普遍认为,上海的复工复产有望推动全球供应链的改善,而中国消费市场复苏也将利好全球企业。
最美好的声音,最烟火气的地方
6月1日清晨,家住上海闵行区梅陇镇的梅莉听见了远处传来了熟悉的声音:“ 左拐请注意,左拐请注意!”眼泪夺眶而出。
这是她们小区附近公交站传来的声音,这声“左拐请注意”伴随了她们很多年,从来都觉得这属于恼人的噪声,然而在今天,却让她百感交集——原来有人间烟火才象征着我们的存在。
梅莉很激动,她已经被困在家整整81天。昨天深夜她就和闺蜜约好,要在解封的第一天就去最上海的地方走走,看看。
为了美美地见闺蜜,她开始坐在梳妆台前化妆。猛然间发现,一直用的粉底液瓶口已经结痂,而画眉毛的手竟然开始抖抖索索。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曾经5分钟就可以搞定的出门妆,如今花了半个多小时。
在熟悉的站台上,梅莉熟练地走向往常位置,等待着缓缓驶入的列车,就像在等待一位久违的老友。
无论如何,都要美美地出门,去见想见的人,做喜欢的事。梅莉说,这就是上海人的腔调,“只要你还在认真穿衣,生活就没有失去希望”。
当一脚跨进地铁车厢,一种跨入新世界的感觉油然而生。
“熟悉的开门关门、报站的声音,成了今天上海最美好、最动听的声音。”梅莉说。
走在熟悉的衡山路上,非常幸运,梅莉常去的街角咖啡館开了,空气中弥漫着咖啡豆的香味,它就像一扇连通过去与未来的时空之窗,让人们意识到,如常的生活回来了。
梅莉和闺蜜们借了店里的几把椅子,坐在永不拓宽的马路转角,喝着浓郁的燕麦拿铁,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久违的笑容,轻松而惬意,即便戴着口罩,也能让人感觉到浅浅的笑意。
街边的小店陆续开门了,服装店的橱窗里满是色彩艳丽的夏装。只是大大小小的饭馆都还没来得及开张,店员们正在紧张而有序地做着开店前的准备工作——擦亮沿街的落地窗,清理过期的食材,进行店铺的消毒……
就着便利店买来的几个面包和粢饭团,随意地坐在街沿上,闺蜜们纷纷表示,吃出了幸福的味道。
和闺蜜分手后,梅莉直奔这座城市最烟火气的地方——菜场。干净整洁的菜场让她感觉既陌生又熟悉,来到熟悉的摊主面前,梅莉的目标非常明确:选购不含“ 团购、派发 ” 里的任何一种蔬菜和家禽!
眼见着她精挑细选起了荷兰豆。摊主偷偷地笑了:“我就知道你会挑选这类菜,今天来的人都不要萝卜、青菜、茄子……两个月吃着同样的菜是什么滋味呀,你们经常派发、团购的菜我现在进得很少。”
两个多月,每天团菜、做饭,不是在拼命吃团购来的超量食物,就是在研究美食的路上。据说很多原来从来都不下厨房的人,都可以炒十大家常菜了。人人都被逼成大厨的日子真的就这样结束了?
随着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全面恢复线下营业,各城市公园逐步恢复开放,理发店、咖啡店、路边的早餐店、宠物店等实体小店陆续开门迎客,熟悉的城市正在复苏,上海的烟火气回来了。
6月1日的马路上,除了排队做核酸的人群,还有排队理发的人们。
梅莉家门口的“Tony老师”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了次日凌晨1点,美甲美睫店的老板娘也累到爬不起来,无论如何,都要美美地出门,去见想见的人,做喜欢的事。梅莉说,这就是上海人的腔调,“只要你还在认真穿衣,生活就没有失去希望”。
复工复产,活力正在回来
其实,上海的脚步从未停歇。
自3月中下旬以来,上海有上千家规上工业企业保持封闭生产状态。上海港作为承载我国货物进出口的重要枢纽,从4月份开始,水水中转方面的比例一直在提升,大量的集装箱从水上来从水上走,保障了整个物流大通道的畅通。除了港口,上海还通过“海铁联运”等方式,确保经济“大动脉”的安全畅通。3月至4月开行海铁联运班列961列,业务量达9.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7%。0C4DA3F7-35C5-4A27-9B35-5E14D0D02E64
即便如此,封闭两个月对上海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还是无法让人忽略。
一季度,上海实现10010.25亿元的生产总值,增速3.1%,十強城市中倒数第二。更严峻的是4月,当月的全市工业总产值为1364.17亿元,同比下跌61.6%;前4月累计11579.30亿元,同比下降12.6%。
外贸方面,4月当月进出口商品总额3673.41亿元,同比下滑41.6%,前4月同比增长2.9%;消费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月当月为716.97亿元,同比下降48.3%,前4月同比下降14.2%。
而相较于这些宏观数据,疫情对具体企业造成的影响,还要更加真实。
上海是汽车制造的重镇,如果汽车产业链“断链”,将导致一些车企无法开工。
好在这一切并没有发生。
进入5月,紧锣密鼓复工复产的工厂园区,陆续恢复往日的生机。
数万吨光刻胶“包机”陆续抵达上海,上海芯片重要制造企业产能达到正常产能的90%以上;国际航运枢纽上海港单日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1万标准箱,恢复到疫情发生前的90%;上汽集团5月海外销量预计将达到去年同期的1.6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前4月交付18万余辆汽车,是去年同期交付量的1.7倍多;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已实现100%满负荷生产,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2022年5月14日,即将交付首家用户的C919 大飞机在浦东机场圆满完成首次飞行试验。
东海之滨,5月14日6时52分,编号为B-001J的C919大飞机从上海浦东机场第4跑道起飞,于9时54分安全降落,标志着中国商飞公司即将交付首家用户的首架C919大飞机首次飞行试验圆满完成。
浦东新区,华虹集团金桥、张江和康桥工厂的员工封闭作业,确保产能稳定、“芯”火不熄。华虹半导体一季度公布的财报显示,其销售收入再创历史新高,达5.946亿美元,同比上升95.1%。
临港新片区、奉贤区、嘉定区等通过“云签约”“云对接”等方式推进产业项目落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成为主角。
当一艘艘远洋货轮装卸生产高效运转起来,一辆辆运载着汽车芯片的货车通畅起来,一批批复工复产企业的生产线流动起来,这座城市的发展活力正在回来。
汽车制造带动上海1200余家零部件企业复工复产;芯片制造企业保持90%以上产能;多家生物医药企业恢复研发生产……上海的重点产业产能稳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巩固,特别是与外省市、国际上的联系正在加强。数据显示,4月下旬以来,上海口岸外贸逐渐企稳。5月上半月,上海口岸的进出口监测货值达1886亿元,环比增长17%。
5月20日,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我市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有序复工复产的实施方案》,明确上海要分三阶段推进复工复产:第一阶段,即日起至5月21日,集中恢复产业链供应链;第二阶段,5月22日至5月31日,扩大复工复产;第三阶段,6月1日以后加快全面复工复产。
“从6月1日起,很多限制进一步取消,企业复工复产的审批制度取消,也就是6月1日以后就不存在企业复工复产白名单了。”疫情封控超过60天后,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吴清在5月2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一声令下,让上海的企业两天后全面复工复产。
吴清进一步指出,针对复工复产卡点堵点,上海将动态修订复工复产复市疫情防控指引,出台《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包括8个方面、50条政策措施,以此来稳外资、促消费、扩投资。
随后,在上海市领导致居民的信中写道:“我们将全力推动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全面恢复。”
最珍贵的还是信心!
6月1日一大早,上海京民物流有限公司员工华强就赶到位于上海青浦区的梁杭智慧园,调度安排车辆复工。公司的十几台17.5米长的大挂车静静地停在园区,这些两个月没见的“大块头”让华强不由得心头一热。
3月以来,总部设在上海、年营业收入约2亿元的京民物流深受冲击。
前一段时间,公司运营经理陈帮龙和他的同事们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公司有200多台大挂车和120多个司机,每个月工资支出就要200万元左右,加上司机隔离等费用支出,公司每天都在亏损,“晚上都睡不着觉”。
“近两周来,物流通行情况明显好转,下高速不排队了。公司财务部门近期也收到了退税,感觉政府部门和全社会都在想办法,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共渡难关。”
陈帮龙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京民物流也千方百计完成对客户的服务。“我们自己的车不能送货,就付出2至3倍的价格到市场上找车,宁可自己亏一点,也要信守承诺。疫情总会过去,守住信誉金字招牌,商机总会回来。”
6月1日早上7点多,上海思乐得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500多名员工或开着私家车,或骑着摩托车、自行车,齐刷刷返岗。员工们先在“数字哨兵”前出示健康码,排队做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后,进入厂区。
“今天,我们100%复岗了!”公司总经理张斌难掩兴奋,“总算等到这一天了!”
思乐得是一家有30多年历史的外贸企业,颇受海外客户的认可。3月中旬停工前,企业今年的外贸业绩同比增长了40%。停工两个多月,每个月仅员工工资等固定开支就有约500万元。虽说“压力山大”,张斌反复思量后给员工发了一份告知书,宣布“半年不裁员”。
成本尚可自行消化,一度几乎中断的跨省物流则让思乐得感觉“有劲儿使不上”。张斌说,延迟交货要跟海外客户做大量的解释工作,很担心订单流失。停工的两个多月里,居家办公的营销部门忙着稳定海外客户,云端协作的设计部门完成了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甚至面向海外出口的舱位也早早预订好。0C4DA3F7-35C5-4A27-9B35-5E14D0D02E64
“各级政府对我们非常支持。”张斌说,公司5月1日就进入了复工复产“白名单”,只是当时工厂不具备闭环生产生活的条件,综合考虑后选择继续停产。 5月30日,思乐得启动复工复产,员工在企业与居住地之间“两点一线”通勤。“复工的消息比救助政策更鼓舞人心,我们要把耽误的工期抢回来,6月中旬预计产能可以恢复到90%以上。”
“我们已经实现100%满负荷生产,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确保全球供应链有序运转。”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孔军说,“中国经济的优势不会因为疫情而改变,我们对中国市场、对上海仍然充满信心。”
作为全球领先的特殊化学品公司,亨斯邁集团在上海的两家企业均列入首批复工复产“白名单”。亨斯迈聚氨酯事业部亚太区总裁潘律民说:“疫情带来的挑战都是暂时的。亨斯迈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扎根中国,服务中国。”
疫情给产业发展造成的影响是全链条的,因此复工复产的扎实推进也需要针对全链条问题各个击破。
“电梯行业缺一个零部件就无法运转。”德国企业蒂升电梯(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坚说,“除了争取关键岗位的员工返岗,政府部门积极沟通协调的多张跨省运输通行证,打通了运输堵点,帮助我们解了燃眉之急。”5月下旬以来,该公司复工复产速度加快,努力把前面耽误的时间和产量补回来。
随着企业逐步复工复产,空港吞吐量也实现稳步回升。上海机场集团数据显示,5月以来,上海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持续回升,日均保障货运航班118架次,日均货运量5300吨以上,比4月同期分别提高37%和64%。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通过10多年来集疏运体系打造,已形成综合物流优势,在疫情中,通过多式联运有效疏堵保畅,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转的“压舱石”。
“2万余名员工在港区封控作业近2个月,不舍昼夜守好阵地,保证装卸生产不停不乱。”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总经理助理周勇说,3月底,在上海港区实施封控作业管理措施的前一晚,2万余名员工接到紧急通知,从四面八方赶到港区集中办公,保障上海港24小时有序作业。
为应对公路运输受阻的压力,中远海运、中国铁路上海局积极行动起来,增加水水中转、海铁联运比重,保证物流链“主动脉”畅通。其中,铁路运输不仅缓解了公路运输压力,还实现了区域联动。5月1日至21日,长三角铁路日均卸车达17507车,同比增长19.2%。
5月26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造船建造的我国首艘江海联运型LNG船“传奇太阳”号在上海交付,这艘船可通江达海,内外贸能源运输中都可见其身影。
伴随着勇往直前的汽笛声,始终在搏击市场风浪中前行的经济巨轮劈波斩浪,开启新的航程……
金融机构“输血”,纾困中小企业
封城两个月,许多企业资金周转都遇到了问题。有些企业家说,复工难复产,要复工就要有生产原料、要有工人,要有开销、给工资,才能复工。可是现在手里没钱了,怎么复工呢?
在上海经营几家餐饮企业的徐利表示,封控两个多月来,他管理的三家店面,六十多天光是维持宿舍员工的伙食、无法运营的店租成本、外包消杀公司的费用等基本开支就已经超过百万,资金链几近枯竭。
金融助企纾困是上海有力有序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和重振的一大重点。市政府强化多条金融助企纾困功能的措施,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受疫情严重影响的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他算了算成本,位于静安嘉里中心的店面,光房租一个月就是8万元,3月份封闭之前,已经是开开停停的亏损状态;再加上员工的社保和工资,一个月的固定开支就是十几万。本来想着关店结束生意了,结果一下子封控了两个多月,想给店员降薪,但一想到这些年轻人还指望着工资交房租、购买比平时高出好多倍的食材,没工资就要活不下去了,只能咬牙足额发放。现在店面继续开起来的话,商场人流稀少,开店比不开店亏得更多,他很纠结,不知道该如何复工复产。
而他的同行,餐馆开在进贤路上。原本欢天喜地地准备开门迎客了,结果一夜之间又封上了!店铺里的店员因为是密接,需要被转走;新采购的食材来不及运出……“生活就是这样吧,一直逼你想办法,升级打怪进阶,你经常很生气,也很难过,但最终还是要爬起来想办法。”
徐利感慨,现在开实体店会遭遇许多不确定因素,真的是承受了太多“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实际上,受3月以来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反复的影响,以餐饮业为代表的服务业遭受到严峻的经营压力,资金短缺成为这些商家普遍面临的难关。
服装店主卢娜也面临着能否坚持下去的严峻考验。店员住在徐汇区,店面开在静安区,72小时核酸证明,基本上隔天就要去排队做核酸,否则公交、地铁没法乘,公共场所进不来,这就算了。揪心的是,几乎没有太多人有闲情逸致逛街,一周内进店的顾客不超过3位,一周的总营业额为0元,快递也处处受限,她真的是经历了太多太多次崩溃时刻!
“资金流是帮助我们恢复运转的关键,现在最大难题就是资金,房租、进货、营销等等环节都需要资金支撑,但我们小店主一般承租的都是私人业主的房屋,没有办法享受国有房屋租金减免的优惠措施,在上海办理贷款难度也比较大。”
小店复工无小事,像卢娜这样的小微经营者遇到的资金难题,也牵动着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金融助企纾困是上海有力有序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和重振的一大重点。从3月底上海市出台的抗疫助企“21条”到近日发布的《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上海市政府按政策力度“只增不减”原则,强化多条金融助企纾困功能的措施,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受疫情严重影响的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减费让利等金融纾困助企政策一直是战“疫”的重要内容。除各大在沪互联网公司外,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中国信保上海分公司等在沪金融机构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支持上海复工复产专项措施,从加大无缝续贷支持力度、开通信贷绿色通道、加大对流动性困难企业支持、提供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多个方面,纾困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中小微企业和人群。0C4DA3F7-35C5-4A27-9B35-5E14D0D02E64
2022年6月6日,随着申城吹响了全面复工复产的号角,申城主要商业街网红打卡地的街面商店纷纷恢复线下经营。
产业链加速外移,上海还有优势吗?
家住上海的陈新2020年疫情以来开始转型,发力经营自己的线上微店。因为有着稳定的货源,她的微店堪称 “网上超市”,吃穿用度全都有,而且性比价极高。靠着自己两年多的稳扎稳打,她的生意一直不错。
但是这次封控,对她的生意影响也是非常巨大。上海客户本来是她最大的客群,但是因为快递原因,很多购买都无法完成,产生了数量巨大的退单。在只有顺丰和京东快递可达的情形下,许多订单不得不改快递,快递费用大幅上升。
“现在一件商品能够发出来,必须是发货地没有疫情,中转仓没有疫情,到达地可以接收,才能完成一次商品的交易。很多发货方,发着发着货,就遇到了疫情,不得不全部退回发货方,或者滞留在中转仓,这样来来回回的快递成本是他们根本不能承受的,所以许多地方干脆就关了对上海的销售。
“疫情以来,很多工厂为了规避疫情风险,会在多地增设更多小型仓库,方便货品发出。所以同样的产品,发货地会是全国各地,时效性也大打折扣,这也会让顾客产生疑虑;还有的小型仓库人员配备和服务相应都是跟不上的,发错货、少发货、品控不过关等等,导致售后问题特别多,光是跟客户解释就耗费了我大半时间、精力。”
陈新表示,这次上海的封控,很多生產厂家开始考虑外迁了。“在国内的采购除了关税以外,现在又加了一个封控,供应链的时间会很难掌握,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封控)严重,你的原物料会延后,一延后你答应客人的交期很容易会达不到,这是加速供应链转移到东南亚的(原因)。”陈新说,“像我有个供应商要出货的时候,那个区突然是封控严重的区,物流没办法进出,他的交期整个被影响,从那以后他就要求在越南当地采购。”
“客人只要有吃到一次亏就会开始询问是否有(东南亚的)替代厂商。”陈新说,本来在国内的厂商已经在慢慢布局东南亚,现在看来外移的趋势会加速。
相关机构的调查也证实了陈新的感觉。疫情带来的订单转移和供应链重构已经开始。安全和成本是疫情后供应链重构的核心因素。出于对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考虑,民营和外资背景、产地位于上海和江苏、生产受影响较大、撤单压力较大的企业,更倾向于将产能转移到海外,首选东南亚、日韩。另外一些对价格比较敏感的行业,则因为成本因素考虑产能转移。
疫情封控带来的阵痛,可能要在解封之后慢慢浮现出来。但从长远来看,上海拥有成熟的商业文明和积淀,拥有对外开放的历史基础,拥有优良的港口条件,广阔的腹地,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等等,在天时地利人和面前,上海终能一扫阴霾恢复往日的活力。
(文中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0C4DA3F7-35C5-4A27-9B35-5E14D0D02E64